第五讲经络穴位介绍与腧穴总论第一节经络穴道介绍经络之意义「经」者有「径」之意思,如路径可通达各处,且是直行之干线;「络」者有 「网」之意思,纵横连结之网络,是横出的旁枝;此络网可将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连结,进而或深或浅地将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头面、躯干、四肢等都连系起来,用真气来促进全身细胞生理的作用,显现生命的现象。所言经络 者在修行者言,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五络,以及很多络脉和孙络脉等总称之名。经络穴道介绍阴阳脉之意义正 经十二经脉含三阳、三阴脉,手、足具足合共十二经脉。故脏腑、阴阳经脉具有表里相互配对者。在阴阳经中除其脏腑名外,有其代表气势的经名, 兹将其说明如下页:经络穴道介绍一、阳经太阳经:指阳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于吾人身体的最表层,感受外邪后,亦最先发病之经脉。 少阳经:有阳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半表、半里,属于太阳与阳明之间,故为太阳与阳明两经之枢纽。阳明经:是阳气发展之最后阶段,亦 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之基础上,继续发展之意义,故阳明者为两阳合明之简称,其位置在太阳与少阳之里面,故有阳明为合之称。经络穴道介 绍二、阴经太阴经:有阴气旺盛之意义,因为其位于三阴经之最表层,故有太阴为开之称。少阴经:有阴气减弱之意义,其位置在太阴与厥阴 之中间,故有少阴为枢之称,亦即本经在两阴经之间,起着枢纽之作用。厥阴经:是阴气发展之最后阶段,开始重新向阳之方面转化过程,亦即是 在太阴和少阴两经阴气交尽之际,其位置在太阴与少阴之里面,故有厥阴为合之称。十二正经与任督两脉经筋别循行路径-手太阴肺经(一) -手阳明大肠经(二)-足阳明胃经(三)-足太阴脾经(四)-手少阴心经(五)-手太阳小肠经(六)-足太阳膀胱经(七)-足 少阴肾经(八)-手厥阴心包络经(九)-手少阳三焦经(十)-足少阳胆经(十一)-足厥阴肝经(十二)-奇经督脉(一)-奇经 任脉(二)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 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经络穴道介绍第二节腧穴总论1、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体脏 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二、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 握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分类。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了解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3.了解腧穴的 发展概况、现代研究概况。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腧穴─属经络─属脏腑2、腧穴的分类:腧穴分为:经穴 奇穴阿是穴⑴经穴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 腧穴的主要部分。经穴的数目: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记载361穴,一直延用至今其中:双穴(十二经穴)309穴单穴(任、 督脉)52穴⑵奇穴十四经穴以外,而临床逐渐发现有奇效的穴位;或一个穴名有几个刺激点而无从归经的穴位,称“经外奇穴”。简称“奇穴 ”。⑶阿是穴以痛点为穴位,“以痛为腧”。并有“天应穴”、“不定穴”等之称。3、腧穴的治疗作用近治作用远治作用殊作 用⑴近治作用: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点。⑵远治作用: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 经循行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甚至对全身有影响。⑶特殊作用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某些穴位(同一穴位)当机体功能 亢进时恢复正常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素髎升压4、腧穴的定位方法:⑴骨度分寸法⑵体表 标志法⑶手指比量法⑷简便取穴法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 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见P34“常用骨度表”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1>固定标志法: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2 >活动标志法:⑶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指寸法)①中指同身寸法:中指屈曲时,中节掌侧两端纹头之间为1寸。用于四肢取穴的直寸 、背部的横寸。②拇指同身寸法: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用于四肢部取穴。③横指同身寸法:将食、中、无名、小指并拢,以中 指第二节横纹处为准,四指的横度为3寸。又称“一夫法”。用于下肢直寸,背部的横寸5、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 因主治功能不同,而各有其不同的名称。1)五输穴十二经中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 个穴位。首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古人以自然界的水流现象比喻气血在经脉中 运行的情况。运行的动向是:由小→大,由浅→深。五腧穴的五行配属关系:“阳井金,阴井木”少商鱼际与太渊,经 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 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 ,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五输穴表 2)原穴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共十二原。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阴经以输代原。治脏腑病变。《十二原穴歌》肺渊包陵心神门 ,大肠合谷焦阳池,小肠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阴三原太,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取。五输穴表3)络穴络脉从经脉分出的 部位。有沟通联络表里两经的作用。共十五络。有治疗本经及相表里经脉病变的作用。十五络穴:人身络穴一十五,我今逐一从头举,手太阴 络为列缺,手少阴络即通里,手厥阴络为内关,手太阳络支正是,手阳明络偏历当,手少阳络外关位,足太阳络号飞扬,足阳明络丰隆记, 足少阳络为光明,足太阴络公孙寄,足少阴络名大钟,足厥阴络蠡沟配,阳督之络号长强,阴任之络号尾翳,脾之大络为大包,十五络脉君须 记。络脉及络穴表4)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分布于背腰部。共十二俞。治脏腑病变及与脏腑相关的组织器官病变,多用于脏 病。《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阴四,心五肝九十胆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肾俞却与命门平,十四椎外穴是真, 大肠十六小十八,膀胱俞与十九平。背俞穴图5)募穴脏腑经气汇集于胸腹部的腧穴。分布于胸腹部。共十二募穴治疗脏腑病变。多用于腑 病《十二募穴歌》天枢大肠肺中府,关元小肠巨阙心,中极膀胱京门肾,胆日月肝期门寻,脾募章门胃中脘,气化三焦石门针,心包募穴何 处取?胸前膻中觅浅深。募穴表募穴图6)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治疗八种精气有 关的病变《八会穴歌》《八会穴歌》府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血会膈俞骨大杼,气会膻中脉太渊。八会穴表7)郄穴各经经 气深聚的部位。共十六郄穴(十二经、阴阳跷脉、阴阳维脉各有一郄穴)。治疗本经、本脏腑的重症、急症。阳经郄穴多治痛证、阴 经郄穴多治血证。《十六郄穴歌》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列,胃经是梁丘,脾属地机穴;心则取阴郄,小肠养老列,膀胱金门守,肾向水泉施; 心包郄门刺,三焦会宗持,胆郄在外丘,肝经中都是;阳跷跗阳走,阴跷交信期,阳维阳交穴,阴维筑宾知。郄穴表8)下合穴手足三 阳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穴位。治疗六腑病变《下合穴歌》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膀胱当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属委 阳,胆经之合阳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下合穴表9)八脉交会穴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交会的八个腧穴。治本经及奇经八脉 的病变。并可根据两脉相合的腧穴配合应用:公孙通冲脉}合于心、胸、胃内关通阴维脉后溪通督脉 }合于目内眦,颈项、耳、肩申脉通阳跷脉临泣通带脉}合于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外关通阳维脉列缺通任脉 }合于肺系、咽喉、胸膈照海通阴跷脉《八脉交会穴歌诀》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 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连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八脉交会穴表八脉交会穴图10)交会穴两经及两 经以上的经脉相交或会合的腧穴。始见于《甲乙经》。分布于头面、躯干部治本经及相交经脉的病变。水金土火木阴土火木 水金阳合经输荥井循行路线:1.起于中焦2.下络大肠3.还循胃口4.上膈属肺系5.出腋 下6.至肘中7.入寸口8.出大指之端手太阴肺经经别循行路径图手太阴肺经经筋图手阳明大肠经经筋图手阳明大肠经经别 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食指之端2.出合谷3.行曲池4.上肩5.贯颊6.夹鼻孔7.下齿8.入络肺9.下膈属 大肠足阳明胃经经筋图足阳明胃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眼下2.绕面3.入齿4.还唇5.循喉咙6.下膈7 .属胃络脾8.下挟脐9.至膝下10.入足中指足太阴脾经经筋图足太阴脾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大趾之端2. 上膝股3.入腹4.属脾络胃5.上挟咽6.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经筋图手少阴心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心 中2.出心系下膈3.络小肠4.复上肺5.出下腋6.至肘7.抵掌中8.入小指之内9.其支上挟咽10.系目手太阳小 肠经经筋图手太阳小肠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小指之端2.循手外3.上肘4.绕肩5.入络心6.下膈抵胃7 .入小肠8.其支贯颈上颊9.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经筋图足太阳膀胱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目内眦2.上额交巅3 .下脑后4.夹背5.抵腰入络肾6.下属膀胱7.另一支循脾外8.下至踝9.终足小趾足少阴肾经经筋图足少阴肾经经别循行 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小趾之下2.趋足心3.循内踝上股4.贯脊属肾5.入络膀胱6.上膈入肺7.循喉咙8.挟舌本 9.其支从肺出络心手厥阴心包络经经筋图手厥阴心包络经经筋图手厥阴心包络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胸中2.属心 包络3.下膈4.历三焦5.出腋6.入肘7.抵掌中8.循中指之端手少阳三焦经经筋图手少阳三焦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 线:1.起于无名指之端2.循手表上3.贯肘4.入缺盆5.布膻中络心包络6.下膈属三焦7.其支出耳上角足少阳胆经经筋 图足少阳胆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目内眦2.绕耳前后3.至肩下4.循胁里5.络肝属胆6.下至足7.入小 趾之间足厥阴肝经经筋图足厥阴肝经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大趾丛毛之际2.上足跗3.循股内4.过阴器5.抵小 腹6.循胁肋7.挟胃(入体内)8.属肝络胆9.贯膈循喉咙10.上过目系11.与督脉会于颠顶奇经督脉经筋图奇经督脉经 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肾中2.下至胞中3.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4.至尻5.贯脊上脑后6.交颠7.至囟会8.入鼻柱9.终于人中与任脉交奇经任脉经筋图奇经任脉经别循行路径图循行路线:1.起于少腹之内胞中2.出会阴之分3.上毛际4.循脐中央至膻中5.上喉咙6.绕唇7.络唇下承浆穴8.其支上颐循面入于目治局部病变无专用穴名无固定位置无归经阿是穴①主要对某病有特效②局部作用有专用穴名有固定位置无归经奇穴①局部作用②循经治本经本脏腑器官病有专用穴名有固定位置有归经分布在十四经中经穴主治作用定名定位定经三类腧穴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