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
2015-06-24 | 阅:  转:  |  分享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



?(2014-10-0710:50:44)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成立于2012年3月,是一家由民营资本创建的文



字类专题博物馆,由朱晓杰、朱晓辉两兄弟斥资兴建,位于洛阳市龙



门大道1号(中国国花园内)。博物馆主要从事文字类文物的收藏、



保护、研究、展示和交流,展馆内采用实物资料和图文解说等形式,



布展内容大体按照汉字史的序次排列,主要以两汉、魏晋、隋唐、宋



元、等成熟期文字为主。现有文字类文物及标本2000余件,涵盖了中



华文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历史地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



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是唯一一家民营资本创建的文字类专题博物馆,藏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汉晋刻文砖铭、北魏削文瓦铭、历代碑刻及金石学史料等。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馆藏历代金石古籍一百余部,例如《说文解字》、《语石》、《金石粹编》、《寰宇访碑录》、《汉熹平石经残字集录》等。

?????????



?????????







>>东汉刻文砖铭



系以汉代素面废弃城砖为材质,以某种利器自右向左单刀刻成,这种



刻法使砖文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笔墨韵味,形成了一种刚劲秀挺、质



朴自然的金石味。与当时碑刻上的隶书不同,它没有蚕头燕尾的变化,



也无明显的波磔用笔,更不具备像《熹平石经》、《礼器碑》、《曹



全碑》等那种左右规矩、法度森严的风貌,这是一种既不同于汉代碑



刻又不同于简牍帛书的隶书书体,是一种纯使用的、未加修饰的书法



风貌,其唯一的书写意识就是从简,这也是形成这些砖铭天真质朴、



自然洒脱的重要原因。









>>西晋刻文砖铭

西晋处于墓志发展的初级阶段,西晋上承曹魏余续禁止立碑,故形式尚不固定。西晋砖文的书法风格上承汉魏砖文遗风而又有新的发展。其书法尚不失汉魏砖豪放浑朴的气度,并在结体和和笔法上较汉魏砖变化更为丰富。此外,西晋砖文中的别字、异体字日益增多,这也是民间书法的一个特点,而在这一时期表现尤甚。但又因为民间书工文化不高,书法未经正规训练,而能“肆无忌惮”,随意出天趣。这是古砖文的最基本的特点,故更为金石家、书家所珍视。









>>北魏削文瓦铭

北魏时期是外来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典范,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制”后,在文化艺术上所表现的,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这时期的文字体演变并没有出现大的突破,通常大家会以“斜划紧结”作为北魏书法的终极描述,但这仅适用于洛阳时期的碑志书法,不适用于当时的民间书法。北魏削文瓦铭有两个显著特点,其一是属于民间的工匠书法,其二是先锲后烧。我们可以看到,这些瓦文,以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风格出现,其中有行笔极为流畅的,也有极为生拙的,造成这些区别的原因大概与刻写者的文化水平有关。同时可能有的工匠不会写字,需要他人代刻,所以很多不同内容的署名,类似出自一个人手笔。“先锲后烧”即是在未干的瓦坯上刻划文字后再烧制,由于瓦坯柔软,可以运笔自如,所以形成的文字较石刻墓砖等更接近书写者的真实水准。

















>>历代碑刻

东汉最好的碑刻《熹平石经》在洛阳,曹魏最好的碑刻《三体石经》在洛阳,西晋最好的碑刻《辟雍碑》在洛阳,北魏最好的造像题记《龙门二十品》在洛阳。唐代的洛阳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大量珍贵的碑刻文字也留在了洛阳,这些文字就是洛阳文化之都的灵魂。目前洛阳金石文字博物馆碑刻类藏品主要以北朝墓志、唐代墓志为主,这些墓志记载了古人形形色色的社会活动,为研究数个朝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是证史、纠史、补史的重要佐证,既可以视为一部石刻历史,又可以称得上古人档案馆,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翰墨文章、书法艺术的资料宝库。









????????????????????



地址:洛阳市龙门大道1号(中国国花园内)









献花(0)
+1
(本文系pengxq书斋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