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师生沟通的艺术
2015-06-26 | 阅:  转:  |  分享 
  
《师生沟通的艺术》读书心得

李喆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我刚刚和讲台结缘。如何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成了我最想了解和学习的教学技巧之一。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展开的核心。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虽然课程进行的还算顺利,却依旧有着很多的不足,我很想通过优质的教学技巧和高效的教学方式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修订版》中,我看到了自己要学习的艺术——师生沟通艺术。

一个桥的故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教师要建立的是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之桥,也是一座心灵之桥。当师生关系成为教育环节中的关键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就变得逐渐相辅相成。教师不再是决定者,而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执行者,而是实践者。如果师生之间能够形成良好并有效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沟通之桥就是高效的,并且可以直通心灵。当师生的沟通成为一种教育能力的时候,我认识到,教师不再仅仅是将书本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再将这些认识传授予学生的简简单单的所谓“传道授业解惑”。而是需要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心灵与心灵交流的灵魂建设者。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再是机械的,而是人性化的,需要真心和真情付出的交流过程。

那么,如何能与学生很好的沟通?通过何种形式的沟通才能让学生尽快的和教师心灵相近?我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找到了答案。

首先,教师的心态。与学生同心,成为“战友”。“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信任教师的时候,他在愿意倾吐自己内心的故事。而当教师也成为学生“同理心”的交流范围时,教师对于学生心理的把握会更加准确,也更容易判断学生行为及心理的变化特点。其次,真诚的态度。教师,有爱才是真。当教师真心真意的为了学生,学生是能够感受的到的。教师的真诚会在学生的内心中放大,让他对于教师的关心感受的真切而实际。那么,教师对于他而言,就是安全的,可以完全信任的。同样的,学生会用自己的真诚回报学生。再次,接纳与尊重。学生正处于心理的不稳定期,他们丰富的认识会让他们出现多变的心理特质。而教师,以良好的方式接纳这样的特质,尊重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特点,会成为学生心中最愿意接触和沟通的人。

良性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交流最好的平台。“教师就是教师,学生就是学生”,这是师生关系的特殊性。“教师和学生融为一体,打成一片。”则是师生关系的平等和普遍性。人与人的交流注重平等。教育本就是人对于人的活动。学生之于教师,只是年幼些的朋友。当他们要求或是希望师生关系的平等时,作为教师的我们,或许不应该觉得过分。学生也是人,只是未成熟,未定性。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并优质的个体。教师之于学生,也是希望中的年长的朋友。更何况,这样的朋友身上,往往吸附着年幼朋友的尊敬和崇拜。这简单的心理,就是能够建立良好师生沟通平台的最好的前提和最高效的资源。我学习着,思考着,明白了自己的需要,认识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自我改进的方法。

师生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是语言上的沟通,教师语言的不同,对于学生产生的影响也是及其不同。教师语言的幽默能够快速的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能够让学生真切的体会教师身上的宽容和豁然。同时,更重要的是,能帮助教师及时弥补在师生沟通中造成的一些失误。但是,教师的幽默需要的是幽默机智,而非讽刺和挖苦。委婉和含蓄也是教师语言的另一种艺术形式。学生的心理敏感和多变,对于别人的评价尤其在意和认真。教师语言的委婉,会帮助学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所在;教师语言的含蓄,对于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适当的在语言中运用反语和模糊用语,也能够产生事半功倍的交流效果。但仅仅只能当之为权宜之计。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导致有些学生的过于敏感,这样的语言沟通自然要慎用。教师的沉默,是一种无形的力量。那是一种暗示,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我看着这些,发现很多都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时常用到的方法。但是,基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定特殊性,有些方法就会被忽略。但是,恰恰就是这样的平等的交流方式,才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最最和谐的真正意义上沟通。

在书背面的封面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是一位优秀教师的感悟:“学生先是喜欢老师这个人,然后才会喜欢老师讲的课和教育。”这正是“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的表现。或许,我现在能做的,不是与学生做到高效的交流,但是,我却可以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而这,也正是我开启自己与学生有效交流和沟通的金钥匙。在这扇门的背后,我期待更加美妙篇章的叙写。



献花(0)
+1
(本文系吉吉9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