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学作文教案连载之四
2015-07-05 | 阅:  转:  |  分享 
  
中学作文教案连载之四:“裁衣服”的启示

2009-02-2320:15:38|分类:中学作文教学炒菜|举报|字号订阅

下载LOFTER客户端


[教学目的]

生活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写作文的材料,但是在一篇作文里,并不需要生活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根据题目需要,或者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需要,只选择生活中的几个片段来写作,这就是选材。

材料是作文的物质基础,凡是能表现中心或主题的材料,都是好材料。但是中学生在写作中感到困惑的是不知选什么材料来写。

本课将通过对春游过程的内容的梳理和罗列,启发学生如何根据根据主题的需要来取舍材料;本课还将通过给两根悬挂着的相互够不着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打结的游戏,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思维,进而启发学生在写作中,对于生活的原材料学会细心整理,大胆取舍的“剪裁”方法。



[教学程序]

1、教师:在学习作文的时候,“剪裁”,是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现实的生活的就好比是一匹“布”,作文的时候,必须把生活的“布匹”进行一番“剪裁”才行。

假设你去参加一次春游活动,那么,从你的班级开始讨论春游的地点到决定春游的时间;从准备春游的物品到和你的同学们出发登上汽车;从你们走进某个公园到你们的分组活动;从野餐到参观动物园;从玩各式各样的游戏机到排队集合准备回家;从汽车开出公园到你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这简直就像是一幅长长的“布匹”,如果要把这“匹布”打开来,几百米都不止呢!写成作文,几万个字都不够用!

如果要把春游的全过程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因为没有经过修饰和剪裁,因为只是生活的原始记录,还没有做成有用的“衣服”,所以一定是“懒婆娘的裹脚布”、是“流水帐”,没有人喜欢阅读。

现在,我们且以以上的“春游”活动为例子,把春游的内容排一个队,编个号,看看这匹“布”到底有多长。

2、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梳理一番,整个春游活动究竟有那些内容可写。可以让学生坐在座位上围绕找春游的内容随便说,也可以采用“多米诺骨牌法”,一个接一个地说,不能重复。边说,老师边在黑板上把内容记录下来。

(1)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去春游——

(2)第二天就要去春游了,大家都在做春游的准备工作——

(3)出发去春游,在校园里集合——

(4)排队登车,同学们都兴高采烈——

(5)先来到烈士陵园扫墓——

(6)集体参观一个展览会——

(7)分散活动——

(8)集中进行“烧烤”野餐——

(9)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动物园——

(10)有的同学去玩了大型游艺机——

(11)有的同学去打了游戏机——

(12)有的同学去骑三人脚踏车——

(13)有的同学去钓鱼——

(14)有的同学去划船——

(15)有的同学去爬山——

(16)有的同学把公园的角角落落都观察了一遍——

(17)集合点名准备返回学校——

(18)回到学校后大家互道再见,然后各自回家——

(19)第二天到学校里,大家还在兴奋地谈论着昨天春游中的奇闻趣事——

……

3、教师:材料够多的了,可不一定都有用。如果你要写一篇有意义的文章而不是一般的“流水帐”,就必须对以上的材料进行一番“剪裁”——需要的留着,不需要的,则可以藏在自己大脑的某个角落里——说不准什么什么时候还可以利用,这就叫做收集素材。

4、教师:如果作文的题目是“记一次春游活动”,那么,我们就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运用材料(5)、(6)、(7)、(8)、(9)和(10)、(11)、(12)、(13)、(14)、(15)、(16)进行写作。当然,如果你认为“打游戏机”并不是春游活动中最有代表性的事情,那么,第(11)条的内容也可以删去。

如果你没有骑三人脚踏车,也没有去爬山,那么,第(12)、(15)条的内容当然就不选了。

如果你认为在所有的春游活动中最有趣的就是烧烤野餐的话,那么你的作文的题目就可以是“快乐的烧烤野餐”。这样一来,你就只要选取第(5)和第(8)两条就够了。其它18条材料都应该“裁”掉。

如果你想用倒叙的方法写,你就选(19)作为开头。那题目大概就要改成“回味无穷的春游”

5、教师: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剪裁。因为,在一篇文章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进去,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感动人、最特殊的内容,文章才更为集中、更为精彩,也更吸引人。

就好像你要拍摄一张全班同学的集体照片,那么,其中每一位同学的脸面一定比较小、比较模糊,而如果你一定要把某一位同学的脸面拍得大大的、清清楚楚的、十分集中而精彩的话,没有其它的办法,你只能把其它的同学从你的“取景框”里删去。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一个问题。请你们回答。上面两个有关“春游”的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6、教师:文章的剪裁,从时间上说,几乎时时刻刻都可以进行。也就是说,在写作前可以进行,在写作中也可以进行,在写作后还可以进行。

从地点上来说,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进行。在课堂里可以进行,在戏院里也可以进行;在上学的路上可以进行,在自己的卧室也可以进行。

文章的剪裁过程,实际上就是文章的构思过程,哪些内容是需要的,哪些内容是不需要的,只要在大脑里面加以选择和挑剔就行。而在你落笔的时候,这种选择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说“基本上”,是因为有的时候整篇文章都写好了,忽然发现有很好的材料忘记放进去,或者有一些材料没有必要收录在文章里,到这个时候,文章的修改就出现了:把丢掉的内容再找回来,把多余的内容再剪裁掉。

文章的剪裁过程,跟衣服的剪裁有一个很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衣服的剪裁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过程:打开衣料、用划粉在衣料上打上样子、用剪刀剪裁、将废料丢掉、就裁好的衣片卷起来、交给顾客……

而文章的剪裁有时一刹那就完成了。它既不用剪刀、不用划粉,脑子就那么一闪,一切就都完成了。

7、教师:文章的剪裁讲完了,现在,我们要做一个智力游戏。在这个智力游戏的过程中,一定会出现1、2、3、4……许多的素材,就跟我们前面讲到的“春游”一样。希望你们注意这些素材,并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

8、教师:请看下面这幅图。

(图)

图上画的这个人,左手抓了一根从天花板上挂下来的一根软软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在他不远的地方,有一根同样的软软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也从天花板上挂了下来。很显然,他的右手够不着那根“像绳子一样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就是画上的这个人,要你将这左右两根“像绳子一样的东西”连起来打一个结,有些什么办法?

9、给学生一点时间想一想……(教室里一下子没有了声音。大家都在想,用什么办法呢?)

10、学生:可以用其它工具帮忙吗?教师:“可以”。学生:“老师,那绳子有弹性吗?”教师:“可以有”。学生:“老师,可以请人帮忙吗?”教师:“可以”。学生:“老师,那软软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是从什么地方挂下来的?”学生:“老师……”教师:大家问题很多,但是我要告诉你们:就像做数学题,我把已知的条件已经告诉你们了。你们就根据已知的条件去解答吧。

11、可能出现冷场,因为大家还没有想出什么好方法,还不敢突破原有的思维框架。此时老师要适时的给予一些点拨。

12、教师:为了给大家一个提示,说两个故事:

第一、有人问:“谁能够把鸡蛋竖立起来?”哥伦布说:“我行!”说完,他拿起鸡蛋,往桌子上轻轻一扣,蛋壳破了,鸡蛋却稳稳地竖立在了桌面上。“这怎么行?!”有人说,“把鸡蛋敲破了再竖立起来,谁不会?”哥伦布说:“你没有说不能敲破鸡蛋壳啊?”人们没有话说了。

第二、上海地铁站的有一种票,票的反面印有这样一个智力游戏题:在一根软管子内有三个小球,当中一个是黑色的,两旁两个是白色的。在不将两个白色小球从软管子里拿出来的前提下,怎样取到黑色的小球?道理很简单:用剪刀在黑球白球中间将软管子剪开,取出黑色小球即可。

13、听了这两个小故事,同学们会若有所思。给他们一点时间思考。这是一个突破原有思维习惯的过程,异想天开的创造力,就是这样给激发法出来的。

14、学生:能不能解下他的皮带,接在这两跟东西上?(一开始学生还吃不准他们头脑里的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是否正确,其神态是怯生生的。)

15、教师:“对!”“好聪明的办法!”(回答一定要肯定,鼓励要热情。有了这样的“开头炮”,大家的胆子会纷纷大起来的。)

16、学生:用力拉左手的那根,拉到右边去跟外一根接起来。学生:如果这两根软软东西是眼镜蛇的话,我可以吹笛子,让它们游动起来,互相打架,然后扭在一起!学生:假若这两根是吸铁石,用吸铁石……(大家一定会找出很多很多有趣的、荒唐的、机智的、科学的、异想天开的、胡思乱想的办法。)

17、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已知的条件,作出自己最大可能性的选择和思考。我们不要自己为自己设置障碍,我们应该解放自己的思想。有许多的时候,答案就在身边,但是我们不敢提出来,仅仅是因为我们不相信自己:“不可能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吧?”“这个想法太荒唐了吧?”“他那么聪明的人还没有想出来,难道我还能够想得出来?”“我说出来一定会被大家笑话的!”“这么简单的办法,难道他们都没有发现?不可能!”

大胆地提出你的想象吧!勇敢地说出你的意见吧!你应该对自己的想法充满自信!

18、好,智力游戏做完了,我的总结陈词也说完了,请同学们来写一篇记叙这件事的文章。注意这个智力游戏有多少种素材?是否有必要全部用上?

时间:30分钟;字数:500字左右。题目:自拟。也可由任课教师自己掌握。

19、巡视评改:学生作文时,教师应该做认真的“巡视评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和疑点应该及时加以更正和解决,以免拖到批改时,生米成熟饭,修改意义已经不大。同时,还应该发现学生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作品,以便稍后作“朗读评改”。

20、朗读评改:如果作文完成后还有时间,可以请巡视中发现的典型作文作者起立朗读自己的文章。教师适时打断学生的朗读,作及时的口头评改。



[教学提示]

1、选材,是初中生学习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瓶颈”,一旦突破了这个狭窄区域,他们就可以在生活的海洋里自由翱翔——任意取舍所需的写作材料。但是,仅从理论上讲,学生是很难理解接受的。倘若以春游为例,在罗列了春游的全部材料之后再出题,让学生选择相应的材料,则学生会很容易掌握选材的方法。因为这是一个实践操作的问题,如同学习游泳,只有在水中摸索、体悟,才能掌握水性。面对题目,面对材料,让学生自己比较、配对、取舍,他们自然会明白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材料暂时不用。

2、在罗列春游的写作材料时,老师只做一、两个提示,尽量让学生自己想,这是在教会学生梳理材料的方法。面对一个活动学会了对材料的整理,他就能举一反三,把这种本领迁移到对其他生活素材的处理。老师的作用,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本领的方法。

3、在讨论写作材料取舍的时候,一定要讨论为什么用这个材料而不用那个材料的理由。老师只做一、两个示范或提示,尽量让学生自己讲,理由讲得不充分,老师可以补充。理由讲错了,也是美丽的错误,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以此提升大家的理解分析能力和剪裁能力。这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总结,这样的理论是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

4、在玩给绳子打结的智力游戏时,游戏规则要讲清楚。在学生怯生生地讲出他们异想天开的方法时,老师再强调:凡是条件中没有限制的方法都可使用,并给予热情鼓励;在学生不敢大胆突破常规思维框架时,老师才讲“哥伦布敲蛋”的故事。当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感到困惑时,老师适时地给予一些道理上的点拨,只有在这时,学生才特别能理解接受理念和方法之类的东西。

本课适用于初中学生。

[作文实例]

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

(题目是同学自己拟的。很好,有吸引力,把一件看来很普通的事件记叙赋予了十分积极的意义。题目的拟订是一种了不起的艺术,很多作家在为自己的作品拟订题目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脑筋。题目一要能够很好地反映作品的内容,二要能够吸引读者。)

鲍洁莹

曾经有人问我,你最大的敌人是谁?当时我只是一笑了之。而现在我却找到了答案。您先别忙着问我答案,在迷底揭晓以前,先让我用个事实来做映照,因为,我怕你对我的回答产生怀疑。(开头卖了一个关子,可以吸引读者往下读。我们在作文的时候,往往不注意文章是给谁读的这样一个看来十分简单的问题。其实,我们学习写文章,最初级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意见、感受。把以上这些属于你自己的东西通过文章表达出来,发表在书籍报刊上,那么,你的也许是十分珍贵的思想、观点、意见、感受也就成了大家共有的精神财富。于是,很清楚,你的文章就绝对不是给一两个人读的,而是给所有的人读的了。这样,你就必须注意一个吸引读者的问题。)

在这堂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做了个智力测试。在黑板上草草几笔,一个人,两根软软地,像蛇一样的不明物体从上拖下。随后,老师便开始出题。我要提醒各位的是下面这段文字,因为这是关键的关键:(这样写非常有益。这是作者眼睛里有读者的表现。你的文章既然是给大家伙看的,就一定要注意使大家能够看得明白才好。)

一个人,身边有两根软软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而他:一只手拿住一根后,却拿不到另一根。请问,有什么方法能使它们打个结。(班级里的许多同学都没有把这个智力问题很好地叙述出来,那是十分错误的。因为这个关键问题不告诉读者,读者就不能整个地理解你的文章。)

教室中变得比平时更加安静,我想:其中的原因除去归功于教室后面那个用蓝色粉笔写成的醒目的“静”字在无时无刻地发出神奇的魔力外,剩余部分应该是由于同学们的认真思考吧!

不一会儿,答案便纷纷从同学们的口中拥出,而我却顾虑这个,顾虑那个。有好几个在脑中闪过的办法都被别人抢走了。(作者自己想到一些什么答案?为什么不一一例举呢?应该例举,由此证明,由于自己不敢相信自己,造成了自己的犹豫不决。可惜,可惜!)

所幸,老师的一个哥伦布竖鸡蛋的实例,让我的脑袋开了些巧,最终想出了个自己比较满意的方法。(什么方法,又不写出来,让读者好生猜测!这些材料被剪裁掉,是十分不妥的。)

再听听别的同学的回答,答案真是五花八门。(举例太少,使读者难以相信“答案真实五花八门”!把例子都裁剪掉了,多么可惜!记住,遇到这样的情况,请举例,举例,再举例!)

看来我这次失败的落点就是老师在最后总结时所说的,自己给自己设置了障碍啊!(由于前面没有记叙自己不相信自己从而犹豫不决的情况,所以,这个结论说服力不大。)

说到这,你知道答案了吧!对!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这也是一句流传很久的老话。(此处回答文章开头设立的问题,是很典型的首尾呼应。)
献花(0)
+1
(本文系cici235首藏)
类似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