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九曲黄河阵
2015-07-07 | 阅:  转:  |  分享 
  
民间秧歌“跑黄河”

“跑黄河”亦称“黄河灯会”、“三关圣会”,是流传于阜新西北(与内蒙和本省朝阳接壤)山区的一种民间秧歌。

“跑黄河”来源于《封神演义》中的传说。相传赵公明帮纣王讨伐西岐被陆压道人射死,其三个妹妹(赵琼霄、赵云霄、赵碧霄)为兄报仇,摆下九曲黄河阵,后为姜子牙师父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及众仙所破,后人为超度死在阵地上的士卒,便产生了“跑黄河”这种民俗活动。

黄河阵按阵图设置。按规定的图样,在空旷的河滩地上,以秫秸、木杆为材料,每隔1.5米一束作为立柱,每柱均插点一盏灯,再用秫秸横向将立柱连接起来,构成迂回曲折的方城,将各方城联贯在一起即为九曲连环的黄河阵。阵有出入口,阵中矗立一大旗杆,挂灯或插旗。

“跑黄河”在每年农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举行,并且一跑就要按龙头、龙腰、龙尾的顺序跑三年。秧歌队是“跑黄河”的主角。当会首下令点灯之后,顿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烟花腾空。秧歌队在阵门前打场,由伞头引导进入黄河阵,锣鼓队的后面,便是为祈求风调雨顺、一年平安而进阵跑黄河的群众。

“跑黄河”活动最初流行于中原地区。明末清初,晋、冀、鲁、豫一带的汉民族向东北迁徙,带来了包括“跑黄河”在内的民间文化活动样式。在历史的演变中,辽西阜新地区人民群众不断融合当地民俗形式,给“跑黄河”赋予地域特色,借助这种传统形式,欢庆丰收、予兆丰年。



黄河阵图圆圈代表秫秸立柱,两个圈之间的连线代表连接立柱的横栏,虚线代表秧歌队的行进路线

跑黄河场景图

(1)旗杆与旗(2)九连灯?(3)彩旗(4)供三霄娘娘的神案?(5)供三宫老爷的神棚(6)鼓乐队(7)立柱上插油灯



古老的战阵文化遗存

——社火中的九曲黄河阵

九曲黄河阵又称“九曲黄河灯”,简称“跑黄河”,流行于山西、内蒙、辽宁等地,是一种通过走阵形式进行的社火祈福活动,一般是以村社为单位,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举行。

黄河阵体主要用高粱秸(俗称“秫秸”)搭制而成。首先将十来根秫秸用麻绳扎成把子。再根据阵图要求的大小,以一米五株距,把扎成的把子一排排冻埋在地上。然后,再用捆好的把子将四面外边第一排把子连接起来,围成一个方城。而方城内埋好的把子也要按阵图的路线用草绳连接起来。这样黄河阵体就形成了。最大的方阵称谓“三九连城”,约二里见方,需用9600个把子。阵体搭好后,则要在阵中央立一杆,顶部安有方斗,斗正中插一黄色镶黑边的狼牙大纛,四角各插一红、兰、白、黑三角旗。方斗下方除拴一串九连灯外,还拴有四根挂有彩色小旗的长绳与方阵的四角相连。旗杆下放一红漆八仙桌。方阵的南面还要设用松枝搭成的入口、出口,称谓“阵门”。阵门贴有对联。入口的门楣横批为“三官圣会”。另外,阵门外应留一空场,空场对面座南朝北搭一神棚。因为跑黄河在元宵灯节举行,每一个把子上均安放一盏纸糊彩灯,灯内放一装满酥油的灯碗。

十四日清晨跑会开始。首先由会首带领秧歌队至附近庙宇,请来天、地、水三官及三霄娘娘神位。三官牌位要放在阵前的神棚中。三霄牌位安放在阵中旗杆下的供桌上。以上仪节称谓“迎神安座”。这时空场上已集聚了十里八村来跑黄河的民众。三声铳炮响,会首开始给三官神位设供、燃香,秧歌队则唱起“秧歌柳子”表演起秧歌,是谓“飨神”。飨神毕,在会首前引下秧歌队扭着秧歌绕阵一圈,回到阵门入口处,是谓“踩阵”。以上仪节进行完毕,接着又是三声炮响,群众跑阵正式开始。他们由会首和扭着秧歌的秧歌队为前导,按阵图顺着拴有绳子的秫秸把子限定的路线至阵中央,设供拜三霄娘娘。然后,再按阵图路线走完全阵,由出口出阵。

首次仪式进行完毕后,各地前来走阵的群众可以随时进阵跑黄河,人们多以没有秧歌队带领却能顺利跑完全阵为快。因为这意味着来年大吉大利,一顺百顺。凡是跑黄河的人大多不止跑一次,认为次数越多越吉利。特别是体弱老年人,即使让人扶养背着也尽量要多跑几次。

十五日是跑黄河的正时辰。夜晚,全阵燃起彩灯,村人以家庭为单位,举着自制的花灯,提着盛满酥油的瓦罐,离开家门。出村后,则掏出事先备好的棉捻,沾酥油,点燃,向路旁抛撒,称谓“亮道”,目的在于驱邪除祟。进阵前则要给三官老爷磕头、添油、烧香。进阵后要给三霄娘娘磕头、添油、烧香。当天,还有一约定俗成的习惯,就是允许青年妇女偷灯碗,据说可以生育贵子。会首则派专人补灯,补灯越多,越说明办会成功。据说这意味着今后村内的人丁兴旺。

九曲黄河灯会并不是年年举办,一般是遇有大喜事需要庆祝,或遇到了天灾人祸需要消灾免祸时,方能举行。但每次都必须连续举办三年,头一年称“跑龙头”、第二年称“跑龙身”、第三年称“跑龙尾”。如果身子不全,龙就不会翻身佈雨,后果是容易引来旱魃。由此可见,这种具有战阵特色的传承仪式,确为上古巫傩文化的历史遗存。



《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上的插图

百年不衰的九曲灯会

转九曲又名九曲灯会,全称《九曲黄河阵》,是一种民间流传的《社火》形式。它原是古代的一种作战阵图。相传是《封神演义》中的三霄娘娘摆《九曲黄河阵》时留下来的,明《帝京物略》中记载: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乡村人缚秸作棚,周悬杂灯,门径曲折,藏三、四里,入者如不得径,即久迷不出,曰黄河九曲阵”也。由此可见,在明朝时,转九曲”的活动在民间已很盛行了。

九曲摆法,是在一个广场上,用三百六十一根杆子,按等距离的方位横竖各置十九根,扎成一个正方形阵图。每根杆上悬挂一盏彩灯,然后用细绳按一定的路线连接起来。全程二至三公里。阵图中心的那根杆称为老杆,无论从哪个方向数它都是第十根。老杆又粗又高(一般老杆高十二米,门杆高三米,木杆高一米二)要重点装饰,有的在老杆上扎混元气斗”,中间有麒麟送子;有的老杆上制作一条盘旋而上的巨龙,望去使人感到威武壮观,引人注目。此外,还增设彩门,贴上对联,挂上谜语。在九曲的中门上,搭一个牌楼,横挂一块大匾,曰:九曲盛会”、九曲灯会”或九曲黄河阵”。两旁标着进口”、出口”,以指示引人游转的路线。

九曲灯会的摆法和制作是多种多样的,有十三省九曲灯和十六省九曲灯之分。

十三省九曲黄河阵,共有九个曲曲折折的阵势。每个阵势叫一曲,故名九曲。每阵设一门,共九门。此九门有的按方径而设,即:东方门、西方门、南方门、北方门、中方门、太阳门、太阴门、罗猴门、丰都门;有的按黄河中下游的九州而设,即:幽州、冀州、雍州、青州、豫州、荆州、兖州、并州和扬州。

一般转九曲时,先由秧歌队前面开路,边敲锣打鼓,边扭秧歌,每进一门,都要唱喜庆秧歌。群众尾随其后,缓缓而行,或观灯赏月,或猜谜测疑,欢声笑语,别有风趣。有单人转的,也有几个人组成一伙转的,当转至中心老杆处,乡俗道抱老杆,一百三”。又说,谁能够顺利地转完九曲,可以消灾免难,益寿延年,道路畅通,大吉大利。若妇女抱一抱老杆,能使家中小孩长命百岁;没生过小孩的妇女抱一抱老杆,能生贵子”。如果游人不按路线转游,乱钻乱跨,踩断线绳,或碰坏彩灯,都是不吉利的象征。故民间有”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去病消灾”的说法。

平日游人如织,当元宵佳节夜晚,盛况更加空前。远望,九曲阵中灯光齐明,横竖成行、红旗招展、巨龙飞腾、焰火满天、皓月当空;近观,彩门上的各式花灯,五光十色,绚丽夺目,争奇斗艳,各占风采。

民俗流传,百年不衰。时至今日,每逢丰收年节,郊区东园、沙尔沁、麻池等乡村,都要举办”转九曲”活动,以示喜庆。

《奇门遁甲》(阵法篇)......等,都是以中华国学理论为基础,其法称作《奇门遁甲》,其精髓就是“移形”。

下面仍以学题的形式来进行解剖和分析。见学题一、二、三。

学题一之中的写作分为左、中、右,而左右的图形都是三圈封闭的圆圈,谈不出什么理论,中题的三根直线也谈不出什么理论。

学题二的左、中、右,与学题一的不同点是在学题一的基础上“断”了线。这种断线是有极其深涵的理论原则的。

学题二中左题的断线所断出来的是各自不同的八个理论元素,这八个元素用中华第三代汉字来对应,就是“乾、坤、艮、兑、震、巽、坎、离”。

学题二中的右题,同样是断线。左题与右题的不同点是,右题所断出来的“坤”在学题的上方,“乾”在学题的下方,与左题的位置正好相反。从理论的角度讲,右题理论是在左题理论上“反道”断线而成。

学题二中的中题也是经过断线后的“元素”,在断线过程中,将“乾”这个元素摆在正中间,将断出来的“坤”元素各分一半摆在两头。为什么要这样断呢?

如果将中题中的“乾”往上方位一推(参考学题一中的中题),那么两头就到了下方位,其形就变成了学题二之中左题的形状;如果将中题的“乾”拉向下方位,两头就到了上方,其形状就变成了学题二右题的形状。这个“推”与“拉”,在学术上称作“移形”。这种移形法启迪了中国历代的兵家,并在此基础上推演出各种“阵法”。学题三显示的就是“八门生绝阵”,也称八卦阵、八阵图。

从大体来讲,学题三是“阵式”,学题二是“阵法”,学题一是“效益”。而学题一的效益和学题三的阵法全是依靠学题二的“移形”而来。这种“移形法”的国学之称就是《奇门遁甲》。

中国历史上历代兵家所摆出的龙门阵、长蛇阵、九曲黄河阵、诸仙阵、冰封雪地阵、太极金刚阵、铁板飞钹阵等阵法全部采用学题二的”移形大法”理论作指导的。中国历史上的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公式是学题二的变形,张衡的地动仪的理论也是学题二的变形。

正月十六转黄河

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日,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井陉县的南王庄、芦庄、胡家滩等村都要转黄河”。从正月十三起,就由村里的黄河会”开始准备。南工庄黄河会”共九家,有会田十多亩,轮流耕种,谁轮到种会田时,这一年谁就主持操办黄河会的事务。举行前,主持人先选择一片广阔的平地——打谷场或河滩。由黄河阵古图”的传人画地为图,插杆为阵。每根杆高约一米,粗约直径二公分,杆顶安一块圆木板,板周围用彩色纸围成敞口灯笼,板上放一个陶瓷灯碗,注入香油点燃。全部共有361根杆,每行19根,排成19行,组成一个正方形。立杆按图用秫秸绑缚,连成九个”字,互相连为通道。从进阵到出阵,九曲连环,盘桓进退,井井有条而深奥莫测。进出口处扎一个柏枝眚楼,悬灯结彩,横匾大书春游黄河”四字,两侧楹柱上张贴春联。阵中央一根杆粗而高,象一根电线杆,顶上挂一个三角形灯笼(据说那是姜太公的位置),下垂一根电线,串联九个彩色灯泡,俨然如古代军营帐篷前的灯柱。在石家庄市井陉县民间流传着的一首谜语诗,形象地描绘了黄河阵”的雄伟气势:四四方方一座城,住着三百六十兵,天天晚上来操点,个个头上甩红缨。”转黄河”活动从十四日晚开始。这一晚上是鬼转不转”。传说阵中央高杆下是鬼魂相聚的地方,旧时乡人多迷信,认为可以在高杆下看到自己死去的亲人和祖先,有些老太太常在这晚上到阵中央高杆下去烧纸。十六日是转黄河”的高潮,全村男女老少白天黑夜都去转。入夜,杵灯点亮,似群星落地;皓月东升,遥相辉映。阵外并排九座铁筒炮,冲天吐火,声响如雷;烟花齐放,锣鼓喧天。人们扶老携幼,鱼贯人阵,但见人影绰约,迷离奇幻,真如进入瑶池仙境,令人神魂飘逸,心海荡波。据说,谁能从阵内转出,一年可以消灾除病。所以,村人在转黄河”时,都要抓一把玉米豆放在兜里,边转边撤,说是这些玉米豆就是身上的疔疙瘩,扔在阵里,可以一年不生疮。还有的说:正月十六晚,黄河阵里转满了人,这一年就会大丰收。转黄河”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呢?在南王庄有两种传说:南王庄黄河阵古图”传人刘锁双说是起源于商周时代。相传赵公明下令,帮助闻太师伐西歧,被姜子牙手下的燃灯道人打败,又被陆压用钉头七箭书”的法术射死,赵公明的三姊妹闻讯离开三仙岛,来到西歧找燃灯道人报杀兄之仇,摆下了九曲黄河阵”。许多玉虚门人被拿阵内,削去了顶上三龙,失了道果,变成了凡夫俗子。后来,元始天尊下界,才破了九曲黄河阵”,灭绝了赵公明的三姊妹——云霄、碧霄和琼霄,救出了遭劫的玉虚门人,让他们回去各自重新修行,以求返本回元。人们为了纪念玉虚门人绝路逢生,也摹仿古人摆起了黄河阵”。认为能从阵内转出来,就是象被困而得救的玉虚门人一样,解除了患难,得到了平安。也有人说,黄河阵”起源于战国时期的孙庞斗智”。据说庞涓嫉妒孙膑的才华。处处与孙膑为难。孙膑无可奈何,就摆下了一座黄河阵”,对庞涓说:你若是能破了我的‘黄河阵’,我就拜你为师;你若是破不了我的阵,以后咱师兄弟之间要和睦相处。”庞涓不知道黄河阵”的深浅。一心想压倒孙膑,就满口应承,大摇大摆地进了黄河阵。没想到进阵之后,正转、倒转、左转、右转,一直转了七七四十九天,也没转出来!庞涓被困,没有办法,只好口头认了输。后来,人们为纪念孙膑困庞涓这件事,也都仿做起转黄河”的游戏来。其实,转黄河”是起源于古代交兵布阵。黄河阵”是古代作战阵法的一种,民间仿作游戏,形成了一种习俗。到现在,转黄河”时要放铁炮,还保留着古代战争的气氛,而从整个活动看。却已经从交兵布阵的战争范畴分离出来,脱胎为一种民间游戏活动,并与游百病”的习俗结合起来。每到正月十六早晨,人们总要早早起床,争先恐后出门游走数里,有的还要爬山登高。在东王庄一带,至今还盛行着游百病”习俗。在游百病”时,人们都要佩戴柏枝,并在游走路上故意让柏枝掖掉,称作板(扔)百病”。转黄河”时扔玉米豆的用意与掖柏枝是相同的。





















7













献花(0)
+1
(本文系化学之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