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应用治疗冠心病中成药
一、冠心病西医研究概况
(一)何为冠心病?
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atheroscleroticheartdisease),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二)流行病学
WHO统计,冠心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1974~1989年我国40岁以上人群冠心病患病率以年增长率2.3%的速度增长。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率为57.1/10万。城市居民的冠心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多发病于40岁以后,男女比例约2∶1。
(三)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尚未完全确定。主要的危险因素:四高一抽,即高龄、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抽烟。
(四)临床分型
1.WHO分型法:(1)原发性心脏骤停;(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型;(5)心律失常型。
2.我国分型法:(1)无症状型(隐匿型);(2)心绞痛型;(3)心肌梗死型;(4)缺血性心肌病型;(5)猝死型。
(五)临床表现
1.心绞痛
心前区或胸骨后有闷痛、压榨或窒息感,疼痛可放射到左肩或左上肢小指端。含硝酸甘油3~5分钟后迅速缓解。分为稳定型、不稳定型。
2.心肌梗死
心前区疼痛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全身症状: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胃肠道症状:常伴恶心、呕吐、上腹胀痛。体征: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心力衰竭。
(六)实验室检查
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心脏CTMRI、冠状动脉造影、心肌酶谱、其它生化检查。
(七)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小板抑制药、血脂调节药、溶栓药、能量代谢类药。
2.介入治疗。
3.紧急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4.改变生活方式。
二、冠心病中医研究概况
(一)病名释义
冠心病属西医病名,相当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心悸”等病证,常按“胸痹(心痛)”论治。最早见于《内经》,《金匮要略》正式提出“胸痹”名称。
(二)病因病机
1.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
2.病性:虚实两端,常相兼为病。
3.病位:心为主,肝脾肾相关。
4.病邪: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不通则痛;气虚、阴亏、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不荣则痛。
5.病机:不通则痛→实,不荣则痛→虚。
6.转归预后:治疗及时得当病情缓解;反复发作→病情较为顽固;失治或失于调理→真心痛/心悸/心衰/脱证。
(三)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分气血阴阳,缓解期虚证突出。实辨气滞/血瘀/寒凝/痰浊,急性期实证为主。
(2)辨病情轻重:疼痛持续时间短暂:多轻;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者:多重。疼痛遇劳发作,休息或服药后缓解者:顺症。服药后难以缓解者:常为危候。
2.治疗原则
(1)发作期:祛邪治标。气滞,疏理气机;寒凝,辛温通阳;血瘀,活血化瘀;痰浊,泄浊豁痰。
(2)缓解期:扶正治本,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虚实同治,标本兼顾。
3.辨证分型
(1)《中医内科学》:心血瘀阻证,气滞心胸证,痰浊闭阻证,寒凝心脉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2)《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心血瘀阻证,寒凝心脉证,痰浊内阻证,心气虚弱证,心肾阴虚证,心肾阳虚证。
(3)真心痛:气虚血瘀证,寒凝心脉证,正虚阳脱证。
4.分型论治
(1)心血瘀阻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
舌脉: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②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③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气滞心胸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
舌脉: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临床特征:痛、闷、胀、走。
②治法:疏肝理气,活血通络。
③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3)痰浊闭阻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
舌脉: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②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宣痹。
③方药: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
(4)寒凝心脉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
舌脉: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②治法:辛温散寒,宣通心阳
③方药: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
(5)气阴两虚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心胸隐痛,时作时休。
舌脉:舌质淡红,舌体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②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③方药: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心痛憋闷,心悸盗汗。
舌脉: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②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和络。
③方药: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
(7)心肾阳虚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
舌脉: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②治法:温补阳气,振奋心阳。
③方药: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气虚血瘀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胸闷刺痛,动则加重。
兼症:短气乏力,汗出心悸。
舌脉:舌胖有齿痕,舌质黯淡有瘀斑,脉弦细无力。
②治法:益气活血,通脉止痛。
③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9)正虚阳脱证
①辨证依据
主症:心胸绞痛,胸中憋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或,神识昏迷,四肢厥冷。
舌脉:脉疾数无力或脉微欲绝缓或结代。
②治法:回阳救逆,益气固脱。
③方药:四逆加人参汤加减;阴竭阳亡合生脉散。
三、治疗冠心病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一)中成药治疗冠心病的优势与问题
1.优势
(1)中成药在防治冠心病方面疗效确切(简、便、廉、验)。
(2)辨证施治原则,体现了现代医学追求的个体化治疗的高层次目标。
(3)中成药注重整体调节,作用于冠心病的多个病理环节。
(4)中成药标本兼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5)中成药多为天然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少、较轻。
2.存在问题
(1)临床用药不依据辨证施治,影响疗效和出现副作用。
西医医生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方面基础较为薄弱,不加辨证,盲目使用中成药的现象较多。如认为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都差不多,都起活血化瘀作用,随意选用一种即可,而同类药物间可互相代替。
(2)重复使用药品:如在临床上同时使用复方丹参滴丸与速效救心丸。
(3)缺乏大规模的随机、双盲、对照的临床实验证据。
(4)中成药品种虽多,但新药开发中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
(二)治疗冠心病中成药分类
1.《2010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治疗冠心病中成药85种,治疗心绞痛82种,治疗心肌梗死2种(麝香保心丸、生脉注射液)。
2.《2010版药典临床用药须知》,治疗胸痹中成药116种。
(1)瘀血阻络(66):心安宁片、益心酮片、丹参注射液、丹参颗粒(片)等。
(2)寒凝心脉(2):宽胸气雾剂、神香苏合丸(庆余救心丸)。
(3)痰瘀闭阻(1):通窍镇痛散。
(4)风痰瘀阻(1):大活络丸。
(5)气虚血瘀(27):麝香保心丸、心痛康胶囊、正心泰胶囊(片)等。
(6)气阴两虚(14):心通口服液、生脉注射液、康尔心胶囊等。
(7)肝肾不足、瘀血阻滞(1):强力脑心康口服液。
3.分类不尽一致
(1)两类:活血化瘀类和芳香温通类。
①活血化瘀类:代表药为含丹参、三七、水蛭、蜈蚣等活血化瘀中药/成分的制剂,有降低血黏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甚至溶栓作用,主要针对“血液”起作用。
②芳香温通类:代表药,如麝香保心丸,含有麝香、苏合香、肉桂、人参、蟾酥等,有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稳定血管斑块,促进缺血心肌血管新生(“药物搭桥”)等作用,主要针对“血管”起作用。
(2)四类:芳香温通类、活血化瘀类、补益类(包括补气、补肾、益气养阴)、益气活血类。
(三)用药原则与剂型选择
1.用药原则
①因人制宜:应分清年龄、性别及体质因素。。
②因地制宜:根据地形气候差异选药。
③因时制宜:根据四季气候特点,结合人体与药性的差异选药。
④因病制宜:冠心病患者多同时伴有几种疾病,选用中成药时最好能相互兼顾。
⑤因证制宜:下述。
⑥分期用药: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在心绞痛发作期,以治“标”为主;在无痛期,应以治“本”为主。
2.剂型选择
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者;冲剂、散剂、胶囊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起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冲剂多以温服为宜。
如遇急重症时,宜选用针剂和速效制剂,如参麦针、复方丹参滴丸等。
糖尿病患者注意选用无糖剂型。
(四)辨证应用治疗冠心病中成药
1.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类)
①辨证要点: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入夜为甚,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劳累而加重。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②常用成药:丹红注射液、银杏叶片、丹七片、血塞通颗粒(片)、愈风宁心片(胶囊)、心达康胶囊(片)、灯盏花素片(注射液)、灯盏细辛胶囊(注射液)、通脉颗粒、丹参注射液、益心酮片、双丹颗粒(口服液)。
2.气滞血瘀证(行气活血类)
①辨证要点:心胸满闷,隐痛阵发,痛有定处,心悸失眠,气短,烦躁易怒。舌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②常用成药: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速效救心丸、乐脉颗粒、黄杨宁片、冠脉宁片、复方丹参滴丸(颗粒、片)、麝香保心丸、地奥心血康胶囊(片)、心可舒胶囊(片)。
3.痰浊闭阻证(豁痰通阳类)
①辨证要点:胸闷重而心痛微,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痰多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咯吐痰涎。舌体胖大且边有齿痕,苔浊腻或白滑,脉滑。
②常用成药:苏合香丸、延枳丹胶囊、通窍镇痛散;血脂康胶囊(辅助治疗)。
4.寒凝心脉证(温通宣痹类)
①辨证要点:卒然心痛如绞,心痛彻背,多因气候骤冷或骤感风寒而发病或加重。喘不得卧,伴形寒,甚则手足不温,冷汗自出,胸闷气短,心悸,面色苍白。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紧或沉细。
②常用成药:冠心苏合滴丸(丸、胶囊、软胶囊)、神香苏合丸(庆余救心丸)、宽胸气雾剂。
5.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类)
①辨证要点:胸闷刺痛,动则加重。短气乏力,汗出心悸。舌胖有齿痕,舌质黯淡有瘀斑,脉弦细无力。
②常用成药:心可宁胶囊、诺迪康胶囊、山海丹胶囊、参芍胶囊(片)、养心氏片、舒心口服液(糖浆)、通心络胶囊、血栓心脉宁胶囊、心通口服液。
6.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类)
①辨证要点:心胸隐痛,时作时休。心悸气短,动则益甚,伴倦怠乏力,声息低微,面色白,易汗出。舌质淡红,舌体胖且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虚细缓或结代。
②常用成药: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生脉饮(胶囊)、黄芪生脉饮、心通口服液、参麦注射液、芪冬颐心口服液、益心通脉颗粒、益心舒胶囊、益心胶囊、益心复脉颗粒、康尔心胶囊。
7.心肾阴虚证(滋阴和络类)
①辨证要点:心痛憋闷,心悸盗汗。虚烦不寐,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便秘。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促代。
②常用成药:心元胶囊、天王补心丸、滋心阴口服液(颗粒、胶囊)。
8.心肾阳虚证(温阳复脉类)
①辨证要点:心悸而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自汗,面色恍白,神倦怯寒,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或腻,脉沉细迟。
②常用成药:参附注射液、心宝丸、参附强心丸。
(五)应用注意事项
1.中成药不能完全代替西药
中成药起作用相对较缓,在冠心病急症处理方面使用较少。若见心痛剧烈及持续时间长者,或见有气促、汗出、面色苍白者,应及时急诊救治。
2.中西药联用禁忌
(1)含有丹参的成药,不宜与抗酸药、雄性激素类药物和抗凝血药物同时服用。
(2)含蟾酥的成药,不宜和强心苷类、普鲁卡因胺、奎尼丁、两性毒素、噻嗪类利尿药及大量葡萄糖液体一起使用。
(3)含有朱砂的成药,不宜与含溴化物、碘化物、硫酸亚铁、亚硝酸钾类等西药同时服用。禁止与解热镇痛药合用。
(4)含珍珠的成药,不宜与黄连素、异烟肼、四环素族抗生素、大环内酯类物合用。
(5)含有山楂的成药不宜与磺胺类、含碱性成分的西药、红霉素等合用。
(6)含葛根、银杏的成药,不宜与含金属离子的西药(如碳酸钙、氢氧化铝等)合用。
(7)含牛黄的成药,不宜与水合氯醛、吗啡、苯巴比妥钠等同用。
(8)即使无联用禁忌,也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从而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最低的副作用。
3.谨防药后出血
(1)孕妇、月经过多及有出血倾向者一般忌用或慎用。孕妇应慎用活血化瘀类,禁止使用芳香温通类。
(2)与抗血小板、抗凝血、溶栓西药联合应用时,要严格掌握药量、用药时间、并要定期监测血小板聚率、凝血指标等。
(3)冠心病患者脑部检查发现有先天性血管畸形、动脉瘤等时,慎用或忌用活血化瘀药,以防脑血管破裂而导致脑出血。
(4)有出血性脑卒中史或长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应注意活血化瘀药可能导致异常出血。
(5)冠心病合并慢性肝病、肝硬化患者,大量、长期使用活血化瘀药可以诱发胃肠道出血。
(6)冠心病合并支气管扩张患者,临床应用活血化瘀药要慎重,以免诱发出血。
4.其他相关注意事项
(1)在使用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时,应了解药物作用特点和不良反应。
(2)静脉注射剂应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剂量、调配要求、给药速度和疗程使用,不超剂量、过快滴注和长期连续用药。
(3)用药切忌重复、杂乱。
(4)不要随意间断用药。
(5)用药后要观察疗效,一种药不宜长期应用,同类活血化瘀中成药可交替应用,最大限度的减低毒副作用。
(6)有过敏反应者忌用。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