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史詩
陳肇興
陳肇興(1831~1866?),字伯康,號陶村。臺灣府彰化縣治(今彰化市)人。咸豐三年(1853)入庠邑,補廩膳生。從鹿港拔貢廖春波讀書於彰化白沙書院,學習四始六義及唐宋明清詩,表現極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稱「白沙書院四傑」。咸豐九年(1859)中舉,曾建古香樓作為書房及居處,以讀書歌詠自娛。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陳肇興拒絕戴氏之拉攏,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縣集集)之牛牯嶺山中。是年七月謀刺戴氏不成,幾度瀕於險境。閏八月避入集集山中,雖身在軍旅,夜晚得閒時,往往秉燭賦詩,追悼陣亡戰士,詳錄戴案經過,題為《咄咄吟》,乃臺灣重要的歷史文獻。同治三年(1864)事平,陳肇興返回鄉里,設帳授學,門生有楊馨蘭、楊春華、吳德功、許尚賢等,多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詩稿》六卷,併《咄咄吟》二卷合刊。陳肇興的《陶村詩稿》寫至戴案結束止,由此作可見清代中葉崛起的臺灣士子,思想取向與價值判斷。不僅有個人心靈世界及理想抱負的抒寫,詩作的關懷重心亦往往與生民百姓密切相關。在形式上,陳氏習慣以長篇歌行來抒懷、言志,詩作風格雄健豪邁。門人吳德功在《陶村詩稿》序文中謂,肇興之詩胎息於杜甫,可視為清中葉臺灣文壇之「詩史」。《陶村詩稿》最早由門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緒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毀於兵燹。後彰化人楊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於書肆,遂於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國五十一年(1962)臺灣文獻叢刊本據楊抄本排印;1971年鄭喜夫以連橫所藏原刊本為底本〖編者按:據連橫《臺灣詩薈》創刊號〈遺集待刊預告〉云:「彰化陳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詩稿》八卷,版久毀失,印本亦亡。全臺僅存二部,一在余處,一為雲林黃君丕承所藏。」〗,另以楊氏本、文叢本合校,是為鄭校本。1992年龍文出版社據楊珠浦本重印,而將鄭氏校本標注於眉批以供參考,編為「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第一集第四冊。以下作品以楊珠浦版本(以下簡稱「楊本」)為底本,鄭校本(以下簡稱「鄭本」、「鄭註」)為輔,進行編校。(施懿琳撰)
詠史十二首其一前漢
自從封建廢秦皇,草澤膺圖國祚長。
一代安危關外戚,幾回反側動諸王。
民風近古猶淳厚,大道從茲半渺茫。
幸有江都諸輩出,祗今人說漢文章。
詠史十二首其二東漢
東京儒雅古來無,拜老臨雍禮數殊。
稽古幾人誇碩傅,橫經此日有囚奴。
椒房寵盡閹官盛,太學才多國勢孤。
一事可憐漢明帝,千秋遺患是浮圖。
詠史十二首其三三國
群雄芟盡鼎終分,百戰河山感慨存。
濟世有材憐管、樂,生兒無命笑曹、孫。
征誅遠掃官家局,揖讓初開篡竊門。
劉禪長年丕、亮促,此中天意總難論。
詠史十二首其四西晉
吳、蜀平來魏祚移,乾坤才合又分離。
羊車十裏宮人泪,蛙鼓數聲帝子悲。
名士清談空復爾,諸王構怨欲何爲?
傷心一片中原土,付與羌胡竟不支!
詠史十二首其五東晉
平陽一去感青衣,太息河山舉目非。
南渡君臣?對泣,東山士女故相依。
機雲幂下無禽泪,王謝堂前有燕飛。
我愛陶公真曠達,黃花開處便來歸。
詠史十二首其六南北朝
五龍如虎鬥方酣,勝負兵家已共參。
百戰河山歸代北,六朝金粉豔江南。
臨軒有例開齊、宋,亡國無端誤釋、聃。
莫道金陵王氣盡,隋宮芳草亦毿毿。
詠史十二首其七隋
新林一戰破平湖,南北全收入版圖。
靈感有書成內史,太平無策報吾儒。
千金枉自遺楊素,一死方知誤獨孤。
畢竟宇文除莫盡,他年留患在江都。
詠史十二首其八唐
不死何曾有藥丸,唐家終始誤金丹。
河山割裂歸方鎮,婦寺平分攬大權。
占得詩名高萬古,傳來軍制仿三單。
祗今七德餘歌舞,想見前皇創業難。
詠史十二首其九五代
頻年殺伐戰塵囂,得國如棋劫未消。
長樂中書更十主,世家降表歷三朝。
猶餘歲月遵唐朔,還割河山賂大遼。
永棄幽、並州十六,中原終古恨迢遙。
詠史十二首其十宋
一著黃袍竟釋戈,宋家杯酒奠山河。
培成絕學千秋盛,養就人材兩榜多。
南渡偏安緣積弱,北邊失策在連和。
由來禮義維持久,易世猶傳正氣歌。
詠史十二首其一十一元
清寧宮殿傍烟霞,直取穹廬作帝家。
別具神威臨異域,不教正統擅中華。
船通日本千帆遠,地拓天南萬裏賒。
腸斷年年輕北狩,紫台一去使人嗟。
詠史十二首其一十二明
一編祖訓篤宗盟,開國鴻謨集大成。
誰料室戈操叔父,頓教鍛鍊到公卿。
交深洛、蜀東林黨,禍烈漢、唐北寺兵。
賴有殉亡諸氣節,至今廉立激蒼生。
1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