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詠史詩》[唐]李華(715-774)
2015-07-16 | 阅:  转:  |  分享 
  
詠史十一首

李華



李華(715—774),字遐叔,排行三,趙州贊皇(今河北贊皇)人。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進士及第,天寶二年(743)中博學宏詞科。歷仕秘書省校書郎、監察御史、右補闕。安史亂時,奉母避亂,為叛軍所虜,受偽鳳閣舍人職。兩京既復,貶為杭州司戶參軍。肅宗上元二年(761)為左補闕,加司封員外郎。代宗廣德二年(764),李峴領選江南,辟華入幕,任檢校吏部員外郎,翌年因病棄官,客隱楚州。大歷九年(774)卒。生平見梁肅《為常州獨孤使君祭李員外文》、新舊《唐書》本傳。其為盛唐著名古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李華前集》十卷、《中集》二十卷,今佚。后人輯其佚文,成《李遐叔文集》四卷。《全唐詩》存詩一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詩3首,斷句2。





































詠史十一首其一

引用典故:鄭生爲韓

六國韓最弱,末年尤畏秦。

鄭生爲韓計,且欲疲秦人。

利物可分社,原情堪滅身。

鹹陽古城下,萬頃稻苗新。



詠史十一首其二

引用典故:斷馬劒

昂藏獬豸獸,出自太平年。

亂代乃潜伏,縱人爲禍愆。

嘗聞斷馬劒,每壯朱雲賢。

身死名不滅,寒風吹墓田。

精靈如有在,幽憤滿松烟。



詠史十一首其三

引用典故:洗耳陶唐

巢許在嵩潁,陶唐不得臣。

九州尚洗耳,一命安能親。

緜邈數千祀,丘中誰隱淪。

朝遊公卿府,夕是山林人。

蒲帛揚側陋,薜蘿爲縉紳。

九重念入夢,三事思降神。

且設庭中燎,寧窺泉下鱗。



詠史十一首其四

天生忠與義,本以佐雍熙。

何意李司隸,而當昏亂時。

古墳襄城野,斜徑橫秋陂。

况不禁樵采,茅莎無孑遺。

高標尚可仰,精爽今何之。

一忤中常侍,銜冤誰見知。

嘗觀黨錮傳,撫卷不勝悲。



詠史十一首其五

漢皇修雅樂,乘輿臨太學。

三老與五更,天王親割牲。

一人調風俗,萬國和且平。

單于驟款塞,武庫欲銷兵。

文物此朝盛,君臣何穆清。

至今壝壇下,如有簫韶聲。



詠史十一首其六

引用典故:懷壁魏闕心

漢時征百粵,楊僕將樓船。

幕府功未立,江湖已騷然。

島夷非敢亂,政暴地仍偏。

得罪因懷璧,防身輒控弦。

三軍求裂土,萬裏詎聞天。

魏闕心猶在,旗門首已懸。

如何得良吏,一爲制方圓。



詠史十一首其七

引用典故:四皓驪姬逐鹿

秦滅漢帝興,南山有遺老。

危冠揖萬乘,幸得厭征討。

當君逐鹿時,臣等已枯槁。

寧知市朝變,但覺林泉好。

高臥三十年,相看成四皓。

帝言翁甚善,見顧何不早。

咸稱太子仁,重義亦尊道。

側聞驪姬事,申生不自保。

暫出商山雲,朅來趨灑掃。

東宮成羽翼,楚舞傷懷抱。

後代無其人,戾園滿秋草。



詠史十一首其八

日照昆侖上,羽人披羽衣。

乘龍駕雲霧,欲往心無違。

此山在西北,乃是神仙國。

靈氣皆自然,求之不可得。

何爲漢武帝,精思徧羣山。

糜費巨萬計,宮車終不還。

蒼蒼茂陵樹,足以戒人間。



詠史十一首其九

文侯耽鄭衛,一聽一忘餐。

白雪燕姬舞,朱弦趙女彈。

淫聲流不返,慆蕩日無端。

獻歲受朝時,鳴鐘讌百官。

兩床陳管磬,九奏殊未闌。

對此唯恐臥,更能整衣冠。



詠史十一首其十

蜀主相諸葛,功高名亦尊。

驅馳千萬衆,怒目瞰中原。

曹伯任公孫,國亡身不存。

社宮久蕪沒,白雁猶飛翻。

勿言君臣合,可以濟黎元。

爲蜀諒不易,如曹難復論。



詠史十一首其一十一

引用典故:周惑褒姒

沂水春可涉,泮宮映楊葉。

麗色異人間,珊珊搖珮環。

展禽恆獨處,深巷生禾黍。

城上飛海雲,城中暗春雨。

適來鳴珮者,復是誰家女。

泥沾珠綴履,雨濕翠毛簪。

電影開蓮臉,雷聲飛蕙心。

自言沂水曲,采萍兼采菉。

歸逕雖可尋,天陰光景促。

憐君貞且獨,願許君家宿。

徒勞惜衾枕,了不顧雙蛾。

艶質誠可重,淫風如禮何。

周王惑褒姒,城闕成陂陁。





























1





2









献花(0)
+1
(本文系南靖草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