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药的分类与合理利用
关键字:有毒中药分类合理利用
摘要:为了提高对常见毒性中药的认识,将含毒的中药按毒性大小、药用类别进行归类,并从药物炮制、剂量、配伍、煎服以及现代技术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和精确使用等方面探究如何合理应用有毒中药。
有毒中药是一类既有药理治病疗疾作用,又有毒副作用,,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使用不当可致毒性损害或引起中毒甚至死亡的中药:(1)毒药即中药:医学问答曰:“夫药本毒物,故神农本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2)毒药即其偏性:张景岳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偏也,概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也”。(3)毒药即有一定毒性的中药:神农本草经曰:“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本草纲目云:“乌附毒药,非危病不用”。
古代毒性分级:《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名医别录》、《新修本草》分大毒、有毒、小毒三级;《类经·卷十二·论治类》曰:“大毒之性烈,其为伤也多。小毒之性和,其为伤也少。常毒之性,减大毒之行一等,加小毒之性一等,所伤可知也。”《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则将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级。《本草正》中,张景岳则将所论药物分为十四部,且将附子、白附子、半夏、木鳌子等品独到一部,冠以“毒草部”之品,以别于其他药物,每味药中都标明有毒及大小等次,在其他类药中,亦标明毒性有无及大小别于常药。
若按毒性大小可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类:
大毒是毒性剧烈,治疗量与中毒量相近,容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如雄黄、红粉、马钱子、川乌等。
有毒是毒性较强,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使用不当会使人中毒或死亡的中药。如甘遂、大戟、芫花等。
小毒是含毒成分较少,若长期使用或超剂量使用会致人中毒的中药。如苦杏仁、鸦胆子、重楼、罂粟壳等。
按药用类别分类,可分为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及加工品。
植物类又可分为(1)根茎类:乌头、大戟、山豆根等;(2)花类:洋金花、芫花等;(3)叶类:艾叶、苦木等;(4)皮类:香加皮、苦楝皮、土荆皮等;(5)果实种子类:马钱子、牵牛子、苍耳子等。动物类:蕲蛇、水蛭、全蝎等。矿物类:轻粉、雄黄、朱砂等。
有毒中药的合理利用,可以从药物炮制、剂量、配伍、煎服以及现代技术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和精确使用等多方面来考虑。
从药物的炮制来看,中药材通过炮制,内部的各种成分即发生一系列的复杂的理化变化。不少有毒中药,通过合理的炮制以及炮制辅料的作用后,其毒性都可以减少或消除。如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去油后毒性降低;朱砂含汞、雄黄含砷都有毒,水飞后可使药物纯净,降低毒性等。《伤寒论》中对有毒中药的炮制,在降低药物毒副作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伤寒论》运用附子23方,除9方生用以回阳救逆外,其余14方均要求“炮,去皮”以减轻其毒性,概病危急生用者,毒即其药能也,病势缓者,炮以减毒,恐药过病所也。历代对有毒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存在着只知其法、不知其理的炮制方法各异、极不统一等现象,从而阻碍了有毒中药的临床应用和开发研究。有毒中药的炮制研究可为其向现代化研究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在用药的剂量上来看,用量决定了有毒中药对人体有毒的与否,不同毒性的中药的使用剂量标准也不同,含大毒中药治疗量与中毒量很相近,应严格掌握、控制使用剂量,称量也应准确无误。有毒中药毒性较强,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并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个体差异及病情变化等情况,随症增减,控制好用药剂量。含小毒中药的品种是较常用品种,有的毒性成分也是治疗的有效成分,但含小毒中药在应用时应注意不能长期服用或超剂量使用,防止毒性成分在体内蓄积。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同样毒性的中药,在不同症型中的使用中也有不同的合理使用量,如《伤寒论》中附子生用具有回阳救逆、温补肾阳之功,炮者用于温经扶阳、散寒除湿。附子回阳救逆一般生用一枚,病情较重者,应加大剂量,如通脉四逆汤就直接用附子大者一枚。由此可见,合理的剂量使用不仅可以很好的避免中毒症状的出现,还可以极大程度的用好药物的这些毒性,使其坏的一面变为有助益的一面。
中医临床用药多数采用复方配伍的形式。《吕氏春秋》即有“夫草有莘有荔,独食之则杀人,合食之则益寿”,讲述的就是配伍的原因。单味药物的毒性通过配伍、用量或制剂的选择,其毒性受到了限制,药方表现出无毒或低毒,如四逆汤中附子与干姜、甘草配伍后,其毒性较单用附子降低4倍;泻心汤中干姜、生姜、半夏同用,既能减轻半夏毒性又有增强止呕的功效。中药配伍理论既包含方剂组成之“君臣佐使”,又涉及药物配伍之“七情合和”。方中各药既有相须相使等七情关系,产生协同或拮抗作用,同时又处于君臣佐使不同地位,发挥不同治疗作用。其中相须相使配伍可增强药效,相畏相杀可制约毒性,相恶相反可增毒减效,中药有“十八反”、“十九畏”的记载。方剂的配伍可直接影响中药的毒性,大部分方剂配伍得当可减少有毒中药的毒性或改变中药有毒成分在体内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减毒的最终目的。有毒中药配伍合理,运用得当,效果突出,亦避免或减少毒副作用,如果,配伍不合理,运用不得当,会产生毒副作用,甚至会致人中毒或死亡,在临床应注意。
有毒中药的煎煮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煎煮时间适宜可以消除或减缓中药的毒性,而煎煮不当则可导致中毒。有毒中药的煎服方法非常重要,很多药物经过先煎、久煎,其毒性成分挥发或分解,而有效成分依然保留,如附子在较长时间的浸泡和煎煮过程中,剧毒性的乌头碱容易被水解成毒性较小乃至微毒的苯甲酰乌头胺和乌头胺。附子久煎后能降低毒性,而对其药理作用并无影响,所以一般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而服法也因方而各有不同,以正确的方法服用药物能使药方得到很好的发挥,对疾病的治疗产生很好的效果。如附子泻心汤要求大黄、黄连、黄芩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附子另煎取汁和服。每种毒性中药的煎服法各有不同,在临床时我们应该都加注意。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化学、毒理学等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逐渐被运用到有毒中药的研究中,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天然药物分离技术的进步、溶剂学的发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提取变得越来越易,借助紫外光谱、核磁共振、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有毒中药成分的鉴别越来越趋深入、细致,如巴豆分析出的已知成分包括巴豆油、巴豆苷及生物碱等。同时,借助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技术与方法对有毒成分的理化性质进行干预,如稀释、破坏及转化固有毒性成分等,达到调整毒性含量、安全有效用药的目标,如乌头双酯型生物碱转化为氨基醇类生物碱等,实现有毒中药的小毒或无毒化。
中药的功效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但是中药安全无毒的思想相对较为严重,没有经过严格控制的药含毒性使人们对它的信任度并不是很高,西药与中药最显著的不同点之一就是西药注重药效的同时也非常注意药物的毒性,即使是毒药,甚至是巨毒药品,只要明确药效和毒性,控制使用的对象、剂量、用药时间等也是良药。但是中药通过炮制配伍等各方面均能减轻或消除其毒性,因此,重视中药的安全认证和毒理学研究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内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对中药毒性的研究也将日渐成熟,中药也将逐渐的走向国际市场。
侯家玉.中药药理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174.
崔伟.浅谈有毒中药的毒性成分及中毒机理与炮制[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7(6):894-895.
徐楚江.中药炮制学[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5:176.
周志锦,俞艳玲.浅议中药的毒性及毒理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1):44-45.
王琳琳等.有毒中药饮片炮制的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8,19(3):228-231.
张兆旺.中药炮制与中药质量[J].中成药研究,1983,11:27.
胡志祥.对中药的“毒”和毒性的认识[J].湖南中医杂志,1998,154(5):46.
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一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刘树民,李玉洁,罗明媚.中药毒性研究及思路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3,5(2):21-23.
笪红远.中药毒理学研究进展[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21(6):8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