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书总叫人思想激荡
2015-07-31 | 阅:  转:  |  分享 
  
读书总叫人思想激荡

太平庸的特征,就是大脑不再思考,满足于现状,从精神层面归于死水一潭。若是这样,从个人来说,这一生完了;从人类来说,这人类也完了,所谓终结的现象,即刻发生。

改变平庸,必须让人类振奋起来。

改变平庸,必须让民族振奋起来。

改变平庸,必须让大都市的人振奋起来。

改变平庸,必须让社区的人振奋起来。

改变平庸,最重要的是必须让我振奋起来。

如何振奋?不是口头上说说,也不是头脑中想想,而是自己的行动才行。

这个行动因不同的人而有不同的变化。我则用读书的方式,促使自己的头脑“脑波荡漾”,不使之过于平静,必须让自己的头脑,思想激荡,精神拓展,打破自己狭窄的视野,获得无限开阔的境界。

读什么书才能让思想激荡呢?

暑期发到一部书。谁写的?英国人写的。这个英国人叫做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写了这本《文化的价值》,被人称作“二十世纪最富灵感与诗意的文化笔记”。这个人很厉害,他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日常语言哲学、哲学方法论、逻辑学的发展都做了很大的贡献。时间从914年至1951年,主要是思想笔记,内容基本来自维特根斯坦的遗稿,涉及到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逻辑学、语言学、艺术、音乐、建筑等广泛领域。问题是他撰写的笔调富有诗意,很少有哲学的沉闷、繁琐、晦涩,可又是不太好懂。换一句话说,你不思考,你就无法理解;你不理解,又要去理解,唯一的选择就是自己思考。

维特根斯坦曾经是罗素的学生,后来,他主张日常语言哲学,认为语言分析的原则、字义、词汇没有固定的经验对应者,它们的意义是由人们日常习惯中所约定的语言规则决定的。他的观点轰动西方哲学界,有趣的是他的老师也一度接受他的哲学思想。

“每天早晨

你必须重新掀开废弃的碎砖石

碰触到翠绿的、生机盎然的种子



一个新词就像一粒播下的种子”



这是诗歌,还是哲学?让人很难思考与判断!你不得不反复咀嚼,口中自然能留下清新的口味。

“好的比喻能重新激起人的灵感。”

“人的目光常常赋予事物以价值的魅力,但它同时也太高了事物的价格。”

“任何人不能代替我思考,就像任何人不能替我戴帽子一样。”

“我说过,早期的文化将变成一堆瓦砾,最后变成一堆灰土。但精神像一朵云,将萦绕在灰土的上空。”

这些都是哲学的断想。在我看来,看到了对“人”尊重,独立思考对哲学至关重要,文化是不会消失的,总以某种形式存在着……

“人生有时就像一块肥皂,遇到水,也就失去自己的个性。”

“或许柠檬的酸,才成为自己存在的理由。”

“早期的哲学更有诗意,因为想象的缘故,才有沧海般的魅力,不像现在,只局限在语言这狭窄的空间折腾,还有什么趣味可谈……”

这里几句话,是我模仿的,你看我是否寻思出一种意蕴来了呢?

“一种文化犹如一个组织,每个成员都可以在它那里分的一席之地,然后,成员们按照整体精神进行中。”

“如果某人仅仅超越了他的时代,那么,时代总有一天会追上他。”

你看这些精练的句子,都在“哲学断言”之中……

读苏轼的《东坡志林》,在《记过合浦》中写道:“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据说,这些书到明代已经消失,甚是可惜。不然,今人观之,学术博大精深,也可以从中汲取若泉,心洁神明,附骥拽尾,这不是很欣然的事情吗?读到这些文字,我作思考,学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私书”,即自己喜欢的书籍,并对这些书籍进行评注与批阅。他们对这些书十分看重,因为付出的心血太多。

还有《秘密》、《谈谈方法》、《大哲学家》等,哪一本书都不是简单地翻阅,都需要激荡脑波,这样的读书是不是太有意思呢?

献花(0)
+1
(本文系苹果丁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