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第一章 相似三角形与平面向量
2015-08-02 | 阅:  转:  |  分享 
  
第一章相似三角形与平面向量

第1节比例线段的计算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相关定理:

(1)两条直线被三条平行的直线所截,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2)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一、线段比值的计算

在“比例线段”中,有关线段比值的计算内容包括:由已知线段的长求有关线段的比,由已知线段的比求其他线段的比,由面积比求线段比,以及与黄金分割有关的计算.

例1△ABC中,点D在直线AB上,点E在直线AC上,且DE∥BC.

(1)若AD=2DB,求DE:BC的值;

(2)若AD=DB,求DE:BC的值.

















举一反三

1—1如图1—1—5,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边BC上的点,AE交BD于点F.如

果,那么=













1—2如图1—1—6,AC∥FD,AD、CF、BE相交于M,写出图中值相等的线段比.





















1—3如图1-1-7,△ABC中,点D、E分别在AB、AC上,DE∥BC,,

求的值



















点评本题利用了“等高的三角形面积之比等于底边之比”,把面积比转化为线段比.也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

下面看有关黄金分割的一组问题:

点P把线段AB分割成AP和PB(AP>PB)两段,如果AP是AB和PB的比例中项,那么这种分割称为黄金分割,点P称为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比值称为黄金分割数,≈O.618.注意一条线段有两个黄金分割点,且这两个点关于线段中点对称.

例2如图1—1—8,P、Q是线段MN的两个黄金分割点,求的值.



















点评这个结果说明,点P也是线段MQ的黄金分割点;同样地,点Q也是线段PN

的黄金分割点.

举一反三

2—1一把尺长度为20厘米,这把尺的黄金分割点的刻度为多少?(精确到o.1厘米)

解设尺长MN=20厘米,点尸是黄金分割点(MP>PN),则





2—2如图1—l—9,正方形ABCD中,点E、F、G、H分别在边AB、BC、CD、DE上,EG交FH于点K,四边形AEKH和CGXF都是正方形,且求



















2—3如图1—1—10,矩形ABCD中,AB一2AD.以D为圆心、DA为半径作圆弧交BD于Q,以B为圆心、BQ为半径作圆弧交AB于P.求证:点P是线段AB的黄金分割点.

















点评本题提供了求线段黄金分割点的一种尺规作图方法.



二、线段长度的计算

利用线段的比例式求线段的长,例如,在比例式式;中,若已知a、b、c,则得,称为求第四比例项.为了书写过程简洁,经常用x表示未知线段的长,将比例式化为关于x的方程求解.

例题精解

例3△ABC中,点D、E、F分别在边AB、AC、BC上,DE∥BC,DF∥AC,AC=8,BC=6.若四边形CEDF的一组邻边之比为1:2.求四边形CEDF的周长.

解由题意知四边形CEDF是平行四边形,DE=FC,DF=EC















举一反三:

3—1如图1—1—13,△ABC中,点D在边BC上,DE∥AB,DF∥AC,DE、DF分别AC、AB于点E、F,已知,AF=3,求BF的长























点评需要注意:当DE∥AB,DF∥AC时,得到的结果是,而不是



引申如果DE∥AB,DF∥AC,那么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得到?

3—2如图1—1—14,矩形CEDF内接于Rt△ABC,AE=4,BF=3,求矩形CEDF

的面积.















点评本题中,将DE·DF看作一个整体,恰好等于AE·BF,若将DE、DF分开来,是无法单独求出它们的长度的.例3和题3—1、3—2这三道题目的图形结构相同,都是从三角形的一边上的一点作另外两条边的平行线.

下面换成以四边形为背景来进行线段比例式的计算.

3—3如图1—1—15,菱形ABCD的边长为4,E、F分别是AB、CD的中点,联结DE、EF、FB分别交AC于M、P、Q,且DE=4,求PQ的长.

解如图1—1—15,作DGJ-AB,AH上DC,垂足分别为G、H.















接下来将研究三条平行线段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数量关系——倒数关系.

例4如图1—1—16,两根电线杆AB、CD直立于地面,每根电线杆的顶端与另一根电线杆的底端用缆绳AD、BC相连,已知AB=4米,CD=6米,求AD、BC的交点E离地面的高度EF.

















点评这一结果表明,EF的长度只与AB、CD的长度有关,而与AB、EF、CD之间的相对距离无关,换句话说,左右移动AB、CD的位置,EF不变.本题可以看成是几何中的定值问题.

















下题说明线段的这种倒数关系会出现在以三角形为背景的图形中.

4—1如图1—1—18,△ABC中,点D在BC上,点E在AC上,点F在AB上,且四边形AFDE是菱形.已知AC=b,AB=C.求菱形AFDE的边长.



















下题说明线段的这种倒数关系也会出现在以梯形为背景的图形中.

4—2如图1—1—19,梯形ABCD中,AD∥BC,M、N分别是AD、BC的中点,AN交BM于点E,DN交CM于点F,联结EF.已知AD=a,BC=b,求EF的长.













4—3如图l一1—20,梯形ABCD中,AD∥BC,又EF∥AD分别交AB、DC于E、

F,交BD于M,且EM=MF.已知AD=a,BC=b.求EF的长.

















引申本题也可以换一个背景:如图1—1—21,梯形ABCD中,AD∥BC,对角线AC、BD相交于M,过M作EF∥BC分别交AB、BD于E、F,求证:.(请自己证明一下)

一般地,对于正数a和b,我们把满足数x叫做a和6的调和平均数,显然x=.













三、利用中间比过渡

利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进行计算的前提是要有平行直线.在有的图形中,虽然没有平行线,但也出现了线段成比例关系,这时往往需要添置平行线,找到作为过渡性质的中间比.

例5如图1—1—22,△ABC中,点D在BC延长线上,CD=BC,点E在AB上,













举一反三

5—1如图1—1—24,DE是△ABC的中位线,F是DE的中点,CF的延长线交AD

于点G.求GD:AG的值.











5—2如图1—1—25,△ABC中,D在BC上,五B西D=5,E是AD的中点,BE交AC

于F.求的值.















5—3如图1—1—26,□ABCD中,BC=a,AB=b,延长BC到E,使CE=C,AC交BD于O,OE交CD于F.求CF的长.













点评本题中,构造一个以CF为“平行截线”的三角形是关键,方法一中的△OEG和方法二中的△HEB就是这样的三角形.





四、重心定理的应用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这点叫做三角形的重心.

重心定理:三角形的重心到一个顶点的距离等于它到这个顶点对边

中点距离的两倍.

相关性质:如图1—1—29,△ABC中,若G是重心,则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例6如图1—1—30,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BH交DE于M,BG交DF于N,求的值.















点评联结BD,把四边形MBND与四边形ABCD分别分割成两个三角形,用重心定理求出△MBD与△ABD的面积的倍数关系,同理写出△NBD与△CBD的面积的倍数关系,最后合并成四边形MBND与四边形ABCD的面积的倍数关系,体现了“化整为零”的转化思想.

6—1Rt△ABC中,∠C=90°,AC=12,BC=9,求重心G到边AB的距离.















6—2如图1一l一32,延长矩形ABCD的边BC到E,使CE=BC,联结AE交CD于F,BF交AC于G,且BG=BC,求矩形两邻边之比AB:BC的值

















点评本题的关键条件是BG=BC,难点是找出BG与AB、BC的关系,“设AB=m,BC=n”能使过程得以简化;得到用m、n表示BG的代数式后,代入等式BG=BC解出m、n的关系,这可以看作是方程思想的体现.

6—3如图1—1—33,四边形ABCD中,E为BC的中点,AE与BD相交于F.若DF=BF,AF=2EF,求S△ACD:S△ABC:S△ABD.













点评由“E为BC的中点,AF=2EF”容易联想到点F是△ABC的重心,这是重心定理的逆命题,也是正确的,但仍需要先证明一下.这里是通过“作一个重心F7,证明F与F7重合”来证明F就是△ABC的重心,这个方法称为“同一法”;又通过“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解决了B、F、G、D四点共线.以上这些,对于严格的证明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

内容提炼

1.计算比例线段的依据有两条:①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本节内容所运用的是第①条

2.已知条件是“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往往还要看该直线是“与其他两边相交”,还是“与其他两边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在条件不确定时则需要分类讨论.在已知条件中,注意所给的条件是“边”还是“射线”,或是“边所在的直线”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如例1所示.

3.本节的难点是正确地添置辅助线,并利用中间比来转移线段比.平行线是最常见的辅助线.若构成比例式的四条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必须把其中两条线段的比转移到另两条与之不共线的线段比.

4.本节的重点是灵活地进行线段比例式的变换和计算,并由此得出所需的结果.在例4知识要点中线段之间存在倒数关系:,虽然从几何意义上很难理解一条线段的倒数是什么,但从代数运算的角度看这个结果显示了一种对称美.我们也经常通过线段比例式的运算得出新的线段比例式,例如(其中a、b、c表示线段长,k1、k2为常数):





习题精练

1·如图,在△ABC中,若DE∥BC,EF∥CD,AE=2EC,则AF:FD:DB等于()

(A)4:2:3;(B)3:2:4;(C)4:3:2;(D)6:3:4.



















2·如图,梯形ABCD中,E、F分别在AB、CD上,AD∥EF∥BC,若,则AD:EF:BC为()

(A)2:3:4;(B)3:4:6;(C)4:5:8;(D)5l7:10.

3.如图,王华晚上由路灯A下的B处走到C处时,测得影子CD的长为1米,继续往前走3米到达E处时,测得影子EF的长为2米,如果王华的身高是1.5米,那么路灯A的高度AB等于()

(A)4.5米;(B)6米;(C)7.2米;(D)8米.

4.在△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AC上,CD平分么ACB,DE∥BC,若AC=10,AE=4,则BC=.

5.如图,在□ABCD中,BC=16,DE=6,EB交AC于F.若AF=12,则AC=

6.如图,Rt△ABC中,∠C=90°,AC=4,BC=6,则内接正方形CFDE的边长是.

















7.如图,△ABC、△CDE都是等边三角形,AD交CE于F.若BC=10,CD=5,则CF=

8.如图,□ABCD中,AB=2,BC=3,对角线AC交BD于O,点E在BA延长线上,OE交AD于F.若AF=1,则AE=.

9.如图,梯形ABCD中,AD∥EF∥BC.若,AD=4,BC=7,则EF=.

10.如图,AC∥BD,AB交CD于E,EF∥BD交AD于F.已知BD=6,EF=2,求AC

的长.

















11.如图,一座塔的塔基截面为等腰梯形ABCD,上底DC=25米,下底AB=30米,腰长AD=6.5米.求该塔塔尖P到地面(AB)的距离.























12.如图,CD是△ABC的中线,AF是△ACD的中线,延长AF,与BC相交于点E,求.





































互动探究

在△ABC中,D为边BC的中点,E为边AC上任意一点,BE交AD于点O.某学生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发现了如下的事实:

(1)当时,有(图①);

(2)当时,有(图②);

(3)当时,有(图③).

在图④中,当时,参照上述研究结论,请你猜想的一般结论,并给出证明.(其中n为正整数)



































2015/7/15



第1页共11页1-16







献花(0)
+1
(本文系guqy200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