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归脾丸内外并治心脾两虚型失眠60例疗效观察
2015-08-03 | 阅:  转:  |  分享 
  
浙江中医杂志2015年2月第5O卷第2期

归脾丸内外并治心脾两虚型失眠6O例疗效观察

陈勇达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310053

2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潘火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浙江宁波315105

关键词归脾丸失眠心脾两虚

近年来,笔者采用归脾丸内外并治心脾两虚型失

眠症患者6O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120例失眠患者均为本中心门诊病例。均参照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不寐”和“心脾两虚

证”的诊断依据明确诊断。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6O

例中,男28例,女32例;平均年龄42.3±6.8岁;

平均病程19.98±27.55月。对照组60例中,男3O

例,女30例;平均年龄42.6--IF_6.4岁;平均病程

20.65±26.97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I治疗组:给予归脾丸(河南宛西制药股份有限

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41O21897)每次8

粒(相当于原生药3g),每天3次,饭前服用。每晚

睡前另取归脾丸2粒研粉,蜂蜜调匀后贴敷于神阙

穴,外用医用透气敷贴固定,次晨去除。

2.2对照组:仅予归脾丸,用量服法如上。所有病

人均给予心理疏导,嘱患者尽量解除烦恼,避免思虑

过多;要求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睡前不吸烟

喝酒,不饮茶或咖啡;加强体育运动,养成良好的生

活习惯。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_1制

定。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好转:睡眠时

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变。

3.2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8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I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体会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增快,工作、就业竞争加

剧,往往导致情绪、心神、饮食、生活规律的改变,

久则损伤脾胃,引起食少纳呆、脾胃失和,进一步导

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无以奉养心脑,致使心脑神志

不宁而不寐。现代医学采取对症治疗以及镇静催眠药

物治疗,但是绝大多数药物长期服用均存在药物依赖

性和耐药性,而且存在过度镇定、记忆力损伤、胃肠

反应以及宿醉现象。归脾丸益气健脾、养血安神,是

我国传统中药中的良方,主要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

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和食欲不振。历

代医家用归脾丸口服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药证合拍,

疗效显著。现代临床研究证实归脾丸对失眠有良好的

疗效,既可改善失眠烦躁症状,又可防治疲乏嗜睡之

弊]。笔者加用归脾丸敷脐,意在通过内外并治增加

给药途径,进一步观察归脾丸的疗效。这一想法基于

对“脐”这一人体重要能量通道的认识。数学理论]

证明,脐位于人体黄金点,是调节人体的最佳作用

点。胚胎学和组织学研究4]认为,脐在胚胎发育过程

中,为腹壁最后闭合之处,表皮角质层最薄,屏障功

能最弱,药物易穿透扩散,且渗透力强,血流丰富。

中医学认为,脐位于腹部中央,为五脏六腑之根、神

元归藏之本。神阙穴居脐之中央,是任脉的一个重要

穴位,被称为十二经络之根、呼吸之门。而任脉属奇

经八脉,为“阴经之海”,与人体十二经脉相连,与

五脏六腑相通。因此刺激此穴能激发经气、调理冲

任、通调三焦、健脾和胃、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对

五脏六腑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有“上至泥丸,下到

涌泉”的效力。本观察结果亦显示,归脾丸内外并治

心脾两虚型失眠确有较好的疗效。

5参考文献

Eli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

大学出版社,1994:19.

[2]张泽金,王均宁.归脾汤治疗失眠的机制[J].山东中医药大学

学报,2009,33(I):25.

E3]孙少宣,卿星.论医学美学与“黄金分割率”[J].山东医科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i993(3):26

[4]于华,侯喜连,孔雪萍,等.“蝴蝶效应”与脐疗机制探讨[J].光

明中医,2007(8):2-4.

收稿日期2014-07—16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