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读书的秘密
2015-08-04 | 阅:  转:  |  分享 
  
读书的秘密

不读书,不知读书的秘密;要读书,就要知道读书的秘密。

读书的秘密不在表面上,所谓求知、好处;或者多一点“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而是本质意义上的。

一、纳故:大量吸收各种知识、资讯,作为自己心灵与精神立足世界的资本,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很难有所作为。

(一)、功能说

从功能上说,有人觉得读书的功利,立竿见影,今天读书今天就要快速成效,这样的心态是否过于急躁?许多书籍需要时间的“积淀”、“发酵”,才会得到相应的实效,否则,又有何用?

有人觉得读书就是实用。是的,读书有相当的实用层分。比如应对职称、学历、课题等,不得不花些时间去读书,也的确是读好了书,马上就把这些书抛弃在一旁,使之变得毫无意义,这是典型的实用态度。这种态度有一时之效,类似于“敲门砖”而已。

有人说,读书不能太功利,也不能太实用,而要讲究“无用之用”,这种有内涵的话,一般人很难理解。其实不过是说,读书另有“无用之用”,即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所谓无用会变成有用。比如哲学,一大堆的概念,还要许多悟性渗透,不到一定的程度,根本就没有用处。

其实,读书的作用本来就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在不同的地方自然有不同的功能,有功利的,有实用的,也有无用之用的,只是一颗心要明白其中的“度”而已。究其本质而言,满足于自己内心的向上的需要,才使读书变得有意义。

(二)、语言说

从语言上说,读书的秘密在此。许多书写成,凭借的是一套语言系统,而另一些书的写作则是另一种系统。不看书的人,只凭自己的语言系统去理解天下人的书的意思,结果不是看不懂,就是误解,甚至是曲解造成人与书之间的混乱不堪。

如读诗词,不懂诗词的语言,去理解就比较困难: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是一首十六字小令,不知其背景,就难以理解,原来这是诗人高度的想象,使自己高出群山许多,俯视脚下的山峰,这一座座山峰就像波浪汹涌势不可挡一般,在这样的危急时刻,还进行一场生死搏杀,仗正打得激烈,尚未停歇。想象红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不从诗蕴中解,根本就读不懂。当了解诗的原意,就好懂了。原来这是元稹悼念妻子的诗。在他的心目中,妻子是最美的,上述的诗意是说,因为见过海水,其他的水就不值得一看;因为见过巫山的云霞,其它的云根本就无法欣赏。其比喻妻子是天下最好的。

又如哲学,又是一套语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六个字中,出现三个道,仅从字面上解,会觉得不知所云,其实,不过是说“道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说明,那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可以用语言来表述,那就不是永恒的名。

还有“白马非马”、“濠梁之辩”、“心外无物”、“紫气东来”等,都有一套语言;此外,“兵以诈立”、“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因利而制权”、“不战而曲人之兵”等……

其他心理学、教育学、写作学、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各有各的一套语言系统。你要多读书,掌握不同的语言系统,才有这方面的“话语权”,否则,你只能听别人说,而无法交流。读书读得多的人,看其他书就不觉得困难,道理就在这里。

(三)、思维说

从思维上说,不看书的人,除非阅历涉及面广,见识多变,否则,很容易是单一思维的,他的语言系统不发达,就别指望他思维的丰富多彩。

人类的思维一般涉及到三大类: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处理事情,判断真伪,说理剖析,见机行事等等,多用逻辑思维;同一律、排中律、归纳、演绎、个别、一般、抽象、具体等都属于逻辑思维的大家族;想象、联想、冥想、玄思、梦想、幻想、梦境、意识流、形神兼备、意境、境界、画面、图形、色香味全等都属于形象思维的大家族。

有时候,人思考问题,久而不决,突然灵感闪烁,一下子解决问题,或者说是妙笔生花,这种思维既非逻辑思维推理得出,也非形象思维想象而至,则是灵感思维在派用处……

三种思维各有各的用处,一般不能混淆乱用。在公文中,不宜用形象思维;在文学中,不宜用逻辑思维;但无论是公文,或者是文学,都有可能用上灵感思维。

(四)、意识说

从意识上来说,不看书的人往往缺乏一种独特的眼光和深层的意识。

如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初看没有问题,但是深究起来大有问题。为什么?因为赵普是回答皇帝的话语。既然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天下读书人把论语背得滚瓜烂熟,却捞不到一官半职?由此可见,这个赵普不是一般的人,未发迹前,与赵氏兄弟关系密切,黄袍加身估计就是出自他与赵氏兄弟的策划。若不是事先策划,哪里会有“黄袍”?既有黄袍存在,可见都是事先就做好准备的。

一大会址大家都很熟悉,建党时,代表不过13人,全国党员不过50人,可是到了今天,达到8000多万人。为什么会发展得如此迅速,其关键在于先进的思想与先进的意识。

意识是人在前期全部积累达到相当程度的结晶,是读书、思考、行为等诸多人的活动的综合产物。没有特殊的“量变质变规律”在起作用,就不会有“了然一切”的觉悟。老子的道,孔子的仁,孙子的胜、韩非子的法、墨子的舍、佛门的空以及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泰勒斯的水、赫拉克利特的火、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读书的秘密从功能、语言、思维、意识上,都有所阐述,这些都是长期的人的心灵成长和精神世界营造的结果。作为“自我完善”已经相当可观,但是,独善其身固然不错,不能“兼济天下”远不能称为“善之为善”。如果说,前面全是纳故的话,后面就必须吐出。“一进一出之谓道,只进不出与只出不进同样都是有违大道的。

二、致用:即把学到的知识与资讯,一定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用等于是把书本知识搬进头脑,只是换了一个地方,并没有产生实效,这是读书的问题所在。

如何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呢?

一是工作。离开自己的工作去学知识,可能会有“不务正业”的嫌疑。若是把自己的工作当做岗位来倍感珍惜的话,则会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而要把工作做好,固然需要实际经验,但更需要传承与创新。传承意味着把工作的全部精华吸纳到自己的经验之中,创新意味着有某种突破与发展。在这期间,注重外来新知识的学习很是重要,这样的情境下,读一点有关工作的书籍就会比较自觉。人一自觉,读书的效用就能更好地得到发挥。

二是学习。终身学习是一个大趋势,不自我加压,不自我觉醒,不自我充电,早晚都会被淘汰出局,因此学习必不可少。学什么?需要进行思考。学理论,锤炼理性思维、辩证思维、整合思维,基本熟悉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代变了,理论也要跟着变化,但骨子里中断,而是一脉相承。学教育理论,也是重要的思想;学文化、学历史、学美学等,都是常识性的东西。学高新技术,已经到了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与技能不能不去掌握。学思维创新:逻辑思维、形象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组合思维、灵感思维;学思维导图、潜意识、右脑思维等新知识;学公文写作与一般文章的方法与基本理论等。学时事政治:读书报书刊、听新闻、上网等。学习与人打交道,发现别人所长,洞察人性微妙,了解人情世故,以及一切人文关怀等……

三是生活。应对各种各样的人生挑战。家庭、邻居、社区、社会等生活,同时还有相应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应酬生活可以学会交际、沟通、交流,吸纳众多的信息,便于更好的生活;品茗生活,可以调整生活的方式,缓解紧张的压力,恢复身心疲劳;书斋生活,可以与中外大师对晤,与古今圣贤闲谈,使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多彩,提升品位;休闲生活可以释放心灵的重负,养育精神的内涵,化解一时的劳累;行旅生活,则有助于开阔眼界,陶冶情操,磨砥意志,坚忍不拔,使读书与实践融为一体,达到实际的效用等。

四是读书。越读书就越发现自己的不足,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就越要读书,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内在的良性循环,对读书不那么厌烦,相反总觉得很有意思。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吸纳,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读书产生一定的效能来。

主要是四种知识的态度。在读书的过程中,面对“旧知”,即过去的一切知识,我们往往采取有选择地阅读与有选择地吸纳,这是传承文化的一种态度。中国旧知识有丰富的内涵,做学者,不妨把那些古典读个遍;不做学者,则略为了解,大体上知道些便可。面对“新知”,即存在于世界已久,而对自己来说,都是种新知识,我们采取敬畏的态度,老老实实地做些笔记,抄点东西,既做资料,又当整理,以加深自己的了解与实际的把握。这样做虽然很累,但是极有用处。比如流行欧美的不少新知识,包括日本的一些知识:右脑学、潜能学、励志学、思维学、思维导图等。面对“未知”,即自己完全不知道的知识,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在日常中的运用,比如电脑:美化画面、修美照片,做有思想内涵的ppt等。面对“无知”,即对自己和世界来说,可能就是一门崭新的学问,自己不气馁,埋首耕耘,不问成果,也不着急,渐渐地朝那个方向与目标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或者说是“从无到有”的一种积累。这才是读书致用的关键所在,也是学以致用的核心内涵。

五是兴趣。这种兴趣就属于比较狭窄,超出一般意义上的运用。它不是针对大家的,而主要是针对自己的。它对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起到积极与巩固的作用。而对他人就不一定。比如奇石文化、书法文化、文房四宝、美学思想、写作知识以及相应的文史哲,甚至包括园林艺术、旅游美学、诗词文章等,还有一些军事知识等,这些不属于非读不可的书籍,但完全与自身的爱好有关。

兴趣的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可以变成一个个专题,变成研究的性质。然后有针对性地阅读相关的内容,有所取舍,这就是根据意思来运用。比如周国平讲演录、白话论语中的读书部分、朱光潜阅读与写作中的摘抄与整理、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中的读书方法,对各种好文章中的读书看法与经验,都是可以作为研究的资料,或者佐证自己的观点的证据所在。

兴趣的阅读属于梁启超“趣味主义”,也属于鲁迅的“嗜好读书”,这样的读书,才是超越苦恼的步入欣赏境界的幽径,有着浓郁滋味,可以养涵人的内心。

六是人生。将阅读中的营养汇聚成一条人生的活水,可以说是滋养生命的至宝。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会自然而然想起人生的意义来,用通俗的话说,人为什么而活?活着有什么意义?自己的一生将怎样度过?渐渐地形成所谓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察的人生没有意义!亚里斯多德也说过:“你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如果学以致用达到人生的思考,那么就已经突破“实用”的包围,也突破“功利”的束缚,进入“无用之用”的门槛。以什么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对待身外的人事物,往往表现极富美学价值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态度。到了这一地步,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取舍,而总有文化价值的“终极关怀”的味道。它对我们的人生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日常的变化不大,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就会演绎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综合表现的活剧来。比如说,写文章,我不看成是对自己灵魂的折磨,而是把它看做是磨砥自己,展现才华的机遇。若不是上面的要求,我个人是不会作这样的文章的,因此,从心理上来说,具有积极地正面的意义。当然,掌握一定的方法,使文章得以成型,也是从无到有,使自己思考的广度和深度都得到了锻炼。换一句话说,以读促写,以写带读,形成今后自己人生的轨迹。

七是大道。把所有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内心中的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总看法,大到宇宙,小至问题,都可以用自己的思考来化解,这就类似人们常说的“世界观”。读书致用到这种地步,才会显示出最大的价值来,精神生命的收获已经为期不远了。为什么?人世间的任何问题都离不开你的整合思维,一切的观点和结论都是从你的内心涌出,思如泉涌,这种快乐才是最绝妙的享受。到了这一刻,像老子那样,哪怕说得是最简单的日常生活,都有“大道”的内涵。人到了这一境界,还有什么不可解呢?

从致用的途径上来分析,你会发现“由实际向精神,再转向纯思维”的演绎过程。就层次而言,工作、学习、生活都属于比较低的“物质层面”带有明显的技能性质;读书与兴趣是通向精神世界的“中转站”,由物质层面开始转向“精神层面”,跃入人生,就是在拓展精神世界;由人生观迈向世界观,已经把人的生命高度浓缩化,以生命来印证人生、精神的程度。

三、创新:马斯洛的哲学认为,人生的顶峰就在于“自我创造”。创造是长期的积累达到相应的程度和必然的结果。

就创新的实际而言,还有简单与复杂之区别。

一种叫创意。不论事情大小,只要有新意,有自己独创的程度,都可以叫创意。小到每天写一则微博,表达一个意思,一个想法,大到别人无法解,而你提出了想法,都有创意的内涵。如广告词、图片、标题党以及一些小文章、小玩意儿、小雕刻等。教育者先受教育,想法新,才有创意。

一种叫创作。日常指文学与艺术作品的产生。文学有小说、戏剧、散文、诗歌,最有新意的莫过于诗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等;好的散文如山中清泉,周转曲折;好的戏剧如同惊涛骇浪;好的小说则是大江大海。而绘画、书法、摄影、雕塑、电影等都有创作的痕迹。

第三种就是创造。创造可能包容最为广泛,世界上所有的学科与所有的产品都可以纳入创造的范畴。人人都可以创造发明,像爱迪生大发明家,已经在一种领域积累到极点;像乔布斯、比尔·盖茨的发明创造,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活,这种创造才是最有价值的。中国人要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不为虚名浮利所动,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只有把中国人的创造力激活了,这个世界的创造才会显得更有价值。

至此,我们回头看整个的“读书秘密”就会一目了然。

纳故:功能、语言、思维、意识

致用:工作、学习、生活、读书、兴趣、人生、大道

创新:创意、创作、创造

2012/10/24

















-1-







献花(0)
+1
(本文系苹果丁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