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贝多芬之二,
2015-08-05 | 阅:  转:  |  分享 
  
《贝多芬之二》扼住命运咽喉的人1801年11月,贝多芬在给他的友人韦格勒的信中写道:“我应当尽可能地在此世得到幸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不!我觉得我不是生来就要过恬静的日子的。”在我看到的所有贝多芬的画像中,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一个形同狮
子般的伟丈夫。贝多芬有一头蓬松的长发,只是由于他不修边幅,看上去非常粗犷,奔放,颇像一头非洲的雄狮。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
出生在德国波恩。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宫廷里的乐师和歌手,母亲是宫廷厨师的女儿。他们一家像当时为宫廷服务的所有仆人一样,过着贫困和清寒
的日子。幼年时,他是在父亲的暴行下,含着眼泪开始学音乐的。迫于生活,从十三岁起,他就在波恩的宫廷乐队中担任乐师。1792年,
贝多芬到维也纳,严酷的社会现实使他的幻想一再破灭。贝多芬一生中从来没有一年安定地住在一所房子里,到维也纳后,在三十六年中,竟搬
了三十多次家。1802年,贝多芬的耳疾加重最后导致耳聋,这一切都给了他巨大的痛苦。命运的确在向贝多芬挑战。“命运”历来都是个最
严峻的字眼,人们对它的思索和反抗的历史几乎同人类一样古老,一样悠久,一样神秘莫测。贝多芬总是通过音乐创作不断地达到自由,一次又一
次地从苦难走向欢乐。他的箴言就是:最杰出的人物都是通过苦难得到欢乐的。谢谢观赏图片来源:互联网文字来源:书刊和ylz文章文
字编写:ylz配乐:ylz音乐:贝多芬《命运》编辑和制作:ylz(Y-364
)音乐:贝多芬《命运》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贝多芬的话恰恰是对他自己最贴切的写照。
贝多芬的母亲贝多芬的父亲贝多芬波恩故居贝多芬时代的维也纳贝多芬故居贝多芬始终和贵族们合不来。他最喜欢大自然,他常常一清早
便离开喧闹的城市,独自跑到他酷爱的大自然中,琢磨他脑子里的乐思。贝多芬的音乐和才能使当时许多富家少女着迷,使贝多芬一生为情所困
,和相爱的女子纠缠不清;但由于贝多芬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爱情都离他远去。贝多芬只能独处一生,孤独和痛苦伴随他走到生命尽头。贝多芬常
把自己比作是一匹桀骜的烈马,从不被名利捆住手脚。总之,贝多芬没有屈服,却顽强地登上了一个个音乐艺术的顶峰。1807年贝
多芬完成了《命运交响曲》,它是继贝多芬创作了《英雄交响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后,进一步的沉思,把烦忧,苦闷,压抑和孤独
感一股脑地倾泻在五线谱上的结果。莎士比亚悲剧的哲理世界向我们暗示,有一个主宰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力量存在,这力量,就被人们称之为
“命运”。人与大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命运的基础和全部演变的背景。但是,每个人对“命运”的理解和所
采取的行动是截然不同的,懦夫屈服于命运,英雄同它公然对抗。每个人一生中,都会经历严峻的选择,即:在生与死,爱与恨,坚强与懦
弱,站着与跪着之间进行选择。人格的伟大和刚毅只有借助于这种选择的痛苦,对立和尖锐程度才能衡量出来,显示出来。贝多芬的选择,是
如此地尖锐和痛苦。但他的灵魂依然昂然挺立在那里,显示出贝多芬性格的强度,硬度和厚度。贝多芬是我崇拜的偶像,他的音乐处处体
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度。这种力度是贝多芬本身英雄气概的表现;是贝多芬对荒诞命运的挑战,报复和抗衡;也是作曲家的人格
,意志和思想的折射。为其这样,才使得贝多芬能创作出永世流传的伟大的交响曲,协奏曲和钢琴奏鸣曲。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
献花(0)
+1
(本文系yh2001053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