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海南人之“洗龍”與“鬭龍歌”、龍舟歌與香港五十年代之乞丐雜說
2015-08-06 | 阅:  转:  |  分享 
  
-1-

海南人之“洗龍”與“鬭龍

歌”、龍舟歌與香港五十年代之乞

丐雜說





上傳書齋:瀟湘館112

何世強

HoSaiKeung



提要:清?屈大均在其《廣東新語》提及海南人之“洗龍”及“鬭龍歌”遊

戲。《廣東新語》提及粵歌,粵歌其實是吉慶日所唱之歌。而“木魚

歌”相信乃粵歌之變體,其後木魚歌衍生為“龍舟歌”。五十年代

之初,香港亦有唱龍舟歌之乞丐,筆者童年時曾目睹。

關鍵詞:屈大均、《廣東新語》、瓊人、洗龍、鬭龍歌、粵歌、掛折、芽菜坑。



本文主要談及屈大均《廣東新語》所云海南人之“洗龍”及“鬭龍歌”之遊

戲。

屈大均﹝公元1630,即崇禎3年,至公元1696,即康熙35年﹞,相傳曾師

事順德陳邦彥。初名邵龍,又名邵隆,號非池,字騷餘,又字翁山、介子,號菜

圃。漢族,廣東番禺人。明末清初學者、詩人,與陳恭尹﹝即陳邦彥長子﹞、梁

佩蘭並稱“嶺南三大家”。屈大均遊歷頗多,曾遊關中、山西等地,有“廣東徐

霞客”之美譽。屈大均嘗與顧炎武、李因篤等名家交往。

清軍入廣州後,屈大均曾與魏耕等人反清,失敗後為避禍而削髮為僧,名“今

種”。其後還俗,衣儒服,始名大均,其時已屆中年。

屈大均崇拜屈原,其文仿傚離騷體制,故有“騷餘”之字。詩有李白之神韻,

而文有屈原之遺風,唯其著作多毀于雍正、乾隆兩朝,後人輯有《翁山詩外》、《翁

山文外》、《易外》、《廣東新語》及《四朝成仁錄》,合稱“屈沱五書”。其著作

語多觸忌諱,揭清軍暴行,故多削版,全豹難窺也。

-2-



第1節海南人之“洗龍”及“鬭龍歌”



屈大均《廣東新語》提及“瓊人重龍船”之情況如下:



瓊人重龍船。四月八日,雕木為龍置於廟,唱龍歌迎之,而投白雞水中以洗

龍。五月之朔至四日,乃以次迎龍。主人先為龍歌包以繡帕,置龍前,其歌

辭不可見,止歌末一字可見。諸客度韻湊歌,能中帕中歌字多者,得醻1物

多。其諺曰:“未鬭龍船,先鬭龍歌。欲求錢帛,中字須多。”

瓊人,海南之人也。海南即現在之海南省,當地相信亦盛行“鬭龍船”,即

今之所謂龍船競渡。鬭龍船前,先有“迎龍船”之儀式,後有“洗龍”之儀式。

每年四月初八日海南人先“迎龍船”,其法為將一艘木雕龍舟置於廟中,各

人則唱“龍歌”以迎之。“龍歌”,龍船之歌也,其內容不詳。廟,宗廟也,一

鄉之祠堂也。“迎龍船”時在宗廟中祭祖與“唱龍歌”,乃海南人乃慶祝端午節

之前奏曲,其熱鬧情況不下於農曆新年。“迎龍船”之日為四月初八,比端午節

早約一月,故相信其節日氣氛可持續月餘。無論如何筆者認為四月初八之“迎龍

船”其實乃“祭龍船”。“祭龍船”之目的乃祈求“鬭龍船”時事事平安,順利

如意。

“洗龍”即“洗龍水”之簡稱,即以“龍水”沐浴。古時之海南人非常重視

“洗龍”之習俗,認為可驅除疫病。瓊人在“洗龍”前,先“投白雞水中”,屈

大均無說明為何要如此。據筆者估計,此乃“飼龍”或“祭龍”之舉,古老之海

南人相信,端午節之日或其前一月,天上之龍下凡,經過地上所有水道﹝包括

海﹞,凡龍經過之水或海皆能沾龍氣,沾龍氣後之水即成為“龍水”,若在“龍

水”中沐浴或游泳,即可驅邪避疫。若要得驅邪避疫之“龍水”,則需龍前來游

水道,故白雞以祭龍。取白雞者,因其潔白以表純潔也。或曰天上之龍者,乃屈

原所化者也,投白雞亦為祭屈原也。至於“投白雞水中”之目的是否“祭龍”或

“祭屈原”,仍有待考證。

五月初一至初四,則迎正式之龍船,初五則正式“鬭龍船”。初一至初四迎

來龍船後,主辦單位邀請觀者玩“鬭龍歌”之遊戲。“鬭龍歌”其實是“猜字”

遊戲或可視作為“作龍歌比賽”而猜字,而非唱“龍歌”比賽。此遊戲舉行共四

日。

此遊戲之要點如下:主辦者將龍歌歌辭書於紙上,包以繡帕,置於龍船之前,

其歌辭不可見,止歌辭最後一字可見。最後一字必為韻﹝相信為平聲韻﹞,在場

之人可依韻而度“龍船歌”,其所作之歌與繡帕包裹之歌辭有相同字者即可得

“獎”,《廣東新語》稱之為“醻”,“醻”,酬也。所中之字越多,得“醻”

-3-

越多,相信當時之“醻”多為錢幣。故當時之諺曰:

未鬭龍船,先鬭龍歌。欲求錢帛,中字須多。

以上之作龍歌遊戲,相信並非人人能為之,若不懂龍歌或不懂詩歌之押韻

者,則難以參加“鬭龍歌”之遊戲,若對龍歌熟悉者或有文采者,則大佔優勢,

估計“龍歌”有一定之格式及內容。又因為主辦單位以金錢作獎勵,相信參加者

不少。

海南人“鬭龍歌”之“歌”與順德之“龍舟歌”大為不同,鬭龍歌之“歌”

多屬短篇,而與順德之龍舟歌多為長篇,並以說故事形式表達。海南人之“鬭龍

歌”乃屬比賽,而“龍舟歌”乃為謀生之粵語方言說唱。

近世海南人仍有“洗龍水”之風俗,但方式己大為不同,端午節沐浴時加上

五種植物﹝草藥類﹞,即可驅除病患,此乃新法“洗龍水”。

現代海南省各處之“洗龍水”方法乃為到海灘游泳,故每年端午節三亞市海

灘擠滿為“洗龍水”而來之游泳人士,但相信無人會“投白雞水中”。香港亦有

端午節“洗龍舟水”或“洗龍船水”之說,但香港人並不刻意為之。

不論能否驅邪避疫,“洗龍水”始終不失為端午節之消暑節目。

附帶一提,屈大均稱划龍船比賽為“鬭龍船”而非“鬭龍舟”,故嚴格而

言,“龍船”乃指划龍船比賽之龍船,“龍舟”乃指龍舟歌或唱龍舟歌之人。廣

府人慣稱划龍船比賽為“扒龍船”,筆者童年時唸過如下之廣府童謠:

扒龍船,扒得快,好世界!扒得麼2,冇鼻哥!

故非“扒龍舟”。不過現代之香港人多說“龍舟競渡”,而非“龍船競

渡”。廣府童謠只求順口流暢,如今之中國大陸所云之“順口溜”,勿計較其內

容是否合理。







第2節順德之“龍舟歌”





“龍舟歌”或稱之為“龍舟說唱”不詳始於何時,屈大均《廣東新語》未見

提及。屈大均是否略去或其年代未出現,不得而知,未出現之可能性較高。不過

屈大均曾提及“粵歌”,唯其所謂“粵歌”多指粵詩,或指某人為某人之吉慶事

而作之歌。《廣東新語?粵歌》曰:

粵俗好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以不露題中一字,語多雙關,而中

有“掛折”者為善。“掛折”者,掛一人名於中,字相連而意不相連者也。

-4-

其歌也,辭不必全雅,平仄不必全叶,以俚言土音襯貼之,唱一句或延半刻,

曼節長聲,自延自復,不皆一往而盡。辭必極其艷,情必極其至,使人喜悅

悲酸而不能已已,此其為善之大端也。

屈大均將詩與歌混為一談,依上述引文所云,乃指某人特別為某人之吉慶事

而作之歌,並非流行之歌,更非家傳户曉之歌,故此類歌皆以歡樂為主,歌詞不

用歌題之字﹝人名除外﹞,例如作歌賀某人之壽辰,則歌曲中最好不用“壽辰”

二字。不露題中字,亦為作近體詩之要點。而歌詞中有“掛折”者為佳,所謂“掛

折”乃指掛一人之名﹝此人多為主人翁﹞於歌詞中﹝即歌詞中用其名﹞,名字相

連而意不相連者。例如有人作歌賀壽,主人翁名為張明雨,其生日又近清明,其

賀壽歌中有句曰:

正值清明雨細時,八仙同賀敬金卮。

上句即為“掛折”格,“明雨”﹝主人翁名﹞二字相連,但其意不相連也

﹝即並非指主人翁﹞。此類吉慶歌與詩不同之處為不必文雅,不必叶近體詩之平

仄,以廣東方言俚語唱出,但求流暢易明,合大眾口味為原則,但唱時過遇於緩

慢,聽眾可能不耐煩,此乃缺點。

此類吉慶歌只唱於吉慶之日,多數即興而作,過後則無人復唱,連作者本人

亦忘記,故此類歌絕非龍舟歌或其相類之歌。

《廣東新語?粵歌》亦提及說唱類之歌曲,此類歌曲多於吉慶時如嫁娶所唱,

曰:

其歌之長調者如唐人“連昌宮詞”、“琵琶行”等至數百言、千言,以三絃

合之,每空中絃以起止,蓋太簇調也,名曰“摸魚歌”。或婦女歲時聚會,

則使瞽師唱之,如元人彈詞曰“某記”,某記者,皆小說也,其事或有或無,

大抵孝義貞烈之事為多,竟日始畢。

屈大均大概指當時人唱“連昌宮詞”3或“琵琶行”4等之長篇詩時,以三絃

琴伴奏,其調為“太簇”,以廣東“摸魚歌”﹝即“木魚歌”﹞之風格唱出。屈

大均亦指出清代婦女每年聚會時,聘請瞽師﹝瞎眼之以歌唱為生之藝人,男為瞽

師女為瞽姬﹞唱元人彈詞,彈詞始於元末,明時稱為詞話,多以琵琶及三絃伴奏。

元末之彈詞在廣東﹝主要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帶﹞轉化為“摸魚歌”,後衍生

為龍舟歌、南音等。故屈大均之年代,龍舟歌尚未出現或仍在萌芽階段。所謂“某

記”,乃指以“記”為名之雜劇或傳奇,當然亦有不少雜劇或傳奇並非以“記”

為名者也。早期之木魚歌乃彈詞變體,故仍多由瞽師瞽姬演唱。

早期之“木魚歌”並無固定歌詞,即憑歌唱者之經驗與記憶而唱出,而且無

樂器伴奏,其後因相傳問題,於是出現木魚書。時移勢易,為求生計,唱木魚歌

者不限於瞎眼藝人,亦不以守株待兔之方式待顧客,於是在端午節日沿門賣唱,

為增添氣氛,遂以龍船杖﹝木棒上插上木雕龍船﹞為道具,又為吸引他人注意,

-5-

胸前掛以小鑼小鼓,隨唱隨敲,此類清唱之木魚歌不再稱為木魚歌,而稱之為龍

舟歌,此乃木魚歌演變為龍舟歌之過程。

一年只有一日為端午節,若只有此日方能謀生,其餘日子則受飢寒之苦,故

以唱龍舟謀生之藝人在非端午節之日子中仍繼續賣唱,唯沿門賣唱,變為沿門乞

討,此乃唱龍舟藝人之悲歌。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廣東省以廣州話為方言之地區仍

流行此類龍舟賣唱。

現時之一般說法為龍舟說唱源於順德之杏壇鎮,即以廣東順德音之龍舟歌為

最“標準”,但時代變遷,相信難以保持標準音也。若視龍舟歌為藝術,則只須

知其來源及演變即可,實不必計較其唱腔是否標準也。







第3節香港五十年代之“龍舟歌”乞丐





筆者童年時居於香港北角對上半山之木屋區,名為“芽菜坑”﹝或稱為“芽

菜坑村”﹞,此木屋區今已不存在,“芽菜坑”之名亦已成歷史,其位置是現今

雲景道近雲景台對上之山坡。

芽菜坑村約於1950年代初建立,當時有少部分居民以種菜為生,不過筆者

父母並非務農。當時木屋區居民多生活艱苦,缺水缺電。筆者童年時在芽菜坑見

過有唱龍舟歌之乞丐沿門討乞。印象較為深刻者為一名老人乞丐,男性,衣衫襤

褸,持木雕龍船杖﹝如上文所云,木雕龍船乃插於木棒上之龍船,其龍船之製作

極為粗糙﹞,背一大布袋,胸前挂有小銅鑼與小鼓,小銅鑼差不多垂直小鼓。每

唱數句,即敲小銅鑼一下,小鼓兩下,再敲小銅鑼一下,至於所唱何歌,筆者當

時年幼,未能明白,及長,方知彼等所唱者乃“龍舟歌”。

筆者所見唱龍舟之乞丐不獨乞錢,亦乞飯及乞米。筆者曾見家母施捨以五分

或一角﹝港幣﹞予此等乞丐,亦見有人家施捨以冷飯及少量餸菜,又因當時塑料

容器尚未普及,主人家以瓷碗盛飯菜,並給予筷子,乞丐即時吃飯菜,吃畢歸還

碗筷。木屋區無冰箱,故人家所施捨者必為“冷飯菜汁”。亦有人施捨一把米,

乞丐即以其布袋盛裝該把米。筆者幼年時不明白,為何乞丐要背布袋?後來見人

家施捨一把米給乞丐時方才明白。

五十年代民生艱苦,謀生不易,廣東省亦多此類乞丐,部分更來港操其故業。

在香港,乞丐坐在市區行人道上乞討乃違法,主要罪名為“阻街”,但在木屋區

唱龍舟沿門乞食則不同,而執法者亦不知。

-6-

至於唱龍舟所用之木雕龍船之構造各有不同,據筆者所知,較為珍貴而藏於

博物館者之木雕龍船船上之人物並非划船者乃官員狀之人物,龍船中央有轎﹝但

無扛轎者之橫木。或稱之為“錦亭”﹞,中坐達官貴人或皇帝,前後有官員隨從

護送,持羅傘或儀仗。其他之龍船有些有兩層,上層為西遊記人物形象,下層為

划手,分坐兩旁;龍船前後有小旗,兩面皆寫上吉祥字句,此為較普通之龍船造

型。

筆者童年時所見之龍舟乞丐之龍船除製作粗糙外,其造型與上文所云者有所

不同,龍船兩旁為划手,但船中央有三、四個小孔,小孔插滿燃點之香,原來乞

丐乞討時,有屋主甚至施捨以一炷香,香即插在龍船小孔中,相信此乃對乞討者

之同情表示。

因筆者童年時所見之乞丐皆持龍船杖,敲小銅鑼和小鼓,故童年之筆者有一

錯誤之看法,凡持龍船杖,敲小銅鑼和小鼓之人必為乞丐。

現代唱龍舟在廣東﹝包括香港﹞已經末落,更無以唱龍舟行乞之乞丐,唱龍

舟已成為研究者之一種音樂藝術,而非大眾化之民間音樂矣。







1同“酬”。

2粵方言,慢也。

3《連昌宮詞》乃唐代詩人元稹所作之長篇敍事詩。

4唐?白居易所作長篇樂府詩之一。作於元和十一年(即公元816年)。

献花(0)
+1
(本文系瀟湘館112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