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2、杜甫诗《石壕吏》
2015-08-18 | 阅:  转:  |  分享 
  




杜甫诗《石壕吏》



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河南巩县,是初唐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杜甫在长安时曾在杜陵东南的少陵住过,其族又本出杜陵,所以诗人每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客”、“杜陵野老”或“少陵野老”等。

杜甫自幼好学,知识渊博,有远大的政治抱负。20岁以后,他曾漫游吴越和齐赵,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唐玄宗天宝五年他35岁时到了长安,在那里进取无门,四外碰壁,直到公元755年底,才得到了“右卫率府胄参军”这样一个看管兵甲器仗的小职务。就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他同人民一起逃离,亲历了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唐肃宗即位灵武后,他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所俘,到了沦陷后的长安,他目睹了叛军的暴行和人民水深火热的恐怖生活;脱险后逃到凤翔,授官左拾遗。不久,以论救房王官获罪,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此,他就永远离开了朝廷。由于仕途的坎坷和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他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职西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被西川节度使严武荐举为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又二年,他流离出川。唐太宗大历五年(770)冬,诗人病死在湘江舟中。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真实地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的社会现实,内容极其丰富,范围极其广阔,思想极其深刻。在现实主义诗人中,他的诗歌的现实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的诗歌被后人称为“诗史”,不是没有道理的。

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是杜甫诗歌里的基调,但是,诗人毕竟出身于世代“奉官守儒”的封建官僚家庭,他不能不受到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影响,忠君,成了他政治思想的最高原则。他没有也不可能超越他的地主阶级立场,在他的世界观里,始终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他关心国事,无情的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腐朽,却想把实现天下太平、海内清明的希望寄托在皇帝身上;他看到了阶级对立的严酷现实,却又不能认识(更不必说否定)造成这种阶级对立的封建制度;他由衷地同情人民的疾苦,却反对人民为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而起来造反,甚至主张镇压农民起义。所有这些矛盾因素,在杜甫的诗歌里一直是交互并存的。

杜甫把自己的诗歌创作根植于丰富的现实生活体验的同时,还非常注意、非常善于从浩瀚的文学遗产中吸取营养,从而使他的诗歌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他认为“后贤兼旧制,历代各清规”,主张“转益多师”,而又“别裁伪体”。他的创作实践完全证明,他不只是成功地运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广泛地学习了前人的长处和优点,而且更能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先行者,他的乐府诗在继承旧乐府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为反映现实生活提供了一种更为灵便的形式,促成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的蓬勃发展。他的五、七言古体长篇,亦诗亦史,或铺或叙,回旋顿挫,往复跌宕,确实标志着我国诗歌叙事艺术的高度成就。他的五、七言律诗,就更富有创造性,可以说,律诗这一体裁,正是在他的手里才发展到炉火纯青、完全成熟的地步。至于他的绝句,几乎都是晚年入蜀以后所作,多属“变体”,也有鲜明的特点。总之,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全能诗歌艺术大师。

谈到杜甫诗歌的总的艺术特色,不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也无论是“即事名篇”的乐府诗,还是融古化今的古体诗或律对严整的近体诗,诗人都能把纷纭繁富的社会现象、深沉激越的思想感情,熔铸在凝炼的诗句中,既富于变化,又有始终如一的基本格调——“沉郁顿挫”。著有《杜少陵集》。





[石壕[1]吏]



暮投[2]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3],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4],妇啼一何苦[5]。听妇前致词[6]:三男邺城戍[7]。一男附书[8]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9],死者长已矣[10]。室中更无人[11],惟有乳下孙[12]。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13]。老妪[14]力虽衰,请从[15]吏夜归。急应河阳役[16],犹得备晨炊[17]。夜久语声绝[18],如闻泣幽咽[19]。天明登前途[20],独与老翁别。





[注释]:



[1]石壕:村名,在今河南省陕县东。[2]投:投奔、投宿。[3]逾:越。走:逃跑。[4]一何:多么。怒:发怒,此指暴跳如雷的样子。[5]苦:悲痛、悲伤。[6]前致词:走向前去答话。[7]三男:三个儿子。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县。[8]附书:捎信。[9]且:姑且。偷生:苟且偷活,活一天算一天。[10]长已矣:永远完了。长:永远。已,停止,完结。[11]更:再。无人:指没有可以应役的人。[12]乳下孙:吃奶的小孙子。[13]出入:复词偏义,即外出。完裙:完整的裙子。[14]妪:老年妇人。[15]请从:请让我跟随。[16]应河阳役:到河阳去服役。河阳,地名,即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17]犹得:还能。备晨炊:做简单的饭食。[18]语声绝:说话的声音没有了。[19]如闻:好像听到。泣幽咽:吞声抽泣。幽咽,气咽声堵的样子。[20]登前途:踏上行程,向前赶路。





[讲解]:



公元758年的冬天,当时安禄山已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死,长安、洛阳先后收复,唐朝大将郭子仪等九节度使的六十万大军把安庆绪包围在邺城。整个局势是令人鼓舞的。但是,唐军反而失败了。这是因为:一、政治上,统治阶级无能。皇帝怕节度使权力过大,派了不懂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做监军,九个节度使不设统一的统帅,六十万大军没有统一的指挥。二,军事上,只知道包围邺城,忽略了捣毁敌人的窝点,结果,叛军的另一个头子史思明派兵援助安庆绪,于第二年的三月,两军相战,唐军大败。郭子仪为了保卫东京,退守河阳,为了补充兵力,唐朝统治者实行了胡乱拉兵的政策,甚至不论老少、不管男女,都要拉去服兵役。

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杜甫由洛阳去华州做司功参军,他把在途中的所见所闻,写成了有名的组诗“三吏”“三别”。

《石壕吏》一诗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暮投石壕村”至“老妇出门看”)交代故事的环境,是冲突的发生,是序幕。

投宿的时间的傍晚,投宿的地点是石壕村,这是故事的开始。在开元盛世,社会秩序安定,人民生活安宁,安史之乱把各种潜藏的社会矛盾,都暴露出来。人民的生命财产朝夕不保;行人更是惶恐不安,一到傍晚,便担心人身安全,急急忙忙找人家投奔。“暮投石壕村”就表现了乱世行人的不安心情。但石壕村也不是平静的,在夜幕的掩盖下,正发生着一场惊心动魄的人间悲剧。“有吏夜捉人”,第二句就点到了故事情节的核心:捉人。一个“夜”字,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说明了拉兵小吏的凶狠——白天,百姓害怕被抓,躲起来了,要抓人只有在夜里搞突然袭击。接着写“老翁”一听到官吏的声音,立即“逾墙”逃跑。仅仅四句诗,描写了环境、提出了矛盾、交代了出场的人物,写得极为简炼。

第二部分(“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叙述捉人的经过,是冲突的发展和高潮。

这一部分开头两句,“吏呼”、“妇啼”相对照,极简炼地勾划了差吏的残暴和老妇的哀求。连用两个“一何”,又鲜明地体现了投宿人对差吏的憎恶和对老妇的同情。然后详尽地写老妇的申诉。

"听妇前致词”的“听”字,一直贯到“如闻泣幽咽”。事情发生在夜间,投宿人又没有走出房间,整个事件的经过都是他用耳朵听来的。

老妇的话,可分三层。第一层写三男从军、二男战死的情况及老妇的感慨。两个儿子新近战死,剩下的一个还只能托别人带信回家,战事的紧张可想而知。老人家已经献出了三个儿子,自己只能苟延残喘。“存者且偷生”,一个“且”字,无限酸辛,把由于朝不保夕而产生的得过且过心理表现得很生动。

第二层(“室中更无人”至“出入无完裙”)写家中仅存的人口及其贫困的生活。孤儿寡母,衣不蔽体,这就是安史之乱造成的苦难现实。

第三层(“老妪力虽衰”至“犹得备晨炊”)写老妇挺身应役的决心。“力衰”的老妇要去应役对敌,这一方面表现了她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牺牲自己、奔赴国难的爱国精神;另一方面,应“急”役本来应当去精壮的队伍,现在却不得不强捉老妇应差,这种现象,对统治阶级说来,无疑是辛辣的讽刺、悲愤的控诉。

老妇的一席话,很清楚地表现了她的感情变化。开始,她想说明她家对战争付出的代价来哀求不要捉人:三个儿子送上前线,已经牺牲了两个,他们风烛残年的母亲还不能脱免吗?继而,想说明家里离不开她,哀求不要捉人:儿妇衣不蔽体,自然不能外出,何况还有正吃奶的孩子!一家人相依为命,生计全凭老妇奔走;老妇一走,岂不满门灭绝?最后百般乞求无效,迫不得已,才半是振作、半是愤慨地挺身服役,奔赴前线。

第三部分(“夜久语声绝”至“独与老翁别”)交代故事的结果,是矛盾冲突的结束,是尾声。

"语声绝”,说明差吏带着老妇已经走远了,听不到声音了,“如闻泣幽咽”,一是写儿媳:民族压迫、阶级压迫,使她家破人亡,怎能不哭?但怕被差吏听到,又不敢哭,所以忍气吞声,抽抽咽咽;二是写差吏:儿媳之所以不敢号啕大哭、尽情排遣她的悲痛,是因为差吏之“怒”太凶了!三是写投宿人:哭声如此之细,他依稀可闻,说明他对主人一家命运关切,说明他已被这件事激动得无法入眠。“如闻”两个字生动形象。一句诗写了三个人的性格,真是一石三鸟之妙。老妇被捉走了。儿媳呢,因为男女有别,又“无完裙”,不便送客。诗人天明离去,只能与偷偷溜回的老翁告别。

这是一首十分动人的叙事诗。诗的结构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写出诗人由日暮投村到天明离去的全过程。诗中的人物,主要是老妇的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老妇是一个具有强烈爱国感情的人,她为卫国平叛,已经献出了三个儿子,最后又为救河阳之急,挺身服役,很令人感动。她又是对统治阶级乱拉兵役有着强烈不满的人,所以她让老翁出逃,自己出面向差吏哀诉。诗里没有直接写她的心理活动,但通过她的语言,我们可以准确地把握她的内心世界。此外,象投宿者、差吏、儿媳,虽然着墨不多,但他们的思想性格也无不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献花(0)
+1
(本文系求是1025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