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一本书的阅读与创造
2015-08-18 | 阅:  转:  |  分享 
  
一本书的阅读与创造

马上上海又要书展了。我这个书虫,自然不会忘记“饱餐一顿”,如牛入菜园,似蚕吃桑叶。

只是我在想几个问题?一本书的阅读与创造是怎样开始的,其中究竟有哪些过程,这些过程是否具备举一反三的价值?是否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寻找?我觉得,这些问题若不解决,读再多的书,仍然是没有寻找到阅读的方法,更不用说是创造了。而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样读书而不思考,或者说思考而不得法的人,是还不能算一个读书人,至少不能算是一个精明的读书人。

当然,这个结论下的有点儿过分,因为不思考这些问题,并不影响大家的读书。既然如此,又何必去苦苦思考呢?说实话,我有点儿不甘心,即不把这些问题思考清楚,即便花了一点的财力,买来大量的书,不从理论上进行指导,结果还是等于没有明显的提高。要知道读书的境界全由道、术、技、学等组成的。没有系统思维和全面思维,则无法认识读书的层次的。就读书而言,学是最基本的东西,也是人人都会的简单的读书方式;技就要超出学的水准,因为不学无以成技能,只有大量的学,并在一定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才有新质的变化,才会形成技能,这一层次的转变也不容易。到了这一地步,还要向上,自然更加困难,很多人就放弃了,又恢复到碌碌无为的平庸状态中去了,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我们还要有新的发展的空间,所以我们光有读书的技能还不够,还要跨越到有术的平台。这个术是读书之术。如何理解?顺医生的医疗水平很高,我们称之为“医术高明”;顺理成章,读书的水平很高,我们称之为“读术高明”。即只有技能比较全面又能突出重点,而且富有成效,才能称之为“术”。读术,没有大量的读书积累、读书思考、读书训练、读书运用,又怎么可能呢?当我们掌握了读术,是不是已经达到读书的最高境界呢?依然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读书之道,属于老子创建“道”之下的分支。等到你掌握了读书之道,那么在读书这件事上,才能说你读书水平真是高超了。

由此可见,读书的层次还是存在的。平时,学、技、术、道都没有远离,它们都在一起,所以完全割裂没有意义,弄不清楚也乏水准,这两者均不可取。那么,该怎样做呢?我对此事进行了思考。人的阅读大致分为三个部分,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缺一不可,也谈不上那一段很重要,其他部分就不行,就像电影、电视剧、话剧等,如果主角很亮,配角很差,那么不论是什么艺术,都不会耐看。下面就读书的每个部分大致有那些东西,我来谈谈自己的思考。

在阅读前这一部分。主要分为确定目的、明确目标、书籍选择、时间把握、相对空间、健康身心等内容。

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和一定的时代中生活,读书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从大处讲,确定读书的目的,是指人一生的追求;从小处讲,就是人阶段性的追求。这个目的与目标越清晰,就越能达到读书的成效。当决定自己要读书时,对书籍的选择就会凸显出来。看哪些书,先读什么书?后读什么书?用什么方式去读?就一定会有一个总体思考,而最为见效的,就是与目的目标相一致的读书方法。

有了阅读的书籍,还要有属于自己阅读的时间。生命就这么些时间,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在这么点时间中加以解决的,所以不拿出属于自己的时间来,读书绝不会见效;或者说,读书就不会持之以恒。

当然,读书最好有自己的书房、或者说有自己的相应独立的空间,没有独立安静的空间,固然也可以读书,可是,如果有相对安静的空间,又很想读书的话,那么什么书都可以读得进去。读书这东西,其他条件都有,可是自己的身体不健康,想读也读不进,原因就在于精神力不够,注意力不够,精致的语言符号无法对接头脑中的渠道,故无法理解,又怎么能读的进书呢?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建议放下书本,赶快休息。还有一种情况,如果心理不健康,更不能读书,心情不好,不想读书;心境不好,又读不进书;心态不好,难以读书;心绪不佳,再好的书也不会放在眼中……所以,良好的心理是读书的条件之一,心与书的交流说到底还是建立在同一个平台上的。

在阅读中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方式抉择、价值取向、调适心理、专注阅读、摘录笔记、复习内容、梳理条文、思考种类、诠释整理等。

一本书在手上,采取什么方式进行阅读?绝大多数人是很盲目的。一般的书浏览泛读,专业的书精读,哲学的书研读,文化的书对比读等等,这些读法都要结合实际进行操作,不能乱读一通,图表面的热闹,最终收效不大。选择什么方式读书,与人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人的价值的高低决定读书方式的改变。这些内容都已经搞定后,还有一个阅读习惯的问题,需要加以解决。看文学书的人,阅读习惯就比较情感化、想象化、内视化,一旦转为理性的书籍,特别是译注名著,看起来就比较劳累,存在一种阅读习惯的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需要进行心理调适,才可以促进自己读得进书。这一类的书,需要自己很专注地去读。有一个方式比较好,那就是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有很多种,最基本的读书笔记就是做摘录笔记。把自己喜欢的内容,先摘录下来,作为第一手的阅读材料,这是最基本的读书笔记。

这里要当心,不是读书笔记摘下来就算万事大吉了,而是要抽出时间来进行复习。我做了许多读书笔记,摘录下不少内容,可惜没有及时复习,这对掌握读书笔记的内容是有妨害的。及时复习是绝对需要的,不然会忘记,所以一定要及时复习。对读书笔记摘要的内容,还要进行梳理,不能放在那里不管。对读书资料进行梳理的过程,就是读书消化概括的过程,也是读书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读书中自然是不能少的。

读书梳理之后,要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知识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的、思维的等等,这样既是专项整理,又是深化研究。对这些资料最终必须理出一定的头绪来,并用自己的话来诠释,以标题的形式加以积累,这样所读之书,才会在脑中存在。

在阅读后这一阶段,主要是存储脑中、提取区域、运用知识、

创造思维、形成新知、重新阅读等。

阅读的真正目的,还在于创造。不要把创造看作很大,很了不起,如果是这样想的话,你会丧失自信心。所谓创造其实是对自己而言的,如自己原来不懂的,现在懂了,这就是一种完善,是一种创造;自己有个新想法,自己把这个新想法放在工作中去运用,而且有新的成效来,这也是创造!撰写一句广告词;心有所动,马上写一首小诗;遇到事情,编一下顺口溜;只要是自己原先没有的,无论是文字、图像、符号、实物等,都是创造的种种形式,所以不在乎大小,而在乎有无。

你想创造,一定会从自己的脑中,把一些知识提取出来,前提是自己首先把知识存储在脑中才行。事实上,绝对多数知识都是存储在右脑之中,以图表的形式、图形的形式、图文并茂的形式、情感的形式存储在右脑中。因此,所谓提取知识,也就是右脑中的表象,贴上标签的形式从脑海中捞出来。如同学,你不可能马上提出来,加上小学同学,或者小学同学的某某某,你的脑海中就会浮现这位同学的形象来。这就是打开右脑的大门,所有的信息都存储在潜意识之中。用什么方式打开潜意识的大门,将是读书提取知识的最佳途径。

知识一定要运用,知识不用等于零。我们总是在紧张繁琐的工作中,来运用知识的;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在我们的实践中运用知识,实践越多,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可能性越大,取得的效率越高。右脑思维是为了创新思维服务的。这个时代变化太大,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鲜事物越来越多,因此,我们必须要应变,随机应变,因利制权,就不能不学会创新思维。

一般说来,头脑中的知识越多,跨越的边界越多,就容易产生新的想法,这其实就是一种创新的思维。它自然还包括扩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想象思维、直观思维、灵感思维、情感思维、形象思维等。通过你创新思维的运用,形成你头脑中的新知,那么你的工作才会有新意。应用知识越广泛,所得到的效能也就越明显。当眼前的问题解决之时,新一轮的问题又会出现,于是,展开新一轮的阅读。

二千多年前的荀子就提出“学不可已”!世界上流行终身学习的理念都是针对这个时代的。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都要做到活到老、学到老,自然是读书到老,中间没有休闲的过长的时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这才是我们读书人应取的态度。

我们可能不一定吃香,也不可能名声大噪,更有可能一辈子都会默默无闻,可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读书是为了自己,又不是为了他人。我们自己读书,我们自己思考,我们自己感悟,我们自己创造,这个过程是自己读书的过程,也是自己快乐的过程,故付出一点心血,还是值得的!



















6









献花(0)
+1
(本文系苹果丁丁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