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秒内决定生死!
——大雨开车安全守则
“头伏雨,伏伏雨”。进入多雨季节的北方,车主应如何在降雨天气下安全行车,碰到涉水过程中车辆熄火情况又该如何处置呢?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些雨中行车的驾驶技巧和注意事项——
A.雨天灯光,你用对了吗?
????在大雨当中行车,视线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能见度不佳的情况下,驾驶人应及时打开前后雾灯,示宽灯等,引起前后车辆的注意。但车主应注意不应开启远光灯,因为雨幕会对远光灯的光线产生强烈的反射作用,反而会对驾驶人的视线产生严重的干扰。
????至于双闪应急灯,不建议车主在正常行车过程中开启,因为有可能会让后方车辆产生错误判读,误认为前车有故障而紧急躲避,从而引发交通事故。而开启应急灯之后车主一般也无法通过打转向灯来表达自己的行车意向(虽然某些车型有转向灯超越应急灯的设计),同样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议驾驶人在雨天行车时开启前后雾灯和示宽灯即可。在能见度实在太差时,建议车主寻找安全地方暂时停车躲避,但千万不要停在应急车道上。
B.雨中行车,关键是把握好方向盘
????在雨中行车,无论是大雨或是毛毛细雨,都要注意对方向盘的把握。
????在刚刚开始下雨,或小雨的情况下,路面上的灰尘、泥土、残留的油迹等,会因为雨水而漂浮、积聚在道路的表面,由于未能及时被雨水冲刷走,将有可能影响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降低轮胎的抓地力,造成安全隐患。在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应提高警惕,以适当力度把握方向盘,控制好行车方向。
????而当大雨过后,高速公路,特别是靠近中心隔离带的超车道上容易形成大面积积水,当车辆通过积水时极易形成水滑现象,而车辆单边通过积水时,方向盘更会被扯向积水一侧,极易导致车辆失控,撞击中心护栏。当出现这一情况时,驾驶人应避免下意识地反方向猛打方向盘或是猛踩刹车,而应以恰当力度将方向盘保持在原有行车向上,直到车轮脱离积水,回到正常行车状态。
C.尽量避免涉水行车迫不得已牢记四招
????笔者的观点是,除非实在迫不得已,否则任何情况下都应避免涉水行车。因为积水之下的路面情况无法预测,极易造成车辆熄火,涉水行车也容易对现今车辆中越来越精密的电子系统造成严重伤害,给车主带来严重损失。
????如果迫不得已需要涉水通行,那么车主一定要牢记以下四招:
???一是观察:仔细观察涉水路段的深度、宽度,以及可能存在的障碍。现今的原厂车辆,就算是著名越野车辆,最高的安全涉水深度也仅在50cm~60cm左右,车主,特别是SUV和越野车车主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车辆性能出色,不易被困,总之,车主不应盲目涉险。一般而言,最简单的衡量标准便是积水不应超越车辆排气管为限。同时车主还应观察水面情况,有浪花和漩涡的地方很可能有较大的石块和其他障碍物,而水面较平静的地方一般积水较深,水面有均匀的碎浪处,一般水较浅,适宜通过。
????二是等待:车主应等待涉水路段的同向和对向车道均没有车辆通过,且水面平静之后,方可通过。否则前车或对向车辆激起的波浪,同样容易造成车辆熄火。
????三是匀速通过:当路面情况允许时,车主应打开车窗,然后选用低挡位,将转速保持在2000-3000转的情况下,匀速通过积水路段,切忌水中刹车或急加速急减速。
????四是检查:通过涉水路段后,车主不应立刻继续行程,而应对车辆做简单的检查,特别是电子系统和刹车系统,在确认各项功能正常后方可上路行车。
D.车辆被困水中如何自救脱险
????当车辆被困在较浅积水中而熄火之后,车主千万不要尝试再次打火,否则极易造成发动机进水,产生更为严重的损失。此时驾驶人应迅速撤离车辆,到达安全地带后,寻求专业车辆救援人员的帮助。
????而当车辆被困较深积水,或完全被水淹没时,则是另外一种情况。首先,驾驶人和乘客应尽快冷静下来,此刻,10秒内决定生死!千万不要慌乱与盲目挣扎,这样只会消耗车内有限的氧气。在车辆落水后,巨大的水压会让车门难以开启,因此驾驶人和乘客不应盲目地推撞车门,这通常是徒劳无功的。
????驾驶人要做的,应是在车辆尚未断电前,迅速解除车门中控锁并摇下车辆车窗,但不要急于解开安全带。如果车辆已经断电而车门玻璃仍未放下,驾驶人和乘客应尽快寻找可能的工具,尽快将车门玻璃敲碎,让水涌入车厢,万一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具,可以尝试拔下头枕,利用金属支架的头部撞击玻璃,寻找逃生之路。不过这一举措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并非网络上所流传的“车厂设计时就考虑到的”。当车厢内外水压较为接近的时候,车内人员才有可能打开车门,或从车门玻璃处逃生。安全带不要过早松开,否则水涌入车厢时巨大的冲击力可能会让车内人员头部不受控而被撞击陷入昏迷。
????简而言之,车主在遇险时,应保持冷静,并迅速采取正确行动,而不要盲目地挣扎。同时,在车内应常备相应的救险工具,如安全锤等,以备不时之需。
(京车汇)
数字报>第2015年08月05期>10秒内决定生死!——大雨开车安全守则
(姜太公下载收藏,并校正文字和标点、规范版面,仅供参考。)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