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复习古代文学
2015-08-19 | 阅:  转:  |  分享 
  
古代文学考纲题型填空(15’)默写(10’)名词解释(15’)问答(30’)(最好结合作品)论述(30’)默写:《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
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dǐ])。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
谓伊人,在水之涘[sì]。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
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第二卷的绪论二、上古神话(一)神话的含义(名
词解释):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
身”。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二)《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
作)神话学价值:(1)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间,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成的。(2)有大量的对山神
形貌的描述,含有自然崇拜或图腾崇拜的意识,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3)海经、大荒经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4
)其中的神话大多是片段的,也有不少记载已具有清晰的情节。《山海经》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上古神话的类型1、创世神话2、始祖神话3、洪水神话4、战争神话5、发明创造神话6、传奇神话三、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
(第一篇:《关雎》)(一)《诗经》:(1)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诗》/“诗三百”,共305篇。(2)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间的作品,成
书于公元前6世纪。(3)来源: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各地民间之诗,及周王朝乐官保存的宗教的乐歌等。(二)风、雅、颂的含义“风”即音
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西周王畿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三)赋、比、兴的含义:(1)“赋”:
“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之意。(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辞也”,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四)诗经的内容祭祀诗与周族史诗农事?燕飨怨刺战争徭役婚姻爱情(五)“风雅
”精神(名词解释)(1)《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
2)在思想内容上被后世诗人立为准的,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3)汉乐府缘事而发,建安诗人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4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5)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感情抒发上寻求健康向上的正确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
节操。(六)《诗经》的影响:(1)开辟后世抒情文学的传统:轻叙事重抒情。(2)诗歌的风雅精神直接影响后世诗人的创作。(3)比兴在艺
术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典范。先秦散文(1)历史散文,或叙事散文,春秋战国时期围绕政权和土地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即记载历史兴废轨
迹的散文;(2)诸子散文,或说理散文,记载先秦思想家及其理论的散文。四、先秦叙事散文(一)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我国散文
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发现的甲骨残片,上面刻有古代文字。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和《春秋》(二)《尚书》(1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2)内容:虞书夏书商书周书(3)艺术特点A、单独成篇,结构完整;B
、语言古奥典雅C、修辞手法多样D、文体自成一家。(三)《春秋》记事(1)《春秋》原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来特指经过孔子修
订的鲁国的编年史。(2)记事方式具备明确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并非真正的叙事散文。(3)春秋笔法(名词解释)孔子不单纯记载
史事,还在遣词用字中体现出一套褒贬的书法,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这就是《春秋》的“微言大义”,借此以表达孔子对社会现实问
题的见解,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后人称为“以绳当世”,“立天下仪法”,“为后王制法”。散文的成熟:《左传》和《国语》(四)《左传》为
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1)把《春秋》中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2)成书时间:大约战国初年,
与《国语》之成书同时或稍后。(3)作者:左丘明(书本)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初年(公元前4世
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4)思想:重礼重民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
道德倾向。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虽仍有不少讲天道鬼神的地方,
但其重要性却已在“民”之下。(5)叙事特征从《春秋》的简略记事大纲到完整、成熟的叙事散文。1、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
全过程,但也运用了倒叙和预叙的手法。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视角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2、善于描写战争,并注重揭示战争的起因,
酝酿、过程及其后果。A.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后果。B.把战争道德化、神秘化。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
。3、叙事详细完整,具有戏剧性,故事性强,开后世小说、戏曲等叙事类文字之法门;4、在事件叙述中往往不加褒贬,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对
话和细节描写来表现其思想性格。(6)人物描写1、《左传》为编年史,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
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2、《左传》描写了许多人物,许多人物写得个性鲜明。有些写还
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3、叙事中人物的行动、对话构成了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
等主观静态描写。4、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使叙事更为生动,使人物刻画更深刻,从而增加史书的文学性。如染指于鼎的典故、叶公戴胄等。(7
)记言生动(语言方面)《左传》的语言简练含蓄,富于文采,言近旨远,词约义丰。1、叙述语言准确精炼,生动简洁。2、人物语言--行人辞
令之美:3、议论语言——君子曰、仲尼曰的形式4、比喻手法--成语警句(五)《国语》(1)作者A.左丘明B.各国史官资料汇编,各
部分文风不一,非出自一人之手。(2)时间:战国初(3)性质国别史(八国:周、鲁、齐、郑、晋、楚、吴、越);记言为主、记事为辅。《国
语》的记言多是有关政治、外交活动中的策论、应对、讽谏、辩论之辞,以议论说理文字较多。(4)与《左传》为《春秋》内外传之说(5)主旨
:较为驳杂A.崇礼重民B.笃信鬼神C.复仇思想(6)记言散文特色1、记言为主,记事为辅。言辞通俗,口语化明显,记事点睛。篇章结
构上,围绕议论的中心来组织材料,结构篇章。叙述事件的过程则十分简略。2、质直的内政谏说与外交辞令3、人物形象的集中描写与纪传体之
萌芽。(六)《战国策》(1)此书显然不是一时一人所作,刘向只是其校订者和编订者。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
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时间:战国-秦汉(3)体例:国别体(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韩、魏、燕、宋、卫、
中山十二国)(4)主旨:纵横家书(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思想较驳杂,但以纵横家为主。重民尊贤、功利主义、贵
士贱君。《战国策》的思想价值在于它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反映了“士贵耳,王者不贵”,士人精神的张扬,充分显示了策土,“所
在国重,所去国轻”的重要作用和社会地位。(5)纵横家表现出与儒家重礼的不同倾向:1.政治上重法、术、势。在“礼崩乐坏”、“诸侯争霸
”的局势下,儒家经典所倡导的圣贤道德、孝悌友爱对社会失去规范力量,不足以对社会的运行发挥支撑稳固作用,因而对各个诸侯国没有太大的吸
引力。2、人生观上则呈现多种倾向:既有对功名富贵不加掩饰的热衷追求:苏秦、张仪,也有功成身退不取秋毫的仁者:鲁仲连,更有洁身自好的
节义之士:颜斶[chù]。3、均对士人自我价值有高度自信。(6)写人叙事之特点1、士人阶层的生动写照,在奇策异智、奇言异行之中突
出人物形象之个性。(策士、武士、节义士)2、叙事写人反“平”求“奇”,为突出战国士人形象尤其是强调策士的作用,不惜使用大量文学性手
法,堪称“语不惊人死不休”。a.材料使用和人物形象、情节叙述方面,虚构、想象乃至依托的内容颇多,种种奇情异想分量远超《左传》、《国
语》等先秦史著b.在情节叙事上,力求出人意表,往往在紧张、重大的矛盾冲突中峰回路转,突出人物非同一般的行为举止和价值取向;c.注重
人物的语言个性化,并采用外貌、心理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使之立体化。d.继承《国语》汇集同一人物事迹的方法,并发展为有脉络可寻的人物
行迹,在一篇中充分表现人物的生平事迹,显示了由编年体向纪传体过渡的特征。3、明快流畅、辩丽横肆、铺张扬厉的语言风格。a.以形象的文
学语言讲述抽象的道理。引譬连类,循序渐进;多用寓言故事、轶闻掌故,具有民间智慧之平易动人。b.游说之辞铺张扬厉、气势充沛,大量使用
排比和对偶。叙事之辞长于铺张渲染与细节描写。先秦诸子散文(说理散文)1、文体制:(1)《论语》:语录体(2)《孟子》:对话体(3)
《老子》:韵散结合体(4)《庄子》:哲理抒情体(5)《墨子》:语录、对话向专论过渡(6)《荀子》、《韩非子》:专题论文体2、寓言故
事最多的是《韩非子》《论语》的语录体(文体特征)1.编者: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2.时间:战国初3.性质:孔子及弟子语录、行事4.A
.思想核心:“仁”B.政治观:“学而优则仕”仁政德治:“为政以德”社会理想:“大同”C.天道观:“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
远之”D.教育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E.政教文学观:5、语录体的特点(1)在言谈对话中说理,言简意赅,深刻平实。(2)多用语
气词,含蓄深长、情感丰富,形象喻理平易浅近而暗含褒贬。(3)在记言的同时,也描述了人物的神情语态,展示了人物形象,也有精彩的场面和
人物行为的描写。6、影响:开创了语录体人生态度、思想观念《老子》的韵散结合体1.作者:老子2.时间:战国初3.性质:哲学与政治学
著作4.结构:1-37章:道经38-81章:德经5.《老子》韵散结合体的特点:(1)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表述形式,具有诗
歌的节奏和情感特质,理含于情,深刻动人。(2)形象喻理,比喻方式暗示至精微之哲理。(3)正言若反:正面的、肯定的言辞判断中包含着反
面的、否定的要素,反之亦然。(三)《孟子》:对话体论辩文1.作者孟子2.时间:战国中期3.体例:对话体论辩文4.主旨
(1)尊王道,斥霸道,重民轻君。重仁义,轻功利;(3)道性善,称尧舜;(4)距杨墨,放淫辞。5.对话体论辩文的特点(1)在思想
交锋中论辩,破、立并重,代表了战国诸子文之基本特点。a.发展了《墨子》的类比推理b.化解二难推理c.形象喻理(以形象感染取胜,非严
密逻辑取胜)(2)为人极重养浩然之气,为文气势磅礴,词锋犀利,内外合一,沛然莫御。a.人、文合一的典范。b.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
近而又精练准确,成为中国古代标准书面语的典范。(四)《韩非子》:专论体1.作者:韩非2.成书:战国末期,五十五篇3.主旨:主张君
主集权,以法、术、势推行严刑峻法,赏罚分明,以利益驱使人,以刑罚禁止人。4、《韩非子》论说特点:(1)体式多样,理论系统严密,逻辑
清晰,冷峻深刻,论述透辟。体式灵活,可以概括为三种:论说体、辩难体、解经体。a.论说体。韩非文章的主要类型b.辩难体。辩难,即辩驳
问难,乃是战国诸子共同的特点,孟子、荀子已有辩驳问难之文,韩非则大量使用,并标“难”体之名。c.解经体。主要是对老子的注释和发挥。
(2)寓言故事之集大成者。A.大量取材于历史事迹与现实生活,极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神话幻想故事,体现了其思想的严峻、现实,不苟幻想
。B.构思平淡中见奇崛,寓意深刻,往往具有振聋发聩的警世功效。六、屈原与楚辞(一)楚辞(名词解释):(1)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
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2)战国时楚地出现的一种新文体,如《九歌》(民间集体性创作)。
(3)屈原和后来其他作家用这种新文体所写的一些作品,如《离骚》(作家个性创作)。(4)由这些作品选辑而成的一部文集:《楚辞》。(
专书)(二)“风骚”(名词解释)“风”指《诗经》里的《国风》,“骚”指屈原所作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楚辞》是我国第一部由文人创作的诗歌总集。两者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
,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故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
三)屈原两次流放地:汉北,江南(四)《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思想内容:
1、忠君与爱国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现了诗人
为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顽强斗争的高尚精神,即使被疏远、流放,也始终不渝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
。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在叙述中,诗人将他的思想、感
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高度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
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伟大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艺术特色:1、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离骚》在中
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诗中用诗人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
的个性烙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塑像。2、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1)丰富奇特的想象。屈
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后半部诗,把现实跟曲折奇丽的神话境界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恍忽迷离、变幻多
姿的画面、宏伟壮观的场景,以此来表现诗人寻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源头。(2)比兴
手法的广泛运用。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如以求女象征追求“美政”,以“
美人”比喻君王,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以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众女嫉余之娥眉兮),以规矩,绳墨喻国家法度,以香兰恶草比喻真善美和
假恶丑两种不同的品质,构成一种象征,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品质,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作品绚
烂多彩,产生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一手法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传统。(3)抒情与叙事相结合。《离
骚》虽是政治抒情诗,但故事性很强。第一部分以自传体形式叙述自己的身世和不幸遭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中,穿插了女媭劝告,南征陈辞,上
叩天阍,追求上女、追求下女、灵氛占卜,巫咸降神,远游西海等八个叙事性故事情节片断,使后半部分诗波澜起伏,千回百转,一会儿似乎到了山
穷水尽的地步,倏忽间却又柳岸花明,转出一个新的境界,从而把诗人长期的斗争经历和复杂的心灵历程及强烈的感情波澜表达得淋淳尽致。3、形
式和语言:句式:六言为主;修辞:夸张、对偶等。(五)九歌共11篇,包括:《东皇太一》、《河伯》、《山鬼》、《云中君》、《东君》、
《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国殇》、《礼魂》。(六)《九章》包括:《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涉江
》、《哀郢》、《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思蹇产之不释兮,曼遭夜之方长)、《怀沙》(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
将以为类兮)、《思美人》、《惜往日》(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诏以昭诗)、《桔颂》、《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七)
宋玉的代表作:《九辩》、《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八)楚辞艺术形式的影响:“逸响伟辞,卓绝一世”(1)屈原是我
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中国诗歌由集体歌唱变成个人创作。(2)在文学创作手法
方面,开辟了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丰富了我国文学的艺术表现力。(3)打破了诗歌的四言格调,创造了新的诗体,即“楚辞体”或叫“骚体”,
这是诗歌格调形式的第一次大解放。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七、秦汉文学(一)秦代文学(1)一人一书: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
斯,他的《谏逐客书》;(2)由吕不韦门客集体撰写的《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这部著作体系完整,广泛吸收诸子百家的观
点,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年即将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文学上突出成就: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寓言。(二)汉代文学刘安《淮南子》汉赋3种形式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司马相如代表作:《子虚赋》、《上林赋》。扬雄四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司马
迁与<史记>★★(一)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二)理想目标&修史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三)叙事艺术:A.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B.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C.因果关系的探索展示(探索历史规律)D.对复杂事件
和宏大场面的驾驭(四)风格特征1.宏廓画面和深邃意蕴([1]、宏廓画面: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绝大多数人
物传记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期间,所选题材亦多是重大的。[2]、深邃意蕴:在叙述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
中,通过描写、叙述人物对时势、潮流的顺应与抗拒、对历史机遇的及时把握与失之交臂,展示人物命运偶然性中所体现的历史必然性。)2.浓郁
的悲剧气氛(按悲剧人物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分:[1]、英雄悲剧:悲剧主人公是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人物,他们的行为对当时的时代和社会有积极的
影响。(项羽、陈胜、晁错等)[2]、普通人的悲剧(荆轲、高渐离、聂政、程婴、公孙杵臼等)按悲剧原因可分为:[1]、性格悲剧:指悲剧
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是由个人性格的缺陷造成的。[2]、社会悲剧:是指悲剧主人公的悲剧主要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3]、性格社会悲剧:指悲
剧主人公的悲剧结局是由个人性格和社会原因多方面造成的。《史记》的悲剧精神即“有价值的东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悲剧主人
公为实现自身的价值进行不懈的奋斗,他们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人生命的活力。?[2]、悲剧主人公都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他们在尖
锐的矛盾斗争中,身处逆境,但他们表现出来的不是软弱和退却而是勇敢奋进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3]、悲剧主人公都具有正义感和
高尚的情操。)3.爱奇的审美倾向(司马迁的爱奇尚奇及《史记》中奇的具体内容可分三个层次:[1]、表层的奇:指那些神话、传说、异闻等
。[2]、深层的奇:指对那些风流倜傥的特异性历史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另外,司马迁的好奇还与他反抗强暴,揭露腐朽和黑暗的斗争精神紧密结
合在一起。因此《史记》中还记录了许多富有反抗精神的奇人奇事。[3]、文学家的爱奇:《史记》作为一部史学和文学结合得非常完美的杰作,
除了司马迁艺术表现的功力及它蕴涵丰富的情感外,司马迁的爱奇、尚奇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在记录历史人物时,为了突出人物个性,把人物写
活,特意加上一些与之相关的奇异之事。?)人物刻画:1、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2、善于运用“互见法”。3、善于通过琐事来刻画人物,
以小见大。4、精粹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雕塑感。地位和影响:1、深厚的人文精神、独立的思考精神、发愤著书的反抗与奋斗精神对
后世史家文人的影响;2、《史记》的写作技巧、平易简洁的语言特点、影响了后世的散文创作;3、《史记》塑造人物的手法、叙事的技巧为后世
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4、《史记》中人物、故事成为后世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八、两汉乐府诗与东汉文人诗1、两汉乐府诗收集于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2、乐府诗内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爱与恨的坦率表白,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3、班固代表作:《两都赋
》,4、张衡代表作:《二京赋》5、《汉书》:(1)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2)《汉书》的艺术成就/风格:A
寓褒贬示吉凶的精密笔法;B强化起始事件的叙事力度;C安排轶闻逸事的固定位置;D崇尚典雅藻饰的语言风格。6、《吴越春秋》是历史
演义小说的始祖(雏形)。7、东汉抒情诗代表作《古诗十九首》,被《文心雕龙》称为“五言之冠冕”八、魏晋南北朝文学(一)文学的自觉的含
义/标志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1)文学自觉的体现:A首先体现在文学理论的成熟和繁荣。B还体现在文学
意识的觉醒与成熟。C从文学的特征入手,把握文学的本质、文与非文的界限。2.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
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特别是到了南朝时期,人们进一步从文笔的区分来探讨文学的特征。3.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题材上的开拓
文学形式的更新演化:诗歌、赋、文、小说追求修辞的华美(二)建安风骨(名解):(1)建安文学实际上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
2)这时期的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
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3)代表作家
有“三曹”、“七子”、蔡琰等。(三)魏晋南北朝文学主要作家汉末及曹魏作家:“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
粲(七子之冠)、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正始之音(名解):正始是魏齐王曹芳
的年号(240~248),在文学史上习惯用正始文学泛指魏朝后期的文学。正始时期,诗人的政治
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体现出独特
的艺术风貌。后世也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称为“正始之音”。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慨叹;强烈
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问答)阮籍的代表作《咏怀诗》嵇康代表作品《赠秀才从军》两晋太康诗风的代表:陆机、潘岳太康诗风的特征:
繁缛陆机拟古列为“五言之警策”左思的咏史诗,既受前人的影响,又有一定的创新。郭璞的游仙诗王羲之与兰亭集序玄言诗代表:孙绰、许询陶渊
明★★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田园诗。田园诗和山水诗的区别:
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行旅联系在
一起。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生活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2.艺术特色:(1)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平淡自然(2)陶诗的一大特点也是他的一种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3)陶诗艺术特色,可具体概括为:A.情、景、事、理的浑融。B.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3.陶渊明的散文:《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七)南北朝民歌收集于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南朝民歌代表《西洲曲》、北朝民歌代表《木兰诗》。南朝民歌类型:吴歌、西曲。3、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在当时及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谢灵运4、从陶渊明到谢灵运,诗歌艺术的转变主要表现在:A从写意到摹象:陶诗注重写意,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山姿水态在谢诗中占据主要地位,注重描摹技巧。B是从启示性到写实性:陶诗注重言外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调动读者联想;谢诗注重写实性,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鲍照代表作:《行路难》6、沈约、谢眺——永明体7、庾信是由南入北的最著名的诗人——“穷南北之胜”8、刘勰——《文心雕龙》9、志怪小说(名词解释):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了宗教迷信思想,但也保存了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代表作:《搜神记》10、志人小说(名词解释):记述任务的逸闻铁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貌。(志人小说代表《世说新语》)
献花(0)
+1
(本文系神木668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