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古代七夕并非情人节
2015-08-24 | 阅:  转:  |  分享 
  
古代七夕并非情人节编辑:舒馨2015-08-20今天适逢传统的“七夕”佳节。在古代,七夕节决非现代人炒作的什么“情人节”。但它也是一年中最
热闹的节日之一,还有女儿节、乞巧节、魁星节等多种称谓。古代“七夕”并非情人节。(网络图片)七夕节日的由来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
节或七姐诞,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也称七夕情人节,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表达已婚男女不离不弃。这
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每年在这一天晚上,女子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同时礼拜七
姐,祈求赐给美满姻缘。天上玉皇大帝有七个女儿,其中最小的女儿织女,最聪明可爱、手艺又巧。天上皇宫中的重要织锦都由她负责设计与制作。
另外,玉皇大帝有一群牛,由一个叫做牛郎的年轻人负责管理。两人情投意合、互相爱慕,至荒废了原本的工作。于是玉皇大帝下旨,叫喜鹊告诉这
两个热恋的情侣要节制,七日见一次面即可。没想到喜鹊传错话,他们以为每天均可相见,更是高兴无比,工作完全抛在脑后。玉皇大帝这回就龙颜
大怒,降旨他们每年只能见一次面,就是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那一天喜鹊这群肇事者就负责搭桥,让他们两人踩在他们的肩膀上相会。因为一年仅
能见一次面,当然有说不完的衷曲、道不尽的悲情,于是在那天几乎都会下着毛毛雨,象征着两人的泪水。鹊桥相会,表达已婚男女不离不弃。(网
络图片)七夕又叫“魁星节”其实,“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
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
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
叫作“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亦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
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是表现时间上的阶段性,在计
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完满。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七夕”也是一种数字崇拜
的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及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
还是算盘每一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美丽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七夕(网络图片)如果在七夕的夜晚,秋高气爽,一道白茫茫
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因而七夕的夜晚,坐看天上
牵牛织女星,也是民间的一种习俗。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在一首题为《七夕》的七绝中,描写古代少女坐看天上牛郎织女星的情景:银烛秋光冷画
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表达出了已婚男女不离不
弃。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就被称为
乞巧节,而并非人们所说的那种情人幽会或定情的情人节。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西方那种所谓一支玫瑰“情人节”难以望尘莫及。不管怎样,聚
餐、甜点、海边、星空……今天是农历7月7日,你也可以计划着与全家过一个与众不同的“七夕节”。
献花(0)
+1
(本文系桂花园主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