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第一图太极阴阳鱼图编辑:飞雪踏鸿泥2015-09-23太极阴阳鱼(网络图片)太极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主要继承自《周易》:“易 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为道教的习见用语。太极阴阳鱼阴阳鱼是指太极图中间的部分,太极图被称为“中华第一图” 。这种广为人知的太极图,其形状如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因而被习称为“太极阴阳鱼图”。太极阴阳鱼(网络图片)太极阴阳鱼图有另一种更加简 捷的画法:就是用一个以曲线分隔的圆圈表示。“太极”是由无极而来,是阴阳两分前之混沌状态,没有阴阳分明的“阴阳鱼”,只有外面之圆圈 ,内部有一群小点;然后是阴阳分明的“两仪(一般所说之太极图)”;再来是阴阳中有阴阳是“皇极”。在“阴阳鱼”图形中,右上方“白鱼”左 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干、兑、离、震(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阳爻逐渐减少;左下方“黑鱼”右行由大到小,依次为坤、 艮、坎、巽(包括由这四卦作为下卦的4X8=32卦),表示阴爻逐渐减少。而阳爻减少的同时,阴爻在增多;阴爻减少的同时,阳爻在增多,所 以用“黑白鱼”互纠表示。两个“鱼眼”则表示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其中“白鱼”中的“黑眼”表示离卦,“黑鱼”中的“白眼”表示坎卦。 太极图的来历太极图据说是宋朝道士陈抟(872年-989年)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相传对内丹术和易学都 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955年-1015年),种放以之分别传穆 修(979年-1032年)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1017年-1073年)。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加以解释。现在我们 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的。因为周敦颐精研禅理,又与道教关系密切,故此图说有道教与释教的影子。炼内丹无极图涵括了内丹修炼之 理的“无极图”,读它的顺序是从下而上。最下一圈称为玄牝之门,是内丹修炼的起点,指人身的下丹田命门两肾空隙之处。这是人身祖气所在之地 ,一切内丹根基,都从这里开始。内丹术语,又称为得窍。《太极图》和《无极图》的图形(网络图片)第二圈称炼气化神,指提起第一圈的祖气, 进行化炼,将后天之精化为先天之气,再将先天之气化为先天之神。这一层功夫,叫做炼己,主要在炼去后天的阴质,透出先天之神。第三层,是五 行之气混合之象,指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五脏之气攒簇为一,称为五气朝元,五气调和,故又称为和合。更上一层 ,系由坎离二卦变形而成,叫做取坎填离。到这一境界,已经获得体内的精华,炼丹之药成熟,叫做得药。坎卦中爻为阳,为实。离卦中爻为阴爻, 为虚。它们代表内丹中的肾水与心火,水火相交,在卦象言,就是将坎卦中的阳爻抽出填入,成乾卦,意味人变成纯阳之体。最上一层圆圈,称炼神 还虚,复归无极,指在得药的基础上,进一步回返到无极,那便是虚空大道了。整个炼内丹的过程便告完成,脱出炼成的圣胎,成为仙人,所以叫做脱胎求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