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老师请不要语言暴力
2015-09-24 | 阅:  转:  |  分享 
  
老师请不要语言暴力

淮安市车桥中学学习交流材料之二十六

二〇一五年六月五日星期五

所谓语言暴力,就是使用嘲笑、谩骂、诋毁、歧视等不文明语言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感受到痛苦或伤害,属精神损害范畴。

一份调查表明,接受调查的小学生中有16%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语言暴力,而另一份调查则表明,41%的小学生、65%的初中生、54%的高中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会伤害自己和同学的人格尊严;51%的小学生、72%的初中生、39%的高中生认为老师的语言暴力给其造成了心理伤害。可见,学生对教师的语言暴力是极其反感的。

案例一:网曝沈阳市沈河区北一个女老师29段骂学生的音频中,出现“臭不要脸”18处、“傻子”16处、“笨蛋”9处。记者采访这位老师时,她坦承,“我还真没注意这事儿……”,最近一段时间工作压力大,对孩子要求都比较高,过分严厉了一些,“我可能比较急躁,说话不太注意。对这,我比较抱歉,但是我也有孩子,将心比心,我对孩子没有敌意”。

案例二:2003年4月,重庆某中学一位汪姓老师,当众斥责一名迟到的女生:“你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坐台也没有资格。”课后,这名女生不堪羞辱,留下一封遗书,从该校教学楼8楼纵身跳下,经抢救无效死亡。

案例三:2002年10月,安徽省宿州市某中学一教师用选举“差生”的方式来惩治调皮学生,并张榜公布。这名老师还用“败类”“人渣”之类的词辱骂学生。在训斥班里的一名女生时,该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骂道:“女孩子家不知羞耻、不自重、不要脸。”该名女生深受刺激,坚决不肯再去学校。

案例四:2004年10月,沈阳市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些学生在体育课上大声说笑、相互打闹,被校长斥为“一群败类”,班主任得知后,竟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要求每人围绕“败类”写一篇900字的作文,遭到学生家长投诉。

案例五:2015年5月31日,有网友爆料湖南衡阳市耒阳二中一名老师因学生穿短裤短裙等着装问题,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使用“做鸡”、“小姐”等不堪入耳的词语。据了解,这位老师对学生批评时会说,“你穿成这样想勾引哪个男老师还是男同学……”学生的小过失只要被抓住了,“做鸡”、“坐台小姐”等词语,都会被董老师拿来往女生头上骂去。除了批评,董老师还会对这些学生拍照。显然,老师的语言已经太出格了,成为典型的“教师语言暴力”。31日下午,该老师向时刻新闻记者承认,自己当时因着装问题在批评同学时,说话比较气比较糙。他愿意找合适的机会向同学们道歉。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有了语言人类才能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文明和谐的语言才能存进人类达到和谐文明社会的最高境界。教师最为社会中扮演知识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语言就必须保持和谐文明,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文明、健康的成长和学习环境。

近几年来,尽管制定了一些关于体罚的法律法规,教师体罚学生的状况是有很大改善,明显减少了体罚行为,但是,有些教师采用了辱骂侮辱、讽刺嘲笑、故意批评、冷落孤立等手段对学生进行着变相的体罚-心理施暴和语言暴力。

据有关资料透露,因教师“语言暴力”而导致的校园师生矛盾冲突恶性案例时常发生,并且呈上升趋势。其后果轻则师生双方弄得焦头烂额,身心疲惫,精神受到严重伤害;重则师生双方身心健康乃至生命都受到危害。

调查发现,学生给不喜欢的老师定的第一条标准便是“语言粗鲁,态度蛮横,爱自夸,不听学生解释,爱讽刺挖苦学生”。可见学生已把语言作为衡量自己喜欢或不喜欢老师的最重要标准。学生做了错事、犯了错误,老师应该批评,但批评教育需要智慧、技巧,尤其需要语言方面的艺术,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语气、方式说出来产生的效果是大相径庭的。不要对学生使用讽刺挖苦、侮辱歧视的语言。跟学生谈话时语气要委婉,要讲究策略,要用善言,说文明语,让自己的每一句话都富有欣赏、赞美、激励和真爱,带给学生心灵以抚慰、鼓励、温暖,让文明用语成为良好师德的一张名片。

表面看来,问题出在“急躁”和“没注意”上,但这“急躁”和“没注意”的背后恰恰反映了某些教师对孩子人格的不尊重和对自我角色的定位偏差。我们一方面总是习惯于居高临下,习惯于训斥和谩骂,而忘却了我们的言辞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带来影响和伤害;另一方面又总是“拒绝承认认知、情感或身份认同的差异”,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忘却了教师角色身份对我们情绪的特殊要求,因而缺失了身为教师应有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不知不觉地将自己与孩子摆在同一个水准,许多时候甚至在理智上还不如学生。说到底,语言暴力的背后甚至可能是教师专业伦理的缺失。

因为专业伦理的缺失,我们就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道理:我们的这些言辞,会有意无意地强化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类似“笨蛋”、“傻子”的标签式的言语,对学生来说,久而久之会让他们在内心深处形成这种自我认同,使得他们习惯于他人对自己的羞辱,失却羞耻感而破罐子破摔。也许真如这位老师所言,她对孩子并“无敌意”,甚至可以认为这样的训斥和谩骂的背后还包含着我们的所谓的恨铁不成钢的急躁与无奈,往高处说也是作为教师的责任心的驱使。许多时候,我们正是在对自己所认定的教育价值的追寻中未达成我们的追求从而慢慢地走向暴力——语言的,甚至是行动的。

语言暴力对人尤其是对孩子产生的伤害却是长久的、难以消除和治疗的,因为它是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的伤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邹泓说,“同伴或老师实施的语言伤害,还会给孩子的心理上投下一种阴影,致使他们不再相信外部世界,觉得这个社会是冷漠的、恶毒的,对社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排斥感……”。许多事实也早已证明语言暴力会摧残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导致其心智失常,丧失生活勇气,促使他们厌恶老师、厌恶学校、厌恶学习,进而走向对亲人、师长、社会的反叛与仇视,慢慢地滑向自杀、犯罪等无视生命的深渊。

身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有清醒的角色认同,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自觉地加强职业修养,慢慢地拥有与我们职业身份相配的言行举止。如果没有相应的角色认知,所谓“爱心”,所谓“职业道德”,都可能只是说在嘴上的。其次,要消除教师的语言暴力,我们更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孔夫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从教师伦理的角度来说,教师必须明白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尤其要做到慎言慎行。须知,如范梅南所言,“只有当权威不是以武力而是以爱护、情感和孩子内在的接受为基础时,成人才能对孩子或年轻人实施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园地,教师是文明的传播者,学生生活和学校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消除“语言暴力”,塑造学生高尚人格。

??























2









献花(0)
+1
(本文系中国车大图...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