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
224200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
中学语文在坚持教育创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课程与教材的变革正在受到空前的重视,但是作为实施教改主渠道的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课堂实践却有些滞后,甚至于相当多的课堂仍然是“涛声依旧”。因此,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认真分析当前令人担忧的教学状况,进而确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真正跟课程标准、新教材内容和谐地演奏出科学、艺术的旋律。
一、用理念提升教学品位
现代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对“思想(理念)”予以这样的表述:事实的逻辑形象就是思想(理念)。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关涉人的精神世界的活动,因而其理念便有了双重意义:一是理念武装我们的行为,可以用理念重塑我们的教学行为;二是用理念滋养学子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也就是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倘若有先进的理念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理念互相碰撞,倘若有高尚、独到、深刻的理念来鼓舞人心,我们的语文教学,乃至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可言,才会更有趣味,更有魅力。
(一)工具和人文统一的理念。“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①诚然,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它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素养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优势。它不仅能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文字,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其他学科知识,并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全面和谐发展,使之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钱理群先生讲得辩证:“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②我们所持的态度应该是,注重语文工具性教学同时,加强人文性教学,使之成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二)学习和发展并列的理念。“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已成为当今全球教育的共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的一份报告《学习:(人类的)内在宝库》明确指出: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谋生,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基础,对语文教学应达到的目标作了明确规定,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面不断发展,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观。
(三)“大语文”的理念。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曾经说过一句著名的话:语文的外延几乎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中学语文新大纲在新增添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中要求,“关注社会生活热点,沟通不同学科领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③我们的教学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延伸到课外社会生活和不同学科领域,充分开发语文教学资源,以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四)多元论的理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悟性和兴趣也不一样,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方式更是一人一个样。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不能只采用一种教学方式,不能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不能要求学生只按照某一种认识,某一种结论来回答问题。数理化方面的问题,答案常常只有一个,但解析方式也还可能允许有多种,语文的理解更不能定于一尊。
语文教学要出新,首先要有新的理念。没有理念的语文老师,是平庸的;没有理念的语文教学,是没有多少价值可言的。
二、用互动凸现教学主体
课堂也是一种生活状态。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应从单向型的直线往复转变为网络式辐射型,也就是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改变为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多向交流,开放的教学形式。”④这种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学生与教材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构成了修正、完善、深化的无限循环的教学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要谈的互动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性、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⑤这段话表达了许多教学理念,其中也传递了我们实施和操作互动式教学的一些定位、定向的信息。
(一)合作性。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和“合作”的活动。互动式教学的价值取向远远超过传统教学,它强调的是立体的沟通,包括知识、情感、智力等方面,重视的是多层面的合作,包括动态的、显性的、和谐的和碰撞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合作、沟通本身就是一种高质量的互动机制,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在课堂教学的信息互动传递的情境中,实现共同参与和互相合作。在沟通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进一步沟通,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得到保持,就一定会“爱学”语文。
(二)探究性。教学中的互动往往聚焦到对某一个问题、某一个知识乃至某一个方面的探讨研究。换言之,这种探究又是“质疑”、“调查”之后更高层次上的互动形式。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掌握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探究是以口头语言来进行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三)自主性。让学生在大量的、自主的学习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一些方法经验,逐步养成习惯,其教学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新时代知识迅速增加,学生学习不再只为记住现成结论,不再仅仅为了“学会”,更要“会学”,学会自己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甚至创造新信息。“会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学”的本事又是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显然我们强调的自主学习中,包含了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学习。学生“会学”语文,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概而言之,用互动的教学形式来和谐地、先进地组合教师、学生和教材等课堂元素,促进语文教学效益的提高,凸现语文教学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主体的理念,使学生真正从“爱学”语文起步,经过“学好”语文的过程,到达“会学”语文的境界,实现语文教学“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是最好的学”这一规律,从而体现“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新时代精神。
三、用个性追求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艺术是高度个性化的,它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独特而鲜明的教学个性才能体现出来。可见教学个性在教学艺术中凸显了应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库姆斯认为,好教师的教学决不是千篇一律地遵循什么既定规则的,他们都有各自的“个性”,并在教学中体现出来;好教师在教学中会注重“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不可能以“既定的方法”行动,教师应当是“艺术家”。需要提醒的是,我们这里讨论的教学个性,包括了库姆斯认为的教师“个性”,但外延较之要大得多。
所谓教学个性,我们认为应是指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凭借良好的教学素质,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地创设课堂氛围,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个人才华和发挥学生聪明才智,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简言之,教学过程中呈现的独特性就是教学个性。
(一)教材处理的不一样。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是很有讲究的。课文教材有作者的写作思路,课堂教学同样也应有教者和学生教与学的思路。这样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聚焦于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无论是把握的视角、解读的策略,还是知识的积累、审美的情趣,都要努力另辟蹊径。对每一篇课文的处理,既要体现教材的总体精神,又要突出每一篇课文体裁和内容的相异处,还要兼顾到教学对象的差异,进而采取相应的教与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造出各种符合审美理想和艺术气质的独具形式。
(二)教学结构和和方法的不一样。教学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部分组合的顺序和时间的分配。个性化的教学结构,应该是合理地分配教学时间,打破常规地安排教学顺序,不拘泥陈式,不形成模式。为了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教学的主体、主导,突出教学结构的不一样,还应该不拘一格地选用各种教学方法。因为优秀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富有个性的,是不能简单模仿的。我们说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也正因为它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而显示出独特的风采。
(三)教学氛围的不一样。新的教学理念,追求的是民主、和谐、融洽、独特的教学氛围,开展前文提及到的合作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信息的传递是全方位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断地进行沟通、合作、交流,当这种传递形成良性循环时,教学的个性得以充分展示,教学也随之产生良好的效绩。传统的、现代的,尤其是能够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不同的作家、作品,甚至走入社会生活场景,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活力,形成人格,这是我们今后努力探究中学语文教学所追求的高境界之一。
当然体现教学个性的方面还很多。这些年许多语文教学艺术大师呈现出的教学个性,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如欧阳代娜“呼唤‘整体改革’”,于漪“追求综合效应”,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洪镇涛“打开‘学习语言’的大门”,洪宗礼“语文教学之‘链’”,以及钱梦龙的“导读艺术”,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法”和张富的“‘跳摘’教学模式”等。
总之,教学的鲜明个性是课堂教学走向成熟、走向优秀的标志,它的形成决不是一节两节课,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而是需要经过一个长期探索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唯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形成教学个性,保证其内在生命活力的顽强流动,进而形成教学特色和风格,呈现出新时期有理念、有内涵、有互动、有个性的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达到教学艺术的崇高境界。
[注]①③《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②《语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⑤《简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余文森,见《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1期
转引自施良方等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
邹贤敏主编的《中学语文素质教育名家丛书》
通联处: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
邮编:224200
电话:0515-5218866(办)0515-5215448(宅)
13905111210(手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