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人学:培养真正的人
2015-10-07 | 阅:  转:  |  分享 
  
人学:培养真正的人

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224200)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和实践是最富人文性,最有人情味的。他在《如何做校长》中告诉我们:“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是培养人,“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大写的人’,促进教育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关于和谐教育》)。这些论述与今天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的关注生命,以人为本是“异曲同工”的,或者说我们在素质教育中“自觉”和“不自觉”践行着苏氏的教育思想——

人,是需要尊重的

我校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的国家示范高中,2003年启用了新建的校区。美丽如画的校园里有着无数的路。有的是学校建设时按照预先规划图铺设好的,更有一些由于走的人多了而成的路——这就是被人们称誉的“人文路”。起初那些路歪歪扭扭,煞是难看。我观察一番后,注意到有的是通向图书馆,有的是通向车库,有的是通向学生的生活区,都是些必走的“捷径”。为此我有了另外的一番思考,何不因人循此设路!于是我们因势铺筑了美观整洁的鹅卵石路。一段时间后,有几条小路却旁逸斜出些新的脚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进一步观察发现,问题出在上下班的女教师身上。一问才知道她们穿着高跟鞋走不了鹅卵石铺就的路。我又请后勤部门的同志把这些路全部用水泥填平。

对此,有些人不以为然,哪能这样迁就呢。我说,这不是迁就而是尊重,尊重人性,尊重人的本能,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生命的自然需要。“一个校长如果没有自己的学生也就不可能领导老师”(《如何做校长》)。同样,一个校长如果没有教师他就不可能领导好一个学校。心中有教师,心中有学生,一切皆要以人为本!

令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许多来我们学校参观考察的人,听到这样的故事十分感兴趣,都要拍上这些个小路的照片。不起眼的“人文路”成了我们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

人,是需要同情的

“为每一个人培养起善良、诚挚、同情心、助人精神及对一切有生之物和美好事物的关切之情等品质,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的起码目标。学校教育就要由此入手。”(《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247页)

今年高考在即,学校上下都在为毕业班要做的各项工作忙碌着。五月二十三日的下午,高三(5)班的班主任突然跑到办公室告诉我,他班上一个叫鲍宇同学的父亲,在赶着去镇政府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去世了。震惊之余,我马上召集相关人员研究“对策”。距离高考只有十八天,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封锁消息,让鲍宇同学安心参加好决定他人生命运的考试。我们立马走进其家庭安慰他悲伤至极的母亲,说出我们的一番心思,请她在孩子面前坚强些,并不时以孩子父亲出差在外发短信关心鲍宇。在学校里安排班主任有距离地关注鲍宇的学习生活特别是思想,安排与鲍宇平时处得十分要好的同学与他一起正常学习和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小心翼翼,一切又都是那样的风平浪静。高考一结束,我们又立即安排人与鲍宇同学一道回家,告诉他真正有志的男儿应当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直面人生的苦难!鲍宇跨进家门看到父亲遗像时,“啪通”一声跪地大哭,满屋人的眼泪也止不住地往下流。鲍宇同学最后以626分的高分考取了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系,这当中倾注了大家一腔关爱同情之心。

面对高考这样人生最大的一场考试,面对失去亲人这样最大的人生苦难,我们通过艰苦努力为学生“构筑起他的精神生活的大厦”(《给教师的建议》),培养了师生关切同情他人的美好品质,我们感到无限的充实,无上的光荣,无比的幸福。

人,是需要呵护的

前年暑假后,我每天早晨都发现有一群学生和几个临时工在许多垃圾桶旁忙碌着。起初我还以为是大家各有分工在打扫清洁、处理垃圾呢。过几天发现“忙碌”的就是这么几个人,时间还越来越早。他们相互在一起似乎还争抢着什么,有的还奔跑着从这处跑向那处。仔细一寻问,原来是高三(15)班的几个同学为帮助班上的特困同学勤工俭学,每天坚持捡拾矿泉水瓶之类“值钱”的垃圾变卖。小组中有班长、团支部书记,还有家境特别优越的同学。我为他们的行为所感动,并找来那几个临时工,明确告诉他们,让同学们先捡拾垃圾,不能跟他们争抢。随之又在全校升旗仪式上请他们的代表讲话,宣传他们的事迹。并要求各班老师同学进行讨论,如何呵护他们的举动,如何向他们学习呵护特困学生,后来许多班级的学生自发地由校内走向校外,利用上学放学在路上顺手顺便,形成习惯,形成了风气。

捡拾矿泉水瓶活动的开展不仅极大地呵护了众多寒门学子,而且也极为有效地唤发了全校师生关爱他人的意识,促进了学校爱心助学活动的有效开展。一些家境不好的同学甚至也把自己省吃俭用下来的钱物用来帮助比自己更困难的同学。“如果一个人不教育任何人,不关心任何人,不保护也不爱护任何人,不往别人的心灵倾注自己的点滴心血,那么他本人也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708页)。呵护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展现我们的良心、智慧和人格。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人,是需要激励的

去年三月的一天,一位学生家长遇到我,谈他在东中读高一的儿子年初参加学校奖学金考试的情景,说得眉飞色舞。他儿子获得了三等奖学金,拿了100元,很满足,也很激动,说“爸爸妈妈给我1000块钱也比不上学校奖励的100元钱”。也许正是这100元奖学金促成了他的一次人生转折,使他从此充满了自信,上进心不断增强,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竟然跻身年级前列。

每一个学生身上其实都“蕴藏着我们没有看到的‘大写的人’”(《关于和谐教育》),因此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能够也应该给予学生的应当也必须是激励、激励、再激励!“善于激励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关于全面教育问题》)。2004年初,我们对学生奖学金考试制度进行了修订。一是将过去的期中、期末考试总平成绩位于“年级前200名”者可以参选,修改为“年级前500名”可以参选,同时提倡自主报名,班主任、科任老师特别推荐,这就扩大了参选的人数;二是扩大了奖学金的发放面,由过去的“占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修改为“占学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年级总有三四百人能获得奖学金;三是适当降低了奖励标准,缩小了等级差距。奖金标准不是很高,三等奖也就100元。如此的改革,让更多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拥有了成就感,从而得到了无法估价的激励,增强了上进的信心。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使每个人在他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这是个人的幸福,又是整个社会的幸福”(《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708页)。这境界就是培养“真正的人”,实现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教育,即人学;人学,培养真正的人!





献花(0)
+1
(本文系兆平工作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