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诵读中审美 互动中探究——《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2015-10-07 | 阅:  转:  |  分享 
  
诵读中审美互动中探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在高中语文第一模块《象山那样思考》专题中,跟随苏东坡吟诵了《赤壁赋》,领略了赤壁的自然风光,感悟到作者的深长意味……(板书:赤壁赋苏轼)现在请同学们集体背诵苏轼的《赤壁赋》。

二、就“苏轼”“赤壁”两个概念,指名1—7名学生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相关内容。

学生多以《赤壁赋》课文注释概括回答。在此基础上总结明确: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入狱,屡遭贬谪。苏轼在谪居黄州期间,曾于元丰五年(1082)几番游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词《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苏轼所游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当地人误读为“赤壁”,进而以为是赤壁古战场的遗址。一般认为,三国时的赤壁古战场,当在现在的湖北蒲圻县。

△同学们就苏轼和赤壁真的晓得不少,也说得很多,说得太好了!我们这节课围绕这些还需讲些什么,还能讲些什么呢?

三、集体朗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念奴娇怀古)

△朗读时请同学们注意课文注释上三个字的注音,即“纶”(guān)、“华”(huā)和“酹”(lèi)

四、苏轼其人有关情况的补充介绍。

△历史上有人称赞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诚然,苏轼琴棋书画,无所不能;诗文歌词,无所不精。我们仅从历史上留存的一些“并称”上就可略知一二。

“文”:“欧苏”(欧阳修、苏轼)、“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和“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苏辛”(苏轼、辛弃疾);

“书”:“宋四家”之一,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

“画”:“文湖州竹派”之一,与表哥文同并为代表。

(板书上列除括号内的从“文”到“‘文湖州竹派’之一”)

△但是在政治上苏轼总是不得志,仕途上总是不得意,与革新者王安石,与保守派司马光都持有不同的政见,并相互矛盾。元丰三年(1080)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可是个闲官,而且要接受监督。同学们课外可以在网上搜索,具体了解“乌台诗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五、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

△关于“词”,大家应该说并不陌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一座座高峰,“词”的全称为“曲子词”,别称有“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诗余”(作者写作诗歌之空闲填词,或说早期词是由五言、七言绝句变化而来)和“乐府”、“依声”(需要按照曲调吟唱的)等。

词又有小令和中、长调之分。中、长调往往分上下两阕或称之为上下两片。

△同学们在语文教材第一模块学习过毛主席的《沁园春·长沙》,请用一两个字概括那首词上下片分别是写什么?

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一般情况下,诗词都是先写景后抒情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下片也是写景和抒情吗?如是,上片写的什么景?下片抒的什么情?

指名分别回答,并板书下列相关内容

上片着力写景,咏赤壁,咏景抒情;

下片着重抒情,怀周瑜,怀古伤己。

六、鉴赏苏词的上下两片。

(一)读上片。看写了哪几层意思。

1.指名学生边读边析。据此小结:

△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之战场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形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2.挑出“人道是”三字来理解。

△“人道是”三字,含蓄地点出黄州和赤壁事实,仅仅是人们的传说,并非作者本人的确认。从这儿也见得出苏轼高超写作技巧。

(二)读下片,看又可以分为哪几层。

1.由学生边读边析,并指名小结:

△着力塑造公瑾的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最后抒发作者的感慨,以归结全词的主旨。

2.挑出“当年”和“小乔初嫁了”两词句来理解。

△“当年”是正当年的意思;“小乔初嫁了”一事,是艺术的真实,不必拘泥于生活的真实。这里又是生色的衬托。

七、诵读词作,总体理解写作思路。

1.人物形象的角度

△从“千古风流人物”到“一时”“豪杰”,再到“公瑾”一层层缩小描写人物的范围,从远到近,从多到少,从概括到具体,从一般到个别。

2.写作内容的方面

△“江山如画”(写景)→“公瑾当年”(咏史)→“人间如梦”(抒情),苏词的脉络十分明晰。

八、指导学生具体鉴赏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

(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1.提示学生从其形象上、修辞上鉴赏。落实夸张、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应用。

2.提供另一版本中的“乱石崩云”和“惊涛裂岸”,并启发学生予以比较。孰优孰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1.让同学先相互讨论可以从哪些角度鉴赏,在此基础上指名学生赏鉴。

2.比较课文注释上另一版本所用词语“樯橹”。落实借代、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九、师生共同探究“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句。

△有人说这一句表现了词人的消极思想,其实问题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我们试着从词作上下文,从词人他作和词人整体思想等角度分析。

1.此句是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个人的“早生华发”感叹归结而来的,有客观的真实性。

2.这话本身虽带有消极情绪,不过只是一闪而过的,随即便冲破这种情绪,就转语到“一尊还酹江月”上来,表现了词人对于自然,对于生活的热爱。

3.参看《赤壁赋》,“人间如梦”正反映了苏轼借客人之口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思想;“一尊还酹江月”,正反映了苏轼自己之口说的:“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和世界的分析,透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更为直接地代表作者的思想。

十、整体感悟苏轼此词的风格。

△宋代俞文豹在《吹剑录》中记录有其时诵读苏词的花絮,从中可以看到柳永词和苏轼词的不同风格,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婉约和豪放之分。(板书:苏豪柳俗)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永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我们也来做一回“关西大汉”,朗读苏东坡的这一首词。

△看来同学们课后还是要认真研究一下“关西大汉”,也许会读得更象那么一回事。

△要告诉同学们的是,其实苏东坡所写的词又不全是豪放的,甚至更多的是婉约的。同学们有兴趣课后多读些苏东坡的词,感受感受。其风格的多样。

十一、历史上有关此词的评价。

苏东坡这首词作,有人称颂为词中“千古绝唱”。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其独到的影响。

1.从词牌别称可见。“大江东去”“赤壁词”“酹江月”“酹月”等。

2.作者所游黄冈赤鼻矶写作了著名的两篇《赤壁赋》和这首词,历史上便有了“文赤壁”和“武赤壁”之说。

十二、总结背诵。

附板书:

念奴娇·赤壁(赋)怀古

曲子词“欧苏”

长短句“苏黄”苏轼纶

诗余“苏辛”上片写景咏赤壁咏景抒情“乌台诗案”华

乐府·依声“宋四家”下片抒情怀周瑜伤古伤己酹

“文湖州竹派”

“苏豪柳俗”豪放婉约



(教学设计为作者晋升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在江苏省盐城市现场抽签上的一堂公开考评课,后据录相整理而成。)

献花(0)
+1
(本文系兆平工作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