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永不言弃 永无止境
2015-10-07 | 阅:  转:  |  分享 
  
永不言弃永无止境

——记江苏省东台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王兆平

江苏省东台中学崔国平胥照方



广袤的苏北平原上,矗立着一所百年老校——江苏省东台中学。它“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它“勤”的校训、它“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的强校策略以及蜚声南北的办学业绩,都让人们把目光聚焦到现任校长、党委书记、全国模范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王兆平的身上。



瓢饮弱水



王兆平同志出生在黄海之滨的江苏省新曹农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子弟。上中学时,正逢上那个大革命、大批判的年代,到处都是大字报、大辩论。君子乘势而为,借助写宣传板报,他练就了一手魏碑好字,也曾摸索着写过一些文学作品。一篇《红五月的畅想》的散文,学校奖给他一本刘心武的《新来的小石柱》,一首《新来的大学生》的诗歌,几番登台朗诵让老师同学们啧啧称赞,一出《夸夸咱连队的他们》的表演唱,赢得了农场观众的一片掌声。这些他自称是“涂鸦”的作品,让少时的王兆平增添了对语言文学的兴趣和信心。

初中时,老师布置一篇作文,别的同学就只写一篇,可他往往要写上几篇。一个学期下来,别的同学只用完了一本作文簿,他会用上好几本。很多时候,他的作文本不翼而飞了,据说是被他的同窗们“珍藏”起来了。还有几次,他的作文被其他语文老师在不同年级的语文课上当作范文诵读。在那所中学里,他可是小有名气,提起“王兆平”,许多校友现在都能记得他。

到了高中,他的语文成绩更是出类拔萃,为此老师还选他做过几回“小先生”,给全班同学讲课,当时的他,很有些得意。想起这段往事,他很是感慨:可惜啊,那时全是学老师的套路,什么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写作方法等等,一路讲来,没少一个步骤。实在是亦步亦趋,“依葫芦画瓢”。

那个时代,书籍少得可怜,手头上的钱同样也不多。可王兆平还是省吃俭用,一有机会就去买书。买来后就如饥似渴地汲取着营养。有一本现代汉语语法书,都被他翻烂了,主谓宾,定状补,那时他就分析得头头是道。老师们也很关照他,经常偷偷借给他一些像《烈火中永生》《红岩》《林海雪原》之类的“禁书”,他更是爱不释手。那时,全国上下正大批《水浒》,他就把《水浒》读了一遍又一遍。当然,在那样的年代,他读得最多的只能是浩然的《艳阳天》《金光大道》等小说,这些书和它们的作者,现在的孩子别说看,连听都没听说过,更别提什么文学价值了,可少年王兆平还是如痴如醉地沉浸在其中。

让他感到自豪的是,在几万人的农场,他是唯一订阅复刊后的《人民文学》杂志的人,一直订到大学毕业。在平时,只要是报纸上文学作品,他就剪下来,贴成厚厚的剪贴本,有时还全文抄录下来,到现在他家里还有好多当年手抄的本子,整洁如新。



初窥门径



1976年王兆平同志高中毕业后,他们那儿有两所学校争着要他去当民办教师,一所是他上高中时的新曹农场中学,另一所是他上初中时的新曹农场东兴学校。最后他选择了靠近他家的东兴学校,在那儿当了两年的初中语文教师,还兼教体育和美术,送过一届初中毕业生。现在,闲暇时回想这段经历,他总觉得那时教学真的有点儿胡来的味道。对学生讲的永远是教科书、参考书上的内容,拓展不开,也不会拓展。学生的作文也不会“少改多就”,经常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吃力不讨好,更别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了。他常常自嘲说,那时真是误人子弟啊——幸好只教了两年。

1978年恢复高考,他考取了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在当时,他可是农场里的第一个文科本科生,这让他在田间辛苦劳作的父母深感自豪。

进入大学后,王兆平是他们班年龄最小的大学生,但也是班上学习最认真的人。晚上宿舍熄灯后,他常常点上蜡烛看书到深夜。现在问起他当时这样做的目的,他开玩笑说,实在惭愧,主要是为了补课,毕竟小学中学自己都是“文革”的产品,这样也可让自己的积累变得更厚重。

当然,作为一个师范生,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于语文教和学的思考与探索。两年民办教师的经历,再加之四年的大学学习,让他在实践的基础上加上了理论的反思,努力追求语文教学的个性。在江苏省扬州中学教学实习时,他的一节课《茶花赋》得到了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当时是他们的教材教法老师)顾黄初先生和实习指导老师的赞赏,说他这一节课的特色在读写结合,师生互动。

四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过去了,1982年夏天,他被分配到江苏东台中学(当时的江苏省东台县中学)工作,担任高中语文教师。

中学教学,另有滋味,别有特点。他的备课十分认真,为了一个词的解释,一句话的含义,他常常要查找很多的资料,摘录很多的卡片。可是他很少写到教案上去,往往教科书上空白处写得密密麻麻,卡片摘录了一张又一张,但在备课笔记上却只有几行或者只有个开头,甚且只有教法。讲求的是课堂上教学的流动,随机的发挥。注重的是那种放得开、收得拢的散文的教学。学生课前要预习,每篇文言文都要求背诵,哪怕是《赤壁之战》这样的长文。整体,宏观地把握;具体,微观地落实。教例子,教规律,教方法。讲节奏,讲动态,讲实效。

在王兆平同志最初的教学生涯中,有那么一些教学活动,给同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任教的第一届高中班(1982年—1985年)是一个农村班,双语成绩均居年级六个班的第六,面临这样的学情,他没有退缩。他相信凭着他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一股永不言弃的决心,就一定会有结果。对外语学科,他带着同学们用三年的时间学完六年的外语课程,在语文教学上,他贯彻一个“背”字,凡文必背,就这样一直坚持到高三。这个班最后在高考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还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虽说是个理科班,可是学生们不仅在校期间显现了良好的语文能力,而且离开校门后还有不少人在从事着语言文字工作。

工作的第二年,他第一次代表学校上公开课,课题是《张衡传》。一般情况下,对外公开课只上一节课,可他坚持要上两节课。一个年轻人,连上两节公开课,出格?个性?同行们纷纷在猜测着他这样做的动机。在也是从事语文教学的老教务主任武克家坚持下,学校竟然同意了。这次公开课,他取得了成功;听课的同行们都觉得耳目一新。其实王兆平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要完整地展现文言文教学的全过程。此后在高三的语文复习教学中,他还曾开过语修逻系列公开课,一上就是三周18节,让听课的同行受到了很多启迪。

1992年下半年,他带94届学生参加全省首次会考,九门功课合格率达99%,所任教的高三(6)班鞠秀芳同学,语文得了少见的99分(满分为100分),这个班的高考语文平均成绩为98.91分,列当年全市第一名。在全省也领风骚。

97届高三,他和高三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大胆进行教学实践和教改探索,尝试了“集体备课,一人轮流到各班上课”的做法,并且构建了有东中特色的“定标导学,精讲质疑,反馈巩固”的高三教学模式,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他埋头做语文教师8年,坚持跟班上,教循环,差一年就是满三届。语文教学中开荒多多,亮点连连。注重因材施教,分类推进。教学特点体现为重预习复习,没课堂笔记,少课外统一作业,强调的是“耳提面命”的个别辅导,“曲线救国”的大语文教学。他的学生都说爱听王老师的课,感到既轻松又实在。八十年代后期,对语文命题有了更多的研究。本地区的许多联考试卷都是出自他手。其特点在于借鉴港澳台的国文试题和全国研究生入学试题,更多的是有自编自创。《孔子与“对话”》《段太尉逸事状》等现代文文言文阅读题先后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与《中学生阅读》上。

回顾这些,人们都说,从教之初的王兆平对语文课程的教和学就已经有了个性化的超前的思考和认识。



更上层楼



从教以来,王兆平历任了教务处副主任、主任、副校长、校长,但一直没有离开教学第一线。他自己说,在我心中,我首先是一个语文教师,然后才是一个学校领导。不管是当教师,还是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都必须认真敬业、刻苦钻业、勤奋精业。

认真敬业。高校毕业后,王兆平放弃了报考研究生和改行跳出中学讲台的机会,一心一意地站在三尺讲台上。1990年暑假后他担任了学校教务处副主任,学校让他分管高三年级,教学上他又主动担任一个最差班的语文教学,结果东中91届当年高考本科录取人数就跃居盐城第二。1992年继续分管高三毕业年级,当年的高考,东中取得了“纵向超历史,横向市(盐城市)第一”的佳绩。当年4月份他结婚,但由于正在高三复习的紧张阶段,他没有请一天婚假,而是带着学生全心全意地投入高考前的复习迎考中去。那一年他任教的高三(3)班,语文成绩班均分最高,优秀率最高,名列盐城市前茅,东台市第一。担任校级领导工作后,虽说行政事务越来越多,但他仍然坚持在高三第一线,即使是在任校长一职后,他也在高三任教一个班,有时甚至是强化班。在教育局的校长会议上,有人拿这事打趣他,他正色回答说:这不是为了出风头,而是为了让我的同事们明白教书乃是一个教师的本职所在,学校领导只是学校的管理者,不是专职干部,只有名师才能治教,专家方能治校。他本人于1994年破格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盐城市首届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2年被批准为江苏省中学特级教师。他自己就是一个名师,一个专家。

刻苦钻业。王兆平常常说教育教学要取得好的成绩,要得到学生、家长、同事乃至社会的承认,非要花大力气,刻苦钻研业务,兢兢业业地工作不可。在实际工作中,从做语文老师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最刻苦的那一群中的一个,担任领导工作后,不仅是对学校的行政工作,即使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语文教学,他也是率先垂范。他每学期听课有四五十节,92年在市教务主任教学基本功竞赛中,他获得了中学组第一名,本节课的《〈雄关赋〉教学设计》参加“全国中学教案与教学设计大赛”,又一举获得一等奖。1996年,他作为盐城市首届语文学科带头人,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一节示范课《古代诗歌的复习》,具有比较积极的指导意义。此后,他还多次面向省市兄弟学校开设公开课、示范课,像《沁园春?长沙》《门槛》等都被听课的同行认为既厚重又令人耳目一新。被评为特级教师后,尤其是担任校长以后,他更是感到了肩上的担子,用他自己的话说,真个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白天处理行政事务,备课的事,常常放在深夜或清晨。

勤奋精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王兆平认为:如果在教学上,不勇于探索,不勤于思考,那这种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对“三主”(主体、主人、主动)和“三导”(疏导、指导、诱导)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有益的尝试。《雄关赋》、《古代诗歌的复习》《沁园春?长沙》《门槛》等公开教学活动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在教学思路、授课方法方面进行了有价值的思考和探索,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思想。同时,他还认真总结了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先后参加编写和主编了十二本书,近五十万字。有指导学生写作的《中学实用文》、《妙笔生花——和中学生谈作文》,有教材教法研究的《新编高中语文教案》,有指导学生学习古文的《中学语文常用文言文实词训练》等。还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没有诵读就没有文学作品的教学》、《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的“距离美”》、《试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诵读?揭标?激疑?研究》、《高考话题作文提升品级的关键词》、《兼词“诸”、“焉”之比较》、《连词“虽”的释义辨析》、《读〈陋室铭〉》、《窦娥年龄表述辨正》等若干有创见有价值的论文。

当然,作为一个老教师和学校领导,他也倡导让年轻同事和全体教师都有一种“勤思”“精业”的意识。作为一个指导老师,他先后指导了崔国平、徐长进、顾权等年轻教师,使他们不仅迅速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还在盐城市的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得了一等奖。在平时,王兆平同志不仅帮助他们认真分析、仔细琢磨,竞赛前更是从选题、备课到谋篇布局、板书设计等每一个环节都加以精雕细刻,不跳过一个难点,不漏过一个重点,也决不会放过一个疑点。王兆平同志的严格要求,终于使他们终于能够在教学中逐步得心应手。作为一个学校领导,他也在各种场合多次强调,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做到“勤思”“精业”,才能对得起人民的教育事业。因为思想决定高度,境界决定价值,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有着鲜花和光环下的坎坷,都有着破茧成蛹的痛苦历程,都必须思想着精益求精。

担任校长后,恰逢新校区搬迁和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再加之面临着大规模办学的新局面,王兆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明确了以“勤”为校训,努力凸现“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的强校策略,努力打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的教师队伍。在做大中做强,在继承中创新。关心江苏省东台中学的人们都高兴地看到了这样一个令人欣喜的状况:江苏省东台中学在近年的高考中,高考录取率连年位居盐城市第一,跻身全省前十名;语文高考成绩不仅在苏北地区,即使在全省也位居上游。

而今面对新课程、新高考的新形势和位于苏北地区的现状,他早早提出了“得双语(语文、英语)者得天下”,要求全校的语文教师和英语教师要全力承担起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成绩的重任,让江苏省东台中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的学生真正成长为有内涵有思想的站立着的人。

无论是对他自己,还是对全校的师生,他一直都有着这样的一个信条——“勤”,勤恳地做人,勤勉地工作,勤奋地学习,勤劳地积累,勤俭地生活。他提出了用这样一个字作为校训,既是对自己的语文教和学的生涯的回顾,也是对全校师生的勉励。他自己也用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诠释着“永不言弃,永无止境”的精神内涵,引领着江苏省东台中学在强校的征途上继续前进。

对于他本人和全校的师生,还有所有关心江苏省东台中学的人们,他也有着这样一个美好的祝愿,愿大家都能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

就让我们用这句话作为本文的结语吧,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



视点



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

江苏省东台中学王兆平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们东台中学有着千年教育积淀和百年办学历史,一直坚守用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引领教育的时代。1905年开校时确立的“务本求实,重在育人”;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以育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等等,都很有价值,很有意义。近几年我们又提出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办学理念。正是这一融合了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办学理念,成了提升学校品位、品质和品牌的伟力之源。

2003年,学校面临新的挑战,也有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建校区正式启用,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恰逢生源高峰期,一个年级有26—28个班级,全校师生超过8000人,师源、生源的层次差异性便迅速凸现出来。我们深知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不仅是个体发展,更要确保和促进整体的发展,从而也为个体发展提供更好的时空平台。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应当是有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和谐发展,每一个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当也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教有所长,学有所得,成就自己,也成就学校,真正使学校、教师和学生成为共同成长的整体。这些便是我们提出“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办学理念的背景和思考。

“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其实跟以前诸多校长的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在不变的传统宗旨中,加入了时代的印记,诠释得更为全面,更为具体,更为个性,也更为人本而已。这里的“我们”,不单指受教育者,而是包括学校的每一个人,所有教师、学生、职工都要在教育、学习和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进而在各个不同层面、不同层次上获得成功。发展和成功是不分对象、不分时空的,只要在你所处的位置上、所在的层次上向前迈出一步,哪怕只是一小步,就是发展,就是成功。“我们”,又不单指人,还应包括学校本身,她的形象、她的品牌,是靠所有学校的人共同树立、共同打造的;她的发展、她的成功,又是在所有学校人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实现的。“共同”则体现双赢、共享和合作的时代精神。每一个学习在东中,工作在东中的人都在同学校一起成长,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这就是我们学校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为了实现这一境界,我们进行了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和追求。一般校训,都是用一两句话或几个词组概括,而我们只用一个“勤”字表述,意旨鲜明,内涵丰富,易于深入人心。它强烈地期望和激励师生们勤恳做人,勤勉工作,勤奋学习,勤俭生活,勤劳积累。又从管理者、教师、学生和学校等不同角度提出了四个“没有”的要求,即“没有水平的管理是毫无作用的,没有思想的教学是毫无价值的,没有进取的学习是毫无希望的,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意义的”,让有水平的管理凝聚人心,让有思想的教学震撼人心,让有进取的学习鼓舞人心,让有质量的数量深入人心。应该说这些立意和要求,更加丰富了“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科学内涵和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这一境界,我们积极探索和躬身实践在大规模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这一重大课题。我们认为目前学校教育的最大难处在于,如何找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最佳结合点,用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来体现素质教育的质量,也就是办广大老百姓看得清摸得着的满意教育。为此,我们与时俱进,因材施教,运行了“分部管理、分层教学、分类推进”的教学模式,实施了“全体关心、全程跟踪、全面发展”的教育策略,坚持教育管理的“一样性”和教学科研的“不一样性”,努力实现在和谐发展中,建设有特色的学校;在合作发展中,打造有特点的教师;在自主发展中,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取得了大规模办学条件下的大面积丰收。

教育永远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曙雄教授去年11月参加我校百年校庆,他感慨地说:“你们的办学理念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也有亲和力和感召力,MAYDEVELOPMENTANDSUCCESSBEWITHUSALL,我们也在其中啊。”诚然,还需在“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的外延更加宽大、内涵更加丰富的时候,学校教育的理想境界才能真正实现。

献花(0)
+1
(本文系兆平工作室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