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将神童故事进行到底
1、六岁公堂救父
水涨船高,人抬人高,鼓励比批评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晏殊抚河边上死里逃生,左邻右舍也叫上自己大名了,神童的光环日益膨胀。五岁提诗作对,七岁博览群书,“知学问、能文章”,诗词赋论渐渐无所不能,琴棋诗画慢慢样样精通。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晏殊,神童,因为得是一个早就有料的人。美女作家张爱玲名言出名要趁早。一般而言,名人即地位,名人即财富,名人更多的机遇和自我实现的可能。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提出为后来许多中国历史学家认为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且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很大影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晏殊父晏固时抚州衙门押运官,因押运茶叶送往省城茶盐使司衙门交割,途经三江口遇盗,被诬陷私通水贼而被收监。消息传到抚州晏殊,晏固之妻吴氏如五雷轰顶,号啕大哭。晏固晏殊晏殊晏殊劝道:娘哭哭哭坏身子,陷明日找大人评理,救。听,吴氏心中得到一丝宽慰。,晏殊到知府衙求见。门卫见是个孩童说啥也不让进去,几次三番,门卫只好向知府禀报。还没等知府开口让他进来,就见一个的幼童闯进府来,高不满三尺倒也眉清目秀,对着知府躬身作揖:晚生晏殊拜见知府大人。抚州知府对晏固平日倚重,正绞尽脑汁为晏固开脱,愁无良策之时,忽闻门卫通报晏殊。知府晏固儿子晏殊号称神童,试试他才学以辨真伪。知府晏殊,嗯了声:黄口小儿岂能乱闯晏殊不假思索朗声:朱门太守不得胡来。知府厉声:半斤雏鸭四两嘴。晏殊:十年寒窗百世功。十年寒窗百世功知府暗自吃惊,脸带笑容地说:小小年纪,擅闯本府,可知有罪?晏殊连忙跪下叩头,双目含泪道:家父含冤下狱,特冒死闯入,求大人高抬贵手。见晏殊举止有礼,言语动情,知府心中更加怜爱,忙扶起晏殊好言宽慰道:你父犯案自有国家法度,本府一定秉公查明,你就放心吧。接着又道:本府闻你聪颖早慧,能吟诗答对,适才试过两联,果真应对不凡,但不知诗如何?晏殊答:请大人命题。知府沉思片刻,捋着胡须指着府衙门前的白石塔和小松树道:就以它们为题如何遵命。晏殊沉思片刻后道:小童献丑。知府高兴道:快快吟来晏殊一字一句地道:白塔青松古道栖,塔高松低不能齐。劝君莫笑松树小,来日松高塔更低。知府听后吃惊,果真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不仅对仗工整,含意深遂,胸怀宽阔,气魄雄伟。白塔已定位,可松树会长,待小松树长大后,白塔自然低了。知府心中暗喜,赞道:好诗,好诗。知府为小晏殊救父诚心和超人才华所感动,将案卷做得轻,并说明原委后申报上去,千方百计之后朱批照准。回文一到抚州,知府即刻开释晏固,罚了两月俸金了事。晏殊六岁吟诗救父顿时成为美谈。庆历二年(1042年)晏殊以枢密使加平章事成了朝廷肱股栋梁之大臣晏殊居抚州城条巷子叫大成巷成大臣巷了。晏殊巷大臣巷神童,是智力超常的儿童超常宋代神童《宋史》王禹偁6岁、孔文仲7岁、蒋堂6岁、黄庭坚7岁会做诗作文王曾小善为文辞苏轼10岁闻古今成败辄能浯其要叶梦得嗜学早成张孝祥自幼读书一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陈博良为文章自成一家5岁的农家方仲永未尝识书具,骤然书诗四句,井自为其名,从此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更有甚者,杨亿数岁不能言,突然咏《登楼》诗: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比比皆是。《儿世说》司马光缸文彦博灌水取球司马光公幼与群儿戏,一儿堕水瓮中,群儿警走,公取石破其瓮,即得出文彦博公幼与群儿击球,球蹴入柱穴中,公以水灌之,球即浮出”。这些智力超常儿童,有的后来受到重用。宋真宗宋绶、晏殊、姜盖、李淑、蔡伯俙等先后被赐予同进士或学究出身其中福建蔡伯俙年龄最小,只有岁,宋真宗欣然赐诗: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家世应传清白训,婴儿自得老成姿。从仁宗到徽宗朝时,赐同进士出身者20人高宗朝求试者36人授官者6人孝宗朝求试者74人授官者7人格律工整的五言绝句《神童诗》《神童诗》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挂名时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文字浅显易懂《神童诗》汪洙北宋著名学者哲宗元符三年()进士,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汪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一,鄞县今浙江宁波东南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在三跪九叩之后,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写一首诗: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诗落款九龄童汪洙。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渐。举人秀才,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讽刺县令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汪洙何等,他前来。汪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旁,便赶紧跪下:汪乃卑职逆子,冒犯大人,待我把他来,听凭老爷!汪元吉心急火燎赶回家,一见汪洙说:你闯下大祸闯下大祸了!快跟我去见老爷!汪洙:孩儿整天牧鹅读书,从来不祸事从何说起”
汪元吉你在孔庙里东涂西抹,今天被老爷发现,老爷汪洙鹅避雨进孔庙见殿底破败圣像破碎蛛网百结鸟粪遍地这有啥祸事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汪洙跟父亲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汪洙不慌不忙地答:正是,还老爷指教县令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汪洙:老爷看看这庙,县令:这样说来,这诗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见汪洙穿着短小衣衫,便道:只是神童衣衫好短哟!汪洙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县令大喜道:好诗,好诗神童!将来成大器!汪洙神童之名传开。汪洙神童列夫托尔斯泰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酸甜苦辣汪洙汪洙宋代文化横比超过当时世界国,处于领先地位纵比超越前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又一个新高峰。宋代文化最为明显的特征,莫过于普及普及宋代文化的繁荣。宋一神童多、才女多、儒将多奇童出盛时妇女多能诗文化普及在年龄上不分长幼、在性别上不分男女、在行业上不分文武。钱穆先生认为,在宋代文化史上有三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即宗教思想之再澄清、民族之再融合、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当时官办小学兴盛负责教育8到12岁的儿童民办不仅数量多,而且兴办早,深入到乡村宋伯仁《村学纠》:八九顽童一草庐,土朱勤点七言书晚听学吹樵笛,国子先生殆不如王禹偁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赵汝鐩《憩农家》云:农家颇潇洒,虢虢清泉流…群儿窗下读,《千字文》,《蒙求》。编写于代《千字文》、《蒙求》是当时使用的小学教材,宋代编写的小学教材除颇负盛名的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外,为数尚多宋代神童较多,与当时不少人主张教子当在幼有关。途巷小儿听说三国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苏轼东坡志林)欧阳修说:教育之法,始于童子,谓之小学,君子重焉。明末女子无才便是德尽人皆知,在宋当时风尚,妇女皆知爱才涌现出不少人才远不止李清照及其《漱玉词》、朱淑真及其《断肠集》苏洵幼女苏八娘清人厉鹗《宋诗纪事》入选的诗作者中妇女上自皇后下至妓女达106人北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称:近世妇女多能诗,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荆公家最众。他称赞王安石的妻子吴氏、妹妹张奎妻、女儿吴安持妻、侄女刘天保妻能文工诗,佳句颇多,皆脱洒可喜。王安石《王文公文集》98至100卷集中地著录22位妇女的墓志铭,其中写明好读书能文章的有8位。以歧视妇女而落骂名程颐母亲好读书史博知古今侄女自通文义、喜闻道义、发言虑事,远出人意。把那些智能发展出类拔萃的幼儿选拔出来加以培养使用,是国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的问题。国早在汉代就注意到对才能优异的少年幼儿的特殊培养、选拔和使用,开始有了童子科。到了唐代,在科举考试制度中正式设置了童子科。以后历代皇朝虽时断时续,但还是基本上保持了童子科,形成一套选拔神童的制度和方法。这种对才能超常幼儿的选拔措施,不仅在我国教育史上,甚至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为选拔儿童,从宋太宗时起,设立童子科。宋代皇帝对奇异童子往往亲试之“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宋史》)。据《太宗本纪》云:杨亿,能言时母教以小经,七岁能属文。太宗闻其名,特令江南转运使张去华去考试词艺,后送京城,天子亲自试之,试诗赋五篇,下笔立成。太宗深赞赏,后授秘书省正字,特赐袍笏。童子科断断续续地推行到南宋末年。嘉熙元年(1237),女童林幼玉应试合格,理宗下沼,特封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