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英语写作状况
2015-10-08 | 阅:  转:  |  分享 
  
本人的英语写作状况动词滥用,形容词其次动词滥用每当一篇英语文章完成的时候,短则几页,多则数十页,回头检查时,无意间会发现,文章中存在“动词滥
用”以及“与动词相关的分词或不定式滥用”的现象,句型结构非常单一。实际上,很多需要表达动词语义的地方,其实都可以使用其他语言形式
,例如:1)含有谓语动词的句子,可以换成“be+表语(介词或形容词)”,比如,具有动作行为等值语义的介词短语或形容词非常多。2)过
多地滥用用“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或不定式”作定语时,可以换成相应的“介词短语或动词语义的形容词”。在写作时,之所以特别喜欢使用动词或
与动词相关的表达方式(如现在分词或过去分词,不定式),其实是受母语汉语的负迁移影响,汉语中强调只有人或动物等“有灵之物”才有“能动
性”,在国人意识中,习惯上认为只有有灵之物才有动作行为,因此,汉语中充斥着“有灵主语”的现象,给英语写作带来的负作用就是:1,有灵
之物作主语;2)过多使用(与有灵主语匹配)的动词,“甚至是达到滥用”的程度。这也是为什么汉语被语言学者称为动词型语言(英语被称为介
词型语言),所以也有外国学者说,中国人写的英语文章,一贯的通病就是,文章中处处洋溢动词的气味,动词的味道特别浓厚,动不动就是“动词
”,而真正地道的英语却是使用大量的介词短语。此外,对于动词的使用,具体而言是,不但喜欢使用“动词”,而且喜欢使用“硬动词”,即更喜
欢使用的是那种“动作行为”特别明显的动词(而不喜欢使用“存在动词”,“状态动词”这类动词),换句话说,国人更喜欢使用的是“动态动词
”,而不爱使用“静态动词”,前者是“硬动词”,给人一种“杀气腾腾”“大动干戈”的感觉,后者则是一种软绵绵,温暖入心型的“弱动词”,
除“弱动词”之外,能给人造成这种感觉的,还有介词,这也就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弱动词”大多都有语义上与之对应的“介词”。动词滥用,形
容词其次存在如下现象:①如果对本人所使用的“动词”进一步细分,则是过多使用的是“动态动词”,少用“静态动词”。②如果对本人所使用的
“形容词”进一步细分,则是过多地使用的是“形容词的静态属性”,少用“形容词的动态属性”。实际上,任何动词都有在语义上与之等值的“形
容词或介词短语”,例如:Lovemusic=befondofmusic上述句子,如果非要避免句子的重复,最多也就是把l
ove换成like或prefer等,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仍然没有跳出过分依赖“动词”的圈子。在写作时,为了使英语句子灵活多变,句型不
那么单一,匮乏,很多需要表达“动词语义”的地方,都可以使用“非动词”的表达形式,例如,使用介词短语或形容词。例如,以下形容词+of
均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语义”:英语写作中,除了过分滥用动词之外,还有过多地使用形容词,确切地讲,更多的是使用静态形容词:文献[1]:
上述形容词一个共同的特征是,这类形容词表征的是事物固有的自然属性,只需使用五官等基本的低级器官(不包含大脑)就可感知的属性,而不必
需要大脑对信息进行抽象思维的整理的属性。国人在写作时,多数喜欢使用的是这类形容词,不喜欢使用动态形容词,因为“动态形容词”表征的多
数是需要使用大脑思维处理后才能体会的抽象特性,是对通过基本官能(视觉,触觉等)获得的信息的再加工后得到的认知和体会。文献[2]:显
然上述“动态形容词”是无法通过基本官能获知的特性,而是需要大脑分析处理才能体会的特性,也可以称为抽象类形容词。在写作时,总是在不经
意间回避这类抽象类形容词。造成这种回避的原因是,正如某教授的专著(关于英汉对比研究的书籍大多会提到)中“具体和抽象”一章,所指出的
那样,国人更倾向于“具体”“实物”等,习惯于对事物进行:感性的,外表(外观)的,具体的,看得见摸的着的表达,反映在语言上,就是过分
使用那些“视觉或触觉看得见摸的着的”等感性特征特别明显的词语,回避使用需要“动脑子”的“抽象词语”,回避使用理性,回避逻辑分析的词
语。“介词”的回避现象对于我在英语写作时,写完一篇英文文献时,回头浏览时,整篇文章中,介词的使用非常少,大多是动词和形容词等实词,
这到底是为什么?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写作的思考过程来谈。在英语写作时,在脑海中,确定一个需要表达的语义单位后,就我个人而言,余下
的心路历程大致如下:1)习惯上优先在脑海中或查阅电子词典时,找能够满足表达需求的“单词”。2)如果1)中没有找到可以满足语义表达需
求的“单词”,然后会去思考是否可以使用分句来表达,如状语从句或并列句。3)如果2)中没有找到自己熟悉的分句句型,最后才会去想是否有
可以使用的“短语”。从这么看来,在英语写作时,当我想要表达某个“语义单元”时,就表达方式而言,总是习惯性地首先去寻找对应的“单词性
”的表达方式,其次是“句子性”的表达方式,最后万不得已才是“短语性”的表达方式。正是由于这种心路历程,导致我本人英语写作时,很少使
用介词,因为介词是不能单独使用的,是必须以“短语”的面目出现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英语写作时,很少使用介词的原因,总是尽可能地使用
可以表达“相等语义”的“单词”。如果可以找到具有等值语义的多个且属于不同词性的“单词”,在写作使用,则是习惯性地优先使用动词,形容
词,副词等实词,如果实在找不到单词,才会去想其他的表达方式。汉语被称为是一种动词型语言,英语被称为是一种介词型语言,英语中的介词及
其用法非常发达,但是,由于受母语汉语的负迁移影响,导致我写作时,总是习惯性地尽可能使用了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实词,而潜意识中忽略了
介词短语的使用,使得难以呈现出“英语”的“味道”。如何校正?从句法的角度看,一个句子无非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状语,定语等,但
是对于同样的成分可以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以状语为例:表达方式1表达方式2表达方式3表达方式4状语副词介词短语从句分词短语平时在写作时
,过分依赖“单词”,例如,想要表达句子的“状语”时,首先能够想到的是单词,自然而然会想到“副词”,一旦能够找到满足语义需求的“副词
”后,也就不会考虑其他表达形式了,所以最终下来,一篇文章中,句子的表达形式单一,例如,句子中的“状语”,几乎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副词
型状语”,因此,在润色作文的阶段,可以将副词型状语转化为其他语义上等值的表现形式,如介词短语,分词短语,甚至是从句。此外,英语作文
中,需要表达定语时,首先想到的是形容词,实际上,可以作定语的表达形式更多,例如不定式,分词短语,定语从句,介词短语等。在英语写作时
,正是因为首先会去想“形容词”,一旦找到满足语义需求的“形容词”后,也就不会再去想其他的定语表达方式(如,不定式,分词短语,定语从
句,介词短语),不自觉地回避了其它表达方式,造成所写的英语作文在用词、句型、句式等方面单调,单一,枯燥无味。因此,在后期润色修改阶
段,可以把一些形容词替换成分词短语,不定式,介词短语等形式,以达到文章的句型的灵活多变。使用具有同等语义的单词或分句刻意回避了wi
th回避“介词”上一节中,已经讨论,从整体上看,作为必须以短语面目出现的介词,在写作时,都是潜意识受到回避的。如果实在回避不了,又
总是习惯性地使用一些自己熟悉的介词,毕竟介词有很多,而且在语义上是存在等价的,因此,有些自己不熟悉的介词,就更加很少使用,介词wi
th就是刻意回避的一例,在写作时,总是使用一些在语义上等价的且自己又比较熟悉的介词来代替with。使用在语义上与其等值的单词正是因
为with在使用时,with本身只是起到连接其他成分使用,大多没有自己的实际含义,所以导致在平时撰写英语文章时,想不起来使用wi
th结构,因为在平时写作时,总是习惯性地想起使用那些具有实义的单词、短语或短句结构时,例如with虽然也可以表示“原因”,“方式”
,“并列”等,但是由于with自己没有实义,所以:①在需要表达“原因”时,首先想到使用的是“because”,“as”,“for”
,“onaccountof”,从来不会想到去使用“with”.②在需要表达“方式”时,首先想到使用的是“by”,“using”
,,从来不会想到去使用“with”.②在需要表达“并列”时,首先想到使用的是“and”,“inaddition”,,从来不会想到
去使用“with”。With在字典中的词性是介词,但是实际使用时,除了介词用法之外,也有很多是作为“连词”,例如,with引导复合
结构时,它们在句中所作的成分是状语,此时with是作为语义上的“连词”。平时在撰写英文文章时,很少使用with,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换句话说,在表达相同的语义时,with到底被哪些单词或短语或小句代替了呢?在表达相同的语义时,显然是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的,但是由于对with用法的陌生,所以导致了在英语写作时,总是回避使用with。由于总是使用自己熟悉的句型或单词,导致写作时,同一篇英语作文中,翻来覆去仅会使用有限的几个单词或句型,显得句型非常单一,词汇量匮乏。那么下面看一下,with,到底有哪些具体的语义?在使用时,“with”又是被哪些单词或短语回避了?
献花(0)
+1
(本文系夫子之家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