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题干中的常用术语解析
中考试题题干是解题的“线索”,它给考生指示答题方向、范围、要求、限制等。读懂题干,理解题干,才能正确答题,从容抓分。语文试卷有以下“常用术语”:
一、方法类:
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记叙方法:顺叙、倒叙、插叙(记叙顺叙)。
描写方法:
人物:1、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细微动作、神态、心理描写)。
2、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景物描写(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4、场景描写(人物活动环境)。
(四)抒情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托物寓意。
(五)说明方法:下定义、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作诠释。(三个字)
(六)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七)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设问、反问、反复。
(八)表现手法:(记叙文)
设置悬念,欲扬先抑,衬托、对比,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开门见山,叙议结合,象征、景物烘托及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详略得当等。
(九)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顺序类:
(一)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二)描写顺序:时间(从早到晚、从春到冬)
空间(从上到下、从远到近)
其它:整体、局部、内外,分类描写。
(三)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三、角度类:
(一)记叙角度:人称角度(一、二、三人称)
(二)描写角度、感官角度:形状、颜色、味道、声音、质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三)说明角度:形状、构造、特征、功能、成因、形成过程等。
(四)议论角度:正面、反面论证。
四、要素类:
(一)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二)说明的要素: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三)议论的要素:(论题)论点、证据、论证方法。
(四)描写的要素:景色特点、感情基调(欢快、忧郁)
五、作用类:
(一)结构作用:过渡(承上启下)、照应(首尾呼应)、总领下文、总结上文、铺垫等。
(二)内容作用:深化主题、升华中心、画龙点睛、篇末点旨、强化主旨、抒发感情、刻画性格等。
(三)语言作用:引人入胜(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四)情节作用:设置悬念、铺垫等。
补充:
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
分析描景句子时,一般从修辞上入手进行分析。
课外阅读指课本(教材)之外的阅读内容。不管是课内读的还是课外读的内容。
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
思想内容(主题)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以上各“常用术语”,暗中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同时也是题目赋分点所在,考生理解清楚,可很好地根治“答非所问”的弊病。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定义: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有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构造、性质、功能等的文体。
特点:内容上的科学性,结构上的条理性,语言上的准确性。
分类:
1、按说明对象可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A、事物说明文:解说实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故宫博物院》等。
B、事理说明文: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成因、规律等的说明文。如《死海不死》、《人类的语言》、《统筹方法》、《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等。
2、从语言特征来分: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实物的建造过程,产品的生产过程,事物的发展演变过程等。生产程序过程也属于时间顺序。如《活板》。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来说明建筑物、园林、工艺品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等依次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名括: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主到次(“苏州园林”)、从概括到具体(“统筹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死海不死”)、从特征到用途、从一般到个别等。
四、结构形式:
1、总分式:即“总——分”、“分——总”、“总——分——总”。
2、并列式:各层之间是并列的。如《蜘蛛》。
3、递进式:各层之间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引出说明对象——解说说明对象——总结说明对象)。
五、说明方法:
1、下定义:用简明科学性的语言对事物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形式上往往是个判断句,常常用“XX是XX”,“某某叫什么”的句式来表述。
与打比方的区别;与作诠释的区别;
(1)如:“风是沙漠和人类进攻的武器。”(打比方)
:“风是由于气压分布不均匀而产生的大致与地面平行的空气流动。”(下定义)
如:“铀是银白色的金属。”(作诠释,中考不考)
:“铀是一种放射性元素,符号U,银白色,质地坚硬,是产生原子能重要元素。(下定义)
判断下定义的方法:被定义者(“风”、“铀”)和定义者(“空气流动”、“重要元素”)可颠倒位置,也可成立是下定义,不能颠倒是作诠释或打比方。
作用:能准确、简明地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
列数字: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注意:一是数字要准确,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二是出现的数字如表示时间,不是列数字,。
准确、具体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
3、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如《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有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有文学的、有政治经济方面的。
作用:条理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一是例子有代表性;二是例子要适量性。常用“例如”等词,有人名、地名+事例。
作用:真切、具体,有说服力地说明了事物XX特征。
5、作比较:说明抽象,陌生的事物时,可用具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常常通过数字状态等来比较。如《人类的语言》。
作用:把与比较,具体、鲜明地突出说明事物特征。
6、打比方:即比喻句,在说明文中称“打比方”。
作用: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多用明、暗喻,不用借喻)
六、说明文语言:准确(分平实、生动形象)
中考考试文中加点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不能。词的含义在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等方面起限制作用/去之危害(绝对化,不合实况)/原文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引出说明对象,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
七、如何确定说明对象特征?
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概括说明对象特征,把握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物,解说了什么事理。
2、抓住各段的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第二段首句:“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不仅点明了石拱桥的特点,而且成为全段说明的中心。
3、分析一篇说明文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现象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死海不死》:“淹不死人”、“死海中一切生物不能生长”、“浮力大”,都是表面现象。“海水的咸度很高”这句话,才是本质特征。
4、如果段落中没有中心句,要根据说明内容提炼概括。如08年中考语言试卷第13题:“选文第4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概括为“太空“清洁工”的特点及其用途。”09年河北中考题为《长信灯》。
八、如何确定说明对象?
1、看题目,事物说明文题目有的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松鼠》、《太空“清洁工”》(08年考题)
2、事理说明文,从题目上往往看不出说明对象,需要仔细阅读,整体感知,思考分析,才能明确说明对象,如《死海不死》说明对象非“死海”,是死海不死的原因。
议论文阅读
定义: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文体。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记叙文是以情感人,说明文是以知授人。
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怎样找准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形式上应该是个完整的句子,不能是疑问句,不能是短语,是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如《谈骨气》“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首句)
注意论点的位置:
看题目:有的议论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如《反对自由主义》、《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08年中考议论文15题既看题目还须概括内容。
开头:首句或首段末句。如《谈骨气》(吴晗)
结尾:采用归纳法,常有“所以”、“总之”、“总而言之”、“因此”、“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法,既是结论,又是中心论点(前面没有出现中心论点)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文中间:如《想和做》,先针对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空想”和“死做”,提出论题,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然后论述“怎样才能联结起来呢?”(解决问题)
少数文章,从文中找不出中心论点原句,考试时会出“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的试题。
分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二者是统帅被统帅的关系,被证明证明的关系。切莫盲人摸象错把分论点当作中心论点。
通过论据来反推论点。分析论据(最好是事实论据)看它证明的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当然就是论点。
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1、种类:
(1)事实论据:包括史实,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字等。如《谈骨气》中“文天祥宁死不降元,齐人宁可饿死不食嗟来之食。闻一多面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拍案而起。”
(2)理论论据: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原理等。
注意:文中的名人名言不是引用的,而是在故事中描述的,不能算是理论论据,是事实论据。如《俭以养德》中国老太太委托孙伏园让鲁迅换下穿了十几年的棉裤,鲁迅说:“生活太安逸了,工作会被生活所累了。”展示了鲁迅节节俭的生活作风。
论证: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类别:
(1)论证过程A(演绎论证):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的结论。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谈骨气》。
(2)论证过程B(归纳论证):先举出的事实,然后进行分析论证,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
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列举上个名人事例,再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上分析,最后归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论证方法:(通过举XX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本段小论点,从而论证中心论点。)
(1)举例论证: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内容是概括叙述,无须详写)如《谈骨气》。
(2)道理论证:运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格言、警句及作者自己进行的理论分析。引用XX话论证了XX道理,描述性语言是事实论据。
(3)比喻论证:即用比喻使论点讲得更易懂,更生动形象,更使读者接受。如:列宁把工农比作“左腿和右腿”。毛主席把革命胜利比作“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4)对比论证:
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加以对比,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包括正反举例论证,正反道理论证。(通过正反事例对比论证,突出了XX道理正确)。
3、论证方式:立论、驳论。(中考不考,可略)
(1)立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
(2)驳论: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证明对方观点错误。然后树立自己的正确观点。如《驳读书无用论》。
三、议论文结构:
1、基本结构方式:总(引论)——分(本论)——总(结论)(起、承、转、合)
2、议论文结尾的几种方式:
归纳中心论点、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发出号召提出要求、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递进式的结构:开始不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而是提出与论点有关的问题(生活中的现象),然后逐层深入地开展论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驳论文一般结构:
树起靶子(摆出错误观点)——揭露错误观点实质——论证其危害——作出结论(正确观点)
四、议论文语言特点:
1、准确。不说过头话,不绝对化。严密准确无误。如《想和做》中“有些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中的“有些人”指的少数的一部分人,去之,太绝对化,不合事实。
2、概括。议论文把讲清道理作为最终目的,即使列举事例也要语言高度简练,概括。
3、鲜明。(分明、确定、不含糊)
通过语言表达的观点毫不含糊,赞成什么,反对什么;爱什么,恨什么;要求什么、不要求什么,一清二楚。语气强烈、坚定,观点鲜明,生动。采用方言、俗语、歇后语和比喻论证,及排比、对偶、设问、反问等修辞,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如《继续保持艰苦奋斗作风》一文,用“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来比喻革命路漫长。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资产阶级进攻手段的阴险毒辣。
(论点:我要过河。论据:为什么要过河(好处)。论证:怎样过河(用什么方法过河))
补充:
一、记叙文阅读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及顺序、人称: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重点是“经过”)
六要素交代方式:
直接交代:什么人发生的是什么事,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发生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
如:“那是1972年8月3日的夜晚”《一件珍贵的衬衫》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小桔灯》
间接交代:
a.通过文中人物的口点明;如《白毛女》选场,第一场,通过
喜儿唱白点明故事的发生时间、人物、起因等。
b.通过对自然景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描写,将时间、地点表示出来。如(1):“黄橙橙的油菜花送来扑鼻的清香,招来了嗡嗡的蜜蜂。”〈时间:暮春〉又如(2)“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中午〉在狭窄的街道上走。”《多收了三五斗》
三〉记叙顺序(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1、顺叙:即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叙述,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局的全过程来写。
A、方法分类: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时空并用d情节发展
B、作用:条理清晰,有头有尾,情节完整,易于接受。
2、倒叙:把事情发生的结局写在前面,然后再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叫倒叙。“公式:5、1、2、3、4”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作用:造成强烈的悬念,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吸引读者,引人入胜;突出中心,对比鲜明。
3、插叙: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需要,暂时中断原来的情节叙述,插入另外有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如《同志的信任》先写鲁迅收信、看信,再插入方志敏的革命事迹,和写密信、文稿的经过,最后写鲁迅转信,插叙交代密信托付给鲁迅的缘由,突出鲁迅是共产党人最可信任的同志,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作用:补充交代或说明。/使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周密;使结构更紧凑;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突出中心。
记叙的人称:
在记叙文中,作者以什么人的身份向读者叙述,就是作者的人称。
种类及作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第一人称:以当事人的身份叙述,常用“我”及“我们”
作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孔乙己》中的“小伙计”(孔乙己悲剧的见证人)《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我”不仅是事情的见证人,而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
缺陷:所写内容受限制,只能写自己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所经历范围的事物。
注意:记叙文和散文中的“我”即作者本人;小说中的“我”是文中的一个人物,非作者。如《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即作者;《社戏》、《故乡》中的“我”不能等同于作者。
(2)第三人称:以事情的局外人(第三者)的身份,用谈论他人他事的口吻进行叙述。如《皇帝的新装》(安徒生)常用“他”或“他们”。
a、作用:不受任何限制,叙述自由开阔。
b、缺陷:相对不如第一人称真实、亲切。
(3)第二人称:用“你”或“你们”直接与读者交流,能表达亲切或强烈的思想感情。常见于书信、演讲。如《最后一次演讲》
〔二〕记叙文的种类、线索
一〉记叙文的种类:
1、写人记叙文: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行动、心理、语言、环境来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文章主题。如《藤野先生》、《孔乙己》、《变色龙》等。
2、叙事记叙文:着重以叙事为主,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文章的主题。如《社戏》、《麦琪的礼物》。
3、写景记叙文:(即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如《春》、《紫藤萝瀑布》。
4、状物记叙文:以描写某一事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白杨礼赞》、《小桔灯》等,常用托物言志写法。托“白杨树”之物,抒发讴歌抗日军民之志。
二〉记叙文线索:记叙文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络,是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整体,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文章的线索,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1、线索的形式:线索只能有一个,并贯穿始终,有时有明线,暗线,以暗线为主线。
(1)以物为线:如:《枣核》、《小桔灯》、《皇帝的新装》、《背影》等。
(2)以事为线:如《社戏》、《范进中举》等。
(3)以人为线:如《孔乙己》、《变色龙》等。
(4)以情为线:如:《我的叔叔于勒》、《荔枝蜜》等。《阿长与山海经》(对阿长的憎恶、讨厌、敬重、爱戴为线索)。
(5)以时间为线:如:《在烈日和暴雨下》。
(6)以地点转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找线索的方法:
(1)注意文章标题,不少文章标题即是文章线索。如《七根火柴》、《小桔灯》、《故乡》、《背影》等。
(2)注意文章反复出现的某个词法或某个事物。如:《背影》——开篇点背影,买桔刻画背影,分手惜别背影,读信思念背影,“背影“即线索。
(3)注意文章中议论抒情的语句。如:《白杨礼赞》中“我赞美白杨树“类似的句出现三次,此即线索。
(4)线索有明线、暗线。如《藤野先生》,明线以地点的转换(可看成记叙顺序),暗线(主线)以表现作者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为线索。
三〉讲后,通过相关文章让学生判断记叙文的类别,并且从记叙文中找出线索。
〔三〕记叙文的结构
1、记叙文结构的定义:
结构是指材料与材料之间的排列组合。
2、结构包括: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段落与层次。(重点是:段落与层次)
(1)开头与结尾的形式:
A:开头形式:
开篇点题:如:《背影》、《我的老师》等。
开篇叙事:如:《小桔灯》一般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
介绍人物:如:《我的老师》等。
交代写作目的:如:《回忆我的母亲》等。
描景渲染气氛:如:《白毛女》。
设置悬念:如:《麦琪的故事》介绍故事背景:《我的叔叔于勒》、《孔乙己》
(2)结尾形式:
a、呼应开头:如《背影》。
b、交代结果:如《最后一课》、《孔乙己》等。
c、点明主题:如:《回忆我的母亲》等。
d、抒发感情:如《荔枝蜜》(“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小蜜蜂”)
2、过渡与照应
(1)过渡:是前后内容的衔接,是段落层次间连续的桥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的形式:递进复句、转折复句、设问句。
(2)照应:指前后文章的呼应,前埋伏笔,后照应交代。如《曹刿论战》、《醉翁亭记》。
3、段落与层次:指作者的写作思路,材料组合安排。
划分段落层次的方法:
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即抓住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词语划分。如《海滨仲夏夜》中“夕阳落山不久”——“夜色加浓”——“月亮上来”——“夜深”——等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助于我们按时间划分段落层次。又如《故乡》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划分。
按地点转移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分前后两部分;《藤野先生》等。
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划分:如《葫芦僧判葫芦案》可按起因——断案经过——结果划分。
按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如《我的叔叔于勒》可按“盼——赞——骂——躲”划分,《荔枝蜜》。
按内容的角度不同划分:如《春》可按“盼春、绘春、颂春”分三部分;在“绘春”这一部分又可按描写的对象分为“春风图、春花图、春草图、春雨图、迎春图”5个层次。
按“总——分——总”的特点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可按先总写,概括赞美战士——再分写(三个角度: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三方面实例)最后总结再次用排比句赞美战士,划分三部分。
4、讲完后,通过实际相关文章让学生分辨记叙文的种类,并找出文章线索。
〔四〕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1、常见的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记叙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记叙文采用综合的表达方式,主要方式是记叙,还有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记叙:就是概述事件的过程,一篇记叙文,必须交代清楚事件发生的六要素,读者才能对文中事件一目了然。
描写:是在需要具体刻画的地方,对人物、环境等作细致的描绘,使读者获得具体、深刻的印象。
描写可分以下几种:A:从描写对象来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细节等描写。
作用: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
a、自然环境描写:指对日、月、星、辰、树、木、花、草、天气变化、自然风光等的描写。
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内心活动、渲染某种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等,为下文作铺垫,交代人物活动场景。
b、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如:《孔乙己》开始对“咸亨酒店中情景的描写,交代了故事的时代背景——贫富悬殊,阶级对立,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性。又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始对家庭经济拮据,“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下文“盼、赞、骂、躲”于勒埋下了伏笔。
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展现时代风貌、风土人情,对人物事件起作用的历史情况或现实环境。(在什么情况条件下发生的事)。
B、从描写的角度来分: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对描写对象(人或物)直接的全面的描写。如《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衣着、语言、动作、神态进行的描写。
侧面描写:指通过别人的耳闻、目睹、口记、神态反应等某一对象进行间接的描写。如:《陌上桑》中对“行者”、“少年”、“耕者”等动作描写,来表现罗敷的美貌吸引人。
侧面描写作用: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或突出作者写作目的。如《口
技》中表演者的技艺高超。《陌上桑》中罗敷的貌美。《小石潭记》中的水清。(“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
C、从描写对象存在的状态来分: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如《小石潭记》中对鱼的描写:“影布石上,怡然不动”(静态)“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动态)。
作用: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
说明:记叙文中的说明一般简明扼要,是对记叙的补充交代。如《故乡》中第5自然段,交代了回故乡的目的——“别他而来“,“老屋已经卖给别姓了,交屋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初一以前……”又如《故乡》8、3段中对“狗气杀“的说明(这是我们这里养鸡的器具,木盘上面有着栅栏,内盛食料,鸡可以伸进颈子去啄,狗却不能,只能看着气死)。
作用:补充交代。
议论:记叙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对所记人物,事件发表看法,表明自己的主场、观点和态度,主要是对所记人物、事件的感想和评价,特点是叙议结合。
a、先叙后议:作用:揭示事件的意义、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如《故乡》末三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我了,也便成了路。”(改造旧世界,创造新生活)
b、先议后叙:作用: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引起下文。如《李嘉诚》开头:“做人当讲诚实,商人更应如此。”下面则叙述李嘉诚感人事迹。
c、夹议夹议:作用:画龙点睛,点明事件意义。
d、文章不直接议论,而由文中人物发表议论。不管哪种形式的议论,都是为了有内容的意义,有的议论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5)抒情: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对所写的人物、事件、景物流露于文章中的爱憎、喜怒等感情。这种抒发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叫抒情。
a、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b、作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引起读者产生与作者相同的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思想。
3、讲后让学生通过课内记叙文,完成下面练习:
(1)分辨五种表达方式。
(2)体会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
〔五〕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写作方法)
1、设置悬念:
悬念是指读者对文中所叙述的人或事件的未来表示关注的心态,作者故意引发读者这种心态的手法叫设悬念。旧时章回小说,每到关键处,便来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这就是设置悬念。
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前有设悬,后有释悬。
设悬:能激起读者的疑惑、关注、紧张、期待的心理。
释悬:情节发展到一定阶段,矛盾解决,揭开事物的原委,使读者的疑惑得以清除,使他们期待的心理得到满足。如《枣核》,写我访美之前,在美国的同窗再三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开篇索枣核,设悬念,因为“用途蹊跷”,同窗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还不交代,故弄玄虚,吸引读者,直到最后,才解开悬念,因思念故土心切,以此寄托思念祖国的心情。文章巧设悬念,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作用:使文章有张有弛,吸引读者。
2、抑扬:
抑:按下,抑别;扬:抬高,扬起;在作品中,抑:否定,贬抑;扬:肯定,褒扬。
欲抑先扬:为了否定表现对象,而先用误解的方式或真诚的态度去褒扬它,然后再进行贬抑,扬是手段,抑是目的。
欲扬先抑:为了肯定表现对象,而先用曲解的方法和嘲讽的态度去贬抑它,然后再进行褒扬,抑是手段,扬是目的。
作用: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多变,形象鲜明。
3、对比
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方法。
纵向对比:同一人或事物本身前后进行比较,如《故乡》中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比较。
横向对比:将两种不同的人或事件进行比较。如《故乡》中将尖酸、刻薄、势利、自私的杨二嫂和善良、忠厚、愚昧、麻木的闰土进行言行对比。
作用:有利于充分显示人或事之间的矛盾,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突出中心思想。
4、衬托
衬托是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分正衬、反衬。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莲花叫正衬;用牡丹衬莲花叫反衬。《陌上桑》中用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的表情举止,让读者感到罗敷实在太美了,叫正面衬托;《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写匿名信来衬托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可爱可敬,叫反面衬托。《我的叔叔于勒》中用儿子若瑟夫对叔叔的同情,“一下子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来反衬菲利普夫妇自私自利,冷酷无情。
作用:以次要人物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以景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或心情。
5、托物言志:
将作者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如《马说》、《爱莲说》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作用:将作者的思想、志趣,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表现力。(“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6、象征:
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示特殊的意义的写作手法“托义于物”由象征体和本体组成。如火炬象征光明,“火炬”是象征体;“光明”是本体。象征可以构思全篇。如高尔基《海燕》象征革命者,也可以构思文章的一部分。如《七根火柴》末尾的草场上燃起的唯唯篝火,象征“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茅盾[白杨礼赞]象征北方抗日军民。袁鹰《井冈翠竹》象征井冈山革命人民。
作用: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作者思想感情表现得含蓄,耐人寻味。
文学作品阅读
文学作品四大样式:小说、散文、戏剧、诗歌
小说:
定义: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不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为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序幕”,为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尾声”。
环境:分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阅读小说的要领:(可参照记叙文阅读)
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尤其主人公的分析(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分析入手),认识小说的人物性格,从而总结中心思想,写作手法。
要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分析来认识作者的思想意义和构思。如[我的叔叔于勒]通过菲利普夫妇“盼、赞、骂、躲”于勒的故事情节,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主题。
要通过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分析,理解人物性格,时代背景,中心思想。
中考命题范围:
对关键词句的含义、作用的理解。
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不能断章取义,要结
合具体语境来分析理解。如《藤野先生》中的“标致”是反语,讽刺“清国流学生”的丑态,“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只有联系全篇文章,才知道鲁迅“弃医从文”。
对人物形象描写方法及作用的考查。
先确定是哪一类描写方法,然后回答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3)对文章中心思想的总结。
A.从分析所写的人、事入手,找到所写人或事件要表现的意义来确定中心思想。
B、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基本内容——划分层次、总结段意——集中段意、概括中心。
5、小说按篇幅长短可分:长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
按内容题材可分:历史、科幻、言情、神话、武侠、侦探小说。
散文:
定义:这里的散文是指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也属于记叙文范围。
特点:“形散而神不散”。
(1)形散:
A、是从内容上看,取材广泛自由,时空跨度大,不受时空限制,篇幅短小精悍,不需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B、从表达方式看,多种多样,综合运用。
C、从语言风格看,鲜明生动,优美凝练,但不要求押韵。
(2)神不散:无论形式怎样自由,都紧紧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3、写作手法:联想、想象、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等。
4、表现形式:人小处入笔,以小见大。
5、分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叙事为主,兼有抒情,但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内容往往是一件件事贯穿联连一起的。如《藤野先生》。
(2)抒情散文:通过描景,状物抒发感情。如《春》。
6、把握线索:线索的作用就是将这些零散的片断和场景连缀起来,组织成篇。如《藤野先生》、《背影》。
(三)诗歌:
1、定义:诗歌即诗和歌的总称,它最集中、精练、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充满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思想。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韵律,除散文诗,一般都行列分排。
2、分类:从表达方式上分:
(1)抒情诗:描景而抒发作者感情。如《静夜思》、《观沧海》、《春望》等。
(2)叙事诗:以叙述完整的故事情节,描绘人物性格和环境来抒情。如《木兰诗》、《石壕吏》、《卖炭翁》等。
(3)格律诗:字数相同,讲究节奏、押韵、对仗。古体诗大都是格律诗。如《钱塘湖春行》、《泊秦淮》等。
(4)自由诗:不讲究格律、节奏、句数等现代大多数诗属于自由诗。如《有的人》、《周总理你在哪里》等。
3、构思:通过具体的、个别的生活事件和形象,及景色画面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思想的。如《春望》、《沁园春·雪》(古诗体不等于古诗)。
4、语言:含蓄、形象、精练、优美。如《静夜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沁园春·雪》(看“材料包”369页中考题辛弃疾
《破阵子》)。
(四)戏剧:
1、定义: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美术、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2、分类:
(1)按表现形式可分:歌剧、话剧、舞剧、戏曲等。
(2)按内容时代可分:历史剧、现代剧。
(3)按剧情性质可分:喜剧、悲剧、正剧。
3、特点:集中性、舞台性、动作性。
(1)集中性:人物集中、情节集中、场景集中。
(2)舞台剧:剧本的篇幅不能过长,人物不能太多,故事不宜太复杂,场景也不能有过多的变化,体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三集中。
(3)动作性:戏剧主要靠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来表现。
4、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有序幕和尾声。
5、戏剧冲突:把握戏剧的矛盾冲突,先进与落后、忠与奸、公与私等。
让文章语言亮起来我们只要浏览一下历年中考满分作文,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多么丰富的语言海洋:有的意气风发,大气磅礴;有的激情荡漾,独抒性灵;有的庄谐并出,充满机智;有的委婉柔美,生动形象……语言有亮点,有文采,是这些作文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重要原因。孔子说:“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意思是文章要讲究语言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如果说丰富的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它美丽的面庞了。新颖的素材,精巧的构思,高深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作为载体。反之,如果语言苍白,势必使文章黯然失色。我们作文时不可能做到古人的“语不惊人死不休”,但我们可以让自己文章的语言亮丽一些!
【目标】在平时训练的基础上,让作文的语言美起来、靓起来,力求让文章充满:典雅美、朴实美、幽默美、文采美
【师支招】典雅美例题:(20年中考作文)请以《》为题写一篇作文。
压力来了,我不怕,因为我明白:漫漫人生路,我总会与压力碰面。鱼儿有压力,才能游弋于大海,经受住惊涛骇浪的洗礼,才会有鱼跃龙门的美丽传说;雄鹰有压力,才能翱翔于蓝天,经受住风刀霜剑的磨砺,才会有叱咤风云的豪迈;我有压力,才能驰骋于考场,经受住试卷的考验,才会有辉煌的人生。
压力来了,我不惧。因为我知道,面对压力,将出海而收帆,就体会不到大海壮美;面对压力,将登高而止步,就不会看到山巅风光。面对压力,窥生命而怀懦,就体会不到生命之美丽。
压力来了,我不逃。因为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与我为伴:秦始皇因为泱泱六国的威胁,才一统天下。航天员因有世事环境和亿万人民的希望和压力,才飞天成功……——这是满分作文《压力》中的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
文章的最大优点就是:朴实美例题:题,自选角度,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我来到这个世界已经13年了。但是我却从来没见过我母亲,因为我是爸爸从外面捡回来的弃婴。我是爸爸既当爹又当娘拉扯大的。从小我就只会唱“世上只有爸爸好”,只要听到或看到“妈妈”的字眼,我就忍不住流泪:我多么想感受一下母爱的温暖啊!有妈妈的关心、疼爱、呵护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可是我没有!打小时起,我就十分羡慕那些有妈的孩子,甚至嫉妒。这成了我心底的一块疮疤。记得在我5岁的时候,读幼儿园的我和小朋友闹了矛盾,他骂我是个没人要的野孩子,我又急又气,和那个同学狠命的撕打,直到幼儿园的阿姨跑来我才作罢。后来爸爸得知此事,狠狠的批评了我,我痛哭着告诉爸爸事情的经过,要爸爸给我一个妈妈。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孩子,别哭!……别在乎人家说什么。”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我扑在父亲的怀里不知哭了多久……缺少母爱的我渐渐长大,也很少在父亲面前提起“妈妈”了,因为我知道,这也是父亲的一块心病啊。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不想念我的妈妈。每当看到邻居家的孩子在妈妈的怀里撒娇的时候,看到同学们的妈妈在下雨天给他们送伞送衣的时候,看到朋友在穿上妈妈织的暖和的毛衣的时候……有谁知道我心底深处涌起的是怎样的感受啊!妈妈,我多么想念你。尽管你把我丢弃了,但我不恨你,真的!我知道你一定是有苦衷的,不然哪有父母不疼自己的孩子的呢?所以我期待着你来认领我,你一定会的!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让你以拥有我这样的女儿为荣。
妈妈啊,你在哪里?
——这是满分作文《》的文。考生在文章中就注意选取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通过细腻的描写,朴实的语言,传达真挚的感情。让人感受到,自己对父亲的感恩。上面的语言没有引经据典,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骈文俪句,但是,我们读起来却真实感人。考生的语言朴素得近乎口语。可以这样说,朴实就是真实。我们经常说,有理不在声高,其实有理也不在于语言是否华丽,朴素的语言也同样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友情提示:学习群众口头语表达的通俗简明,融合口语俗词入文,也可以使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民谣、口头禅、谚语、俗语、方言词,往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持久的生命力,有意识地积累与运用,对提高作文语言表达的亲切感很有帮助。我们也可以在这方面下点工夫。幽默美例题:(2006年上海市中考作文试题)请以《我们的名字叫》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当老师宣布这消息时,顿时有一种“世界末日来临”的感觉,两眼昏花,头晕耳鸣,真的快要支撑不住了。抬头举目关心我的全是班中的几个成绩差的“捣蛋鬼”。窗子在我的左手边,凉风习习,吹散了我眼前的雾霭,若隐若现,几个“捣蛋鬼们”对我眉目传情,挤眉弄眼,“本地土著”送来独有的问候:“嘿,小黑,不要垂头丧气,这里光线不好,空气新鲜;成绩不好,心情不差!”阿蔡用辩证法安慰我。
——这是满分作文《我们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中的一段。文字中散发着灵气、诙谐、幽默却耐人回味、发人深思。幽默的语言让文章仿佛田野里一株自然生长的小草,浑身洋溢着活力和清香。具有个性风格的幽默语言,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之效。如“‘最后一排’是我们班的边疆,地广人稀,气候恶劣”、“几个‘捣蛋鬼们’对我眉目传情,挤眉弄眼,‘本地土著’送来独有的问候”等。可见,要写好文章,有时不妨幽默一些,创作出有深度和特点的好文章。“大姐呀,不许动!要钱还是要命?”我头扎毛巾,身披浴巾,肩挎冲锋枪,手持“AK-47”步枪“挟持”着老妈。哪知道我老妈要钱不要命,宁可往我的枪口上顶,也不愿掏出一分钱来!我哪下得了手呀,只好败下阵来,郁闷!一日,我将留了多日的头发抹上点啫喱、发胶什么的,来一个爆炸头。在老妈面前,眯着小眼睛满屋子哼着“菊花残,满地伤-----”自我感觉很“周杰伦”呀!可我老妈冷眼瞧了半天,赏了我一拳,扔了一句:“小兄弟,你走错了门吧,这儿不是周府,我可不是周杰伦的妈!”我不禁喷饭!唉,唉,唉,老妈——我可爱的朋友,和你在一起,真是快乐无比!——这是满分作文《》中的一段。文字中散发着诙谐、幽默。具有个性风格的幽默语言,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之效。友情提示:有时运用反语、比拟、夸张、自嘲、仿词、变形等手段,也可以使文章语言幽默化。幽默研究学者张瑞君说:“如同树木需要阳光、空气、水,人需要幽默。幽默感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自己的文章生辉。文采美例题:(2006年广东·课改实验区中考作文)许多诗句会像阳光一样照亮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为之感动,为之震撼,为之鼓舞,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太深沉”,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请你自拟题目,或叙述与诗句有关的经历,或谈谈自己从中获得的启迪,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
我读诗,读的是“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气;读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豪气;读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愁;读的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悲切。——这是满分作文《诗海拾碎》中的一段。文章把自己比作在诗海中拾碎的人,以时间为序,写不同年龄段,诗对自己的影响。文中引用了李清照、文天祥、李煜、杜甫的诗句。这样一来便于抒情表达,二来向阅卷老师展示了自己厚重的文化积累。让自己的文章充满书卷气。这样便于叙事抒情,还可以省去许多笔墨,使文章文采飞扬,读之典雅而有诗味,有事半功倍之效。友情提示: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适当引用古诗词,会为你的语言增添文学底蕴;名言警句意味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也会为你的文章增添几分深刻;而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
现代文阅读术语作文语言
25
苦不能白受泪不能白流勤奋加执著中考定成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