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2012河北省中考诗词赏析补充14首
2015-10-10 | 阅:  转:  |  分享 
  
二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qiú)不暖锦衾(qīn)薄(bó)。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zhuó)。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qiāng)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翻译:北风呼啸着卷过大地,刮断了早已枯干的荒草;尽管是八月份,这里的天空已飘起了雪花。一夜之间,所有树枝上挂满了雪,就像春天里千万朵绽放的梨花。雪花透过珠帘,沾湿了罗幕,穿上狐裘衣服也不觉得暖和,丝绸锦缎做的被子都让人觉得有些单薄了。将士们都冻拉不开弓弩,盔甲也很难穿在身上。沙漠里都结了厚厚的冰层,将士们的脸上布满愁云,想着这寒冷的天气快点过去。中军大厅里摆好了酒宴,欢送返京的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奏出了美妙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冰雪冻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马蹄印。中心思想唐代的岑参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赏析前八句为第一部分,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描绘白天雪景的雄伟壮阔和饯别宴会的盛况。最后六句为第三部分,写傍晚送别友人踏上归途。北风卷地白草折(shé),胡天八月即飞雪。“即”、“忽如”等词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惊异神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同时字里又透露出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极力描绘雪中天地的整体形象,浩大苍茫,威严雄伟。诗人这样写恰恰是为了反衬下文的欢乐场面,写出人们的乐观精神。“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但它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而是充满奇思异想,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似乎也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这句诗形象的写出了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景象,掣字用了你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寒风的呼啸。但在这样的环境下,红旗却被冻的不会翻动了,更加突出了雪之大、天气之寒冷。从红字能反衬出白雪皑皑的景象,而不翻则衬托出了天气的寒冷。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画面描述:诗人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朋友的身影已消失,诗人还在深情目送,凝视着雪地上的马蹄印,惜别之情极为动人。

情感:传达了诗人因友人归京而产生的依依不舍的无限惆怅之情。补充①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调,以春景写冬景的句子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②夸张地极写北地荒寒,使人不胜苦处的句子是: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③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仿的句子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选自《诗经·国风·秦风》)【注解】蒹葭:jiānjiā,水边的芦苇等植物;伊人:那个人(恋人)溯洄:沿着曲折的水边逆流而上;晞:xī,干;湄:méi,水边跻:jī,升高,向高处登;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涘:sì,水边;右:引申为曲折;沚:zhǐ,水中的小洲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4《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5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皆生于水边。

6“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7“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漫长。

8“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9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10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11写作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重章叠句、起兴手法

我的补充:









二十五、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醒来做梦都想她。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思念追求不可得,醒来做梦长相思。悠悠思念情意切,翻来覆去难入眠。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采。善良美丽的姑娘,弹琴鼓瑟亲近她。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左右去摘取。善良美丽的姑娘,敲钟击鼓取悦她。1.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本诗用来形容美丽善良的姑娘的成语是窈窕淑女。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关雎》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状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我的补充:





二十六、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没有固定的时间回来;

巴山夜雨涨秋池。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池子。

何当共剪西窗烛,何时你我重新相聚,在西窗下同你一起剪烛夜谈,

却话巴山夜雨时。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选自《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字义山,唐代诗人。这首诗是寄给友人(或妻子)。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在下雨的夜晚,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乘凉不由得想起了以前的好友(或妻子),感慨万千。

“巴山夜雨”是离情的代用语,本诗蕴含的成语“剪烛西窗”

第一句包含的内容:妻子催问归期,已答归期未知。包含了羁旅的愁苦和思归的心切。

两个“巴山夜雨”是围绕“寄”字来写,第一个是指自己现在在巴山看连绵秋雨,第二个是指想像中与妻子团聚后叙说在巴山看秋雨时的相思之苦。

前两句是实写,写现实。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友人(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作者(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道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友人(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友人(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友人(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后两句是虚写,写想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友人(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第一次出现的“巴山夜雨”,在“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是诗人现实中的背景,它点明诗人当时所在的时空位置:秋天、雨夜、巴山;也是诗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情愁的写照。巴山,这里代指蜀地,在李商隐时代,还是未被开发的“凄凉地”,唐代的另一诗人刘禹锡就曾感慨“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秋雨绵绵,秋夜漫漫,独处凄凉之地,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池中秋水,淅淅沥沥,在心头漫溢。

行笔至此,那凄苦的秋风秋雨,似乎已浸透纸背,寒入骨髓。然而,诗人此时笔锋一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一个温馨浪漫的画面,立刻取代了刚才的凄风苦雨。而此处的“巴山夜雨”,是在想象中,拉远成一个淡淡的记忆——那迷蒙阴冷的秋夜,仿佛只为烘托西窗下这摇曳的红烛;那巴山淅淅沥沥的雨声,仿佛只为此时耳畔的喁喁私语伴奏。同样的巴山夜雨,瞬间变得如此温情脉脉,令人怀念。幸福也许就是这样,它需要对比、需要映照,在与过往不幸或者愁苦的比照中,现时的幸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呈现吧?用现在人们常说的话,就是“忆苦思甜”。而在李商隐这里,就是与爱妻共剪西窗烛时,依偎一起遥望巴山夜雨。在诗人写下这样的诗句的时候,他实际上还是在“此时”遥望“彼时”的幸福,因为巴山夜雨还没有从现实的背景转化成回忆的背景,他只是在此时想象着、憧憬着自己在不远的未来,可以以那样的方式,幸福地遥望此时。但即使只是一种对幸福的遥望,也已经让诗人沉浸在某种幸福之中了。夜色中的巴山、池塘里的秋水,也因此被抹上一层诗意的美丽。

我的补充:





二十七、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写作背景:李煜,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这首小令写于后主被掳之后,以一个丧国的君主而言,内心的苦楚与怅惘,时时刻刻如影随形,这期间他写下了许多小令,每一首都如泣如诉地述说着他心中的孤独、苦闷、哀愁和悔恨,其中《相见欢》是他小令中最为凄婉的作品。《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中写道“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这首词情景交融,感情沉郁。

上片写深秋月夜庭院清幽景色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此句运用了白描,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登上西楼,举头望去,只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此所谓“无声胜有声”,此种无言之哀,胜于痛哭流涕。下片抒发诗人的亡国哀思。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以丝缕喻愁思,将千丝万缕、纷繁难解的离愁以及那说不清、道不明、挥不去的滋味形象地表现出来了。这样贴切的比喻,将作者复杂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了,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造就了脍炙人口的词句。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以滋味喻愁,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只能让它始终围绕在心上久驱不散。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统观全文,说的全是白话,自然率真,和血和泪,艺术造诣,居上上乘。词以情胜,造就了不朽之词作。

1.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锁”字的妙处被“锁”者实非“清秋”,亦人也。被锁在深院中的人,悲愁无尽,只有靖冷的秋天相对,怎么不感到寂寞。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2从不同角度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内容:剪又剪不断,理了仍然乱,是紧紧缠绕人的离愁。唉!别是一种滋味压在我的心头。修辞:运用比喻。用丝缕来比喻愁思,写出了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情感:写出了作者难以排解的愁思,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之感。新意:现在人们用来形容人内心的烦乱,或形容某些事难以解决处理。

我的补充:





二十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跛了。一下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庇护天下贫寒的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思想内容】: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这首诗可分为四节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2.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状,既显示风力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状,更见诗人的焦急和痛苦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①“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关心人民、关心社会的济世情怀。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含义。?表达作者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夏”,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怀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9.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例如: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浣溪沙宋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注释:①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已秋日伤感》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去年天气,是说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旧,旧时。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徘徊:来回走。

北宋词人。北宋前期婉约派词人之一。十四岁时就因才华洋溢而被朝廷赐为进士。之后到秘书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升官做了集贤殿学士,性刚简,自奉清俭。能荐拔人才,如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他生平著作相当丰富,计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删次梁陈以下名臣述作为《集选》一百卷,一说删并《世说新语》。主要作品有《珠玉词》。在西溪任上常讲学,后人建有晏溪书院,故西溪又称“晏溪”。晏殊经常在家中招待客人,宴席之间总伴随着歌声、乐声,因此晏殊的作品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



“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中的"去"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中被誉为天下奇偶的是

晏殊的《浣溪沙》最为人称道,又最能确切的表现词人浓重而深沉伤春怀友的句子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在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在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在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注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千寻塔】非常高的塔。古代以八尺为一寻。千寻形容高【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浮云】浮云:飘浮浮的云彩,古人常以它比喻奸邪之臣。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望眼】:远望的眼睛【缘】因为。【最高层】:最高处。【身】:自身,自己。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这首绝句王安石早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此外,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浮云”是具有比喻内涵的意象,比喻障碍、之类的事物。“不畏”是诗中的主题词,表示一种坚定执著的追求态度。“身在最高层”,象征人生期待之高远。作者高瞻远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跃然纸上。。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是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敌军似乌云压近,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夜色中,塞上泥土中鲜血浓艳得如紫色。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李贺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作品鉴赏全诗写了三个画面:一个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首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写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2012诗歌赏析专题(新补14首)









13

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写作上。——鲁迅







献花(0)
+1
(本文系李运涛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