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当代文学叙事的人文关怀
2015-10-12 | 阅:  转:  |  分享 
  
总第431期

当代文学叙事的人文关怀

◎李运河

(菏泽学院,山东菏泽274015)

当代文学活动应该体现当代的人文关怀意识,

必须在人的品格和人的生活中注入“历史发展”与

“人的解放”的双重含义。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高度

发达,但是可悲的是自然生态严重失衡,核威胁让

人类胆战心惊,心理问题成为困扰现代人的疾病,

家庭和集体观念日益淡漠,个性思维成为青年一代

主流的思维方式。真实世界和虚拟空间的分界模糊

不清,极端的观点将复活、时空穿越等虚构情节视

为可能,人们甚至看到生活中出现因为痴迷网络引

起的子杀父而麻木不仁的极端悲剧。当下的社会环

境忽视人的主体存在价值,因此,分析文学虚构叙

事的人文意识,对人类生态秩序的稳定可以起到积

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文学叙事的人文意识

人文意识的理解要建立在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人文精神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开发人的

潜能,培养完善的人格,造就健康的身心,提倡个

人在自由的生活空间的同时承担着不可推卸的对他

人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尊重人的情感需要,立足于

人是一个知、情、意、行并重的生命个体。人文精

神被整合到意识主体之中并成为意识的一部分,就

是我们所谓的人文意识。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

造并改造世界,较之其他动物具有主体性、主观能

动性和创造性,人类的发展进程就是人通过社会实

践不断克服对自然和社会的盲目性和局限性,从而

逐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的飞跃,因此,坚

持人类中心主义,一方面保障人类的生存及其主体

地位,另一方面要求人类担负起应该承担的道德责

任。人类中心主义是相对的而并非绝对意义的人类

中心观,其中心思想就在于突出人类主体的中心地

位,同时,充分关注人类之外的他者的利益。

人文精神是源起于良知理性的赋予社会、人类

和未来的责任,它通过唤醒人的道德良知以规范人

类自身的本能欲望,究其实质来看,它是“人化”

的理想价值追求。作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动力,科

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然而,缺乏人文精神的现代化

进程就会失去前行的航标。文学关注社会和人,因

为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发展,那么,人文关

怀是文学与生俱来的任务和责任,文学应该承担建

构现代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格的义务。

二、先锋文学的历史思考

20世纪8O年代的文学被称为新时期文学,其历

史的渊源就在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终结,因此,

新时期文学的诞生具有明确界定的历史时间标志,另

一方面也体现于具体的文学创作之中。“文化大革命”

的历史长期禁锢人的思想、蔑视人的价值、践踏人的

尊严,新时期的文学必然要对那段不堪回首的光阴作

出痛苦而深刻的反思。与文学的反思和超越相呼应,

文学表现过程中发生“人”的形象与作家主体意识的

变化,人性的复苏与回归意味着对历史的告别,作品

意图摆脱“大写的人”之类型化写作方式,作家个性

的意识正在悄然兴起。80年代之前的文学总体上具有

追求典型和英雄主题的现实主义模式,因此,后现代

文学在中国难于摆脱历史的阴影和现实的局限。“文

化大革命”之后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

文学”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不断更替,接着迅

速发展为现代派、寻根派和先锋派。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期,中国后现代文学

以先锋小说为开端打开了历史的一页,先锋文学出

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与苦难的历史记忆及其摆脱

有深刻的关联。先锋文学的主体展现具有离散性和

多元化的特点,其主题之一就是对生命强力的呼唤、

展现和讴歌。莫言的《红高梁》书写了“我爷爷”

“我奶奶”爱恨交织、荡气回肠的历史叙事,表达了

原始生命强力的回归。洪峰的《生命之流》、苏童的

《1934年的逃亡》、格非的《边缘》等以虚构叙事的

方式揭示了人的原始生命力。余华的长篇小说《活

着》的主人公福贵一生历经家道败落、兵荒马乱、

亲人离世等多种磨难,但是在命运面前依然顽强乐

观,以一种生命的质感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和生命

的感悟。莫言的《丰乳肥臀》勾勒母亲上官鲁氏一

生的苦难、忍耐和生育,更加彰显生命的沉重和强

力。先锋小说的另一个主题是对家园、归宿、“精神

还乡”的追求。作家企图回避现实并不自觉地流露

逃离倾向,进而将逃离指向家园和某种理想的状态。

苏童的“枫杨树故事”系列表述了这一精神返乡的

历程。另外,先锋小说家用其独特的叙事方式表达

极端化的叙事题材,苦难、死亡、暴力、灾难、绝望

曾经是其钟爱的内容,但是,在极端化叙事题材或

者隐藏在这类叙事中的恐怕只能是应运而生的启蒙、

救赎与关爱。救赎和关爱体现了先锋文学深层次思

考和发展的趋势。先锋作家余华的作品充斥着暴力

的叙事和书写,但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具

有审美救赎倾向的作品,表现了小说中人性与存在

价值的回归和提升,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苦难主题

期待扬弃的趋向。尽管先锋作家们采取了苦难、暴

力、悬疑等主题素材作为其创作主流色调,对当今

读者来说会产生有关历史叙事的认知暴力,但是他

们内在的精英文化素质和追求艺术又保持高度自我

的主体意识使其承担起了历史的责任。

先锋文学以后现代的叙事方式,对历史给予关

怀、反思、质疑、解构并重构,从历史反思的视角

对历史背景下的人之生活和价值作出释解,标志着

中国后现代文学整体流脉的开端。

三、20世纪90年文学的人文精神

20世纪9O年代,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其结

果是财富以加速度方式在群体和个体中分化和重

组,贫富悬殊加剧,社会生活中物欲横流。作为文

化精英的作家一夜间被抛向尴尬的境地,作家主体

受到商品大潮的冲洗逐渐丧失社会的良心。然而,

理想派作家仍然坚守着传统的理想和热情,持续关

心国家和社会的人文环境,对人类的命运作出终极

思考。作家对现实的批评多以现代化和科技进步为

背景,揭露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带给人类的沉重负

担和人性的戕害。

张承志认为,文学应当将自尊、高贵和真正的

赞颂还给贫苦民众。张炜视文学为信仰,并认为文

学可以帮助人民寻找信仰。他把当下看成最需要文

学的历史时期,需要文学拯救人、启示人,告诉人

们生存的意义和危机。张炜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人道

主义浪潮中的重要代表,他从未停止过人道主义艺

术创作的脚步,其作品《九月寓言》《柏慧》《家

族》等揭示物欲横流、道德衰微的社会现状,展现

当下人们的物质享受与精神生活的二元对立。谈

歌、何申、关仁山、刘醒龙等高度关注当代的社会

现实,致力于真实深刻地重现生活和历史,思索当

前人们面临的社会问题及改革的发展进程。他们追

求理想的主体人格和社会环境,力求用文学的表现

形式透视当代中国的人文环境。

贾平凹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表了《废都》

《白夜》《土门》等小说,将视线转向当代的文化转

型,围绕中国人的灵魂改变和伤痛、现代都市文明

对传统文明的侵扰、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表达

作家的思想,展现一部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的变迁史和文化精英的追寻史。姜贻武则关注知识

分子在当代经济大潮中的处境和地位,将他们置于

非文化人群体作出比较,结论是他们只有通过精神

的自虐和违心的媚俗才能获得世人的认可。小说

《元八》《稀奇》的主人公脱离文化人的外表,终于

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从而折射出当代社会人文精

神的困惑和悲哀。另一方面,《左邻右舍》质疑和

忧虑人类的起源和未来,反映出作家对人类价值的

思考和终极关怀。王安忆始终致力于人性探索并营

造精神之塔,其“上海书写”的聚焦投向市民生活

和乡镇生活,对上海的大都市生活流露出不满和失

望,如《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等,

作品的视线由都市的生活题材转向农村的乡镇,说

明她的创作意向的自然回归,作家在用乡村生活的

“人性”抨击现代文明为具体表现的都市繁华的当

下生态。

四、新生代小说的都市生活

由于20世纪90年代文学地位的下滑和文学商品

化的出现,新生代小说呈现出比较明显的边缘叙述之

特点。新生代作家放弃了文学历史传统的价值判断,

因而获得了更为广阔的自由话语空间,文学新人以新

的文学姿态告别过去的年代,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韩东的小说揭示了当代城市生活中的“关系”

和“欲望”,《房间和风景》中描述的高楼文化让城

市人感受到了物质的挤压。朱文笔下的城市生活正

在变成某种多线索的欲望化表达,他的《我爱美

元》是一部引起正义的小说,作家用近乎汪洋恣肆

的语言对传统的文化道德做了一次赤裸裸的分解。

鲁羊在《佳人相见一千年》里将“姑姑”和“我”

两个女性做比较:“姑姑”是处女、古代、节制的

象征,“我”是荡妇、现代、放纵的象征。张梅的

作品展现80年代意气风发的青年人在90年代城市

文明中走向媚俗和颓废的历程。相对而言,70后的

新生代作家,如卫慧、棉棉、丁天、金仁顺、魏微

等,则塑造了另一种文化秩序,·他们拒绝历史而将

笔触直指城市的生活,更多的是把写作与日常生活

经验交互叠加,电视、流行杂志、晚报新闻、酒吧、

咖啡馆等演变成故事叙事展开的空间。80后作家脱

离了传统文学的主流轨道,其作品通过媒体和市场

化运作获得同龄人的认可,并取得瞬间的成功而~

跃成名。他们的创作需要时间和经历的磨炼,随着

年龄和名声的增长,其文学时间呈现出才气、理性

思考、社会关注等多方面的探索倾向。

新生代作家直接触摸当下的生活和社会现实,

关注特定人群和特定的生活景观,从本质上来看,

直接或者间接体现其人文关怀的创作意识。

[参考文献]

[1]WayneC.Booth.TheRhetoricofFiction[M].Chiea.

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61.

[2][美]库尔特·冯内古特.时震[M].虞建华,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1.

[3]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学教育研究[M].上海:上

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4]彭忠.迷失: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的人文关怀[J].

当代文学,2oo3(03).

[5]张立群.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M].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朱尧耿.九十年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文精神[J].职

大学报,1999(O3).

[作者简介]

李运河(197O一),男,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菏泽

学院外国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和英汉对比。

[责任编辑曲静波]

025———·一一^

献花(0)
+1
(本文系梅花烂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