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适宜技术讲课
2015-10-20 | 阅:  转:  |  分享 
  
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内、妇、儿常见疾病之中医治疗内科疾病儿科疾病妇科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以中医理论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
机、证候特征、辨证论治及预防、康复、调摄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一:基础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二:病因
学说六淫、七情、疫疠、痰饮、瘀血、饮食失宜、劳逸失常、外伤及虫兽伤等三:辩证论证八纲辩证、卫气营血辩证、脏腑辩证、六经辩证等
四:治法治则治法常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治则常用:治未病,预防为主、治病求本、扶正祛邪、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正治与反治、标本缓急、补虚泻实、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中医内科目前常见治疗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哮喘、不寐、盗汗、泄泻、便秘、中
风、眩晕等45种今摘取其中不寐来详解不寐是由于情志、饮食内伤,病后及年迈,禀赋不足,心虚胆怯等病因,引起心神失养
或心神不安,从而导致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以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轻者入睡
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不寐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不寐原
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二是气血阴阳失和,如《素问·病能论》曰:“人有卧而有所不安者,何也?……脏有
所伤及,精有所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是指“阳明逆不得从其道”“逆气不得卧,而息有
音者”,《难经》最早提出“不寐”这一病名,《难经·四十六难》认为老人不寐的病机为“血气衰,肌肉不滑,荣卫之道涩,故昼日不能精,夜不
得寐也”。。张景岳《景岳全书·不寐》:“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广由营气之不足耳”
,还认为“饮浓茶则不寐,心有事亦不寐者,以心气之被伐也。”《景岳全书·不寐·论治》中指出:“无邪而不寐者,……宜以养营气为主治……
即有微痰微火皆不必顾,只宜培养气血,血气复则诸症自退,若兼顾而杂治之,则十曝一寒,病必难愈,渐至元神俱竭而不可救者有矣”;“有邪而
不寐者,去其邪而神自安也”。《医宗必读,不得卧》将失眠原因概括为“一曰气盛,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日水停,一日胃不和”五个方面。
1、心火偏亢:方药:朱砂安神丸。方中朱砂、黄连、生地、当归2、肝郁化火:方药:龙胆泻肝汤。方用龙胆草、黄芩、栀子、木通、
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养、甘草3、痰热内扰:方药:黄连温胆汤。方中半夏、陈皮、竹茹、茯苓、枳实、黄连。4、胃气失和:方
药:保和丸。方中山楂、神曲;半夏、陈皮、茯苓、莱菔子、连翘5、阴虚火旺:方药: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六味地黄、黄连、黄芩
、芍药、阿胶、鸡子黄、6、心脾两虚:方药:归脾汤。方用人参、白术、黄芪、甘草、当归、远志、酸枣仁、茯神、龙眼肉、木香7、心
胆气虚: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方中人参、茯苓、茯神、远志、龙齿、石菖蒲、酸枣仁、知母、川芎当然,治疗不寐方面,还可以针
灸、推拿治疗,从经络辩证方面介入,也是有好的效果,不妨一试。儿科学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
观点,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北宋时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
,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
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
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封脐散裹敷,是当时预防
脐风的较好方法。朱震亨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善采众长,著<保婴撮要>。保
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达70种以
上,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对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明代名医万全,著儿科专著《幼科发挥》《育
婴秘诀》《片玉心书》等。他就不同阶段的儿童,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在朱震亨
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他
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凋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张景岳
《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吴瑭鲜明
地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俞茂鲲《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
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㈠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今取儿科方面咳嗽为详解咳嗽凡
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
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外感咳嗽为六
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若小JL肺脾两虚,
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
,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1.风寒咳嗽: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
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2.风热犯肺,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
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3.痰热咳嗽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
祛痰镇咳,黄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4.痰湿咳嗽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
,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5.阴虚咳嗽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
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6.气虚咳嗽,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
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单方验方1.紫苏、陈皮各log,白萝D\汁12g。加水120mL,煎成60mL,加红糖log,趁热温服
。用于风寒咳嗽。2.枇杷叶、桑白皮各log,桔梗、白前各6so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3.鱼腥草60g,杏仁log,桔梗12g。
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4.川贝母6g,雪梨1个,冰糖15g。蒸服。用于阴虚咳嗽。针灸疗法体针取穴:①天突、曲池、内关、丰隆。
②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气虚咳嗽。另外目前小
儿推拿对小儿治病防病效果甚佳,不妨一试。妇科疾病夏商周时妇科已然存在,有《列女传》记载说:“太任,王季娶以为妃……及其有身,目
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提出了胎教理论的雏形。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
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到了汉代,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
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约成书于公元前2世纪,是现存最早的妇产科
专著。汉华佗(公元112~公元207年),是我国著名的外科专家,他发明了麻醉药(麻沸散)、创伤药(神膏),并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
也成功地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南齐褚澄著《褚氏遗书》1卷(10篇),其中从摄生角度提出了节育及晚婚的主张。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
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杨子建著《十产论》,成书于公元1098年,“十产”包括正产、伤产、横产、倒产、偏产等
,并对各种异常胎位和助产方法作了叙述,对产科的贡献较大。朱震亨著《格致余论》,成书于公元1347年,该书《受胎论》说:“阴阳交媾,
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日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清吴谦等编著的《医宗金鉴》,此
书由国家组织编写,内有《妇科心法要诀》,集清前的妇产科大成,理法严谨,体例规范,通俗广传,成为医者必读的参考书。沈。总之清代以近的
妇产科专著,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

今取妇科方面痛经以详解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一、
肾气亏损型方药:调肝汤(《傅青主女科》)。当归、白芍、山茱萸、巴戟、甘草、山药、阿胶二、气血虚弱型方药:黄芪建中汤(《金匮
要略》)加当归、党参。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三、气滞血瘀型方药:膈下逐瘀汤。方中灵脂、当归、川芎、桃仁
研泥)、丹皮、赤芍、乌药、玄胡索、甘草、香附、红花、枳壳四、寒凝血瘀型方药:温经汤。方中吴茱萸、麦冬、当归、
芍药、川芎、人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五、湿热蕴结型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方中牡丹皮、黄连、生地、
当归、白芍、川芎、红花、桃仁、莪术、香附、延胡索
针灸推拿1.体针(1)以合谷;三阴交为主穴,留针15~20分钟,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夹血块者
加血海;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太冲、行间;肝郁者加太冲、气海、内关;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脾俞、血海;肝肾不足者加关元、肝俞、肾俞。经期
每日一次,非经期每周2~3次,连用3个周期。(2)取穴:中极、关元、三阴交、太冲、合谷。重刺激用泻法,寒证加灸,留针15分钟。
(3)取穴:中极、地机。气滞血瘀者加太冲、血海;寒凝胞中者加水道、关元;湿热下注者加曲泉、阳陵泉;气血虚弱者加脾俞、足三里;肝肾虚
损者加肾俞、肝俞、足三里。实证用泻法,虚证用平补平泻法。(4)取穴:17椎下、l棘突下。针法:直刺1.5寸左右,留针15~20
分钟。2.电针可选中极、关元、三阴交、血海、地机、足三里等穴。针刺得气后,接上电针治疗仪,通以疏密波或连续波,电量以中度刺激为
宜,每次通电约15~30分钟,每日1~2次。于经前3日施治,至疼痛缓解为止。3.灸法取关元、气海、曲骨、三阴交,每次取3穴,于
经前3日用艾条温和灸,每穴施灸2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治疗,4日为一个疗程,适用于各型痛经。4.针灸合用(1)选穴:中极、三
阴交(双)、地机(双);配穴:夹血块者加血海(双);湿邪重者加阴陵泉(双);肝郁者加太冲(双);气血虚者加足三里(双);肝肾虚损者加关元。先予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其间,除太冲外,余穴均用温针灸两壮。(2)以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关元、中极为主穴,以地机、合谷、血海、行间、照海为配穴。每次取主、配穴各两个,在经前2~3天开始针灸,然后再针灸2~3次为一个疗程;每次加灸关元、中极穴。5.推拿以气海、关元、中极、气冲、公孙、三阴交、次醪、命门为基本穴位,辨证取穴为(肝俞、膈俞、地机、曲泉、脾俞、胃俞、肾俞至命门一线,手法用一指禅、揉、摩、擦、拿等,平均治疗20~30分钟。总体来说,中医在内科、妇科、儿科方面,具有良好的未病先防及疾病治疗的效果,中医与西医在现实体系中,可以互相借鉴,取长补短。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