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徐贵成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2015-10-23 | 阅:  转:  |  分享 
  
利E中医2010年2月第32卷第2期HebeiJTCM,February2010,Vol32,No.2

徐贵成辨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刘坤王秋风潘立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综合科,北京100053)

【关键词】慢性病;心力衰竭;中医药疗法;辨证分型

【中图分类号】R541.610.531;R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19(2010)02—0169—02

徐贵成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内科主任

医师,临证30余年,对心血管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们有幸侍诊左右多年,兹将徐教授辨治心力衰竭经验

总结如下。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一种复杂的

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疾病发展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

高,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近期心衰的发病率仍将

继续增长,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徐

教授强调分阶段、分层次辨治心衰,反对执一法、一方、一

药贯穿治疗始终的做法。

1心衰的分期治疗

1.1心衰急性加重期当泻肺利水心衰的急性加重多

由肺部感染导致,临床可见喘息加重,或伴发热、咳嗽、咯

痰(或黄或白),水肿加重,甚则不能平卧,心中动悸,舌黯

红,苔黄或白,脉数或结代。徐贵成教授认为,此期患

者平素心气已虚,复感外邪后,肺先受之,心肺同病,肺主

肃降,通调水道,主治节,今肺为水饮、痰浊所侵,水道不

通,治节无权,故致喘憋、水肿。《素问·逆调论》日:“夫

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明医杂著·胀论》

日:“若肺受邪而上喘,则失降下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

水溢皮肤,而生胀满焉。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

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故徐教授认为,此阶段的治疗

作者简介:刘坤(1976一),男,主治医师,硕士。从事中医内科I晦

床工作。研究方向:心血管病的中医药防治。

液逆上灼伤食管,形成食管炎或胃食管反流病等,当利胆,

因势利导。活血药用:丹参、檀香、桃仁、红花各10g;解毒

药用:黄芩、黄连各10g,蒲公英、连翘各15g;利胆用自拟

胆炎方(柴胡15g、黄芩12g、郁金10g、茵陈30g);软坚

用自拟软坚灵(威灵仙15g、山慈姑15g、黄药子15g、昆

布20g、海藻20g、甘草5g)。使用比例多为方1或方2

与之等比使用,体质虚者,可为1/2或1/3,并同时配以补

阴或温阳或补脾之品。

例3郭某,男,68岁。2004—05—14初诊。因呃逆、

胸中憋痛不适、吞咽困难5d,在某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取

标本做病理切片检查,确诊为食管中段鳞状细胞癌,患者

不接受手术,遂求中医治疗。刻诊:脉弦数,舌红紫黯,苔

l69

应遵“标本缓急”之法,重在泻肺利水而消喘满,兼痰热清

肺化痰,根据邪实程度稍佐益气养阴之品,亦或不用,多

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泻白散等为主方加入车前子、猪苓、

茯苓等利水、泻肺之品,而不可执心衰乃心气虚之见,仍

以补气养阴为主,而致“实实”之误。

例1赵某,男,84岁。2006—10—12初诊。间断双

下肢水肿5年,加重10d。刻诊:喘憋,咳嗽,咯痰量多色

黄,不能平卧,稍动则喘促,双下肢水肿,小便量少。舌黯

红,苔黄,脉滑。西医诊断:冠心病;陈旧前壁心肌梗死;

心功能Ⅲ级;肺部感染。治以清热化痰,活血利水为法,

稍佐补气之品。予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药物组

成:桑白皮15g,地骨皮12g,浙贝母15g,前胡10g,炒杏

仁6g,葶苈子(包煎)20g,黄芩10g,车前子(包煎)30g,

白花蛇舌草20g,丹参10g,檀香6g,砂仁(后下)6g,黄

芪15g,紫苏梗15g。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

服。5剂后,咳嗽、咯痰等症减,小便量增加,水肿亦消,后

减量清肺化痰药,逐渐加入益气养阴活血之品,调理20d

左右,病情逐渐平稳。

按:患者虽罹患心衰,而此次导致病情加重的原因为

肺部感染。此种情况临床中颇为常见,徐教授在治疗中

不拘于心衰乃“心气虚”之说,而以清热泻肺为法。予葶

苈大枣泻肺汤合泻白散,方中葶苈子、车前子泻肺逐水,

止咳平喘;桑白皮、黄芩、浙贝母、杏仁清肺止咳,助葶苈

子泻肺热;地骨皮、白花蛇舌草清虚热,凉血解毒;前胡、

紫苏梗散风清热,行气化痰;檀香、砂仁理气温中;丹参益

●Ill◆◆Ii●I◆●●●◆◆‘

厚腻,头拒按压,双手中、示指甲大,甲色黯黑,中指甲有明

显凸黑条变。证属肝胃不和,痰瘀热毒。治宜疏肝和胃,

化痰行瘀,清热解毒。方用柴胡疏肝散配方1加威灵仙、

黄药子、白花蛇舌草。取开水冲泡梁上尘20g,置温取澄

清水600mL煎药,日1剂,日3次,每次200mL。药进2

剂后,患者呃逆、胸中憋痛不适消失,进稀粥不吐。5剂

后,患者进米饭、面条、馒头畅顺不吐。20剂后,患者无不适

而自行停药。此后或2个月,或6个月,或1年,偶有发作。

继用原方或有增损,即症去而安。随访~2oo9—01,虽偶有小

恙,但自感身体良好,常在家劳作,饮食如常。

(收稿日期:2009—11—19)

l70阿北中医2010年2月第32卷第2期HebeiJTCM。February2010,Vo132,No.2

气滋阴。全方先去痰热、水饮,待邪去正虚明显后再行补

益,故收良效。若初起即以黄芪、生脉之类补之,必致“实

实”之误。

1.2心衰稳定期当益气养阴急性加重期后,心衰患者

病情逐渐稳定,喘憋逐渐减轻,大部分患者可平卧,但仍

不耐劳作,运动耐量低于正常,稍事活动即出现喘憋、汗

出等症状,部分患者仍可遗留水肿。徐教授认为,此期患

者以气阴两虚为主,心衰的发生多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

脏长期受累,心气亏损,阴血不足,久虚所致。此阶段“心

气虚”尤为明显,且贯穿于心衰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因

心“主血脉”、“气为血帅”,心气旺盛,才能使血运通畅。

此时病位不惟在心,可累及肺、脾诸脏。治以益气养阴为

主,同时兼顾活血利水。予黄芪生脉散加味,阴虚明显加

沙参、黄精等,阳虚汗多加山茱萸等。

例2杨某,男,75岁。2004—07—07初诊。胸闷、喘

憋反复发作8年余。刻诊:胸闷、喘憋于活动后及天气变化

时明显,汗出,夜间不能平卧,有夜间憋舀里J隋况,乏力,咳嗽,

咯痰色白不易咯出,无发热,纳差,烧心,大便难解。舌黯

红,有瘀斑,苔剥脱,脉结。西医诊断:风湿性心瓣膜病;二

尖瓣狭窄伴后叶脱垂;左房扩大;永久性心房颤动;心功能

Ⅲ级。治以益气养阴法为主,兼以活血化痰,调理脾胃。予

黄芪生脉饮加减。药物组成:生黄芪15g,太子参20g,麦

门冬10g,五味子6g,沙参15g,炒杏仁6g,前胡10g,旋覆

花(包煎)10g,炒焦三仙各10g,炒鸡内金10g,川贝母1O

g,葶苈子(包煎)10g,车前子(包煎)15g,丹参15g,郁金

12g。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7剂后,胸闷、

喘憋等症状减轻,纳食改善,遂于上方去化痰和胃之品,继

以益气养阴法,生黄芪加至30g,14剂后胸闷、喘憋等症状

均消失。后继续调理数月病情平稳。

按:“心气虚”是心衰的重要病机已成为众多学者之

共识j,生脉散及黄芪生脉散亦为心衰治疗中的常用方

剂,但此方的应用应注意随证加减。黄芪生脉饮加减方

中黄芪、丹参、太子参补心肺气阴;五味子、麦门冬、沙参

滋阴养心;葶苈子、车前子泻肺逐水,止咳平喘;郁金行气

解郁;杏仁、浙贝母、旋覆花、前胡降气化痰;焦三仙、鸡内

金健脾和胃消食。全方在补益心气的同时加入调理脾胃

及化痰药物,切中患者心气虚兼纳差、烧心、咳嗽、咯痰等

症状,故收效快捷。

1.3心衰恢复期当培本固。肾部分心衰患者经积极治

疗,病情可处于相对稳定阶段。此时喘憋、水肿等症状均

已明显缓解,继以益气养阴之法不能取得进一步的疗效,

徐教授根据“久病及肾”的理论,倡以培本固肾之法治疗

本阶段患者,常可受到较好效果,可使患者病情长期稳

定,减少再次加重的机会,甚至部分患者扩大的心脏可部

分缩小。此时遣方多于益气养阴方基础上加入补肾之

品,药物多选用桑寄生、淫羊藿等,或合入济生肾气丸。

因此时仍存在部分气阴不足的表现,温阳之品可致阴液

受损,加重病情,故应避免使用附子、肉桂等温补肾阳

之品。

例3黄某,男,40岁。2006一O1—10入院。阵发性

胸闷、心悸、双下肢水肿6年余,加重1个月。刻诊:胸闷

气短,心悸,汗出,不能平卧,稍动则加重,甚时静息时亦

可出现上述症状,疲乏无力,不咳,无胸痛,四肢水肿,食

欲不振,夜眠差,大便正常,尿量减少。舌淡黯,苔白,脉

结代弱。心脏超声:全心扩大(左室舒张期内径70mm),

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表现,心功能减低,左室短轴缩短率

(EF)38%。西医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扩大,持续性

心房颤动,心功能Ⅳ级。辨证属心肾阳虚,血瘀水停。治

以温阳化气、活血利水为法,处方:制附子(先煎)10g,桂

枝10g,生黄芪30g,汉防己10g,车前子(包煎)30g,冬

瓜皮15g,太子参30g,葶苈子(包煎)15g,炒杏仁9g,丹

参20g。水煎服,日1剂。上方服5剂,尿量增加,胸闷、

喘憋减轻。后减附子、桂枝等药,加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之品,病情逐渐稳定。患者稳定期经治疗1个月余后,病

情平稳,上方中加入桑寄生、淫羊藿、川续断等补肾纳气

之品长期服用,期间根据病情变化稍事加减。3个月后患

者体力明显改善,运动耐量提高,可连续爬4层楼而不出

现喘憋等症状;8个月后复查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期内径

缩小至60mm,EF45%。后继续治疗近3年,病情平稳,

未再出现心衰加重。

2活血化瘀法宜贯穿心衰治疗始终

气行则血行,气虚则血滞,而心气虚是贯穿心衰发

生、发展全过程的重要病机,故心衰多同时伴有“血瘀”情

况的发生。现代医学认为,心衰多表现为微循环的障碍,

中医学认为,“血不利则为水”,故心衰患者多有水肿。治

疗应以活血化瘀之品为主,取血行水亦行之意,以加强利

水疗效。目前,临床所见心衰患者大多为冠心病,大部分

兼夹血瘀证,活血化瘀之品的加入也可起到标本兼顾的

效果。如张景岳云:“凡人之气血犹源泉也,盛则流畅,少

则壅滞。故气血不虚则不滞,虚则无有不滞者。”徐教授

在活血化瘀药物的选择上亦颇有心得,随证而设。若水

肿严重,活血药多选益母草、泽兰等同时兼有利水作用

者;若肾虚明显,则多用淮牛膝等具补益肝肾之品,而较

少选用川芎等辛温燥烈之品,以防耗伤阴液。

总之,心衰患者处于变化之中,故徐教授认为治疗心衰

亦不可执一方而贯始终,应方随法立,法因证出,根据心衰患

者所处的不同病理阶段,处以不同方药,方可取得良效。

(指导老师:徐贵成)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

会.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12):107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7—85.

[3]高希言,牛学恩,陈军,等.中医心脑病学[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0:193.

(收稿日期:2010—01—19)

献花(0)
+1
(本文系摄生苑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