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14、“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5、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16、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1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8、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0、第一学段中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D?)?A、式与方程?B、数与式?C、图形与位置?D、探索规律?
11、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C?),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A、生活习惯?B、学习习惯?C、生活经验?D、分析习惯?
12、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A?)与共同发展的过程。?A、交往互动?B、学科之间?C、分析思考?D、合作交流?
13、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B?)。?A、重要途径?B、重要方式?C、重要手段?D、重要过程?
14、(?C?)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A、教案?B课标?C、教材?D、教具?15、教材编写应以(?C?)为基本依据。?A、学生?B、教师?C《标准》?D、师生?
16、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B?)进行观察、实验、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A、教师?B、学生?C、家长?D、师生?
1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他能反应出学生(?A?)的历程。?A、发展与进步B、分析与应用C、成长与提高D、探索与创新?
18、数学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应反应各部分内在之间的联系与综合,这将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C?)。?
A、整体提高?B、整体进步?C、整体认识?D、整体发展?
19、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C?)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A、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B、分析方式与综合能力?C、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D、探索方式与合作能力?
20、在第二学段中,教学时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鼓励(?C?)。?A、学法多样化B、教法多样化C、算法多样化D、作业多样化?
21、学校可以开展课外数学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B?),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A、操作能力?B、实践能力?C、应用能力?D、分析能力?
22、几何与图形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学生(?A?)持续、和谐地发展。?A、全面?B、片面?C、能力?D、智力?
23、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适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D?)。?A、教学方法B、分析过程C、评价过程D、教学过程?
24、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A?)、好玩、新奇的事物。?A、有趣?B、直观?C、形象?D、好奇?
25、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重要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A?),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A、估算意识?B、计算意识?C、笔算意识?D、口算意识?26、教学过程促进了(?D?)本身的成长。?A、学生?B、教育?C、教学?D教师?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填空
2、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8、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9、《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10、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5、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B)
A、3-4题/分B、1-2题/分C、2-3题/分D、8-10题/分
6、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C)的意义。
A、分数B、小数C、负数D、万以上的数
7、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D)、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A、克服困难B、解决问题C、相信自己D、乐于思考
8、(B)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A、理解B、了解C、掌握D、经历
9、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C)的过程。
A、“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验证”
B、“经历收集数据——查阅资料——独立思考”
C、“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
D、“合作交流——实践检验——推理论证”
10、(D)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A、文本资源B、社会教育资源C、生成性资源D、信息技术
二、选择(1-10题为单选题,11-15题为多选题)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C)
A.联系生活学数学B.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C.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要达到和谐发展的三维目标是(B)
A.知识与技能B.过程与方法
C.教师成长D.情感、态度、价值观
3、下列对“教学”的描述正确的是(D)
A.教学即传道、授业、解惑
B.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试误”
C.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独立的过程
D.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互动
4、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C)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
5、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A)的动词。
A.过程性目标B.知识技能目标
7、各科新教材中最一致、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C)
A.强调探究性学习B.强调合作学习
C.内容密切联系生活D.强调STS课程设计思想
8、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不包括(B)
A.学生是发展的人B.学生是自主的人
C.学生是独特的人D.学生是独立的人
9、在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A)
A.认知内驱力B.学习动机
C.自我提高内驱力D.附属内驱力
10、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学习后应该(A)
A.及时复习B.及时休息
C.过度复习D.分数复习
11、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B,C)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B.主动的C.富于个性D.被动的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13、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A,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B.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4、评价的主要目的是(A,B)。
A.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B.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15、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A,B,C,D,E)。
A.数感B.符号感C.空间观念D.统计观念E.应用意识及推理能力
一、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的过程。
A、交往互动B、共同发展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A、教教材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B)、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B、过程与方法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C)
A、成绩B、目的C、过程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C)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A)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BC)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AB)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ABC)。
A、基础性B、普及性C、发展性D、创新性
14、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ABCD)。
A、建立数感B、符号意识C、发展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D、初步形成模型思想
15、课程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ABC)关系。
A、过程与结果B、直观与抽象C、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四、论述题
四、案例解析(第1题2分,第2题6分,共8分)
1、如右图,把三角形绕A点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让学生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并用数对表示出C点旋转后的位置。从课程内容上看:所考察的上位学习目标是(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2、李明和王佳在一起玩算“24点”的游戏,他们一共算对9次。(1)两位同学算对的次数可能是多少?(请说明可以采用什么策略并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表示次数3分,共4分)
答案要点:可以采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能有序、不重复、不遗漏地表示出两人可能算对的次数。(策略1分,列出完整的可能次数3分)
李明算对的次数 0 1 2 3 4 5 6 7 8 9 王佳算对的次数 9 8 7 6 5 4 3 2 1 0
(2)请你解释为什么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2分)
答案要点:只有当算对次数是偶数的时候,两个人算对的次数可能都是奇数,可能都是偶数,这时王佳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由于9是奇数,它是一个奇数与一个偶数的和,因此,王佳不可能恰好比李明多算对2次。(只能用表内数字说明得1分,会用奇、偶性明确说明得2分)
五、案例设计(第1、2题各6分,第3题10分,共22分)
1、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模型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每问2分,共6分)
答:〖例题〗:笼中鸡兔共20只,腿共50条,问鸡兔各几只?
〖分析与解〗:鸡和兔的只数是两个变化的量,鸡和兔的腿数是固定的量,当总只数和总腿数确定时,可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表示它们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鸡数+兔子数=20
鸡数×2+兔子数×4=50用X表示鸡数,用Y表示兔子数,模型可简化为:
X+Y=20解得:X=15
2X+4Y=50Y=5答:笼中有15只鸡,5只兔子。
〖解答这类问题的模型是〗:
解答鸡兔同笼这一类问题的数学模型为:X+Y=n(m,n是常数)
2X+4Y=m
(提醒:列表法和假设法都是算术方法,只能一个一个解决具体问题,而用代数建立模型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具有普遍性。)
2、请举一例来说明是如何利用几何直观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每问2分,共6分)
答:〖例题〗:计算+++=
〖分析与解〗:观察数学发现,后面一个数是前面数的一半,联想到正方形可以象这样来分一分,结果有意外的发现。如图:
求四个分数的和就是求1-的差,结果为。
〖几何直观的作用是〗:数形结合是典型的几何直观思想的应用,化复杂为简明。
(提醒:此题的例子很多,有两个特征:数形结合,化难为易。)
3、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2页的内容(见附件图,也可以事先准备好相关教材),它的学段目标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每问5分,共10分)
(1)请就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4题),分解出具体学习目标。
答案要点: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经历同伴交流过程,能比较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算法;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量关系,归纳出总价=单价×数量。(学习目标的叙写可以采用“行为动词+核心概念”的方式,情感态度目标可以写,也可以不写,关键是制定的目标便于后面的书面检测)
(2)请结合本节课学习目标,设计几种习题来检测学生目标达成情况,并简要说明设计的意图。(要求学生5分钟内能完成)
答案要点:可以设计这几类题目:再现过程的填空题(对竖式步骤的解析);判断正误的说理题;有速度要求的对比题(含中间有0的乘法等);能归纳出新数量关系或运用已归纳出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也可以设计其它类的题目,但注意与学习目标对应。)
一、填空
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二、选择。
7.“稳重而富有毅力,但往往又表现出缓慢与固执”属于哪种气质类型。(C)A.胆汁质B.多血质C.粘液质D.抑郁质8.下列关于中学教育的高中阶段的性质表述有误的是(D)A.普通教育性质B.基础教育性质C.社会主义性质D.义务教育性质10.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是(D)①有明确的教学目的②恰当地组织教材
③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④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三、判断
1、内容标准是内容学习的指标。指标是内容标准的全部内涵。(×)2、提倡有教育价值的数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3、《标准》提倡让学生经历“数学化”与“再创造”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4、新课标只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5、《标准》提倡采取开放的原则,为有非凡需要的学生留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判断
1.新课标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他目标的实现为前提”。(√)2、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3、《课标》中,对于应用问题,选材强调虚拟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4、新课程从第二学段(4——6年级)开始使学生接触丰富的几何世界。(×)5、在内容的选择上,课程标准刻意追求内容的完整性和体系化。(×)
?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三)
一、填空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5、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6、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7、评价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法)的有力手段。8、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以(过程评价)为主。9、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10、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11、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二、选择题
3.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②)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①要求②不要求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①)的教学。①概念②计算③应用题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①)的动词。①过程性目标②知识技能目标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③)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①自我评价②相互评价③多样评价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②)的过程。①单一②富有个性③被动10.“用数学”的含义是(②)
①用数学学习②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③了解生活数学
11、下列现象中,(D)是确定的。
A、后天下雪B、明天有人走路C、天天都有人出生D、地球天天都在转动12、《标准》安排了(B)个学习领域。A)三个B)四个C)五个D)不确定13、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D)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D、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14、新课程标准通盘考虑了九年的课程内容,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分为(B)个阶段。A)两个B)三个C)四个D)五个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B)《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C)《标准》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D)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制订了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大纲”,以逐步取代原来的“课程标
三、判断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2、教师应由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转变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合作者。(×)
3、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不需要转变为数学学习的主人。(×)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5、数学学习评价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