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区
?
黄土高原区北接风沙高原区,南连关中平原区,构成陕北地貌大区的主体,同时也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地带。该区地表广覆厚层黄土,形成典型的黄土剖面和典型的黄土地貌。黄土塬、梁、峁及其间的沟壑是黄土地貌的基本类型,在黄土高原区的边缘还分布着一系列基岩山地,像子午岭、黄龙山、渭北山地等。这些基岩山地形成于黄土堆积之前,在一定程度上对黄土堆积和黄土高原的形成起着控制作用,它们是黄土高原的骨架。根据地貌组合特点,黄土高原区可划分为17个亚区。????Ⅱ1白于山北侧梁塬墹地亚区????该亚区位于白于山北侧定边、靖边两县的中部,北临风沙高原区。地貌组合特点是,南部梁墹相间,北部为倾斜的黄土塬。????黄土梁墹是一种由厚层黄土披覆的缓梁宽谷地貌,多分布在河流上源侵蚀作用相对较弱的地段。墹地平展开阔,宽0.3~1.0公里,长2.0~15.0公里,地面比降1%~5%,沿谷地向下缓倾。白于山北侧墹地总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较大墹地有定边的杨井墹,面积11平方公里;靖边芦河上游的龙洲墹,面积14.4平方公里;红柳河上的王渠则墹,面积14平方公里等。目前墹地多被现代沟谷所分割,形成10~40米深的冲沟,冲沟溯源侵蚀强烈的谷段,墹地被分割成零星的坪地,称做破墹,如定边县的鹰窝墹(11平方公里)、杨山墹(9平方公里)等,墹地是当地重要的农作区。????墹与墹之间,多为黄土缓梁所分隔,梁面海拔1400~1600米,切割深度为100~200米,黄土梁墹下伏中生代砂岩、页岩和上新统红土组成的沟岭地貌,岭部为中、上更新统黄土所掩覆,墹地由晚更新世和全新世湖相、河流相与坡积黄土所淤填,墹底残留有早更新世午城黄土。梁墹地貌主要是在中更新世黄土堆积之后,经过强烈的剥蚀侵蚀,演变为河湖小盆地,后又为马兰黄土所披覆,全新世时期未受到强烈侵蚀切割,因而缓梁宽谷形态保存尚好。黄土梁土厚宽缓,多呈凸形坡。????该亚区北部与风沙高原区相邻的地带,分布着一些缓倾的黄土高平地—黄土塬,这里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占优势,流水侵蚀较弱,地面上仅有少量切沟、冲沟。如定边县城以南,地面平坦而较完整,主要由风积、坡积黄土组成,海拔1400~1500米,地表以3°~8°微向北倾。南北宽数公里至10公里,东西长约40~50公里。这是一种在山前缓坡地带逐步堆积而成、目前尚未遭受强烈分割的黄土塬。这种黄土塬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山前倾斜的黄土高平原。????Ⅱ2白于山梁状低山亚区????该亚区位于黄土高原区的西北部,包括白于山与横山组成的黄土梁状中低山区。
白于山为梁状山地。主要由白垩系沙页岩、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黉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米,局部可达百米。主梁呈东西方向断续延伸,西入宁夏境内,总长约200公里,平均海拔1600~1800米,梁顶起伏和缓,为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地势最高的地段,是洛河、无定河、延河、清涧河、大理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泾河支流东川上源十字河也发源于白于山西侧。靖边县东南的老虎脑(海拔1730米)、西南的白于山峰(海拔1805米),定边县南的魏梁(海拔1907米)、杨井东南的张元峁南梁(海拔1860米)、西南的花凤子梁(海拔1864米)、马鞍山(海拔1875米)等,均为白于山的主要山岭。横山为白于山东段向东北方向的延伸部分,位于横山县西部,亦是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平均海拔1400~1700米,主要山峰有万药山(海拔1601米)、双城东南部的梁地(海拔1535米)等。????白于山梁长沟深,沟坡陡峻,相对切割深度达300~400米,沟谷下部多呈V形,谷坡坡度为45°~75°;上部开阔,谷坡坡度为25°~45°,状似喇叭。由主梁分出的次一级长梁分别向东、南、北等方向延伸,呈波状梯级式逐渐降低,由海拔1800~1500米,梁面坡度为10°~25°,坡面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与陕北其他基岩山地相比,白于山形成时代较晚,大约在上新世时这里还在下降,低洼处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红色土和沙砾层,自上新世末之后才开始上升,最后形成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并导致黄土高原面大体向东南方向倾斜。????Ⅱ3白于山西南残塬亚区????该亚区位于定边县白于山西南侧,塬面海拔1600~1700米;黄土层深厚,一般为100~200米,沟谷发育,塬面破碎,以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面积较大。这些被沟谷分割的小块塬,长十多公里,宽1~5公里,塬面平坦,中心部位坡度2°~5°,边缘8°~15°。沟谷深200~250米,多呈V形,沟坡25°~75°。沟壑密度为4~5公里/平方公里。现代沟谷侵蚀活跃。在较大的沟谷上源有墹地分布。????Ⅱ4吴旗—志丹深切长梁峡谷亚区????该亚区位于白于山的南侧,包括吴旗、志丹两县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洛河、延河等的上源地段,地表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梁长谷深是该亚区的突出特点,区内水系呈树枝状,梁的排列及延伸方向,受水文网的制约。吴旗县北部,河网密度相对较小,梁面较宽,一般为100~500米,长3~4公里以上。梁面坡度一般为3°~5°,谷缘处增至20°~30°,形如猪背,分布高程在海拔1500米左右,大体向东南倾斜。在河网密度相对较大的地段,梁面变窄,坡度增大。梁间冲沟多呈套谷式结构,下部呈V形:上部较宽,沟谷较深,谷坡陡峻,区内切割深度为70~200米。这里的黄土梁状丘陵属承袭性地貌,黄土长梁的基岩骨架呈梁状,由中生代沙页岩和上新统红土组成。在一些下切较深的沟谷里,黄土层以下有红土和沙页岩出露。????Ⅱ5安塞—甘泉梁峁丘陵沟壑亚区????该亚区位于吴旗—志丹深切长梁峡谷亚区的东侧与东南侧,由北向南,跨横山、子洲、子长、安塞、志丹、延安、甘泉等县市的毗连地带。该区地貌组合的特点是:以黄土梁为主、黄土峁较少,沟壑发育。????该亚区黄土梁、峁顶海拔1200~1600米。梁多峁少,梁长峁大,一些大型的孤立峁多分布在梁顶间。宽梁长梁多分布在接近主分水岭的地带,顶面平缓,坡度一般小于5°;愈向沟谷的下游,切割密度增大,窄梁和短梁居多,顶面呈鱼脊形,坡度达15°~30°,黄土梁峁多承袭了下伏基岩古地貌的基本特征。在平面图上,梁呈正向的,沟谷作负向的树枝形。纵横交错的沟壑将地表分割得相当破碎,梁的延展方向和长短受沟谷结构和切割密度所制约。梁顶面积较小,梁顶面以下坡折明显,由坡折线向下到谷缘坡度为10°~25°。梁峁坡上,面蚀、细沟、浅沟侵蚀均相当强烈。谷缘线以下的侵蚀沟深切,切割深度达150~200米。冲沟横剖面呈V形或胡同式的巷沟;干沟、河沟横剖面多呈较宽的V形,其纵剖面常具石跌水。部分有曲流发育的河沟,常形成一、二级阶地,当地称沟坪地。沟谷内,崩塌、滑坡、泻溜等重力地貌极为发育。????Ⅱ6米脂—子长峁状丘陵沟壑亚区????该亚区位于东部片沙黄土梁峁亚区和安塞—甘泉梁峁丘陵沟壑亚区的东侧,由东北向西南,跨府谷、神木、榆林、横山、米脂、子洲、绥德、子长、清涧等县市。????这里地貌组合以黄土峁为主,峁小梁短,沟壑纵横,地表极为破碎。从米脂经绥德到子长县北部,黄土峁最为发育,峁顶海拔1100~1400米。黄土峁形似馒头,顶部坡度为2°~5°,峁坡呈凸形和凹形,下部坡度增至15°~30°。区内峁多梁窄,峁梁起伏;有的地方是上峁下梁,峁由梁的上部解体而来。黄土峁状丘陵与下伏基岩古地貌有一定程度的承袭性,但目前由梁变峁的过程仍在继续着,两个峁之间的鞍部,由于沟头侵蚀和坡面冲刷变得很窄,群众称之为墕,墕被切穿,两峁便被深沟分开。该亚区内,沟壑极为发育,黄土峁、梁之间的冲沟、河沟多切入基岩,切割深度达100~200米。冲沟横剖面多呈槽形;河谷一般较宽,发育有2~3级阶地。这里沟壑密度高达6~8公里/平方公里;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约为1∶1。地表极为破碎,流水侵蚀和重力侵蚀都非常强烈,土壤侵蚀模数在1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是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Ⅱ7洛川—富县—黄陵塬梁沟壑亚区????该亚区位于洛河中游地区,大致在黄龙山与子午岭之间,南接关中平原区。由广义的洛川塬、黄土长梁及其间的沟壑所组成。洛川塬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典型的黄土地层剖面,形成比较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地层系列;二是部分地区黄土塬面保存较好。????广义的洛川塬由分布在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等县的被沟谷分割的黄土塬所组成,其中面积较大的有永乡塬(即狭义的洛川塬)、交道塬、旧县塬、老庙塬等。永乡塬长约30公里,最宽处达13公里;其他塬面宽多在0.5~3公里。塬面开阔平坦,坡度仅1°~2°,塬边坡度增至6°~8°,谷缘线以下常为陡坡或梯级式谷坡。洛川塬塬面微向东南倾斜,塬面的局部地方还出现一些宽浅的湿陷性洼地。目前,塬内沟谷分割与塬边丘陵化过程仍在同时进行中,塬面不断遭受蚕食,面积日益缩小。????塬面土壤侵蚀较轻,切沟、冲沟等较大的侵蚀沟主要集中在塬边和塬内河沟的两侧。冲沟谷壁陡峭,深数十米至120余米,横剖面常呈V形。塬面水流下泄是沟谷发展的重要动力。塬边现代冲沟溯源侵蚀活跃。沟谷向塬内延伸,两条沟的沟头之间常形成很狭窄的崾崄。分割洛川塬的洛河及其支流河沟,深达200米以上,具槽形开阔谷底,发育了一、二级阶地。谷坡地带,重力侵蚀极为活跃。有关洛川塬黄土冲沟的发育特征,如下表:洛川塬冲沟发育特征(据戴英生资料)
┏━━━━━┳━━━━━━━━━━━━━━━━━━━━━━━━━━━━━━━━━━┓
┃统计面积黄土冲沟发育状况
┃┣━━━━━━┳━━━━━━┳━━━━━━┳━━━━━━┳━━━━━━┫
┃(km2)┃总长度平均密度占总面积平均切割平均纵
┃┃(km)┃(km/km)┃(%)┃深度(m)比降(‰)
┣━━━━━╋━━━━━━╋━━━━━━╋━━━━━━╋━━━━━━╋━━━━━━┫
┃100┃165.1┃1.65┃51┃140┃9┃
┗━━━━━┻━━━━━━┻━━━━━━┻━━━━━━┻━━━━━━┻━━━━━━┛
????洛川塬是在古山间盆地的基础之上,经黄土堆积、侵蚀而逐步形成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的典型黄土塬。塬边丘陵化使黄土塬的四周被沟壑分割成一条条黄土梁。这些黄土梁大小不一,梁面较平坦,高程相近,仍保持着被分割前的蓦本特点。此种平顶梁以洛川塬的东侧较为发育。另外,塬内沟谷分割也可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平顶黄土梁。????Ⅱ8黄河沿岸峡谷丘陵亚区????该亚区位于黄河河曲到龙门段以西的狭长地带,从北向南,包括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等县市的河沿地带。雄伟的黄河峡谷与其西岸连绵不断的丘陵是该亚区地貌的主要特点。????黄河从河曲县南的石梯子到龙门段,长500多公里,两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十米至百余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形成一道雄伟壮观的千里长峡。河水在峡谷中大致保持南北流向,与河谷沿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走向基本一致。从府谷往南直到壶口,河道深切于三叠系沙页岩中,河道狭窄,两岸壁立,著名的壶口瀑布就在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之间的河段上。壶口一带,黄河峡谷下陡上缓,横断面呈套谷形态。底部宽约250~300米,由谷底到龙王坡高约150米,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开,谷坡平缓。壶口以上水面较宽,到了壶口,水流汇入宽30~50米,深约30米的沟槽,在此槽上端,水流汇集,倾泻成瀑,瀑布高度,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在洪水期,变成一股急流,瀑布形态不明显。壶口瀑布的成因与大致呈水平构造的三叠纪厚层绿色砂岩有关。此类岩石比较坚硬,且向上游缓倾3°~4°,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由于黄河水流的溯源侵蚀,壶口瀑布向上游退却,现在已达龙王辿。龙门是黄河在晋陕千里长峡的末端。龙门附近谷底宽约150米,出露地层主要是奥陶纪石灰岩及石炭、二叠纪沙页岩类,两岸山岭绵亘,大致成北东—南西向延伸,成为汾渭平原的屏障,黄河出龙门后,急湍南下的水流骤然失去约束,而向南散开,河床宽度突然扩展到15公里以上。????在黄河西岸的狭长地带,分布着被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基岩主要是二叠纪、三叠纪的砂岩和页岩,其上覆盖着薄层的不连续的黄土。黄土厚0~40米,各处不一,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呈现出一种基岩残丘景象;其余地区多呈梁、峁状。梁、峁顶面~般海拔1200米,高出黄河谷底400~500米。由于黄河强烈下切,使其沿岸支流也随之强烈下切,因而将沿岸地表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被薄层黄土覆盖的或直接裸露的石质丘陵。????Ⅱ9宜川—延长残塬平梁亚区????该亚区位于黄河沿岸峡谷丘陵亚区的西侧,由北向南主要包括延川、延长、宜川等县的中部。该亚区南部的云岩河、仕望河流域,沟间地以黄土残塬为主;而北部延川、延长一带,沟间地以黄土平梁为主。????宜川一带的黄土残塬,塬面海拔1000~1400米,由西向东微倾。黄土塬被沟谷分割成一些大小不等的残块,其中牛佃塬、高柏塬、阁楼塬面积较大。黄土残塬下伏基岩古地貌为古黄河的一个山间盆地,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黄土多被剥蚀,中更新世的厚层黄土堆积奠定了黄土塬的基础,此后,又有马兰黄土堆积,在继承性河沟和现代冲沟作用下,逐渐形成黄土残塬,塬面不仅破碎,而且由谷缘向塬的中心部分,相对高差可达100~120米。例如牛佃塬,东西宽数公里,南北长达数十公里,呈缓倾的阶状向主谷过渡;塬中心坡度为1°~3°,塬边增至10°~15°。由于塬区河流皆汇于侵蚀基准面很低的黄河,因而各种侵蚀作用都比较活跃。????延川、延长一带的梁状丘陵是塬边丘陵化或黄土残塬进一步被蚕食的产物。这些平顶梁海拔1000~1300米,梁面呈微穹形,坡度为1°~3°,临近谷缘线坡度增至10°~30°,一般宽500~2000米。沟谷切割深度达120~150米,大块梁面上有时分布着一些湿陷性洼地。????Ⅱ10子午岭梁状中低山丘陵亚区????该亚区包括子午岭的北段、南段和东侧山前地带。子午岭北段海拔1400~1600米,相对高度300~400米,基岩上覆厚层黄土,山势较低缓,多呈梁状延伸,构成“石山土戴帽”的自然景观,基岩多出露在沟谷中。子午岭东侧是洛河多条支流的上源地区,沟间地以黄土长梁为主,海拔1300~1500米,相对高度300~400米,这些黄土梁延伸可达30~40公里,成为子午岭的分支山梁,愈向上游,梁面愈宽。这些黄土长梁又构成洛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岭。????Ⅱ11崂山梁状低山丘陵亚区????该亚区以崂山山地为主。崂山位于延安以南,大体沿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一般海拔1400米左右。大墩梁海拔1464米,是洛河与延河、云岩河、仕望河等黄河支流的分水岭,崂山和子午岭北段一样,属梁状低山丘陵,山梁上覆盖厚层黄土,基岩出露在沟谷底部,是典型的“石山土戴帽”式的山地。崂山东南接黄龙山,过去两山统称为梁山山脉。本亚区植被覆盖度达50%~70%,土壤侵蚀较轻。????Ⅱ12子午岭土石中山亚区????该亚区包括子午岭的中段和南段。子午岭为陕甘两省的界山,山体沿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子午岭大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黄土所覆盖,南部一些较高的山梁基岩裸露,成为“黄土海洋中的基岩岛”。子午岭过去被称做桥山山脉,北接崂山西段,向南延伸至焦坪附近分为两支,一支伸向东南,为宜君梁;另一支伸向西南,其南端便是子午岭的最高点石门山(海拔1855米),该段子午岭高程多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主要的山岭有沮源关(海拔1687米)、墩梁(海拔1625米)、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附近的庙山(海拔1734米)、旬邑境内的洪山寺梁(海拔1846沭)等。子午岭山形似牛背,由主脊向两侧缓倾。该亚区植被覆盖度达70%以上,土壤侵蚀轻微。????Ⅱ13黄龙山土石中山亚区????该亚区以黄龙山山地为主。黄龙山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山体沿北北东—南南西向延伸,山脊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大岭海拔1783米,是石堡川、涺水、猴儿川、白水川、大南川、小南川等河流的发源地,山区水系呈放射状向不同方向流出,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黄龙山主要由中生界沙页岩类组成,黄土呈不连续状分布在海拔1400以下地带,在此以上多为基岩裸露;海拔1300米以下有厚层黄土分布,以次生黄土为主。黄龙山和子午岭一样,其主体部分是突出于黄土海洋中的基岩岛,高出黄土塬、梁顶面300~500米,属土石中山,为古剥蚀面的残留部分。第四纪以来,间歇性上升显著,坡度较大,侵蚀强烈,不利于黄土堆积,因而成为黄土海洋中的基岩岛。目前黄龙山植被较好,次生梢林茂密,现代地貌作用过程微弱。????Ⅱ14铜川残塬长梁沟壑亚区????本亚区包括铜川城、郊两区的中、南部和耀县中部地区。地貌以黄土残塬为主,黄土长梁主要分布在黄土戡塬的东西两侧。黄土残塬海拔900~1250米,呈波状起伏。沟壑密度较大且深切,地面支离破碎。黄土下伏古地貌为一山间侵蚀剥蚀盆地,第四纪时,堆积了100~120米厚的黄土,后经流水侵蚀切割,构成今日的残塬深谷状态。沟谷下部常有古生界石灰岩、砂岩、页岩和中生界沙页岩类出露,在铜川郊区东部与东南部以及耀县西部发育有较长的冲沟,冲沟间形成一道道长梁,该亚区重力侵蚀极为活跃。????Ⅱ15彬县—长武塬梁沟壑亚区????该亚区主要包括泾河两侧的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宽塬沟谷与宽梁缓谷是该亚区地貌的突出特点。????宽塬沟谷主要分布在长武、彬县北部及旬邑、淳化两县基岩山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塬面平坦开阔,坡度多为1°~3°,海拔900~1400米,塬面与沟壑面积之比,平均为6:4,相对高差150~300米。面积较大的塬有长武北部的长武塬,彬县北部的北极塬和新民塬,旬邑的张洪塬、太峪塬、职田塬、底庙塬、清源塬和土桥塬,淳化的润镇塬等。当地人将这些黄土塬称做“大塬”。????在泾河支流——黑河与亭口镇以下的泾河干流以南,主要为残塬沟谷。长武、彬县这两县南部,还保留着巨家、水口等小块塬,塬面坡度2°~6°,海拔1000~1200米,是一种残塬缓坡地带。永寿县境内的黄土残塬,塬面破碎,多呈梁状丘陵形态,横亘在该县北部的永寿梁,是起伏较大的黄土塬的残留部分,海拔1100~1400米,构成该县北部的分水岭,主“梁”两侧,形成比较明显的梁沟并列地貌特征,总体呈宽梁缓谷状态。????该亚区的基岩古地貌,多半是有一定起伏的山间盆地,主要由中生界砂岩、页岩类和第三系红土层组成,其上部覆盖着厚度可达200米的黄土。在大地构造上,这里是鄂尔多斯台拗南部渭河断陷盆地以北的缓倾斜区,自第三纪末以来,地壳大面积中度隆起,在黄土堆积作用与流水侵蚀作用共同塑造下,逐步发展成今日的黄土塬梁沟壑地貌。????Ⅱ16麟游—陇县低山亚区????该亚区包括麟游、岐山、凤翔、千阳4县的北部,陇县的中部和北部以及宝鸡县县城以西的部分地段,地貌以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为主。????该亚区由一系列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组成,海拔1000~1600米,个别山峰超过1600米,如老爷岭海拔1678米,岐山海拔1651米,东堀山海拔1675米。中部有千山横贯东西,构成泾渭两水系的分水岭。除岐山、千阳岭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山地为厚度不等的黄土所覆盖,形成石山土戴帽的地形。????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由于长期遭受流水侵蚀切割,河谷纵横,地形破碎,岭脊狭窄,较大的河流已切入基岩之中,谷地较宽,发育有漫滩和阶地。如千河在千阳—陇县河段,河谷宽4~5公里,最宽可达10公里,两岸分布着三级阶地。????老爷岭、东堀山、瓦罐岭等基岩山地,多呈断续的岛状分布,山体南仰北倾。南坡陡峻,基岩裸露;北坡有黄土覆盖,坡面比较平缓。山地主要由古老岩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类构成。????Ⅱ17陇山石质中山亚区????该亚区主要包括陇县的西部、西北部及宝鸡西部地区。六盘山又称陇山,跨陕、甘、宁三省区,是一条北北西向的狭长山地,该亚区是陇山山地的一部分,主峰关山海拔2428米,一般海拔1500~2200米,西北高而东南低,是渭河与千河的分水岭,陇山在陕西境内称关山,以石质山地和石山土戴帽式的山地组合而成。关山山地,山顶起伏较小,多呈浑圆状,局部地段孤峰突兀,海拔2000米以上;山谷切割较浅,谷形多为U形和槽形,谷坡较缓,谷底较宽,河流多曲流,并发育有漫滩阶地,香山盆地是区内较大的山间盆地。区内主要为下古生界大理岩、片麻岩、凝灰岩,还有大片花岗岩、闪长岩等侵入岩类。薄层黄土主要覆盖在南部和东部的山坡上,一般厚5~15米,陇山是我国大陆内部最年青的山系之一,因而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白于山为梁状山地。主要由白垩系沙页岩、上新统三趾马红土和第四系黉土组成。黄土层一般厚50~70米,局部可达百米。主梁呈东西方向断续延伸,西入宁夏境内,总长约200公里,平均海拔1600~1800米,梁顶起伏和缓,为陕北黄土高原北部地势最高的地段,是洛河、无定河、延河、清涧河、大理河等河流的发源地,泾河支流东川上源十字河也发源于白于山西侧。靖边县东南的老虎脑(海拔1730米)、西南的白于山峰(海拔1805米),定边县南的魏梁(海拔1907米)、杨井东南的张元峁南梁(海拔1860米)、西南的花凤子梁(海拔1864米)、马鞍山(海拔1875米)等,均为白于山的主要山岭。横山为白于山东段向东北方向的延伸部分,位于横山县西部,亦是黄土覆盖的梁状山地,平均海拔1400~1700米,主要山峰有万药山(海拔1601米)、双城东南部的梁地(海拔1535米)等。????白于山梁长沟深,沟坡陡峻,相对切割深度达300~400米,沟谷下部多呈V形,谷坡坡度为45°~75°;上部开阔,谷坡坡度为25°~45°,状似喇叭。由主梁分出的次一级长梁分别向东、南、北等方向延伸,呈波状梯级式逐渐降低,由海拔1800~1500米,梁面坡度为10°~25°,坡面流水侵蚀、重力侵蚀活跃,水土流失严重。????与陕北其他基岩山地相比,白于山形成时代较晚,大约在上新世时这里还在下降,低洼处沉积了数十米厚的红色土和沙砾层,自上新世末之后才开始上升,最后形成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地,并导致黄土高原面大体向东南方向倾斜。????Ⅱ3白于山西南残塬亚区????该亚区位于定边县白于山西南侧,塬面海拔1600~1700米;黄土层深厚,一般为100~200米,沟谷发育,塬面破碎,以姬塬、刘峁塬、罗庞塬、杨塬等面积较大。这些被沟谷分割的小块塬,长十多公里,宽1~5公里,塬面平坦,中心部位坡度2°~5°,边缘8°~15°。沟谷深200~250米,多呈V形,沟坡25°~75°。沟壑密度为4~5公里/平方公里。现代沟谷侵蚀活跃。在较大的沟谷上源有墹地分布。????Ⅱ4吴旗—志丹深切长梁峡谷亚区????该亚区位于白于山的南侧,包括吴旗、志丹两县的大部分地区,地处洛河、延河等的上源地段,地表以黄土梁状丘陵为主,梁长谷深是该亚区的突出特点,区内水系呈树枝状,梁的排列及延伸方向,受水文网的制约。吴旗县北部,河网密度相对较小,梁面较宽,一般为100~500米,长3~4公里以上。梁面坡度一般为3°~5°,谷缘处增至20°~30°,形如猪背,分布高程在海拔1500米左右,大体向东南倾斜。在河网密度相对较大的地段,梁面变窄,坡度增大。梁间冲沟多呈套谷式结构,下部呈V形:上部较宽,沟谷较深,谷坡陡峻,区内切割深度为70~200米。这里的黄土梁状丘陵属承袭性地貌,黄土长梁的基岩骨架呈梁状,由中生代沙页岩和上新统红土组成。在一些下切较深的沟谷里,黄土层以下有红土和沙页岩出露。????Ⅱ5安塞—甘泉梁峁丘陵沟壑亚区????该亚区位于吴旗—志丹深切长梁峡谷亚区的东侧与东南侧,由北向南,跨横山、子洲、子长、安塞、志丹、延安、甘泉等县市的毗连地带。该区地貌组合的特点是:以黄土梁为主、黄土峁较少,沟壑发育。????该亚区黄土梁、峁顶海拔1200~1600米。梁多峁少,梁长峁大,一些大型的孤立峁多分布在梁顶间。宽梁长梁多分布在接近主分水岭的地带,顶面平缓,坡度一般小于5°;愈向沟谷的下游,切割密度增大,窄梁和短梁居多,顶面呈鱼脊形,坡度达15°~30°,黄土梁峁多承袭了下伏基岩古地貌的基本特征。在平面图上,梁呈正向的,沟谷作负向的树枝形。纵横交错的沟壑将地表分割得相当破碎,梁的延展方向和长短受沟谷结构和切割密度所制约。梁顶面积较小,梁顶面以下坡折明显,由坡折线向下到谷缘坡度为10°~25°。梁峁坡上,面蚀、细沟、浅沟侵蚀均相当强烈。谷缘线以下的侵蚀沟深切,切割深度达150~200米。冲沟横剖面呈V形或胡同式的巷沟;干沟、河沟横剖面多呈较宽的V形,其纵剖面常具石跌水。部分有曲流发育的河沟,常形成一、二级阶地,当地称沟坪地。沟谷内,崩塌、滑坡、泻溜等重力地貌极为发育。????Ⅱ6米脂—子长峁状丘陵沟壑亚区????该亚区位于东部片沙黄土梁峁亚区和安塞—甘泉梁峁丘陵沟壑亚区的东侧,由东北向西南,跨府谷、神木、榆林、横山、米脂、子洲、绥德、子长、清涧等县市。????这里地貌组合以黄土峁为主,峁小梁短,沟壑纵横,地表极为破碎。从米脂经绥德到子长县北部,黄土峁最为发育,峁顶海拔1100~1400米。黄土峁形似馒头,顶部坡度为2°~5°,峁坡呈凸形和凹形,下部坡度增至15°~30°。区内峁多梁窄,峁梁起伏;有的地方是上峁下梁,峁由梁的上部解体而来。黄土峁状丘陵与下伏基岩古地貌有一定程度的承袭性,但目前由梁变峁的过程仍在继续着,两个峁之间的鞍部,由于沟头侵蚀和坡面冲刷变得很窄,群众称之为墕,墕被切穿,两峁便被深沟分开。该亚区内,沟壑极为发育,黄土峁、梁之间的冲沟、河沟多切入基岩,切割深度达100~200米。冲沟横剖面多呈槽形;河谷一般较宽,发育有2~3级阶地。这里沟壑密度高达6~8公里/平方公里;沟间地与沟谷地面积之比约为1∶1。地表极为破碎,流水侵蚀和重力侵蚀都非常强烈,土壤侵蚀模数在15000吨/平方公里·年以上,是陕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Ⅱ7洛川—富县—黄陵塬梁沟壑亚区????该亚区位于洛河中游地区,大致在黄龙山与子午岭之间,南接关中平原区。由广义的洛川塬、黄土长梁及其间的沟壑所组成。洛川塬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具有典型的黄土地层剖面,形成比较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地层系列;二是部分地区黄土塬面保存较好。????广义的洛川塬由分布在富县、洛川、黄陵、宜君等县的被沟谷分割的黄土塬所组成,其中面积较大的有永乡塬(即狭义的洛川塬)、交道塬、旧县塬、老庙塬等。永乡塬长约30公里,最宽处达13公里;其他塬面宽多在0.5~3公里。塬面开阔平坦,坡度仅1°~2°,塬边坡度增至6°~8°,谷缘线以下常为陡坡或梯级式谷坡。洛川塬塬面微向东南倾斜,塬面的局部地方还出现一些宽浅的湿陷性洼地。目前,塬内沟谷分割与塬边丘陵化过程仍在同时进行中,塬面不断遭受蚕食,面积日益缩小。????塬面土壤侵蚀较轻,切沟、冲沟等较大的侵蚀沟主要集中在塬边和塬内河沟的两侧。冲沟谷壁陡峭,深数十米至120余米,横剖面常呈V形。塬面水流下泄是沟谷发展的重要动力。塬边现代冲沟溯源侵蚀活跃。沟谷向塬内延伸,两条沟的沟头之间常形成很狭窄的崾崄。分割洛川塬的洛河及其支流河沟,深达200米以上,具槽形开阔谷底,发育了一、二级阶地。谷坡地带,重力侵蚀极为活跃。有关洛川塬黄土冲沟的发育特征,如下表:洛川塬冲沟发育特征(据戴英生资料)
┏━━━━━┳━━━━━━━━━━━━━━━━━━━━━━━━━━━━━━━━━━┓
┃统计面积黄土冲沟发育状况
┃┣━━━━━━┳━━━━━━┳━━━━━━┳━━━━━━┳━━━━━━┫
┃(km2)┃总长度平均密度占总面积平均切割平均纵
┃┃(km)┃(km/km)┃(%)┃深度(m)比降(‰)
┣━━━━━╋━━━━━━╋━━━━━━╋━━━━━━╋━━━━━━╋━━━━━━┫
┃100┃165.1┃1.65┃51┃140┃9┃
┗━━━━━┻━━━━━━┻━━━━━━┻━━━━━━┻━━━━━━┻━━━━━━┛
????洛川塬是在古山间盆地的基础之上,经黄土堆积、侵蚀而逐步形成的,是中国黄土高原上的典型黄土塬。????塬边丘陵化使黄土塬的四周被沟壑分割成一条条黄土梁。这些黄土梁大小不一,梁面较平坦,高程相近,仍保持着被分割前的蓦本特点。此种平顶梁以洛川塬的东侧较为发育。另外,塬内沟谷分割也可形成一些大小不等的平顶黄土梁。????Ⅱ8黄河沿岸峡谷丘陵亚区????该亚区位于黄河河曲到龙门段以西的狭长地带,从北向南,包括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延川、延长、宜川、韩城等县市的河沿地带。雄伟的黄河峡谷与其西岸连绵不断的丘陵是该亚区地貌的主要特点。????黄河从河曲县南的石梯子到龙门段,长500多公里,两岸大部分崖壁陡立,高出水面数十米至百余米,河道一般宽200~400米,形成一道雄伟壮观的千里长峡。河水在峡谷中大致保持南北流向,与河谷沿岸的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走向基本一致。从府谷往南直到壶口,河道深切于三叠系沙页岩中,河道狭窄,两岸壁立,著名的壶口瀑布就在陕西宜川与山西吉县之间的河段上。壶口一带,黄河峡谷下陡上缓,横断面呈套谷形态。底部宽约250~300米,由谷底到龙王坡高约150米,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开,谷坡平缓。壶口以上水面较宽,到了壶口,水流汇入宽30~50米,深约30米的沟槽,在此槽上端,水流汇集,倾泻成瀑,瀑布高度,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在洪水期,变成一股急流,瀑布形态不明显。壶口瀑布的成因与大致呈水平构造的三叠纪厚层绿色砂岩有关。此类岩石比较坚硬,且向上游缓倾3°~4°,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由于黄河水流的溯源侵蚀,壶口瀑布向上游退却,现在已达龙王辿。龙门是黄河在晋陕千里长峡的末端。龙门附近谷底宽约150米,出露地层主要是奥陶纪石灰岩及石炭、二叠纪沙页岩类,两岸山岭绵亘,大致成北东—南西向延伸,成为汾渭平原的屏障,黄河出龙门后,急湍南下的水流骤然失去约束,而向南散开,河床宽度突然扩展到15公里以上。????在黄河西岸的狭长地带,分布着被薄层黄土覆盖的石质丘陵。基岩主要是二叠纪、三叠纪的砂岩和页岩,其上覆盖着薄层的不连续的黄土。黄土厚0~40米,各处不一,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呈现出一种基岩残丘景象;其余地区多呈梁、峁状。梁、峁顶面~般海拔1200米,高出黄河谷底400~500米。由于黄河强烈下切,使其沿岸支流也随之强烈下切,因而将沿岸地表分割得支离破碎,形成被薄层黄土覆盖的或直接裸露的石质丘陵。????Ⅱ9宜川—延长残塬平梁亚区????该亚区位于黄河沿岸峡谷丘陵亚区的西侧,由北向南主要包括延川、延长、宜川等县的中部。该亚区南部的云岩河、仕望河流域,沟间地以黄土残塬为主;而北部延川、延长一带,沟间地以黄土平梁为主。????宜川一带的黄土残塬,塬面海拔1000~1400米,由西向东微倾。黄土塬被沟谷分割成一些大小不等的残块,其中牛佃塬、高柏塬、阁楼塬面积较大。黄土残塬下伏基岩古地貌为古黄河的一个山间盆地,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黄土多被剥蚀,中更新世的厚层黄土堆积奠定了黄土塬的基础,此后,又有马兰黄土堆积,在继承性河沟和现代冲沟作用下,逐渐形成黄土残塬,塬面不仅破碎,而且由谷缘向塬的中心部分,相对高差可达100~120米。例如牛佃塬,东西宽数公里,南北长达数十公里,呈缓倾的阶状向主谷过渡;塬中心坡度为1°~3°,塬边增至10°~15°。由于塬区河流皆汇于侵蚀基准面很低的黄河,因而各种侵蚀作用都比较活跃。????延川、延长一带的梁状丘陵是塬边丘陵化或黄土残塬进一步被蚕食的产物。这些平顶梁海拔1000~1300米,梁面呈微穹形,坡度为1°~3°,临近谷缘线坡度增至10°~30°,一般宽500~2000米。沟谷切割深度达120~150米,大块梁面上有时分布着一些湿陷性洼地。????Ⅱ10子午岭梁状中低山丘陵亚区????该亚区包括子午岭的北段、南段和东侧山前地带。子午岭北段海拔1400~1600米,相对高度300~400米,基岩上覆厚层黄土,山势较低缓,多呈梁状延伸,构成“石山土戴帽”的自然景观,基岩多出露在沟谷中。子午岭东侧是洛河多条支流的上源地区,沟间地以黄土长梁为主,海拔1300~1500米,相对高度300~400米,这些黄土梁延伸可达30~40公里,成为子午岭的分支山梁,愈向上游,梁面愈宽。这些黄土长梁又构成洛河一些支流的分水岭。????Ⅱ11崂山梁状低山丘陵亚区????该亚区以崂山山地为主。崂山位于延安以南,大体沿北北西—南南东向伸展,一般海拔1400米左右。大墩梁海拔1464米,是洛河与延河、云岩河、仕望河等黄河支流的分水岭,崂山和子午岭北段一样,属梁状低山丘陵,山梁上覆盖厚层黄土,基岩出露在沟谷底部,是典型的“石山土戴帽”式的山地。崂山东南接黄龙山,过去两山统称为梁山山脉。本亚区植被覆盖度达50%~70%,土壤侵蚀较轻。????Ⅱ12子午岭土石中山亚区????该亚区包括子午岭的中段和南段。子午岭为陕甘两省的界山,山体沿北北西—南南东向延伸,构成洛河与泾河的分水岭。子午岭大部分被不同厚度的黄土所覆盖,南部一些较高的山梁基岩裸露,成为“黄土海洋中的基岩岛”。子午岭过去被称做桥山山脉,北接崂山西段,向南延伸至焦坪附近分为两支,一支伸向东南,为宜君梁;另一支伸向西南,其南端便是子午岭的最高点石门山(海拔1855米),该段子午岭高程多在海拔1500~1800米之间,主要的山岭有沮源关(海拔1687米)、墩梁(海拔1625米)、五里墩(海拔1625米)、宜君哭泉附近的庙山(海拔1734米)、旬邑境内的洪山寺梁(海拔1846沭)等。子午岭山形似牛背,由主脊向两侧缓倾。该亚区植被覆盖度达70%以上,土壤侵蚀轻微。????Ⅱ13黄龙山土石中山亚区????该亚区以黄龙山山地为主。黄龙山是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天然分界,山体沿北北东—南南西向延伸,山脊多在海拔1500米以上。主峰大岭海拔1783米,是石堡川、涺水、猴儿川、白水川、大南川、小南川等河流的发源地,山区水系呈放射状向不同方向流出,地势由主脊向东西两侧缓倾。黄龙山主要由中生界沙页岩类组成,黄土呈不连续状分布在海拔1400以下地带,在此以上多为基岩裸露;海拔1300米以下有厚层黄土分布,以次生黄土为主。黄龙山和子午岭一样,其主体部分是突出于黄土海洋中的基岩岛,高出黄土塬、梁顶面300~500米,属土石中山,为古剥蚀面的残留部分。第四纪以来,间歇性上升显著,坡度较大,侵蚀强烈,不利于黄土堆积,因而成为黄土海洋中的基岩岛。目前黄龙山植被较好,次生梢林茂密,现代地貌作用过程微弱。????Ⅱ14铜川残塬长梁沟壑亚区????本亚区包括铜川城、郊两区的中、南部和耀县中部地区。地貌以黄土残塬为主,黄土长梁主要分布在黄土戡塬的东西两侧。黄土残塬海拔900~1250米,呈波状起伏。沟壑密度较大且深切,地面支离破碎。黄土下伏古地貌为一山间侵蚀剥蚀盆地,第四纪时,堆积了100~120米厚的黄土,后经流水侵蚀切割,构成今日的残塬深谷状态。沟谷下部常有古生界石灰岩、砂岩、页岩和中生界沙页岩类出露,在铜川郊区东部与东南部以及耀县西部发育有较长的冲沟,冲沟间形成一道道长梁,该亚区重力侵蚀极为活跃。????Ⅱ15彬县—长武塬梁沟壑亚区????该亚区主要包括泾河两侧的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宽塬沟谷与宽梁缓谷是该亚区地貌的突出特点。????宽塬沟谷主要分布在长武、彬县北部及旬邑、淳化两县基岩山地以外的广大地区,塬面平坦开阔,坡度多为1°~3°,海拔900~1400米,塬面与沟壑面积之比,平均为6:4,相对高差150~300米。面积较大的塬有长武北部的长武塬,彬县北部的北极塬和新民塬,旬邑的张洪塬、太峪塬、职田塬、底庙塬、清源塬和土桥塬,淳化的润镇塬等。当地人将这些黄土塬称做“大塬”。????在泾河支流——黑河与亭口镇以下的泾河干流以南,主要为残塬沟谷。长武、彬县这两县南部,还保留着巨家、水口等小块塬,塬面坡度2°~6°,海拔1000~1200米,是一种残塬缓坡地带。永寿县境内的黄土残塬,塬面破碎,多呈梁状丘陵形态,横亘在该县北部的永寿梁,是起伏较大的黄土塬的残留部分,海拔1100~1400米,构成该县北部的分水岭,主“梁”两侧,形成比较明显的梁沟并列地貌特征,总体呈宽梁缓谷状态。????该亚区的基岩古地貌,多半是有一定起伏的山间盆地,主要由中生界砂岩、页岩类和第三系红土层组成,其上部覆盖着厚度可达200米的黄土。在大地构造上,这里是鄂尔多斯台拗南部渭河断陷盆地以北的缓倾斜区,自第三纪末以来,地壳大面积中度隆起,在黄土堆积作用与流水侵蚀作用共同塑造下,逐步发展成今日的黄土塬梁沟壑地貌。????Ⅱ16麟游—陇县低山亚区????该亚区包括麟游、岐山、凤翔、千阳4县的北部,陇县的中部和北部以及宝鸡县县城以西的部分地段,地貌以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为主。????该亚区由一系列起伏不大的低山、丘陵组成,海拔1000~1600米,个别山峰超过1600米,如老爷岭海拔1678米,岐山海拔1651米,东堀山海拔1675米。中部有千山横贯东西,构成泾渭两水系的分水岭。除岐山、千阳岭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山地为厚度不等的黄土所覆盖,形成石山土戴帽的地形。????黄土覆盖的低山丘陵,由于长期遭受流水侵蚀切割,河谷纵横,地形破碎,岭脊狭窄,较大的河流已切入基岩之中,谷地较宽,发育有漫滩和阶地。如千河在千阳—陇县河段,河谷宽4~5公里,最宽可达10公里,两岸分布着三级阶地。????老爷岭、东堀山、瓦罐岭等基岩山地,多呈断续的岛状分布,山体南仰北倾。南坡陡峻,基岩裸露;北坡有黄土覆盖,坡面比较平缓。山地主要由古老岩系的石灰岩、砂岩、页岩类构成。????Ⅱ17陇山石质中山亚区????该亚区主要包括陇县的西部、西北部及宝鸡西部地区。六盘山又称陇山,跨陕、甘、宁三省区,是一条北北西向的狭长山地,该亚区是陇山山地的一部分,主峰关山海拔2428米,一般海拔1500~2200米,西北高而东南低,是渭河与千河的分水岭,陇山在陕西境内称关山,以石质山地和石山土戴帽式的山地组合而成。关山山地,山顶起伏较小,多呈浑圆状,局部地段孤峰突兀,海拔2000米以上;山谷切割较浅,谷形多为U形和槽形,谷坡较缓,谷底较宽,河流多曲流,并发育有漫滩阶地,香山盆地是区内较大的山间盆地。区内主要为下古生界大理岩、片麻岩、凝灰岩,还有大片花岗岩、闪长岩等侵入岩类。薄层黄土主要覆盖在南部和东部的山坡上,一般厚5~15米,陇山是我国大陆内部最年青的山系之一,因而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