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医十项护理基本操作
2015-11-15 | 阅:  转:  |  分享 
  
中医十项基本护理操作

中药熏洗法

目的:将药物煎汤,趁热在患处熏蒸、淋洗,以达到疏通腠理、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疮疡、筋骨疼痛、目赤肿痛、阴痒带下、肛门疾病等。

禁忌症:女性月经期、孕妇禁用做浴。

护理及注意事项:1.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尽量加盖衣被;

2.熏洗药温不宜过热,温度适宜,以防烫伤;

3.在伤口部位进行熏洗时,按无菌技术操作进行;

4.包扎部位进行熏洗时,应揭去敷料,完毕后换消毒敷料;

5.所有物品需清洁消毒,用具一人一份一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用物:清洁治疗盘、水温计、小毛巾2块、棉垫2块、纱布、持物钳、一次性中单、清洗用的盆、水壶装好药液。











2.中药湿敷



目的:是将无菌纱布用药液浸透、敷于局部,以达到疏通腠理、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等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适应症:局部肿胀、疼痛、瘙痒等。

禁忌症: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护理及注意: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纱布从药液中捞出时,要拧得不干不湿,过干了效果不好,过湿则药液漫流;

3.药液不可过烫,防止烫伤;

4.保持敷料湿润与创面清洁,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5.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处理。

用物:清洁治疗盘、核对医嘱开的中药煎剂并倒适量于量杯中、检查水温计、有效期内灭菌弯盘放镊子2把和纱布3块、有效期内一次性中单。





3.刮痧



目的:运用边缘钝滑的器具如牛角板、铜钱、分币等在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单一方向刮动,使局部皮下出现瘀斑,从而疏通腠理使脏腑之气通达于处,促使周身气血通畅、逐邪外出,达到治疗目的。

适应症:主要为夏秋之间得各种急性疾患,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症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禁忌症:体型过于消廋、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禁用此法。

护理及注意事项: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

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

3.刮痧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

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

生冷油腻之品;

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

用物:清洁治疗盘、消毒弯盘放纱布、小药杯装温开水、刮器、大毛巾一块。







4.中药涂药法



目的:将各种外用药物直接涂于患处,达到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止痒镇痛等治疗效果。其剂型有水剂、酊剂、油剂、膏剂等。

适应症:使用于各种皮肤病及疮疡,水火烫伤、蚊虫咬伤等。

禁忌症:婴幼儿面部、有药物过敏史者禁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1.涂药前需清洁局部皮肤;

2.涂药次数依病情、药物而定,水剂、酊剂用后须将瓶盖盖紧,防止挥发;

3.混悬液先摇匀后再涂药;

4.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擦抹,使之渗入肌肤;5.涂药不宜过厚、过多,以防毛孔闭塞。

用物:清洁治疗盘、无菌包(无菌弯盘1套、药棉、镊子、纱布)一次性中单、遵医嘱的药物。















5.艾条灸



目的:借助艾绒燃烧之温热和药物作用,以温通经络调和气血、祛湿除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慢性虚弱性疾病及风寒湿邪为患的病症,如眩晕、贫血、脱肛、阴挺、遗尿、寒厥等。

禁忌:凡实证、热证、阴虚发热,以及面部,大血管和粘膜附近,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

护理及注意事项:1.采用艾柱灸时,针柄上的艾绒团必须捻紧,防止艾灰脱落灼伤皮肤,或烧毁衣物;

2.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正常现象。如灸后出现小水疱,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时,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去疱内液体,并覆盖消毒纱布,保持干燥,防止感染;

用物:清洁治疗盘、棉签、酒精灯、清洁弯盘、小口玻璃瓶、打火机、艾条。





.





6.拔火罐

目的:用罐状,借助热力,排出罐内空气使之形式成负压,吸附在皮肤穴位上,造成局部充血或淤血达温中到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去腐的目的。

适应症:1.风寒性肩背痛、腰腿痛、肢体麻木、外感风寒头痛、呕吐、泄泻、寒性哮喘、疮疡初期。

2.刺血拔罐适用于急性扭伤、有淤血者、疮疡顽癣、毒蛇咬伤等。

禁忌症:高热抽畜出血性疾病、皮肤过敏和疮疡,水肿和大血管处、妇女月经期、孕妇腰骶都不宜拔罐。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人等视情况慎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1.拔罐时应采取合理体位,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2.操作前一定要检查罐口周围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3.防止烫伤,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4.使用的火罐,均应消毒后备用;

5.起罐后如局部出现小水疱,可不必处理,可自行吸收,如水疱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无菌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用物:清洁治疗盘、弯盘、镊子1把、纱布2块、根据拔罐部位选择火罐、95%酒精、棉球、污物缸1个、打火机、大毛巾,下层放一个空盆。

7.穴位按摩

目的:通过手法刺激体表一定穴位或部位,达到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滑利关节、调和气血和脏腑功能、增强抗病能力、防病保健等作用。

适应症:常用于头痛、失眠、胸胁胀闷、风湿疼痛、腰腿酸痛、肢体麻木、腹泻、便秘等病症。

禁忌症:1.皮肤病病变部位及水火烫伤等所致皮肤烫伤部位;

2.患者有血液病及有出血倾向者;

3.久病及严重的心、肺、脑病患者,胃肠穿孔患者、癌症患者、高龄、体质极度虚弱者;

4.在极度疲劳或醉酒的情况下及精神病患者不能配合者;

5.患感染性疾病,如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重度骨质疏松症及急、慢性传染病患者的传染期;

6.由结核菌、化脓菌所引起的运动器官病症;

7.妇女在怀孕期和月经期,腹部和腰骶部不能进行;

8.未确诊的急性脊柱损伤;

9.患者肌饿时及剧烈运动后,推拿时需防止昏倒。

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

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

3.注意保护患者暴露部位,并保暖。

用物:清洁的治疗盘、清洁大毛巾、清洁推拿巾,有效期内的介质。

8.穴位注射







目的:在穴位中注射药物,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或痛处的刺激及药理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

适应症:各种急慢性疾病及各类急痛症。

禁忌症:病人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瘢痕或肿瘤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禁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1.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缓解紧张情绪;

3.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

4.有回血时不能注射药物,注意切勿注入关节腔。注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有任何不良反应则停止注射,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用物:棉签、根据医嘱核对药液并抽好、备用注射器及肾上腺素、污物缸、有效期内胺尔碘。











9,中药湿热敷



目的:各种慢性、虚寒性疾病、风湿、关节疼痛、扭挫伤、颈、腰椎病、各种痛症。

禁忌症:热证、皮肤过敏性疾病、疮疡破溃、急性扭挫伤初期不宜使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以取得合作,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操作中毛巾不可过烫,以防烫伤,注意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3.治疗过程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泡、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处理。

用物:盆内装中药煮过的毛巾垫3块、清洁治疗盘、清洁小毛巾、有效期内一次性中单。















10.耳穴压籽

目的:采用清洁的菜籽、药籽、磁石、绿豆等圆形硬粒按压在耳穴上,起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症:适应范围广各种急慢性疾病均可选用。

禁忌症:外耳有炎症、冻伤、破溃、疮疡、湿疹部位禁用,有习惯性流产的孕妇禁用,年老体弱、贫血、过度疲累者慎用。

护理及注意事项:(1)应用耳穴压籽疗法期间,防止胶布潮湿和污染(2)对胶布过敏者,可缩短贴压时间(3)按压时,切勿揉搓,以免搓破皮肤,造成感染,尤其对于糖尿病患者尤为注意(4)耳廓局部有炎症,冻疮时不宜贴压。

曲池:屈肘,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齿痛,上肢不遂,手臂肿痛等。



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取穴。简便取穴法:屈膝成直角,医者以左手掌心按在患者右膝髌骨上,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皮肤湿疹等。



犊鼻:屈膝,在髌骨下缘,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主治:膝关节痛,屈神不利,脚气等。



足三里: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

主治:胃痛,腹胀,泄泻,便秘等消化不良,水肿,疳积等。



承扶:俯卧,在臀横纹中央。

主治:痢疾,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委中:腘横纹中央。

主治:腰痛,髋关节屈伸不利,腘筋挛急,半身不遂等。



三阴交: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处。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失眠等。



涌泉:在足底前1/3与后2/3交界处,当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

主治:头痛,头昏,失眠,小儿惊风,昏厥等。



风市:直立垂手,中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主治: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遍身搔痒,脚气。



神阙:仰卧,在肚脐正中。

主治:肠鸣腹痛,泄泻,脱肛,虚脱。



肩贞:在腋后皱襞直上1寸。

主治:肩胛疼痛,上臂痛不能举。



肩髃:在肩峰前下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上臂平举时,肩端前缘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肩井:在大椎穴与锁骨连线的中点。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中风等。



睛明:在目内眦上方1分处。

主治:迎风流泪,目赤肿痛,目眩等。



攒竹:在眉毛内端,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目眩,视物不明,口眼歪斜等。



风池:平风府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感冒等。



百会:在头正中线上,后发际上7寸,或两耳尖连线与头正中线的交点处。

主治:头痛,眩晕,中风不语,脱肛等。























12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