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三谜
湘西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但是,在今天的人们看来,似乎与其它地区也差不多,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不过,在我的眼里,湘西最神秘之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辰州符的传说,二是赶尸的传说,三是放蛊的传说?。现在,还是先来说说辰州符吧。??(一)、辰州符
辰州符,是古代辰州一带治病的巫术,其治病的方法不是用药,而是用一种咒语化水来治病。古代人们相传,这种辰州符的治病方法又叫“祝由科”。《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有一段关于“祝由”的治病方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意思是说,听说上古之世,人们生了病,只要对病人转移精神,改变气的运行方式,用祝由的方式就能治好。由于上古时代人们心中无有邪念,非常坦诚,所以不需要用药内服,也不要用针石外治,只要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好了。”
清朝人许叔平在《里乘》卷三中也这样说过:“祝由氏治疾不用药,唯以清水一碗,以手捏剑诀,敕勒书符书面,以饮病者,亦无不效。”他还说,“祝由氏为湖南辰州府的人,故今辰州人,多擅此术,名曰‘祝由科’。为人治疾,誓不受钱币之谢,或酬以酒食即可。然擅此术者虽多,而真得秘传者甚少,如得真传者,实有起死回生之功。”由此可见,辰州符的真功夫在清代就已经渐渐失传,不过还是可以从一些笔记文献中有所发现。如清朝人张培仁在《妙香室丛话》卷14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神奇的故事:
某年本处校场阅兵,一人目集流矢,镞坚不得出。急访得一名祝由科者,乃龙钟老妪也。至,即命缚伤者于东楹,已立西楹咒之,观者环妪左右。咒移时,妪命观者少退,立即大叱一声,急侧其首,伤者目中矢立飞返射,中西楹,入寸楹,入寸许,与妪鬓才数寸。众人骇,视为伤者目,仍完好无创痕。
再举一个湘西的实例。光绪年间的《龙山县志?人物志》中讲述了一个名叫晏多略的人,是当时的龙山县城的人。有一年,白莲教从湖北来凤的方向进攻龙山县城,晏多略便带领一帮乡丁与白莲教作战。战斗中,忽然听到一声喊叫,他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一个邻居被人刺中了右胸,前后洞穿,眼看就不能活了。晏多略心想,自己将人家带出来,却被打死了,怎么向人家交代呢?于是,他马上念上一段咒语,然后吐一口唾沫在手心,一掌拍在伤者的受伤部位,喊了一声:“起!”那位受伤的邻居突然就站起来,并且又拿起武器与白莲教展开了战斗。他胸口上的伤口也很快就愈合了。
旧时的大庸县志也记载了一个名叫“金钩李胡子”的人,善于治疗伤病。有一次,一位妇女患了乳痈,如果动手术,势必会触摸到妇女的乳房。金钩李胡子便念了一番咒语,将妇女的乳痈转移到屋前的一根中柱上,便在中柱上动手术,结果,中柱上脓血直流,而妇女却毫无感觉。不久就将乳痈割了下来。而妇女的伤病也很快就好了。
二)、赶尸术
民间传说中的巫术。又称“移灵”。据说术士能以符(辰州符)咒使死人的尸体起立行走,由甲地翻山越岭而移到乙地。旧时,湘西一带的人如果死在外地,很难将其尸体运回家,往往就请一法师,施行法术,让尸体自己走回家,往往就请一法师,施行法术,让尸体自己走回来。这项巫术流传甚远,想起来确实让人毛骨悚然。一些外地的学者也屡屡谈到这一神奇而恐怖的巫术,只是百思不得其解。如台湾学者钱穆先生在其《略论中国心理学(二)》中就曾有过这样的说法:“辰州符能令离乡死尸不行回家,始再倒毙。此事流布极广,几乎国人皆知。据闻对日抗战时,有两美国人在湘西亲睹其事,曾邀两术者同赴美国实验,同科学家探讨,许巨金为酬。两术者拒之,谓:拜师受术时,曾立誓不为牟利。如获巨金,恐所受之术即不灵。凡属中国社会此事类奇异功能,皆出秘传,皆不为牟利。此又是心理学上一大问题,苟为牟利,即不传,得传亦不灵。
施蛰存在《祝由科的巫术》一文中写道:“湘西这一带,……如果有人死在外乡,无法运棺材回故乡安葬。因此,唯一的办法,便是请祝由科带死人走回家。祝由科画一道符,贴在死人额上,念了咒,摇着一个摄魂铃,死人就会跟着他走。带死人回家,必须在深更半夜,一个祝由科后面跟着一个或几个死人。走到天色将明,就得投奔当地祝由科的家。死人走进门,就靠在门背后。不能让他躺倒,一躺倒就破了法术,第二夜就不能走了。死人在路上走,不能给生人看见,一看见他就倒下,也不会走了。所以祝由科一边走一边摇铃,叫人让开躲避。因此我劝你不要走得太远,怕会碰上。
根据一些调查材料,我们发现,在湘西一带确实流传着有关赶尸的传说,而且有的也说得活灵活现。一般而言,赶尸是湘西的巫师的一种法术行为,到了清朝时期,道士也能够赶尸。赶尸,往往是3到5人赶一具尸体,其中一人背一根外裹毛皮,长约两尺的木棒,走在尸体的前面,尸体头戴斗笠,跟着这根木棒行走,木棒停止,尸体也就不动。举行法事前,巫师要念咒画符,并在尸体上贴上符咒,再念咒语,尸体就可以自行行走。行进时,还要有一到二人走在最前面大约一里路左右,专门负责通知往来行人,说后面有“矮骡子”来了,或者大声叫喊:“畜生来了,请让一下路!”据说,尸体在行进中不能被外人撞着,一旦撞上,尸体就很难再次启动。另外,打前站的人还要对路边的哭声加以劝说制止,据说,如果尸体听到哭声,就会倒下,他会以为自己已经到家,就不会再走了。
赶尸,一般是夜间进行的,夜行晓宿,以免碰到别人。如果路程太远,一夜走不到,就会到一些专门的店里歇宿。住宿时,将尸体安排到大门的后面,让它坐在一张大椅子上,斗笠也要依然戴着。如果遇不到专门的店,就只好将尸体藏起来,不让阳光照射,也不能让别人看见。同时,还要注意看守,以免老鼠或其他的动物咬坏尸体。
据我校的一位老师说,他的伯父以前就曾经赶过尸,而且,一次还能够赶几个,只是这位巫师已于前几年去世,但这位老师还有一个堂哥据说也学过赶尸的法术,只是道行较浅,只能运用法术让尸体站立起来,却不能使它走动。这些有关赶尸的事象,目前还处于传说阶段,谁也没有亲眼见过。
(三)、放蛊
巫蛊之术,不绝于史。西周时期的《周礼?秋宫》:“庶氏掌除毒蛊,以嘉草攻之。”又《左传?宣公二年》载:“晋里克有蛊疾。”西汉时,巫蛊已经盛行于宫廷。汉武帝时期著名的“巫蛊之祸”,导致数千人的死亡。而汉唐以降,巫蛊之说日益兴盛,至宋代时,巫蛊多传于福建沿海各省,至明清时代,又传说西南各地亦盛行巫蛊之术。到了清代和民国年间,又传说在湘西苗族地区依然盛行巫蛊之术。尤其是一些湘西旧时的地方志记载,更加重了这种流言的传播。
如清代《乾州厅志》卷七云:“苗妇能巫蛊杀人,名曰‘放草鬼’。遇有仇怨嫌隙者放之。放于外,则虫蛇食五体,放于内则食五脏。被放之人或痛楚难堪,或形神萧索,或风鸣于皮肤,或气胀于胸膛,皆致人于死之术也。将死前一月,必见放蛊人之生魂,背面米医物,谓之‘催药’。病家如不能治,不一月人即死矣。闻其法,不论男女皆可学。必秘设一坛,以小瓦罐注水,养细虾数枚,或置暗室床下土中,或置山僻径石下。人得其瓦罐焚之,放盅之人亦必死矣。放蛊时,有能伸一指放者,能戟二指放者,能骈三指、四指放者。一二指尚属易治,三指则难治,四指则下易治矣。苗人畏蛊,不学其母法,唯苗妇暗习之。嘉庆以前,苗得放蛊之妇则杀之。嘉庆以后,苗不敢杀妇,则卖于民间。民间亦渐得其法。黠者遂挟术以取利。”
《乾州厅志》叙述的是有关放蛊前后的一般概况,而清代《永绥厅志》卷六则对放蛊妇女的特征进行了更详细的记载:“真蛊妇目如朱砂,肚腹脊背皆有红绿青黄纹,无者即假。真蛊妇家无有毫厘蛛丝网。每日又须置水一盆于堂屋,将所放之虫蛊吐出,入水盆食水,无者即假。真蛊妇平日又必在山中,或放竹篙在云中为龙斗,或放斗篷在天上做鸟舞,无者即假。真蛊妇害人百日必死,若病经年,即非受蛊。”正是因为这些白纸黑字的记载,使得湘西苗族的巫蛊之术被人们愈传愈神,愈传愈恐怖,以至于使人们往往谈蛊色变。
其实,有关苗疆放蛊之说,实为一种讹传。对此,石启贵先生早就为此郑重声明:“查妇蛊之说,本无凭考,证据乌有,妄传斯说,无异空造海市蜃楼。观夫一般巫觋为业,安神坛供香火,演乐行法,震动天地,尚无灵法,况此愚妇,焉能有是妙术耶?”
不过巫蛊之说,除了苗族地区以外,其他地区也多有传说。自汉代以来,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关于巫蛊的传说。这里仅仅举几个事例:
朱生依仁,工书,广西庆远府陈太守希芳延为几室。方盛暑,太守招僚友饮。就席,各去冠。众见朱生顶上蹲一大蛤蟆,拂之落地,忽失所在。饮至夜分,蛤蟆又登朱顶而朱不知。同人又为拂落,席间肴核,尽为所毁,复不见。朱生归寝,觉顶间做痒。次日顶上发尽落,当顶坟起如瘤,作红色。皮忽迸裂,一蟆自内伸头,瞪目而望。前二足踞顶,自腰以下,在头皮内。针刺不死,引出之,痛不可耐。医不能治。有老门役曰:“此蛊也,以金簪刺之,当死。”试之果验,乃出其蟆。而朱生无他恙,惟顶骨下陷,若仰盂然。
〔清〕袁枚:《子不语》卷19又有周明高者,盖巫者流,素习河南教,亦能驱制邪怪。一夜,见有猫入其家,知其为蛊,急以符咒制之。持而执诸瓮中,令不得去。明日,其家人咸至,踪迹猫所在。周问:“系其家何人?初不肯言。以实系生猫逸走对。周笑曰:“猫在瓮中耳,汝自取之。”其家人启视瓮,猫大涕泣,欲出之不得。其家人始以实告,盖其少媳也!因长跽哀怜,涕泣求生命,周不许,曰:“吾为众人除害耳。不杀,将复为害于人,吾宁得罪一人,而不忍贻害于千万人也。”其家人泣而去。因以沸汤灌之,猫遂死于瓮中。闻蛊家少媳,是时四体糜烂,血肉淋淳,遍满床榻以死云。
〔清〕杨凤徽:《南皋笔记》卷4这里,我们顺便给大家讲一个治疗巫蛊的古代咒语。宋朝有个文人叫洪迈,他在《夷坚志》补卷23中有一则解蛊毒的咒语,据说还流传到日本,影响比较大。其咒语是:“姑苏啄,靡耶啄,吾知蛊毒生四角,父是穹隆穷,母是舍耶女,眷属百千万,吾今熟知汝。摩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巫蛊是一种令人生畏的巫术。从远古到如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巫蛊的传说。有些人对它深信不疑,培植它,利用它,有些人畏惧不已,仇视它,远离它。它像一个幽灵,游荡在世界上,令人谈蛊色变。就是在古代中国宫廷中,巫蛊也曾搅得宫廷日夜不宁。巫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说它没有,在一些人心中它又的确存在,说它存在,又拿不出什么真凭实据。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对巫蛊事件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我想,在不太久的将来,人们一定会对这一人类文化之秘有比较透彻的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