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语文的激情与激情语文
2015-11-26 | 阅:  转:  |  分享 
  
语文的激情与激情语文

阚晓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和激情的学科。语文的思想、精神、智慧和激情,不但来自于钟灵毓秀的山川、浩瀚苍茫的大漠、辽阔雄壮的海洋,来自于五千年岁月的淘洗与漂染,更来自于天地之间那无数个栉风沐雨艰难跋涉的高尚灵魂。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人类社会的艰辛陶冶,锻炼出语文得天独厚的尊贵与圣洁。面对这兼容了知识与智慧、情感与意志、道德与文明、历史与现实等众多精神与物质财富的圣殿,我们该怀揣着一份什么样的神圣朝觐它、亲近它、接纳它、拥有它?或者说,当语文敞开它的阔大、宽厚的胸怀,任我们如不肖子孙一样随意挥霍它的财富时,我们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这些曾经在历史的天空中发出过耀眼光芒的经典、这些在现实社会中承载过生命的厚重的文化,在我们的手中发扬光大?

这,就是语文交给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一副重担。

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是愧对这份瑰宝的。众多的同行,在中考的指挥棒下,早已习惯了知识点的分解与剖析,习惯了将一个个文质兼美的文本,宰割成与一道道试题、一个个分值对等的选择题、简答题。在他们的眼中、心中,语文,就是获取分数的一个手段,是攀爬中考这两座大山的一道台阶。

丰姿绰约的语文,就这样被屠戮了。屠戮语文的,是语文的子孙,是自家人。与语文一起香销玉殒的,是与语文生死与共的思想、精神、智慧和激情。惨遭屠戮的语文,尽管只剩余下一堆的零碎,堆放在曾经有血有肉顾盼生姿的学生座位上,但相当多的同行,却指着这堆零碎告诉他的学生:看,这就是语文。

语文课堂上逝去的思想、精神,我们还有可能在政治、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中找寻回来一部分;逝去的智慧,也可以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知识学科中重新弥补少许。可是,我们该从何处找回这份消失了的语文的激情呢?

一、文本,一个岁月与激情交织的生灵

语文的激情,是生长于文本之中的。即使从最狭隘的观念出发来理解语文,我们也可以在撇开考试的功利目的后,欣赏到课文选文中那一篇篇作品所蕴含的情感波澜。

文本的激情,首先蕴藉于作品所描绘刻画的大自然的钟灵毓秀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湖泊献给长空的激情;“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山林献给大地的激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荒凉献给壮阔的激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优美献给崇高的激情。天生万物,总在宇宙的造化中,自得其乐地呈现着一份成长中的激情。这些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东西,又怎么能不让我们心驰之、神往之?所以,我们“观山,则情满于山,看海,则意溢于海。”

文本的激情,其次包孕在作品所呈现出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中。“氓之嗤嗤,抱布贸丝”,是少年怀春的青春之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烈士暮年的激昂之情;“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是忠心遭扼的郁愤之情;“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宏愿得偿的欣喜之情;“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是豁达人生的狂放之情;“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是坎坷征途的泣血之情;“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是精忠报国的豪壮之情;“拼将十万头颅血,誓把乾坤力挽回”,是英雄扼腕的慷慨之情。人生天地间,或是筚路蓝缕中,耕耘出一片理想的桃花源;或是头破血流中,挣扎出一份不屈的硬骨头。能够支撑起所有的岁月所有的沧桑的,只是那一口人生真气,只是那一份老而弥坚的信念与激情。也正因为如此,陶潜才在那采菊的闲暇,就那么悠闲地一瞥,便生成出了泽被苍生的冲淡与旷达;东坡才在那九死一生的劫难后,驾一叶扁舟,拨开尘俗的阴晦,走进山长水阔中的超然与不朽。

文本的激情,还潜藏于作品所揭示的波诡云谲的社会生活中。与人类社会浩瀚阔大的历史与现实相比,语文文本所能呈现出的生活,实在是渺小到仅如沧海一粟。然而,即使如此,一篇篇课文传递出来的情感的力量,也已经是足够使我们热血沸腾激情飞扬。我们可以在古典文学的长河中,品味酸甜苦辣的情感,“以物喜”“以己悲”;我们可以在当代作品的园地里,收获缤纷芜杂的果实,“胜也骄”“败亦馁”。我们可以因为“感时”而赏鉴“花溅泪”的凄楚;我们可以因为“悲秋”而吟咏“独登台”的孤寂。《丑小鸭》给贫贱中的人们,带来了放飞理想之梦的空间;《热爱生命》为悲观厌世者,提供了激发生命活力的能源。语文文本,用它有限的文字,将无限的生活浓缩成岁月的“压缩饼干”,无法压缩的,却是字里行间掩抑不住的情感波澜。

所以,语文的激情,需要在对文本的亲近中获得。要在亲近文本的同时,找寻并发掘出文本中的情感因素。只有当我们的心灵,因为这些情感因素的碰撞而爆发出灵性的火花时,语文的激情,才能够焕发。

二、作者,人生长河中的道道急流

有人存在的地方,便有情感的存在。语文文本的激情之流,自然无法脱离文章作者心灵深处的情感之源。赏鉴语文的激情,就不能不关注作者,不能不关注古今中外那些用灵魂与血泪创造出不朽杰作的文人们,正是他们的敏感与激情,才为我们保留了无数的美好与丑恶,才使得我们能得以穿透时空,品尝到道道情感佳肴。

作者之于语文文本,正如同园丁之于鲜花。每一个从事语文学习活动的个体,又怎么能不去关注文本作者?

没有“虽九死而其犹未悔”的爱国激情,屈原怎么能在那黑暗沉沉的日子里上下求索?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报国热情,杜甫安能在风雨飘摇的乱世中忧患终身?激情与热血,促使着一代代知识分子用柔弱的肩膀,充当起一个民族的良心与脊梁。在这个“弱肩担道义”的进程中,多少人呐喊呼号,多少人呕心沥血,多少人前赴后继,多少人血染春秋。一个高尚的文人,就是一道生活的急流,它们在时代政治的铁幕下左冲右突,寻找着自身与民族的出路,而这道道急流的汇合,才最终形成了滔天的洪波,也才有了纵横决荡奔腾向前涤荡一切假恶丑的时代潮流。

为了理想、真理、正义而献身的诗文作者有多少人?没有人能统计清楚。中国从屈原起,到无法预知的终结者止,这中间的死难文人,即使用恒河沙数来修饰,应该也并不为过。这些殉道者中,又有谁不是热血儿女?又有几人不是慷慨激昂蹈死不顾?

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这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这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功业思想,催生出了一代代的激情勃发的英才俊杰。如今,当他们脱下身上厚重的历史长衫,以赤条条的坦诚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文时,我们有什么资格漠视了这份珍贵的情操,有什么资格不在语文学习中使其发扬光大呢?

所以,学习语文,品味语文的激情,就无法绕开对文章作者的纵深探究。不读《庄子》,便无从领会《逍遥游》中无拘无束的绝对自由;不读《陶渊明传》,便无法解读出《归去来兮辞》中的厚重与飘逸。只有这些作者,以一个鲜活的“人”的形象扎根在我们的心中了,我们才能在他们的作品里,品读出言语缝隙中的生命的活力、情感的激情。也只有如此,语文,才能成为激情的语文。

三、生活,语文的情感后花园

在新课程推进到第六个年头的时候,语文教育界出现了一股比较强大的“回潮冲动”。持有这种“回潮”观念的人,担忧于现在的新课程语文课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过于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惟恐工具性教育过于薄弱,于是,他们主张语文应该回归传统的教学,应该回归文本的字斟句酌,应该纠正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和思想拔高。

然而,简单的“回潮”,是注定无法拯救语文的。能拯救语文的,只能是立足生活关注发展关注生命的新探索新课程,只能是师生文学素养的共同提升。语文,惟有走出单纯应试的泥淖,只有跳出简单语知解剖的课堂,才能获得灵魂获得生命获得激情。

语文是离不开生活的。语文的内涵,固然不及生活的内涵那般深刻丰富,但语文的外延,却约略可以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发现、感受、体悟语文的激情,如果不能将语文文本和生活结合起来,不能将表层的文字与深层的情感结合起来,那么,语文也就不成其为语文,而仅仅是汉语知识的集合。

语文的激情,是需要在生活中获取的。原生态的生活,将现实人生的五味日复一日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这种种司空见惯的现象、景观,正是我们走进语文文本的依托。没有经历过长久的离别与思念,便难以品读出《静夜思》中言浅意深的思乡之情;没有遭遇过生离死别的丧亲之痛,便难以感受出《祭十二郎文》朴实言语背后的骨肉亲情;没有亲近过名山大川,便艰于体会秀美风光的怡情养性;没有历练过岁月的坎坷挫折,便艰于领略《赤壁赋》参透人生后的顿悟与超脱。语文就是这样,没有了厚重的生活积累,一切的解读,便都成了跑马观花浮光掠影之举。

所以,语文的激情,是必须在生活的海洋中滋养的。唯有生活的阔大,才有语文的阔大;惟有生活的火热,才有语文的火热;惟有生活的激情,才有语文的激情。古人所推崇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使在今天,也具有一种语文学习的真理性意义。

然而,今日的语文,却正在走向一条远离生活远离激情远离生命的路径。这条路,通向分数,通向名次,通向录取通知书,通向老师的奖金和学校的声誉,却唯独不通向生命的意义与生活的激情。

四、激情,语文的底色,语文教学的生命

失落的,需要找回;破碎的,需要重构。当语文已成为课程座椅上的一堆零碎时,重构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也就成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能承载起“激情语文”的称号?或者说,语文教学,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才能将语文的激情归还给师生?

最感性的理解,自然是让所有的“语文的激情”,都能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绽放。让语文学习活动,始终沐浴在情感的河流中。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处于最为活跃的状态;学生的灵魂,才能在情感的高峰体验中得到陶冶与塑造。

这种由“语文的激情”而“激情语文”的转换,实际上存在着一种十分明显的“激情资源”的利用并再创造。因为“语文的激情”总是静态的、隐性的、消极的存在于文本以及与文本相关的各种教学资源中。你不去发掘,它始终也不会主动地从字里行间走出来。所以,“激情语文”要做的第一样事,就是师生合作,挖掘出语文学习中所有的情感因素来。在这个挖掘并感悟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感受,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人民教育》2006年23期上,刊登了该刊编辑赖配根先生的《2006:新课程行进的坐标在哪里——以语文教学实践为例》一文。在这篇长近万言的文章中,赖编辑以小语特级教师窦桂梅的几个课案为例,反复强调了“教育需要高峰体验”的教学命题。赖编辑说:“窦老师的课大都如此,只要你(不论是观摩者还是学生)进入她的课堂,你就会深深地‘走进去’,走进情感丰富的世界,走进思想碰撞的海洋,不知不觉你就忘情了,‘沉醉’了。这是一种‘高峰体验’:它让你发现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美妙,学习原来可以如此愉悦,思考原来可以如此幸福。”

这种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高峰体验”,就是“激情语文”的最好诠释。“激情语文”需要的,正是这种建立在师生双方“忘情”“沉醉”基础上的“高峰体验”。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语文的所有美丽,才能够得到最大程度地绽放,语文才变得美妙无比,语文学习才变成一件愉快和幸福的事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营造这种课堂上的“高峰体验”?又该如何建构起符合教学实际需要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呢?

赖配根先生这篇文章中的几个小标题,似乎就可以回答上面的两个疑问:首先,教育要能够让人兴奋;其次,教育要能够与文学、音乐以及艺术中某些真正伟大的作品联系起来;第三,课堂要能够拥抱美丽的趣味;第四,教师要拥有独特的教育气质,要善于营造出不可抗拒的教育磁力。

归结赖先生的这四点内容可以发现,要想建构起理想的“激情语文”教学模式,最重要的环节,还是教师自身的“激情”建构。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自身是个没有语文教学激情的人,又怎么能在教学活动中让自己和学生“兴奋”?又如何能“让学生拥抱美丽的趣味”?“激情”,实在是语文教师情感素质的重要内涵。

五、激情语文,征程中的一条小径

网络上的一位老师,这样阐释“激情语文”:

“‘激情’语文,并非主张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都是那种慷慨激昂的振臂一呼,也不一定是那种热泪涔涔的悱恻抒情。因为学生语文学习所依凭的文本各有其风格和特点,它恰恰不在表现形式,更不在喧闹的表演和煽情的对话。‘激情’语文带着师生思想的沉淀和情感的升华,像喷薄而出的岩浆,又像汩汩淌出的清泉,是师生内心生长的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让学生对语文如醉如痴。

无庸置疑,激情是有温度和热力的,但她热烈的力量来自心灵的深处,而促使她迸发和引领她前进的则是理性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堂没有激情涌流的语文课,注定是苍白乏力的,是无力在学生的心灵留下印迹的。语文课往往是靠激情获得力量的。”②

我很欣赏这位同行的见识。我所理解与追求的“激情语文”,也正是这种建立在生命的感悟与灵魂的触动基础上的摸索与探究。我的“激情语文”,是建立在课堂教学活动的“温度”、“广度”与“深度”基础上的。我所依托的教育理论,是我自己正在摸索的“主体实践性阅读”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我试图依照“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的层进式过程,建构起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学生与文化等方面的对话关系,而这些对话的目的,最终却是为了使文本中的内容、思想与情感,走进学生的灵魂深处,成为滋养学生生命的养料。

“走进文本”,是“激情语文”课堂框架的基础性环节。“走进文本”需要的,是文本的“细读”。惟有细读,文字表面的意义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领悟,文字背后的隐语意义和深层情感,才能在思维的逐步深入中得以显扬,构成“语文的激情”的各个要素,才能在学习活动中一点点被捕捉被发掘出来。如此,学生的情感,才能被自然、被人类活动、被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卷“激活”,课堂,才能因为“情动”而摆脱死气沉沉的状况,理想课堂所需要的“温度”才会出现。

“走进作者”,是建构课堂“激情”的一个最佳抓手。“走进作者”,才能借助于对作者的认知,把握住作者人生阅历中蕴藏的情感因素,才能由“知人”而“动情”,才能将“语文的激情”转换成学习的激情,并进而营造出“激情语文”课堂所需要的良好氛围。

例如,韩军老师教学《登高》时,就是通过描述杜甫晚年生活中的一个画面而营造出课堂所需要的激情氛围的: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这一处教学细节,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利用“语文的激情”来建构“激情语文”的案例。它在教学的起始阶段,一下就把学生的情感抓住了。于是,下面的朗读,才会让学生潸然泪下。整堂课才有了良好的师生和谐共振。文本的理解,才有了“温度”之上的“广度”和“深度”。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蕴涵着丰厚的情感因素;也不是所有的作者,都可以挖掘出饱含深情的动人故事。所以,“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势必要成为“激情语文”的最重要环节。

“走进生活”、“走进文化”,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一定的拓展延伸以及“互文性”阅读,使文本内容得到进一步的彰显,使“语文的激情”得到进一步的释放,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激发。这个环节,需要建立的,是生活感悟与文本内容的契合,是由“语文的激情”而进入“激情语文”的桥梁,是由个别的、感性的现象而到普遍的、理性的认知的转移。在这种转移中,学生的情感与文本情感作者情感间,因为生活的触动而共通交融。激情,开始在课堂中洋溢。

“走进心灵”是语文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激情语文”所追求的,是灵魂深处的情感的自然喷发,是岁月恩赐于年轻生命的独到感受。语文借助情感的力量而打开学生的年轻的心,又在年轻的心灵中,播撒下生命与情感的种子。这种种子,在未来的漫长人生路程中,在任何需要的时刻,都可以发芽成长,并最终成为荫庇生命的参天大树。

六、在实践中,寻找理想的语文王国

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是活跃充实,别开生面的。一个能够在语文课堂上随了学习内容的差异而或喜或悲、或嗔或怨、或扼腕长叹、或拍案而起的学生,也一定是触及语文神髓的学生。教师的激情容易形成,因为教师的知识积累与人生阅历积淀,为其“走进”语文奠定了良好的物质与意识的基础。而学生激情的获得,则比教师要困难得多。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的激情,需要一种“点燃”。这种“点燃”,或是来自文本的研读,或是来自教师的引领,或是生活经验的激发。

所以,“激情语文”课堂的建构过程,实际上就是想方设法“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潜伏的情感波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④至关重要。也就是说,“激情语文”不但要实现学习活动中的高度的情感愉悦,更要实现由深度思考或刹那顿悟所引发的思维快乐。

这实在是一个任重道远的探究过程。在这种探究中,已经有无数的先行者,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有益探索。这些探索,已然深入到语文教学活动的绝大多数领域:课堂导入中的激情、背景介绍中的激情、课文范读中的激情、课堂对话中的激情、拓展延伸中的激情等等。然而,这些探究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获得特别的重视,学生的主动思维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所以,这个层面上的“激情语文”,实际上还是一种初级阶段的课堂模式,而更高层次的“激情语文”,则应该是学生激情的主动获得。这种“主动获得”的路径,就是深度思考或刹那顿悟。

我的“激情语文”课堂五“走进”,就是试图建立起一种立足于新课程理念的“主动获得”。这种建构,立足于整体感知语文,立足于语文文本对人生对生命的关注而展开。它所锁定的教学目标,不是被肢解后的语文零碎知识的掌握,而是建立在语文的激情的基础上的生活的激情与生命的激情。

情动,才有心动;心动,才有行动。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关注生命意义与生命质量的课堂,它所承载的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识记,更是知情行意的综合,是人类文化的繁衍与滋生。为了承担这样的重担,为了让语文的激情,能够成为点亮学生的人生之灯的火把,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又怎么能不在语文的道路上,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心灵阳光、激情四溢的人呢?



献花(0)
+1
(本文系美国鬼子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