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农历二十四节(1)
2015-11-27 | 阅:  转:  |  分享 
  
农历二十四节

农历二十四节是指导农耕的节气表,是劳动人民从实践中总结创造的。特别适合于中原地区。

农业生产与季节、天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就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又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在尧舜时代就有关于羲和、羲仲在河洛地区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四时的传说。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夏历),当时已经依据北斗星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有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著作。《夏小正》按夏代十二月的顺序,分别记述了每个月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夏文化年代即在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600年)。到了西周,周成王继位后,按照周武王生前的想法,派周公、召公营造洛邑。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召公尊成王之命,至“相宅”选址,周公根据地形地貌进行详细测量,并绘制了地图,当年周公花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洛邑的兴建工程(位于现在的洛阳王城公园)。周代选择在这里建都,原因是这一带位于当时人们观念里的天下之中,各地贡赋道里均等,便于朝见往来。周公营建洛邑选址时,曾在现登封市告成镇建立了“周公测景(影)台”。周公认为,在天上北极星是众星之王,号称“天帝之星”。那么观星台就须建在地的中央。经测定,他认为,阳城(今登封东南告成镇)为天下之中。于是他就在这里建圭、表测日影。

表(直立的柱子)高八尺(267厘米),圭是与表相连的座子,太阳照射的影子落圭上,夏至之日正午投影最短,仅有一尺五寸(50厘米),冬至之日日影最长,利用圭观测日影,就能准确地测定二至二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为历法的制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周公测景台为后几代所沿用。唐代修建了石表,并留有当代天文官所刻的“周公测景台”,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该测景台北约20米处建造了永久性的观星台,对原有的圭、表进行了改进,增设了能用来测量月亮位置的“窥儿”,根据观测和推算,郭守敬编制了新的历法《授时历》,它采用的太阳年回归年日为365.2425日,与现今的公历分秒不差,但却早过公历600余年。

下面是收集到的有关二十四节的知识:



此图为小暑节气时报上登的。注脚为:小暑每年7月7日前后太阳达到黄经105度时为小暑节气开始,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黄经图的0度对应于太阳直射由南向北经过赤道时,节气为春分。顺时针转,当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时,为90度,节气为夏至(日影最短)。当太阳直射由北向南经过赤道时为180度,节气为秋分(与春分相对应)。当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为270度,冬至(日影最长)。如此划分后,一年分为360度,每15度为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从立春开始,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为了记忆方便,四角号码字典上登了个顺口溜,叫做:

春雨惊春清谷天,(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上半年来六、二一,(公历为2月至7月的6号、21号)

下半年来八、二三,(公历为8月至1月的8号、23号)

一年四季不变更,

最多相差一两天。(这就是说,不管农历的月份如何变化,对于公历来说,每月有两个节气,上半年是每月的6号、21号,下半年是每月的8号、23号,误差也就是一两天,这个规律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太阳由南向北经过赤道时是春分,3月20、21日,对应图上的黄经0度,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时,是夏至,6月21日,白天最长,表影最短,对应图上的黄经90度,太阳直射由北向南经过赤道时,是秋分,9月23日,对应图上的是黄经180度,太阳直射到南回归线时是冬至,12月22日,白天最短,表影最长,对应图上的黄经270度。由冬至到夏至共181天,由夏至到冬至共184天。为何不相等?还未请问专家)

数九:数九是推算寒冷天气的方法。数九从冬至之日开始,九天一九,共九九,八十一天,从12月22日到3月12日,共81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三九、四九最冷。民间有许多关于九的顺口溜。

数伏:数伏是推算热天的方法。头伏10天,中伏10天或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头伏自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10天,末伏自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10天,所谓秋后一伏,可能从立秋当日开始(当日是庚日),也可能是立秋后的某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开始,如果二伏经过10天还没有到立秋,就又遇到了庚日,则继续中伏,这就把中伏变成了20天,再遇一个庚日,肯定是立秋以后的事了。

庚日:用干支纪日法含有庚字的日子。因其出现的周期为10,所以10天为一伏或说一伏为10天。

干支:天干和地支的合成。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的总称。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mao)(si)(shu)

的总称。

天干、地支传统用作表示顺序的符号。现在还经常用甲、乙、丙、丁….。天干、地支相配得甲子、乙丑、丙寅…..共60组不同的组合(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是60),然后循环。这样周而复始,循环使用。干支最初是用来纪日的,后来多用于纪年。现在农历的年份仍用干支,如1984年就是农历甲子年。所谓庚日,就是用干支纪日时含有庚字的日子,因其出现的周期为10,故每10天有一个庚日,一伏自然就是10天了。(具体用干支纪日的方法、起点,还未请教专家。)

另外,中国民间传统的计算年龄的方法常用十二生肖,即属相。它们依次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它与地支一一对应。故有:“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戍狗、亥猪”的口诀。一报属相,根据当年是什么年,看一下你大概的年龄,就可算出你的年龄。如今年是龙年,一看你的年龄大概六七十岁,那不是六十,就是七十二。

献花(0)
+1
(本文系图书馆xzd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