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心部首的字有内涵
2015-11-28 | 阅:  转:  |  分享 
  
心部首的字

汉子组字有六种基本原理,这在周礼中就有所阐述,称为“六书”,东汉时期,许慎著《说文解字》详细阐述了“六书”,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象形和指事是造字的方法,一个是象征简单的实体事物,一个是象征简单的抽象事物;会意和形声是组字的方法,有些事物比较复杂,因此通过会意或形声的方式,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造字”组合起来,形成新的文字;转注和假借是使用文字的方法,是将已有文字增添了新的意思和用法。有兴趣的可以深入搜索研究一下。

根据以上原理,我偶然发现心部首的字很有些意思,便写出来跟人分享一下。

我们首先来看看心字的结构和演变,这是心字:

甲骨文;金文;金文大篆;小篆;

从字体架构上可以看出,“心”字是一个标准的象形文字,并且其象征的图形是古人解剖过后认识的心脏图形。

从甲骨文到小篆的演变中,有时“心”字中心有一小竖,有时没有。在用作竖心旁“忄”时无这小竖,用作心字底时有这一小竖,比如回忆的“忆”字,在古代写作“憶”,既有竖心旁,又有心字底,其金文大篆如下:



心字底的字,大都是心里的事积压着,发出不来;竖心旁的字,大都是发出来的,甚至已经从心里表现到了脸上,到了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或者已经表现给别人的地步。

举几个示例:

心里生气,不发出来叫怒,读奴音,心在奴下,心被奴役着,读仄声,表示情绪激烈,比如词语“怒发冲冠”,心里的压抑激愤憋的帽子都顶起来了;而怒火发出来叫“愤”,比如“愤愤不平”,把怒火都说出来了,“愤”,音从贲,仄声,表示情绪激烈,怒火就算发出来也是很激动的。

心里很害怕,不发出来叫恐,音从巩;发出来叫惧,音从具,具有陈列出的意思。这两个也有点意思,“恐”字三声,“惧”字四声,心里害怕的时候,情绪忐忑不安,漂浮不定,情绪压抑着而不够强烈,而发出来时,情绪反而递进,嗷嗷大叫,甚至歇斯底里了。另外,表现在脸上叫怖。

心里不服气、不满意,不发出来叫忿,音从分;发出来叫怏,音从央。心里不服气、不满意时,很憋闷,情绪烈读仄声,如忿怒,憋着不服的怒火;而这种情绪发完了,就没什么力气了,如怏然不乐的样子,情绪很简单,虽然还是不高兴,但是不浓烈,因此读平声。

根据上文的方法,我们可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忆”字:



忆,古代为憶,左边为心,右边为意;

意,上边为音,下边为心;

音,上边为立,下边不是日,而是曰(形容口的象形,两竖都是外延的);如下图可知:



此为音;此为立;此为曰;此为日;



甲骨文考证可知,言、音互用;金文、篆文在口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

此为言;



音,是有节奏的声,从口出,传递信息;古人谓之有神力,能上接天,颠倒乾坤;

初时,言是说,音是说出的话。后来,言有实际的信息,成文;音有合于七情的节奏,成韵;

意,音在心上,就是在心中缭绕的韵,神而明之,连绵不绝,表达不出来;

忆(憶),音在心上,又在心外,言在心上,又在心外,那种滋味在心中回荡,又在现实中体会,那些事情(信息)在心中记着,又时时刻刻在自己身上表达出来;

分析到这里,不禁感叹:人,就是忆的体,一言一行都有忆的痕迹,不外一个“忆”字带着两颗心了。

以心为偏旁的字,大都可以这样分析,除了心底心外的简单意会,再加上更深层次的会意形声,便可以大概知道多达数心部首的字的本来意味,并且可以大胆的猜测,好多竖心旁的字,都有相对应的心字底的字。我试着对照字典按照笔画顺序对竖心旁的前面几个常用字分析了一下,如下:

忏,请人容忍宽恕的意思,这个字是请人宽恕,对应的字,就是“恕”字,如何?忏悔之后,得来豁达在心底。

忖,对应的思?都是思量的意思;思,是闷着头思考;忖,已经摆在面前,分析研究,衡量得失,上升到方法论的高度了。

忙,对应的急?有事情在忙才叫忙,有事情还没来得及开始忙,又或忙的非常紧迫,就是急。

怅,失意,不痛快,有点恍惚,有点伤感的那个样子,这是发出来的样子,怅然若失;如果不甘心怅然若失呢,想要得到,而得不到,憋在心里,有点嫉忌,恚!是不是?再追溯一下,发生了一件事情或者将要发生一件事情,结果出来之后,有两种失意伤感的状态,一种叫怅,一种叫恚!那么在事情未出结果时呢?患??患得患失,在乎了,所以提前有了忧虑的感觉,结果出来之后,不合己意,豁达者怅然若失,较真者恚怒不已。

想象一下,某些人偶尔会思考思考人生哲理,偶尔冒出个很深奥的问题:快乐到底有多少种?或者害怕有多少种?担心有多少种?嘿嘿,其实咱不用思考了,你想呀,现在人上学多少科目?社会多么复杂?语数英政史地生,还要素质教育,大学专业分上千种,社会行业分上万种……古人上学多少科目?多少行业?明白了吧,古人比咱们闲的多,吃饱喝足闲的蛋疼便会思考很多人生哲理,包括上面几个貌似很深奥的问题,古人不仅思考过了,还依依命名,命名了?在哪里?在文字里。

查网上新华字典,心字底(以心为部首)的字有171个,竖心旁的字有415个,这些都是什么东西?都是各种情绪呀,可以说有多少心部首的字,就有多少种心理状态,人虽不过七情六欲,仔细划分真是精彩万分。

就拿“担心”这个心理状态来说,就可以好好说道说道。上文中提到“怅”字的时候,推出了代表担心忧虑的“患”字,“患”相对的应是“忡”,而“虑”相对的应是“忧”。我们可以仔细体会一下,患得患失,忧心忡忡是担心的什么?担心的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甚至就是自己,“患”和“忡”都是“中”字为辅,以自己为中心,忧虑的都是自己啊。而“虑”和“忧”都是担忧的未发生的事,并且广度要宽很多,喝水担心塞牙称为忧虑,跳崖担心摔死也称忧虑,从细微到极致,几乎没有界限。

有些字可以表征感官的不同,比如快乐:

悦,说、听引起的快乐;悦,读yue,古同说,与“曰”同音,上古时人类智慧有限,始有文字时不可能有很多的文字,如果将不同的文字定为同一个意思,自己就先乱了,因此同样的发音或者相近的发音,最早就是同一个字,然后在发展中有了更广泛的区分和变化。

愉,身体接触引起的快乐;“俞”字中有垂直的一个月字,古文字中代表肉,上方的三角符号,是古代的性器崇拜,愉最早是什么意思,可以意会一下。

怿,看引起的快乐;繁体右边读yi,现在也还有暗中查看的意思。

怡,味觉、嗅觉引起的快乐;“台”字,就是鼻子和嘴的象形。

有些字可以表征深度的不同,比如害怕,从怯、惧、惴、惶、怖到悚,让人感觉一层深似一层。

看一个心字旁,颇有森罗万象之感,有时不禁感叹古人的深邃智慧,进而又无语自己的无知,学的越多,见识的越多,就越感觉自己的渺小。我欲正心诚意,广学博知,触类旁通,穷究无尽妙理,使无不惑之事,又知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所望不过野望而已。噫!我常惜命养空寿,惟恐去时惭鄙陋!何见慧根土里埋,妙悟果因使我大明白!

太平洋迦楼罗

2015-06-02









献花(0)
+1
(本文系太平洋迦楼...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