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与承载力
2015-11-30 | 阅:  转:  |  分享 
  
第27卷第5期岩土工程学报Vol.27No.5

2005年5月ChineseJournalofGeotechnicalEngineeringMay,2005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与承载力

Deformationandbearingcapacityofcompositefoundationwith

cement-soilmixedpiles

徐超

1,2

,叶观宝

1,2

(1.同济大学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92;2.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上海200092)

关键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荷载特性;端承条件

中图分类号:TU47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0–4548(2005)05–0600–04

作者简介:徐超(1965–),男,1988年毕业于同济大学,1997年获得博士学位,1999~2001年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做博士后

研究工作,副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加固、原位测试技术和环境岩土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0引言

我国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1]

和有关的教科书虽然都

明确给出了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计算方法和测试评

价方法,但是由于复合地基中桩的类型和特性不同,

复合地基承载力又受到褥垫层、桩土应力比、桩的刚

度等因素的影响,该问题目前仍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

热点之一。

利用载荷试验研究复合地基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

的文献

[2~8]

和成果很多,但对于荷载特性和端承条件等

对复合地基承载力影响的研究不多。

吴慧明等

[9]

曾通过室内试验证明刚性基础与柔性

基础下复合地基中桩土荷载比和桩土应力比的差异,

并探讨了复合地基的不同破坏模式。李海芳等

[10]

通过

现场观测,研究了桥头刚性承台下和路堤荷载下水泥

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比的差异和变化规律,并

将在试验段中的研究成果用于其他类似地质条件下的

高速公路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中;也介绍了低强度桩

(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的载荷试验和路堤荷载下沉

降观测的结果,表明在两种工况下桩土应力比和桩土

沉降的差异,认为路堤填土存在拱效应。

本文根据在淮安至盐城高速公路试验段进行的多

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和填土过程中路堤荷载下桩

顶与桩间土的沉降和土压力观测结果,研究水泥搅拌

桩复合地基的桩土应力分配和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

对不同条件下复合地基承载力评价提出了建议。

1试验段地基条件与研究方法

试验路段浅层地基为厚度约16.0m的软弱粘性土

层,根据已有的地基处理经验,采用水泥土搅拌桩加

固处理是一种比较经济又能够满足建设工期要求的技

术方案。试验路段浅层地基的构成和地基土层的简要

物理力学性质见表1。

软土地基采用直径0.5m、桩长8.0m(桩间距1.6

m,梅花形布置)和桩长16.5m(桩间距1.2m,梅花

形布置)两种桩长的水泥土搅拌桩进行加固处理,其

桩端地基土层分别为第③层和第⑤层。其中在桩长为

8.0m的段落,在四根搅拌桩的形心插一根塑料排水

板,板长16.5m。搅拌桩水泥掺量为15%,水灰比控

制在0.45~0.5,桩身设计无侧限抗压28d强度为0.8

MPa。

在各桩的龄期均超过28d,对上述两种桩长的水

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各进行两组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

验。本次试验中使用的承压板的直径为2.73m,在放

置承压板之前,在桩顶和桩间土上各布置3只土压力

计。载荷试验参照地基处理技术规范中的复合地基载

荷试验要点

[1]

进行,反力由堆载(砂包)提供。在试

验过程中进行沉降观测和桩土应力量测。

在载荷试验结束后,铺设40cm垫层,同时在桩

顶和桩间土上埋设沉降板和土压力计。沉降板埋设在

路基的中央,而土压力计则在路基中线和距路堤中线

不同距离埋设4组,每组分别在桩顶和桩间土上各设

置2只。之后随着路堤的分层填筑施工,进行沉降和

土压力量测。

通过对比分析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在刚性荷载

(通过刚性承压板施加)和半柔性荷载(经过碾压的

路堤填土荷载)作用下沉降和桩土应力的变化特征,

以便认识半柔性荷载下复合地基工作特性与在刚性荷

载下的异同。

2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与桩土应力

量测结果与分析

由于在相同的工况条件(同一桩长)下,载荷试

───────

基金项目: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03013)

收稿日期:2004–08–16

第5期徐超,等.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与承载力



601

表1地基土的构成及各层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简表

Table1Compositionofshallowfoundationsoilsandtheirindexesofphysicalandmechanicalproperties

层序土性土层厚度/m含水率/%

重度/

(kN·m

-3



孔隙比

内摩擦角/

(o)

粘聚力/kPa

压缩系数

/MPa

-1



压缩模量

/MPa

①粉质粘土1.0~2.538.618.41.0714.0160.822.78

②淤泥质粉质粘土3.4~5.843.818.01.1813.6121.042.18

③砂质粉土、粘土互层0.5~5.142.018.51.1114.8130.733.45

④淤泥质粉质粘土5.8~7.346.317.81.2610.9130.882.63

⑤砂质粉土、粉细砂大于5.929.419.60.7827.050.1611.50

验结果相似,表2只给出了每种工况下一组多桩复合

地基载荷试验结果。图1是载荷试验荷载—沉降曲线。

表2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结果汇总表

Table2Loadtestresultsofmulti-pilecompositefoundation

试桩

编号

桩长

/m

最大加

载量/kPa

总沉降

量/mm

回弹

量/mm

承载力特

征值/kPa

S18.0260171.3023.65≥130

S216.526059.5113.16≥130

多桩载荷试验未进行到复合地基破坏,最大荷载

为复合地基设计承载力(130kPa)的2倍,即260kPa。

从图1可以看出,两组载荷试验的荷载-沉降曲

线均属于缓变型,加载到260kPa时两组复合地基载

荷试验都没有达到破坏状态。如果按极限荷载确定复

合地基的承载力,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应不小于

130kPa。如果按相对变形值确定,取s/d=0.06,8m

短桩复合地基的极限承载力为250kPa,承载力特征值

为125kPa。

从图1还是可以看出两组载荷试验的主要差别:

加荷至76kPa后,两组载荷试验的荷载-沉降开始出

现分离,桩长8.0m的复合地基载荷试验S1的沉降量

比桩长16.5m的大得多。

图1多桩载荷试验的荷载(p)—沉降(s)曲线

Fig.1Load—settlementcurvesforloadtestsofmulti-pile

compositefoundation

图2为上述两组多桩载荷试验过程中实测的桩土

应力比随时间和荷载的变化曲线,本文在计算应力比

时,桩上应力和桩间土上应力都采用了3只土压力盒

量测结果的平均值。

从图2(a)和(b)可以看出:桩长8.0m的复合地基

桩土应力比远远小于桩长16.5m的复合地基桩土应

力比,前者桩土应力比最大值为3.93,而后者桩土应

力比最大值达到11.43。另外,在桩长8.0m的复合地

基中,随着荷载的增加和时间的延续,桩土应力比在

达到某一比值后开始上下波动,继而衰减。这表明桩

能够提供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极限,并开始向下刺入,

桩上的荷载向桩底地基土转移。而在桩长16.5m的复

合地基中,直到加荷至260kPa,桩土应力比始终随着

荷载增加和时间的延续而增大,即随着荷载的增加,

桩上的应力集中现象越来越突出。

图2桩土应力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Fig.2Thevariationofpile-soilstressratio

3路堤填土荷载下桩土变形和应力量

测的结果与分析

当填土高度达到4.6m(相当于荷载约为90kPa)

时,不同桩长处理的复合地基中桩和桩间土的沉降量

测结果见图3。图4为两种工况下随着填土荷载的增

加桩土应力比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同样,在计算应力

比时,桩上应力和桩间土上应力采用了4组土压力盒

量测结果的平均值。

从图3(a)可知,随着填土荷载的增加,在桩长

8.0m的复合地基中桩与桩间土的沉降在开始阶段基

本协调,当填土高度超过3.7m后,桩的沉降减缓,

桩间土的沉降有加速的趋势,两条沉降曲线分离,出

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8.0m的搅拌桩桩端地基土的

工程性能较差,在荷载作用下,开始阶段桩与地基土

602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

一起沉降,桩的压缩变形小,存在向下刺入现象。当

桩达到一定沉降时端承力才发挥作用,沉降减缓,而

桩间土在半柔性荷载作用下继续压缩变形。从图3(b)

可以看出,在桩长16.5m的复合地基中,桩与桩间土

的沉降从填土开始阶段就发生明显的差异,说明穿透

软土层的长桩从填土开始就发挥了支撑作用,桩间土

在半柔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明显比桩的沉降量大,

二者的沉降不协调。

图3在路堤填土荷载作用下桩与桩间土的沉降曲线

Fig.3Settlementofpiletopandsoilsurfaceunderembankment

load

图4填土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比变化曲线

Fig.4Thevariationofpile-soilstressratiounderembankment

load

从图4中可以看出:两种工况下桩土应力比同样

存在明显的差别。当在填土高度达到4.6m,桩长8.0

m的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最大值为3.82,而在桩

长16.5m的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最大值为10.67。

这种差异与载荷试验时量测的应力比的大小相似;不

过在路堤填土荷载作用下,前者桩土应力比随着时间

仍有增加的趋势,后者桩土应力达到最大值后已开始

衰减。需要指出的是,图4与图2所显示的应力比结

果是在不同荷载等级量测的,持续时间的差别则更大。

不妨这样来解释半柔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与刚性

荷载下相似的现象。尽管填土荷载不足载荷试验的最

大加载量(260kPa)的一半,但是半柔性荷载有利于

桩间土承载力的发挥,即在相同荷载等级下,半柔性

荷载条件下地基土承担更多的荷载,先于桩发生沉降

变形。由于分层填土间歇期的存在,为地基土上荷载

向桩上转移提供了时间,碾压后填土的半柔性特征使

荷载转移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桩土应力比的大小主

要应取决于桩的变形特性,端承条件差的桩易于向下

刺入,桩土应力比较小;而端承条件较好的桩支撑于

非软土层,一般难以向下刺入,则桩的沉降小,桩土

应力比较高。同时,由于桩身存在极限强度,桩土应

力比也存在上限。

基于上述载荷试验结果和路堤填筑期的现场量测

结果与分析,可以发现:在半柔性和刚性荷载条件下

桩土应力比和沉降发展的变化规律存在较大差异,端

承条件会影响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分担

和变形特性。如最大应力比差别很大,以及存在桩土

沉降协调(刚性荷载下)或不协调(半柔性荷载下)

的现象。

在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评价时应根据荷载性质和

端承条件区别对待。在半柔性荷载下,由于桩间土可

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果采用规范

[1]

(刚性荷载)公

式(9.2.5)计算复合地基承载力时,将β的取值范围

限定在0.1~0.4会得到偏小的结果,应适当放大;对

于未穿透软土层的较短的搅拌桩,由于端承条件比较

差,在半柔性和刚性荷载作用下会发生向下刺入的现

象,但是复合地基整体并未发生破坏,桩间土将发挥

更大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需要考虑桩间土

的压缩作用,适当将β取大值。

另一方面,大部分载荷试验并不需要持续到复合

地基破坏,其荷载-沉降曲线表现出缓变特征,对于

半柔性荷载下的复合地基,在根据相对变形值确定复

合地基承载力时,如果参考规范

[1]

单桩复合地基载荷

试验,取0.006,该值对于路堤荷载下的复合地基也偏

小,可以确定一个相对变形的范围,而不应该是一个

固定的值。在本文研究中,建议作为高速公路的复合

地基,特别是搅拌桩未打穿软土层的复合地基,若按

相对变形值评定承载力,其范围可以是0.008~0.012。

4结论

(1)载荷试验结果表明,由于端承条件的不同,

端承条件差的短桩易于向下刺入,桩土应力比小,桩

第5期徐超,等.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变形特性与承载力



603

间土得到较充分的发挥,复合地基沉降较大;相反,

在复合地基中端承条件好的长桩发挥支撑作用,桩上

应力比较集中,复合地基沉降量小。

(2)路堤填土荷载作用下的监测结果表明,在路

堤填土的半柔性荷载作用下,在开始阶段端承条件差

的短桩的作用不明显,桩与桩间土的沉降基本上是协

调的,但随着桩承载力的发挥,桩的沉降减缓,桩土

沉降不一致;而端承条件好的长桩具有支撑作用,桩

间土的沉降相对于桩要大得多。

(3)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评价应考虑

荷载特性和桩的端承条件,需要根据上部建(构)筑

物的变形要求,合理确定相关参数。

参考文献:

[1]JGJ79—20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2.

[2]郑刚,刚性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问题[J].地基处理,

2002,13(4):44–55.

[3]林彤,粉喷桩加固软基的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0,

21(2):134–137.

[4]李进军,黄茂松,史三元,杜海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褥

垫层关系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03,(4):11–14,18.

[5]苏志刚,郭小红,郭明田,刘学峰.铺设垫层对复合地基载荷

试验的影响[J].工程勘察,2003,(5):41–42.

[6]贺为民,李松岭,吕芝全,潘纪顺.粉喷桩单桩与多桩复合地

基载荷试验对比分析[J].工程勘察,2002,(3):33–35.

[7]郑刚,王长祥,顾晓鲁.软土中超长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

承载力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24(6):675–679.

[8]马时冬.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测试研究[J].土木

工程学报,2002,35(2):48–51.

[9]吴慧明,龚晓南.刚性基础与柔性基础下复合地基模型试验

对比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5):81–83.

[10]李海芳,温晓贵,龚晓南.低强度桩复合地基处理桥头跳车

现场试验研究[J].中南公路工程,2003,28(3):27–30.









《岩土工程学报》2005年改为月刊

多年来广大读者对本刊寄与极大的热情和殷切的希望,而

把本刊办成读者满意的学术园地也是编者始终不渝的目标和

愿望。

今天,在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关心和支持下,本刊办成

月刊的条件终于成熟。编者擦一把头上的热汗,以极欣慰的心

情奉告读者,自2005年第1期起本刊将以月刊的面貌和读者

见面。改版后本刊无疑将广纳更多优秀成果,向广大读者的关

心和爱护致以由衷的谢意,并将一如既往竭诚为读者服务。在

2005年到来的时候,《岩土工程学报》将以更广阔的天地迎接

读者!

(本刊编辑部)



献花(0)
+1
(本文系川上曰图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