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馆長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文县历史建置沿革述
2015-12-07 | 阅:  转:  |  分享 
  


文县历史建置沿革述

谭昌吉文

文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已有人类活动,据考古发现文县堡子坝朱家台黄土坪文化遗址。石鸡坝哈南寨坪文化遗址等十处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还有在乡村发现的“雷楔子”的斧状石具,就是古代人的石斧。古代中国曾分为九州,今文县境地《尚书·禹贡》记载的梁州之域,周时的幽州之境。战国至西汉初为氐族所居.正如《史记·西南夷传》“自冉駹以东北(今四川省阿坝州东北和文县在内)君长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秦朝的统治势力曾达到这一地方,但情况不详。西汉建立之初的汉高祖六年(前201)时置阴平道,为广汉郡辖县13之一《汉书.地理志》。至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开西南夷,为统治少数民族建“以广汉西部白马为武都郡”。此时在今文县仍设置阴平道(秦时少数民族聚居的县称道)属益州广汉郡,为广汉北部都尉,治所其故城在今文县西四里。公元9年王莽称帝,建立新朝阴平为“摧虏”(治所.治即郡县府驻地。后同)、(上述西汉时之情况,系《汉书》记载)。

东汉(公元25一220)在地方建置上略有更安帝永初二年(108)改广汉北部都尉为广汉属国都尉(属国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行政区划,相当于郡,其军政长官称‘属国都尉’)治所仍在阴平,其下领阴平.甸底(文县西)刚底(今四川省平武)三道。在两汉时期文县境内已有农业生产活动.正如《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阴平一带‘土地险,有麻田,出名马、牛、羊、漆、蜜’又从铁楼乡强曲出土的汉代文物‘铜洗’和碧口镇响浪汉代墓群中成批铜器足以证明。-1-

三国(220-265)北魏曹丕、东吴孙权和西蜀刘备先后称帝是为三国.阴平一带初属魏,魏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蜀汉建兴七年(229)诸葛亮遣陈式攻克武都.阴平二郡,蜀汉阴平郡领阴平.刚底.甸底.广武四县.随蜀汉政权衰败,炎兴元年(267)曹魏大举伐蜀,魏将邓艾攻下阴平后于冬十月便率军从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至为艰险,又运粮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从摩天岭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后大战绵竹,刘禅献成都蜀灭。至此阴平便成为军事战略要地。蜀灭后阴平又归属魏隶雍州。(《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西晋(公元266一316)初年废阴平郡。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复置,属秦州。太康三年(282)废秦州阴平属雍州。下统阴平、平武二县。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又改属梁州。晋怀帝永嘉六年(312)阴平郡郡守董冲逐太守王鉴,以郡降于“成汉“政权。汉民大部流移入蜀。氐羌人属仇池氐王杨芪搜统治。

东晋十六国(317-420)杨氏世代居住此地,虽先后臣属于成汉、东晋、后赵、前秦、刘宋、北魏等南北政权,接受其封号,但实际上末置郡县。

前秦苻坚时一度于汉晋阴平故城重置阴平郡。杨氏氐族占据甘肃陇南一带达二百多年。历经前、后仇池国(296-442)、武都国(443-477)后的武兴国(477-553)和阴平国(477-580)。据正史记载:南宋文帝元嘉七年(430)六月以冠军将军氐帅杨难当为秦州剌史,九年又加号征西将军、自号武都王,同时派次子杨虎为镇南将军、益州剌史守阴平,后蜀刘宋生擒斩于建康。十年冬月氐王杨难当又侵入汉川一带。十九年(442)宋龙骧将军裴方明攻破杨难当仇池平。杨难当族弟杨广香(时为阴平郡公、葭芦戌主齐太祖)便割地阴平一带立“阴平国”(传七主,120年)。至西魏废帝二年(553)平蜀在文县西元置阴平郡领曲水一县。又于文县西南置葭芦郡领建昌、正西二县。治建昌。公元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周明帝二年(558)三月以阴平、葭芦二郡置文州,治建昌。(韩定山《阴平国考》)

隋王朝(581-618)建立后结束了东晋诸国割据局面,成之为中央集权国家,对中央和地方政权采取改革措施,如合并州县文帝开皇三年(583)废芦北、阴平二郡,以建昌、曲水、正西三县属文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全国废州为郡,阴平郡辖县曲水、长松、正西三县。实行郡、县两级制。

唐代(公元618-907)历时较长区变革亦大,大体是仅州改郡、郡改州的变革就有四次。一为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置文州,治所建于“白马水东,接金珠山”(今文县城关西元)属陇右道。二为太宗贞观元年(627)建立道制文州属剑南道,正西并入曲水。三为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郡文州改置阴平郡。四为肃宗乾元元年(758)改郡为州复置文州。唐德宗三年(782)移州治于“高原麻关谷口”(今上城)。德宗贞元六年(790)废长松并入曲水。州县改属山南西道。僖宗文德初(889)改置威戍节度使领文、扶二州。昭宗大顺二年(891)入蜀。唐盛时期文州农业发展快,当时向朝廷贡物有“麸金、绸、绵、麝香、白蜜、蜡烛、柑”还交纳赋税有布、麻等物。据《新唐书》载:文州有一千九百八十户,九千二百五十人。

五代十国(907-060)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文州领曲水、正西二县,归为蜀地,先后由三个政权所统属:前蜀王建十九年,后唐占川九年,后蜀孟知祥占川三十二年。文州于后蜀清泰元年(934)没。

宋(960-1279)宋太祖赵匡胤废后周恭帝自立皇帝改国号宋,史称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灭蜀复置文州领县一曲水,隶西川路。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改属为利州路。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复合,宁宗庆元(1196)又分西路,嘉定三年(1210)又合,十一年(1218)又分西路,理宗端平年间元兵乱州废。据《宋书》载:“崇宁年间(1102)文州一万二千五百三十一户,二万二千七十八人,贡麝香。”

元(1279-1368)朝地方建置始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宋端平三年(1236)文州在蒙古军战乱中州郡县俱废。元世祖奇渥温忽必烈至元九年(1272)又复置文州,省去县属吐蕃宣慰司脱思麻路礼店文州蒙古汗儿军民元帅府,后裁府仍文州。

明(1368-1644)明将傅友德于明洪武四年(1371)充征虏前军与征西将军分道伐蜀骑出秦陇“修白龙江桥以渡,破五里关,遂拔文州,渡白水江取绵州入蜀获胜”(见《明史》)o年一月武都地革委决定合并五个公社:坪里并入肖家,季家堡并入堡子坝,玉坪并入梨坪,罗家坪并入桥头,新寨并入中寨全县内置二十六个公社。一九七二年省革委会批准设立碧口镇和二十五个人民公社:城关、铁楼、尚德、丹堡、上丹、横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博峪。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八0年全县的县、镇、公社、街道、大队均改置为“革命委员会“建置。

一九八0年五月设置;县为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公社为管理委员会。据一九八二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文县共有二十万0九千四百八十二人,四万二千四百一十一户。

一九八三年底改置二十四乡为乡人民政府,碧口、城关镇人民政府,全县时为三百零九个行政村。

一九八四年四月省政府决定文县博峪划归舟曲辖。全县设两镇:城关、碧口,二十三乡:铁楼、尚德、横丹、丹堡、上丹、刘家坪、玉垒、范坝、店坝、肖家、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屯寨、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马营、堡子坝、中寨乡。

一九八五年五月十四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武都地区,设立陇南地区,直辖武都、文县、成县、康县、礼县、西和、徽县、两当、宕昌九县。

二OO四年一月十一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陇南地区,设立陇南市。市辖武都区、文县、成县、康县、礼县、西和、徽县、两当、宕昌八县一区。

二OO四年十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撤乡建镇:撤销横丹乡并入尚德镇,上丹乡并入丹堡乡,肖家乡并入中庙乡,店坝并入范坝乡,马营乡上半片并入中寨乡,下半片并入石鸡坝乡。屯寨乡改名天池乡。调正后全县置:三镇城关镇碧口镇、尚德镇。十七乡:丹堡、刘家坪、玉垒、范坝、中庙、临江、口头坝、尖山、桥头、天池、梨坪、舍书、石坊、石鸡坝、堡子坝、中寨乡和铁楼民族乡。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文县人口;218796人。《陇南日报》公布

(本稿特请四川大学刘琳教授1984年修改。

甘肃省文史馆员趙世英斧正。2011年重定)

作者:谭昌吉,文县档案局馆副县级退休干部

副研究员。邮编:746400

2012.7.修定

















-7-













































7

















献花(0)
+1
(本文系馆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