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洛阳市第一中医院外科 卢宗林耳穴疗法(耳针):是用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范围较广,操作方 便,并可用于针刺麻醉,在临床上根据耳穴形、色变化和病理反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生物全息根据生物全息规律 ,人体各个相对独立的局部,如耳、面、舌、鼻、足、第二掌骨等局部,都是各个独立的“全息胚”,而且,具有全息胚的特性,是整体的缩小,并 带有整体的全部信息。耳穴疗法的发展简史第一阶段公元前?最早有关采用耳穴治疗首推《灵枢.口问第二十八》中记述的一句“两耳无闻 取耳中”。明代(16世纪左右)出现了首张耳穴图谱。明代针灸大师杨继洲在他所著的《针灸大成》中也记载了采用耳尖穴治疗眼生翳膜。 第二阶段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1958年法国的医学博士P.Nogier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耳朵穴位分布恰巧像一个倒置的胎儿。中国的学 者萧月麟将此介绍给国内,十年间,全国的刊物和会议发表了四五百篇论文。第三阶段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耳针疗 法》、南京部队某部耳针篇写小组的《耳针》、云南管遵信编着的《耳针学讲义》,河南洛阳的李家琪发表了耳穴压豆疗法,这就是耳穴贴压疗法的 雏型了。第四阶段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1982年12月在哈尔滨成立了“中国针灸学会全国耳针协作小组”。?1984年又在云南召开了 第一届全国耳针、头针学术会议。陈巩荪、许瑞征、丁育德的《耳针研究》,王忠、管遵信的《耳针》,尉迟静的《简明耳针学》,王照浩的《实 用耳针》等。耳穴疗法已成为大众所欢迎的一种保健和治病的方法。九十年代至今.....1987年中国受「世界卫生组织WHO」委托 ,制订并通过了耳穴标准化方案,耳穴开始走入规范化的阶段。1993年又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耳穴名称与部位」。耳廓的表 面解剖1.、耳轮:耳廓最外缘的卷曲部分,其深入耳腔内的横行突起部分叫耳轮脚,耳轮后上方稍突起处叫耳轮结节,耳轮与耳垂的交界处叫 耳轮尾。2、对耳轮:在耳轮的内侧,与耳轮相对的隆起部,其上方有两分叉,向上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上脚,向下分叉的一支叫对耳轮下脚。 3、三角窝: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的三角形凹窝。4、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5、耳屏:耳廓前面瓣状突起部。6、屏上切迹: 耳屏上缘与耳轮脚之间的凹陷。7、对耳屏:对耳轮下方与耳屏相对的隆起部。8、屏间切迹:耳屏与对耳屏之间的凹陷。9、屏轮切迹:对 耳屏与对耳轮之间的稍凹陷处。10、耳垂:耳廓最下部,无软骨的皮垂。11、耳甲艇:耳轮脚以上的耳腔部分。12、耳甲腔:耳轮脚以 下的耳腔部分。13、外耳道开口:在耳甲腔内的孔窍。耳穴的分布耳穴:人体发生疾病时,常会在耳廓的相应部位出现“阳性反应”点 ,如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丘疹、凹陷、脱屑、电阻降低等,这些反应点就是耳针防治疾病的刺激点,称耳穴。耳穴在耳廓上的分布有 一定的规律,好像一个倒置的胎儿,头部朝下,臀部朝上,根据形如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1、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 对耳屏;2、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3、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4、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轮 体耳部和对耳轮上下脚;5、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与 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常用耳穴耳舟部:指、腕、肘、肩、肩关节、锁骨(6)对耳轮上脚部:趾、踝、膝(3)对耳轮 下脚部:臀、坐骨、下脚端(交感)(3)对耳轮部:腹、胸、颈、脊椎(4)三角窝:子宫(精宫)、神门(2)耳屏部:外鼻、咽喉、内 鼻、上屏尖、下屏尖(肾上腺)、外耳(6)对耳屏:缘中(脑点)、平喘(腮腺)、脑(皮质下)、睾丸(卵巢)、枕、额、颞(太阳)(7) 屏间切迹部:目1、目2、屏间(内分泌)(3)耳轮脚周围部:口、食道、贲门、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阑尾(8)耳甲艇部:膀胱 、输尿管、肾、胰(胆)、肝(5)耳甲腔部:脾、心、肺、气管、三焦(4)耳轮部:直肠下段、尿道、外生殖器、耳尖、肝阳、轮1-6( 6)耳轮脚部:耳中(膈)(1)耳垂部:升压点、齿1、舌、齿2、上颌、下颌、眼、面颊、内耳、扁桃体(10)耳郭背面部:上耳根、 降压沟、上耳背、中耳背、下耳背、耳迷根、下耳根(7)选穴处方按疾病的相应部位选穴。按中医理论选穴。按现代医学知识选穴。根 据临床经验选穴选穴需精炼,一般2-3穴,一侧病取同侧穴,两侧病或内脏病取双侧穴,也可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常见病症选穴处方举例: 感冒:肺、内鼻、下屏尖。中暑:心、枕、脑。咳嗽:支气管、肺、神门。哮喘:平喘、肺、下脚端、下屏尖。眩晕:肾、神门、内耳 。胃痛:胃、神门、脑、下脚端。月经不调:子宫、卵巢、屏尖.痛经:子宫、肾、屏间、下脚端。遗尿:肾、膀胱、缘中、脑。常见症 状备用穴高热:耳尖、屏尖、对屏尖、肾上腺、皮质下、神门。感冒:感冒点、内鼻、外鼻。失语:哑门、声带、语言中枢。多汗:交感、 内分泌、肾上腺、肺、枕。恶心呕吐:食道、胃、神门、交感、贲门、脑干、皮质下。呃逆:食道、胃、神门、交感、耳中、膈、支点、神经丛 点。便秘:便秘点、大肠、直肠。心悸:心、交感、皮质下。心绞痛:心、小肠、交感、皮质下、心脏点。高血压:心、小肠、交感、皮 质下、奇点、降压点、头昏点、高血压点、耳背沟、屏尖、耳尖、肝阳、神门。失眠:心、肾、枕、神门、失眠、催眠穴、声带、迎四、胃、耳尖 。尿潴留:肾、膀胱、输尿管、内分泌、交感、三焦、艇角、盆腔点。腹痛:止痛点、耳迷根、交感、神门、腹外、下腹、肝炎点、腹内、上 腹。腰痛:腰痛点、下背、膀胱、热穴、外生殖器。腰腿痛:坐骨神经。关节痛:肝、皮质下、肾上腺、激素点。痤疮:大肠、神门、面颊 、内分泌。痛经:内生殖器、内分泌、皮质下、盆腔、卵巢、附件、交感、耳迷根。近视:眼、目2、肝、肾、外鼻、防近点。耳穴的功能 十止:止痛、止晕、止惊、止咳、止喘、止鸣、止吐、止酸、止带、止痒(风溪穴)。六对:镇静-兴奋、降压-升压、降率-强心。利 五官:利咽、明目、助听、通鼻、美容(肺)。三抗:抗过敏、抗感染、抗风湿一退:退烧――耳尖、耳屏、肾上腺(清热解毒)三调整:调 整植物神经功能;调整内分泌;调整月经。二补:补肾、补血。三健:健脑、健肝血、健脾助运。催乳、理气消胀、降糖、解痉、利胆、安 眠、收敛止汗。耳穴刺灸法1、耳穴毫针法2、耳穴埋针法3、耳穴梅花针法4、耳穴注射法5、耳穴放血法6、耳穴夹治法7 、耳穴灸灼法8、耳穴压丸法9、耳穴磁疗法10、耳穴贴膏法11、耳穴按摩法耳穴压丸法耳穴压丸法:简称“耳压法”,是指在耳 穴表皮贴敷绿豆、小米、油菜籽、王不留行子等丸药,予以按压、达到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之目的。它不仅有耳针、埋针的效果,而且简便、安全、 没有副作用,不易引起感染。操作方法先找准穴位并压个凹陷作为记号,消毒待干后,术者左手固定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一块粘有药丸的胶 布,准确地贴在作有记号的耳穴上,按压数秒钟后,一般即能收到效果。如无见效,可调整位置或加贴对面相应处。耳压手法及适应症直泻压 法:即以拇、食指指尖与耳穴皮肤垂直按压,候至有沉重胀痛感时,持续按压20秒钟,停歇10秒钟,再按20秒钟。如此重复按压主穴6-10 回,配穴4-6回,每天4-6次。3-6天后取下药丸,另贴对侧耳穴。这是强刺激,属于泻法,适用于实证、痛证,对内脏痉挛性疼痛有良好的 镇痛效果。假使按之未至沉、重、胀痛感,可将丸药向上、下、左右稍加移动,找到敏感点后,再固定位置按压之。旋补压法:即以拇、食指指腹 顺时针方向旋转轻轻揉压,候至稍有胀痛或刺痛后,每穴按压1-2分钟,每日4-6次,3-6日取下,另贴对侧耳穴,这是轻刺激,属于补法, 特别是年老体弱、孕妇、儿童或敏感性强者,尤为适宜。点平压法:即以拇、食指指腹(或指尖)按压药丸,候至有轻度胀痛时,每穴以0.5 秒钟的速度间歇的按压1-2分钟,每日4-6次,3-6日取下,另贴对侧耳穴。此属于中等刺激量,属于平补平泻法,适于一般体质或虚实不显 的病症,特别是神经衰弱、心悸、失眠、头昏等各类功能性疾病注意事项1、防止胶布受潮与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如有对胶布敏感者,可加贴肾上腺和风溪穴,或加服扑而敏。2、夏天汗多,贴药2-3天为宜,冬天干燥,可贴3-6天,但耳廓有冻疮、溃疡、炎症等不宜使用本法。3、侧卧时压丸处疼痛难忍,可放松胶布或移动位置,即可缓解。4、孕妇宜用补法,但对有习惯性流产史的孕妇则应慎用本法。THANKYOU!两补三健脑肝脾催理降解利眠收三抗一退调整三十止六对利五官耳穴的功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