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止汗散贴脐治疗汗证65例
2015-12-13 | 阅:  转:  |  分享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HNASNATUR0PATHY.Jon2012Vol2ONo1

④其他检查:0.5普鲁卡因做疼痛引发点封闭时,疼痛

可消失或缓解。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体位:患者取低头俯卧位,臀部垫枕。

②定点:医者右手按压背部,从上而下,用力要均匀、适

中,寻找明显压痛点、结节或条索,每次4~6个,作为治

疗点。用龙胆紫做一点状进针标记,术者按西医外科手

术要求常规消毒、铺巾,医者戴一次性帽子、口罩和无菌

手套。③操作:选用汉章3号针刀,分别对准治疗点,刀

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垂直于皮肤快速进入,先纵行剥

离再横行剥离,然后退针刀,按压伤口,术后用创可贴覆

盖创口,防止伤口感染。每5天治疗1次,3次为1个

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总结及分析。

对照组:病人取俯卧位,常规消毒,以夹脊穴、阿是

穴为主,取风门、肺俞、曲垣、天宗等,留针30min,取针

后在针眼处覆以火罐,留罐15rain,每日1次,1O次为1

个疗程。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_1]:痊愈:颈、肩、背部疼痛及沉重感、紧束

感消失,活动自如,恢复工作,患处检查肌痉挛及条索状

物明显减轻或消除,6个月内无复发。好转:颈肩背部

疼痛及沉重感、紧束感明显减轻,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

作,遇劳累或受凉后仍有不适。无效:症状无改善。

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4O例,痊愈36例,好转4

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对照组4O例,痊愈20

例,好转10例,无效1O例,总有效率75。治疗组的

疗效优于对照组(Pd0.05)。

讨论

背部肌筋膜炎是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

引起人体肩背部组织、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的一种非

特异炎症性病变]。临床以背部酸痛、胀痛、压痛、肌肉

僵硬、有沉重感、活动欠灵活为主。本病属中医学“痹

证”范畴。《素问·痹论》指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

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

则寒。”认为风寒湿热诸邪合而致病是痹证形成的机制。

痹证侵犯人体,多留于肌表,阻于经络,气血流动不畅,

不通则痛,故见全身肌肉麻困、胀痛、僵硬、沉紧等症。

素体虚弱、筋脉失养、正气不足、气血运行不畅是本病内

因。劳损外伤及风寒湿邪入侵是本病的主要外因。其

病位在筋肉,其病性多为本虚标实。

小针刀将针刺疗法的针和手术疗法的刀融为一体,

把两种器械的治疗作用有机结合在一起,发挥针和刀的

双重治疗作用。肌筋膜炎目前比较成熟的理论是“软组

22中国民间疗法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

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学说[】。小针刀集中刀和针的双重

作用,通过刀的剥离,可以松解局部粘连组织,松解肌

肉、神经血管的卡压,使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降低致

痛物质浓度,消除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使疼痛迅速缓

解。小针刀治疗肌筋膜炎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从软组织

损伤角度来讲,肌筋膜炎在发病后,炎性渗出,细胞坏

死,软组织增生粘连,肌肉紧张挛缩,引起疼痛和功能障

碍。小针刀疗法具有剥离粘连、疏通组织、流畅气血、刮

除疤痕、松解肌肉、解痉镇痛之功效,从而迅速恢复运动

系统、器官组织的动态平衡,与中医“不通则痛,通则不

痛”的理论相吻合。在采用小针刀治疗本病时,选好适

应证、找准疼痛点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7:57-60.

[2]程爱萍,张波,陈日新.穴位注射治疗背肌筋膜炎35例临床

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5,21(4):16.

[3]宣蛰人.我对人体软组织疼痛的探索.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03,9(1):2.(收稿日期2O11—09—26)

■羹

止汗散贴脐治疗汗证65例

何书丽

(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医院,472000)

我科2010年1~l1月对住院自汗、盗汗患者应用

自制止汗散穴位贴敷65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

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5例,男4O例,女25例;年龄33~78岁,平

均51岁;病程1个月~7年;自汗16例,盗汗26例,自

汗盗汗兼有者23例;中风42例,眩晕3例,喘证5例,

肺胀2例,咳嗽5例,消渴3例,痹证5例。

治疗方法

朱砂、五倍子研磨成粉,取适量温开水调成稠糊状,

贴于神阙穴,每次4~6h,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结果

本组65例,用止汗散贴敷1个疗程后,显效(汗出

明显较少,盗汗消失)35例,有效(汗出明显减少)28例,

无效(汗出无变化)2例。总有效率96.9。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

CHjNA’SNATUR0PATHJan,2012.Vol20No.1

讨论

汗证是指安静状态下,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为主的

一种病证。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平衡,营卫调和,津液

内敛而不外泄,反之腠理疏松而汗出形成本证。《素

问·阴阳别论》说:“阳加于阴谓之汗。”汗是由阳气蒸化

津液从玄府达于体表而成。正常汗出有调和营卫、滋润

皮肤作用,若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汗多,或仅见身

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即属病理现象。中医学认为,汗证

有虚实二端,实者有外感热邪或湿热内蕴等因,虚者有

自汗、盗汗之别。自汗多因气虚不能固表,玄府不密,津

液外泄所致;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

入睡之时,卫阳人里,肌表不固,虚热蒸津外泄,故睡时

汗出,醒后卫阳复归于表,肌表固密,虽阴虚内热,也不

能蒸津外出,故醒后汗止。若气阴两虚,临床常自汗、盗

汗并见。

神阙穴俗名脐中,又名气舍、维会,为人体任脉上的

要穴,为阴脉之海,有主全身阴液的作用,其内连五脏六

腑,外合筋骨皮毛,故有“脐为五脏六腑之体,元气归藏

之根”之说,乃先天之命蒂,后天之气会。神阙穴穴位贴

敷即脐疗,是不同性味的药物作用于脐部,一方面可被

腧穴所在部位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脉,发挥药效;另一

方面也可通过药物对腧穴的刺激,经络的输布,深入到

内,而转枢上下,疏通经络,起到理阴阳、和气血之作用。

西医解剖学认为,胎儿出生,脐带剪断之后,脐静脉闭锁

成为肝圆韧带,脐疗时不同性味的药物可有部分透人静

脉进入肝内,并对腹膜、脏器的神经分支起反射性作用,

以调节机体防御功能。再者脐部表皮角质层最薄且无

皮下脂肪,药物易于穿透,且脐两侧分布着丰富的毛细

血管网,药物敷脐后能刺激皮下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

环改善,机体代谢旺盛,从而促进药物吸收。

方中五倍子归肺经,性味酸、涩,具有敛肺降水、收

敛止汗之效;朱砂入肺可降气而走皮毛,具有镇心逐痰、

驱邪降火之功。两药合用外敷,可借助神阙穴渗透,通

过经络作用而起到调和阴阳、固本培元、养阴清热、固涩

止汗之力。

应用止汗散穴位贴敷的注意事项:敷药时用生理盐

水棉球清洁神阙穴,局部忌用肥皂、浴液等刺激性物品

擦洗;治疗期间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对皮肤有破溃者

禁用。

同时应积极锻炼身体,劳逸结合,起居有常,多晒太

阳,从而达到营卫调和、腠理固密的目的。若汗出过多,

要及时拭干,更换衣服,避开虚邪贼风。

(收稿日期2011-07—18)

隔盐灸神阙穴治疗大便失禁2例

张天星

(北京市房山区中医医院,102400)

例1.患者,男,56岁,为尿毒症腹膜透析患者。

2010年3月9日并发脑出血入院。住院期间,患者因

肠梗阻灌肠后出现腹泻,稀水样便,日6~1O次,后肠梗

阻解除,腹泻症状仍发作。给予口服蒙脱石散、肉蔻四

神丸等药物,腹泻无改善。患者自觉怕冷,全身乏力,时

有心慌,脐周隐痛,小腹下坠不适,大便稀水样,不能控

制。舌质淡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沉细。属脾肾阳

虚不固。予以温阳固脱之法,取神阙穴,隔盐灸之。每

日1次,每次1O壮,其壮如指甲盖大小。初灸2日后,

患者大便次数减少,日3~6次,腹痛、小腹下坠感明显

减轻。继续艾灸2日,患者诉大便能控制,稀便,日2~

3次。艾灸1周后患者大便渐成形,每日1次,食欲尚

可。患者病情好转后出院,出院后至今多次来院复诊,

均未诉复发。

例2.患者,男,76岁,2010年4月6日因脑出血入

院。入院后患者卧床,大便困难,给予口服通便药及温

皂水灌肠后出现大小便失禁。小便时有不能控制,大便

完全不能控制,为稀水样便,且每次小便时均有少量大

便排出。给予口服蒙脱石散、盐酸小檗碱等药物后患者

症状无改善。患者平素怕冷,腰膝酸痛,小便频多,尤以

夜间明显。查患者舌淡暗,苔薄腻,脉沉细。考虑为肾

阳不足,下元不固。治以温肾固脱之法。取神阙穴,隔

盐灸治。每日1次,每次10壮,其壮如指甲盖大小。灸

1日后,患者自诉小便夜间次数减少,由原来夜间5次

减为3次,且小便多能控制。继艾灸2日后,患者诉怕

冷及腰膝酸痛明显减轻,小便已能完全控制,大便失禁

症状明显改善。偶有小便时欲行大便感。艾灸治疗1

周后,患者大小便失禁症状消失。出院后多次电话随访

均未诉复发。

按:神阙穴又称脐中、气舍、下丹田、命蒂,属任脉经

腧穴,为先天之本源,后天之根蒂,是生命之根,具有温

阳固脱、调和气血、调理脾胃、理肠止泻之功效。隔盐灸

有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等作用。上述2个病案中,针对

患者阳虚不固的病机,采用隔盐灸,治以温阳固脱而获

良效。

(收稿日期2011-07—26)

中国民间疗法2012年1月第20卷第1期23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