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王羲之
2015-12-14 | 阅:  转:  |  分享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王羲之《兰亭集序》当庄子哲学成为晋朝土族大夫躲避乱世的“救命稻草”时,
我们便忘不了王羲之这一声愤世嗟叹。士族大夫们不约而同地去追求清淡的文人生活,渴望超脱俗世平庸,去感悟广袤宇宙间人的自由快乐。可是
晋代政局动荡,各地纷争,民生疾苦,土族大夫及各地官僚却都企图卸下肩上负着的人民苦难重轭,去自欺欺人地寻求这种快乐与超凡的自由。一边
是哀鸿遍野,一边是竹屋炉炯静心沉思。作为一代书圣,一个文人,他行笔如龙,入木三分才华横溢的他的确向往共聚兰亭这样的集会——在一
片静幽深沉的山水中,享受着与文人们共处曲折的水道旁“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的静谧之乐。他却能由此体会乐事之后的悲伤,体悟个
人以及人类的苦难,那便是“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他不赞成庄子“一死生,齐彭殇”那不悦生不恶死的观点,他看重生死,有着
一个人对死亡的担忧以及对生的依恋,由此展示了他本真的人性。他说“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在他看来,快乐是短暂的,人生也是短暂的。
他也悲慨快乐不常、人生有限,但他并不因此去隐居竹林,不念俗世,安歇于宁静之中,飞翔在自由之上。他没有这样做。任会稽郡内史时,他竭
力改善民生,同时也深得民心。任骠骑将军时,又针对军役事务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他的做法恰与庄子的处世原则相对立。这便是出于对今世后代
人们的深情与责任啊!他慨叹人生之悲,于是负起了苦难的轭!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人物导语“唐诗,晋字,汉文章。”文赋
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
艺术的代表人物。由于其书法运笔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境界,内心的情感于是能自然流露于笔端。在江南三月天朗气清之际,王羲之点
画之间让人感受到的是“思逸神超”。●作家档案王羲之:321年——379年字号:字逸少;因担任过右军将军一职,故人称“王右军
”籍贯:山东琅琊临沂人时代:东晋生平: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
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
仕,颇为顺当。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
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作品: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丰富,除《兰亭集序》外,著名的还有楷书《乐毅论》、《黄
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名望: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
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书法的主要
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在他的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一种随心从化,恬淡平和的意境。这和魏晋时玄理的盛行是分不开的。玄学讲顺应自然
,自由任情,“不滞于物”。所以魏晋的名士,大多好山乐水,“放浪形骸”,倘佯自得。王羲之也不例外。并且他把这种玄远的风度,自觉或不自
觉的,融入了自己的书法之中。他运笔富于变化,却没有雕饰;笔画秾纤折中,不激不厉,超逸优游,有一种晋人特有的风韵。王羲之的书风对
后世的影响极大。尤其是经过唐太宗的大力提倡,他所开创的流美俊逸的书风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唐宋元明诸家,很少听说没有临习过王羲之的。
直到清代碑学兴起,北派强雄粗犷的风格重新为人们所重视,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突出成就王羲之一生最好的书法作品,是他中年时候
创作的《兰亭集序》。《兰亭集序》的书法艺术受到历代书法家的推崇。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竟然每一个的写法都各不相同,毛笔表现汉字
书法的艺术达到极致。▲评论资料“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梁武帝萧衍称羲之书:“字势雄强,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
为训。”唐太宗李世民更是赞叹:“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唯王逸少乎!”大诗人李白曾赋诗:“右军本清真,潇洒出风尘??扫素
写道经,笔精妙入神。”北宋黄庭坚曰:“右军笔法,如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纵说横说,无不如意。非复可以常理待之。”当代书坛泰斗启
功曾为临沂王羲之故居题诗:“琅琊众望标千古,王草颜真冠书府;我今执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
,他七岁就擅长书法。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
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袒腹东床:
东床快婿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
,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
,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
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
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年轻公子二十余人,听说郗府觅婿,都争先恐后,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
无其事。”郗鉴说:“我要选的就是这样的人,走,快领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样来的。相聚兰亭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褉(一种
祓除疾病和不祥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为此诗集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
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作者因当时天时地利人效果发挥极致,据说后来再写已不能逮。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宋代米芾称
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竹扇题字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
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
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
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
军写的字”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书成换鹅书圣王羲之很喜
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
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
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巧补春联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
。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
,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
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风流的魏晋??风
流的魏晋即魏晋风流,又称魏晋风骨,魏晋风度,为文化史上的专有名词。风流、风骨、风度原是魏晋时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魏晋时期,人们对人
物的品评由道德风范转向人物外貌,进而发展到人物的精神气质。魏晋名士有一种不同於流俗、甚至不同於任何历史时期的言谈举止。风流不仅仅是
个人文化素质与精神状态在言谈与仪表上的反应,对於一定的社会阶层来说,风流集中体现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集中塑造了他们的社会形象。
它不仅是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而且深深影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从而构成了这一时代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等人,正好反映了魏晋名士的时代精神。?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切的艺术化的人生,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是在魏晋玄学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魏晋玄学的形成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时尚、价值观念。构成魏晋风流的条件是:玄心、洞见、妙赏、深情,其外在特点是:颖悟、旷达、真率,代表人物是:陶渊明,王羲之,以及竹林七贤等。?
献花(0)
+1
(本文系听海11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