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smiecz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微信使用介绍
2015-12-25 | 阅:  转:  |  分享 
  
微信撷要

xlzhou0421@163.com

目录

微信撷要1

第一章成为“微信的用户”3

微信是什么东西?3

到哪里下载这个软件?3

需要什么样的手机?3

注册时需要的“用户名(账号)”3

电子邮件:3

QQ4

微信4

第二章建立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5

第三章微信的‘群聊’14

如何发起‘群聊’14

(1)一个一个把你的“好友”拉进来15

(2)选择已经存在的一个群15

(3)面对面建群15

QQ群和微信群在理念上的区别16

第四章和你圈子里的朋友交流的各种方式18

第五章通信费用23

第六章资料的“收藏”,“保存”和转移至“电脑”25

“收藏”25

保存到手机27

图片的保存27

已打开的(来源于网上的)资料的保存28

视频资料的保存28

资料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相互拷贝28

1)通过各种手机助手进行资料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相互拷贝28

2)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资料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相互拷贝29

第七章微信支付34

支付手段的进化34

微信支付36

1)绑定银行卡37

2)选择商店43

微信支付中的“刷卡”,“零钱”和“转账”48

零钱48

微信刷卡48

转账49

安全问题小议49

第八章在电脑上使用微信50

手机与电脑互传文件52



第一章:成为“微信的用户”

微信是什么东西?圈子内的通信软件,社交软件。

到哪里下载这个软件?http://weixin.qq.com

需要什么样的手机?运行iOS,Android,Symbian,WindowsPhone,Blackberry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

注册时需要的“用户名(账号)”

作为任何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软件系统(例如:电子邮件,淘宝、京东商城网购……)的用户,你都要有一个“在这个系统内是独一无二的名字”,也就是你的“用户名”,往往又被称为你的“账号”。比如说:

电子邮件:

为了让电子邮件商为你服务,你要设想一个既便于自己记忆、也便于朋友识别你的名字,然后用它来注册。

不过你自己设计的这个名很可能已经有人使用了,于是你就要不断更改,直到无同名现象为止。

QQ在QQ上注册时,不是你自己选,而是由系统直接替你选一个别人没有用过的“QQ号”

微信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QQ号,那么在腾讯公司的业务范围内,他肯定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你就可以利用已经有的QQ号在微信上注册,作为你在微信上的“用户名”。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个电子邮件信箱,那么把整个邮箱地址(比如我用的xlzhou0421@163.com)看成一个“字符串”,它也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没有其他的人会有同样的邮箱地址。所以你也可以把它用来作为你在微信里面的用户名。

还有你的手机号码,在全中国也是唯一的,只有你一个人在用,所以也可以把它用来作为你在微信里面的用户名。

你要明白,不管你用QQ号,还是你的电子邮箱地址,还是手机号来作为你在微信系统里面的用户名,他们都被看成只是一个“字符串”,和原来的QQ,电子邮件,手机没有关系了。

所以,如果你使用了你的某个电子邮箱地址来作为微信的用户名以后,当系统进一步要求你给出一个“密码”的时候,你应当给出你在使用微信时的密码,而不要和你打开你那个电子邮箱的“密码”混为一谈!

你也许会想,我还要自己设计一个有意义的字符串作为我的名字。那也可以,这就是“微信号”。不过你设计出来的也有可能与他人同名,如果发生这种情况,系统就会要求你修改,重新申请。另外,你一旦设定了你的“微信号”,就不要再去动它,微信最多允许你修改一次。

推论:

如果你已经成为微信的用户,你想要邀请你的一位朋友进入你的“微信圈子”,你就可以通过他的QQ号、电子邮件地址、手机号、或者“微信号”来搜索他。



第二章:建立你自己的“微信朋友圈”

微信和电子邮件不同。

电子邮件没有圈子的概念,世界上不管是任何人,你只要知道了他的电子邮件地址,你就可以向他发电子邮件。

微信和QQ一样,是所谓的“社交软件”,你只能和“进入了你的社交圈子里的朋友”打交道。

邀请一位朋友进入你的圈子,要双方同意。那么怎样邀请一位朋友进入你的圈子呢?

以下我通过在我的三星手机上的情况进行介绍。不同的操作系统、不同牌号的手机、iPad或其他平板电脑上屏幕的安排会有所不同,但是不难举一反三,推此及彼。

进入微信系统以后,点击屏幕右上角的“+”号,就会下拉出一个窗口,再点击其中的“添加朋友”(如左图所示):

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屏幕,其中显示了6种添加朋友的办法,其中前5种讨论的是如何“邀请某一位朋友进入你的微信圈子”;而第6种则涉及“如何一下子把很多人邀请进入一个‘群’里面来进行‘群聊’”。让我们按照右侧红色数字编号的次序来讨论前5种方式。

至于第6种‘面对面建群’,因为它只是“建立群聊”方式的一种,所以放在“如何发起群聊”这一节以后讨论。

(1)如果您知道你的朋友的“微信号”,或者“QQ号”,或者“手机号”,你就可以把它填写到这一行“放大镜”图标的后面,然后点击这个“放大镜”图标。

于是微信公司的服务器就会在它所有的微信用户中搜寻,看看有谁的“微信号”,或者“QQ号”,或者“手机号”,是和你所说的相同或类似,然后把所有完全匹配,或者近似匹配的人一一列出。

如果其中有你要联系的那位朋友,而且他已经安装了微信,你就点击把他“添加到通信录”这个按钮,再在新的窗口里写几个字,介绍你是谁,并表明你希望邀请对方加入你的“微信朋友圈”。一旦对方同意,事情就成功了。

如果系统告诉你,有你要联系的那位朋友他还没有安装微信,你就点击“发送邀请”这个按钮。请他安装了微信软件再说。

(2)如果你已经是QQ的用户,很可能你也希望把你在QQ圈子里的朋友拉进你的微信圈子里面来。另外,你的手机里的通信录中的那些人,你也很可能希望把他们拉进你的微信朋友圈子里面来。这时你可以点击上图中标有“2QQ、手机联系人”这一行。

于是就出现了下图左边的屏幕,其中有两个选择:“添加QQ好友”和“添加手机联系人”。



如果你点击“添加QQ好友”,就出现上图右边的屏幕,其中又有两个选择:“添加QQ中的好友”和“添加QQ中的一般性朋友”。

选择好了以后,就会出现以下屏幕,其中列出了:哪些人已经是你的微信朋友(已添加),哪些是等待你添加的(你按下右方的绿色“添加”按钮即可)。

“手机通信录”里的朋友也可以用一样的办法加以选择。



(3)第三种方法是“扫一扫”对方的“二维码名片”

如果你的朋友已经是微信用户,而且有了他自己的“微信号”,那么系统就会根据这个“微信号”产生一个二维码。

比如说,我为自己设定的微信号为:xlzhou0421;经“微信”检查无重名,就投入使用。系统根据这一微信号产生的二维码如下图:



如果你通过EMAIL看到对方的名片二维码;你就可以通过“微信”里面的“扫一扫”功能,用照相镜头对准它扫一扫,就相当于对对方发出了“请加为好友”的邀请,等待对方同意以后,他就会成为你的“微信好友”。

“通过扫描二维码邀为好友”的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公众号”。比如说你在商店里、餐馆里看到的“二维码”,或者电视机上显示的CCTV的某个节目的二维码,由于对方是“公众号”,那就意味着“他正在眼巴巴地希望成为你的微信好友,因此只要你有意,他就可以成为你的“微信好友”。一旦互为好友以后,他就可以不停地向你发出(包括广告在内的)各种信息。

(4)雷达加朋友

设想你和一位久违了的朋友约好在某个公园见面,可是你从东门进,他从西门进,谁也找不着谁,互相又不知道(或者忘记了)对方的手机号,但是大家都知道对方就在公园里,那你就可以用这种方式“发出雷达搜索信号”,搜索以你为中心方圆XX米的范围。



如果对方也在此时使用“雷达信号”进行搜索,你就会在屏幕上看见一个或几个标志。比如在上面由图中出现了一个名叫"骑牛撞交警"的人。如果你确信这个人就是你的朋友,你就可以点击这个图标,然后把它“加为好友”。

当然,我在上面设想的情景有点古怪,一般不会遇到这种情况。实际上,“雷达加朋友”这种方式主要是用来“凭缘分”结交陌生人作为朋友的手段,和通过双方同时“摇一摇”来寻找陌生人交朋友的办法类似。

但是,如今“世道多陷阱,交友须谨慎”,特别是老年人,不要使用这种办法。

(5)公众号

如上所述,公众号就是那些为公众服务的机构,例如餐馆、点心店、电视台……提供的微信号,你可以想像:他们是眼巴巴地希望和所有人交朋友,所以只要你这方面同意,双方立即可以成为“微信好友”。



但是公众号多如牛毛,你得要选择一下哪些是你真正需要的,何况还有一些“恶意”的公众号在等待你掉入他们所设的陷阱!所以你要查询一下,这个公众号是怎样的?它所提供的是哪方面的服务。

比如你听人说,有一个名叫“大众点评”的网站专门介绍各种消费,尤其是小吃、餐饮的大大小小的店铺,并对它们进行评比。你对此很感兴趣,有意对之表示“关注”。

这时你就可以点击这个第5种方式:“公众号”,然后在左图中填进“大众点评”这几个字,再在后面的绿色“搜索”按钮上按一下。于是出现下面左图所示的屏幕:



一看,这里面有这么多与“大众点评”有关的网站,就选第一个试试看,结果得到上面右边图所示的介绍。

假定你看了以后,觉得这个网站值得关注,你就点下面绿色长条的“关注”按钮。

于是又出现以下左图所示屏幕:



其中提出一个问题:“大众点评要求使用你的地理位置,你是否允许?”

一般来说,你在什么地方好像是一个“隐私”,不过一般人也不太在乎这点,而且“大众点评”只有知道你在什么地方以后,才能把你周围方圆几百米范围内的商店详详细细告诉你。于是你点“确定”。

然后就得出了上面的右图:“客官你终于来了!店小二在此恭候多时了~”虽然你明知这是机器预先放好的“欢迎词”,你心里还是觉得暖暖的……。



第三章微信的‘群聊’

如何发起‘群聊’

QQ里面有“群”,微信当然也有。

“群”现在在微信里大行其道。一个家庭(家族)的成员可以组成一个群;大学同班老同学可以组成一个群;具有共同兴趣、同样业余爱好的人也可以组成一个群。群里的任何一位成员可以一次向所有其他成员发出信息,因此是效率很高的一种通信方式。群里的成员虽然天南海北各处一方,但是有了微信,他们就好比“晤谈于一室之内”,一个人说话,所有的人都同时听见!



要发起一次‘群聊’,点击上左图中右上角的“+”号,然后在下拉窗口中选择“发起群聊”。于是出现右图所示的屏幕。其中有三个选择:

(1)一个一个把你的“好友”拉进来

你想把谁拉进来,就在他右方的小方格里打个勾。这样就会组成一个新的“聊天群”

(2)选择已经存在的一个群

一个新群出现以后,它就会一直存在下去,直到你把它取消。因此你也可以直接选择一个已经存在的群,进去和大家聊天。

(3)面对面建群

这就是上一章里面提到过的(6)面对面建群方式。这是5.3版以后的“微信”新加入的建群方式:把彼此挨得很近,集聚在一个小地方的一批人,通过大家都“输入同一个四位数字”来拉入一个群。

可以看出,这种做法和传统的建群方式是相反的,加入群的人不仅不一定是好友,甚至可能是从来没有见过面的陌生人。入群以后,通过交流,互相熟悉以后,其中某些成员才可能变成你的“好友”。什么时候需要采取这种建群方式呢?

举例来说,很多人在春运期间坐火车回家。列车车厢里彼此基本上是陌生人,但是旅途无聊,大家又都有同样的抢火车票、采购年货,以及满怀期望与亲人团聚的同样心情,因而拥有了同样的话题。这时候,列车长在广播中宣布:“杭州开往上海的G7362次列车已经进站,请上车的旅客打开微信「面对面群聊」,输入7362,即可参与群聊,祝您旅途有伴。”

这不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吗?

QQ群和微信群在理念上的区别

我曾经在QQ上建立过“群”;使用了微信以后,也曾“发起群聊”。有一天我发现我发起的群聊中多了一个人,她是由我所发起的群中另一位成员介绍进来的。对此我感到有些诧异,因为以往QQ群在我的印象中,这一点是不允许的:群有群主,新成员的加入只能由群主来掌控。

后来在网上看了一些讨论,才知道QQ开发团队和微信开发团队在建群的理念上是不同的,例如:

1,微信群体现了平等,而QQ群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你加入一个微信群,很少能体会到群主的存在,反之,你在QQ群中却时时感受到群主的存在。还有一点,微信群中,群友自己可以改群名称,QQ群只有管理员可以。

2,微信群简单,没有花哨的功能,QQ群功能庞大臃肿。

3,在“加入群”的方式上,微信群突出介绍制,群友也可以拉人进来,而QQ群只能由群主进行,而且交互过程太长;本来在外但是慕名而来想加入某个群的人必须自己通过QQ群号或群名报名进入,而且要得到群主的审查批准。

4,新版微信所添加的“面对面建群”更是体现了这一理念。,这是一个场景化的应用,比如聚会上大家要建个群,只需要输入同一串数字就可以了。

5,在微信群中,当群友都退出后,群也就不存在了。而QQ群则需要管理者解散群。微信群是平等对等关系,群友的退群决定群的存亡。QQ群的解散权掌握在群主手中,也就是说群友的退群无法影响到群的存在。

5,微信群是自下而上的,而Q群是自上而上的。可以这么比喻:微信群是西方民主或联邦制的国家,而QQ群是集权制国家。

第四章和你圈子里的朋友交流的各种方式

首先最重要的当然是“文字交流”方式。

你选定好一位朋友(或者一个‘群’)以后,若出现右图所示的窗口,那么最下面那一个空行就是让你输入文字的地方。

最左边的代表“声波”,如果你按一下它,就会转为“语音”输入方式。

如果你按按钮,就将转入“表情”输入方式。

如果你按按钮,就将转入更多的其他输入方式(见后)。











下图显示了三星手机所提供典型的“文字输入方式”。其他型号的国产手机提供的方式会有些不同,但是大致思路不会相去甚远。





有关文字输入的细节不拟在此详述,因为与其在这里啰啰嗦嗦讲解,不如直接在手机上实践摸索来得痛快!

=====

汉字拼音输入技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了,输入的速度可以比输入英文还要快!不过还是有一些人觉得拼音输入很困难,那么他可以改用“手写”方式。手写的的时候,可以把整个屏幕当做一张纸,不管屏幕上的下面已经有了些什么东西,你直接用手指网上写就是。这就是所谓的“全屏手写”。当然也可以单独开一个干干净净的窗口来写汉字,这就是所谓的“局部手写”。

要是对“手写”还觉得麻烦,那就直接说话。为此,你只要按下刚刚提到的那个按钮,屏幕就变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你用手指按住“按住说话”这几个字,你就可以开始说,手机会把你的声音录下来,变成一个“声音文件”寄给对方。对方收到以后,按下这段信息旁边的按钮,就会听见你的声音。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更复杂的方式。为此你只需按下右下角的按钮。然后屏幕就变成了下图所示的样子。

屏幕的下半部列出了八个图标。在这里我们先只讨论右下角的“视频聊天”方式。

按下这个按钮以后,微信系统就会向对方发出“视频通话”的要求。如果对方响应了,双方就可以进行面对面的“视频通话”,你可以在整个屏幕上看见对方手机上的摄像头拍摄的对方面部表情,而你自己的手机上的摄像头所拍摄的你的面孔形象,一方面会传给对方,另一方面则在屏幕上开一个小窗口显示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你知道,你手机上的摄像头是否对准了你自己的脸面。



实际上,手机能提供的“其他通信方式”还不止这八种,你用手指把这个屏幕向左一划拉,又会出现其他三种方式来,如下图:

其中“实时对讲机”就是把“视频聊天”中的动态“图像”部分去掉。这样做,在网络繁忙的时候,可以节省一大部分“带宽”的资源,把有限的带宽全部提供给语音,使语音信息的传送更流畅,免得听起来磕磕巴巴。



“语音输入”是指你对着手机说话,手机会对你的语音进行“识别”,然后显示出相应的“汉字”来。当你想输送文字信息,又懒得敲键盘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其他的一些图标,例如“名片”,“小视频”,“我的收藏”……等等以后再说。

第五章通信费用

微信的通信功能越来越多,涵盖了传统的电话短信、长途电话、乃至视频电话……,给大家最鲜明的印象是“不要钱”。

事实上,使用微信时你还是付了钱的,因为你即使在家里通过WIFI上网,也是因为你每个月已经给宽带商每月付了七八十乃至上百元,只不过你是“包月”的,因此你感觉不出来罢了。

但是你到了街上,在那些没有WIFI的地方,你若要使用微信,就只好通过传统的“移动电话业务”所提供的3G信道来进行了,但这可是要收取“流量”费的。如果你不参加“中国移动”,“中国联通”……这些公司提供的套餐,每一MB的流量大致就要收你一元钱。

那么你在微信上传送各类消息时产生的流量大致是多少呢?《玩转微信5.0》这本书提供的数据是:



可见,当你使用“流量”时,费用主要产生在传输照片、视频短片的时候。不过,即使你不看视频短片,只看你的微信好友传给你的各种新闻也会很费钱;因为现在的新闻几乎都含有许许多多大容量的照片。

总而言之,手机传送信息的渠道就是“WIFI”和“流量”这两种,他们都可以在手机上通过“设置”来打开与关闭。为了省钱,我们当然会尽可能在有WIFI的地方来使用微信。

家里的WIFI通常是由无线路由器产生的。换句话说,无线路由器用来把宽带公司通过有线电缆送进来的“带宽”资源转换为手机、iPad这类设备所需要的“空间电磁波形式的”带宽。

即使你家里没有路由器,你的电脑是直接通过宽带公司提供的电缆上网的,那么在电脑上下载了一个名叫“360免费WIFI”的软件以后,这台电脑就会发出WIFI电磁波,供你的手机、iPad这类设备使用,相当于把你这台电脑变成了一台无线路由器。

没有WIFI的地方,可以用专门的设备来把移动电话公司提供的3G信道转换为WIFI。街上可以买到的中国电信提供的“3G无线路由器”(被称为“随时带在身边的WIFI热点”)就是这类设备。

当我们在公共场合看见有人提供“WIFI热点”的时候,要多一个心眼。不要一看见免费WIFI就大喜过望地去使用。原因是:你不知道他是什么人,你不知道他所提供的WIFI来自什么样的设备,里面装了什么东西。你若因为他的信号强,不拥挤,好用,而去使用它,那就意味着你你送出去的一切密码、地址、账号……都要通过他的这台设备;那他要是想截取这些信息那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第六章资料的“收藏”,“保存”和转移至“电脑”

“收藏”

微信中有一个常常出现的术语“收藏”,这是在以前的电脑中没有见过的。中文的特点是“没有词性标记”,所以汉语中有很多即可以作动词又可以做名词的词语,在一个具体的句子中,你必须从语境来判断它在是被当做动词还是当作名词来使用,从它本身你看不出这一点来的。“收藏”即是一例。

手机、电脑用户界面中那些“按钮”上的词通常都是动词。所以当你看见这样一个按钮的时候,一定以为就是“把……收起来藏到一个特别的地方去”的意思。

这实在是一种误导。因为我发现,当我在微信中看到好东西就把它们“收藏”以后,系统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它们被收藏在了什么地方。

于是我怀疑这个术语选择得不对头。为此我把我的三星手机的“使用语言”改设置成“英文”,结果发现与中文“收藏”对应的是“Favorite”。它表示这是“我喜欢的”,“我所钟爱的”的,根本没有“收起来藏到什么地方去”的意思。

举例来说,你在看一本书,发现里面有很多精彩的段落或者你很喜欢的名句格言;可是这本书又很厚,一旦把书合上,下次再来看时,以前发现的那些精彩名句淹没在浩瀚的文字海洋里,再去把它们寻找出来就很费劲。

你怎么办呢?下次你会用一只红色铅笔在那些精彩的句子底下划杠杠,或者在书页旁边画个圆圈或者五角星做个记号。这样一来,以后你再想寻找它们就十分容易:你只要看划过杠杠,做过记号的地方就行了。

微信里面的所谓“收藏”就是模拟的这种行为:你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按“收藏”按钮。以后再要寻找时,你只要点击屏幕右下角的“我”,再选择“收藏”,于是出现“我的收藏”页面,所有曾经被你“收藏”的东西都被集中起来显现在你的面前了(下面的左图)。



点击其中任一项,可对之展开观察;如您觉得合适,你可以点击屏幕外左下角那个看不见的按钮,或者屏幕右上角的那“三个点”就可以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

如果什么也不选,直接点击窗口右上角的“+”号,就出现一个下拉窗口(如上面的右图)。

从其中的绿色文字注解“收藏容量剩余1023MB(共1.0GB)”来看,给出的用来进行收藏的空间很大,是用去了的非常之少。于是我猜想,收藏空间中所收藏的只是一些“指针(pointers)”,也就是指向相应资料的地址。而且,如果把“我的收藏”中的某一项“扔进垃圾桶”(删去)以后,原始的资料还在那里,说明被删去的只是一些“指针(pointers)”。

保存到手机

我们都有过在电脑上“冲浪”的经验,那些五花八门的文字、图片、甚至动画,都是“过眼烟云”;你一关机,它们都“不存在”了(至少对你而言是这样)。如果你想下次开机以后仍能看见其中你所中意某些资料,又不想费力去重新浏览,你就要在关机之前把它“保存”起来。保存到什么地方呢,当然是电脑中赫赫有名的树状“文件系统”中的某个文件夹里。而且作为用户的你,有权选择任意一个文件夹。

在手机微信中,你会时时收到并打开朋友发来的有趣的资料来看,如果你按下屏幕左下角,或者右上角的那“三个点”下拉出一个窗口,往往可以看见其中有一个选项:“保存到手机”。这才是真正把相关的某个资料保存到某个地方了。

保存到什么地方呢?问题来了。无论是安卓手机,还是苹果手机,都不情愿把“文件系统”的概念介绍给用户。虽然事实上Android或者iOS操作系统自己是在那里使用文件系统的(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既然用户根本没有“文件系统”的概念,那他当然也没有权利说“请你把我喜欢的这份资料放进XXX文件夹中”,只好由着操作系统摆布。

图片的保存

就我所使用的三星手机来说,当我在微信中选定一张图片,并按下“保存到手机”这个按钮后,屏幕下方会出现一行字“…………”,可是我还没有看清楚这行字,它就消失了!我反复看了很多次,终于看明白了是:

图片已保存至storage/emulated/tencent/0/MicroMsg/Weixin/文件夹

这样我就知道了:若要查找已经“保存到手机”里的照片,就可以到以上文件夹中去寻找。

已打开的(来源于网上的)资料的保存

这类资料通常是图文并茂的,篇幅也很大。如果你想“保存”它,系统只给你一个选择:“复制链接”。也就是把这篇资料的URL网址拷贝到‘剪贴板’中。然后你可以再把‘剪贴板’中的URL网址抄写到别的地方,(例如通过电子邮件发到电脑上),需要时,再根据这个链接地址上网查看。

视频资料的保存

对于视频资料,双击它就会打开它,让你观看。

如果想保存,就要“长按”它,这时会出现一个窗口,其中有一项选择是“保存视频”,按下这个按钮,就会出现一行信息,例如:

视频已保存至storage/emulated/tencent/0/MicroMsg/………….mp4

资料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相互拷贝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微信来在朋友圈内转发和共享信息;其手续比起在电脑上通过EMAIL传递信息来要简便得多。可是手机到底只是一个小型的便携装置,空间有限,而且在手机的用户界面上你看不到“文件系统”,因此不便于长期保存有价值的特别是体量比较大的文件。

于是,你常常需要把手机上收到的文件转移到你的电脑中去。

另一方面,你在电脑上通过EMAIL和浏览下载得到的信息,如果想和手机里微信的朋友圈分享,你又希望能够把电脑里的资料转移到手机里来。

1)通过各种手机助手进行资料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相互拷贝

现在已经有好几种软件可以用来做这件事情:360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QQ……等。其中的具体操作请参看相关软件的资料,就不在此赘述了。

我在这方面的经历是:

开始时用国产“联想手机”和“百度手机助手”;“百度手机助手”这个软件无需判定你的手机是什么型号,就能完成在手机上和电脑间传送资料的任务。

可是后来改用“三星手机”以后,发现“百度手机助手”无法完成在手机上和电脑间传送资料的任务。我就改用“360手机助手”,这个软件先要询问你的手机是什么型号,然后再按照这个型号的特点进行操作。

可是我发现这种办法有如下缺点:

1、需要同时在电脑和手机中额外下载和安装一对这类“助手软件”

2、操作时,需要将手机和电脑用USB数据线连起来;或者要共处于同一个WIFI环境中。

3、用户界面和操作步骤复杂,一段时间不用,就又忘记了。

4、这些助手功能庞杂,除了可以帮你在手机和电脑之间传送文件以外,不知道还在做一些什么事情(例如: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的手机的振铃语音经常被自动关掉,害得我接不到电话因而耽误了事情;打电话到售后服务询问,他们回答说,“你是不是安装了XX手机助手?可能是这类软件帮你关掉了振铃音。”)。

2)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资料在手机和电脑之间的相互拷贝

不过,我想到电脑和手机都能收发电子邮件,现在我就采取了“通过电子邮件来传递资料”的办法。

从电脑到手机

如果我要从电脑上传送一些资料到手机,我就在电脑上写一封信给自己,并且把需要传送的资料都作为这封信的“附件”,然后发出去。

然后打开手机,点击“电子邮件”图标,打开电子邮件系统来接收自己写给自己的这封信,然后把其中的“附件”下载到手机里。

从手机到电脑

如果我要从手机上传送一些资料到电脑,我就在手机上写一封信给自己,并且把需要传送的资料都作为这封信的“附件”,然后发出去。

然后打开电脑的电子邮件系统来接收这封信,并把其中的“附件”下载到电脑里。

可以看出以上办法思路非常清晰,而且我们每天都在收发邮件,所需技能已经非常熟练。

问题是,你必须明白以下两点:

当你“从邮件中下载附件到手机时”,这个附件下载到什么地方去了?

当你想把手机中的资料作为附件上传到一封邮件时,你到哪里去寻找你所要传送的资料。

到哪里去找所需的“附件”?

1)图片和视频短片

根据上面关于“保存到手机”这一节的讨论,我知道,对于图片和视频短片,在它们被“保存到手机”以后,它们被是放在

storage/emulated/tencent/0/MicroMsg/Weixin/文件夹里



当你需要寻找它们来作为电子邮件的附件时,只需在整个手机(不是微信)的主屏幕上按“我的文件”这个图标,这就相当于进入

storage/emulated/tencent/0

然后你就可以像在电脑上的文件系统一样在其中寻找出你所要的东西。

2)从互联网上浏览到的资料



对于这种资料,在展开阅读以后,点击屏幕右上角的“三个点”,选择其中的“复制链接”,就会把这份资料的来源(链接地址)拷贝到“剪贴板”中去。

发邮件的时候,把“剪贴板”中的字符串黏贴到邮件的‘正文区’即可。

3)文字信息

长按你想要发出去的那一段文字,就会出现“复制”这个图标。

拖动被复制文字段两端的游标……,,把你所要发出去的文字精确地包括在两个游标之间,然后按或Ctrl-C;就把这段文字拷贝到‘剪贴板’上去了。

然后在写邮件的时候,把‘剪贴板’中的文字黏贴到邮件的正文区即可。

====

微信本身还提供了一种通过“文件传输助手”在电脑和手机之间传送文件的办法。将在第八章介绍。

第七章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是通常所谓“移动支付”(又称“手机支付”)的一种,就是把手机变成一个钱包去买东西。谈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我们老年人思想上的一个问题。我们腰里揣着人民币,或者皮夹里放着银行卡,买东西既简单,又方便;干嘛又弄出一个让我们老眼昏花,记也记不住它的用法的“手机支付”?为此,我们要回顾一下支付手段的进化历史。

支付手段的进化

好久好久以前,货币还没有产生以前,我们是“以物易物”,那个不方便就不用说了。

有了货币,特别是纸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钞票”,方便多了。

但是还是有不够方便的地方。特别是做生意,大宗款项进进出出,很多钱随身带也很累赘,也很不安全。即使是小额支付,如果很频繁(例如每天的公共交通)“找零”也很麻烦,而且花时间。

为了应付后一问题,就出现了“不挂失的一卡通”。为了应付前一问题,就出现了带有密码又可以挂失的“银行(借记)卡”。有了这两种卡,支付的时候,“刷一下卡”就行了,节省了好多人力,也节省了时间。

但还是有不满意的地方:买东西要跑商店。而且为了选择,还要货比三家;劳心劳力,弄得心力交瘁。能不能人在家中坐,所有商店上门来?于是就出现了“网上购物”。成百上千所店铺,数以万计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一显现在你眼前的电脑屏幕上,任你用鼠标挑选!那你在看好了你要的商品以后,怎么支付呢?你先付了钱,商家要是不发货怎么办?反过来,商家发了货,顾客赖账说没有收到因此不付钱,或者明明没有付钱却咬死说已经付了,怎么办?于是就出现了起担保作用的第三方(例如赫赫有名的‘支付宝’),当然这下背后还有银行,快递公司的支撑。

觉得还不够满意。上街闲逛,乘坐地铁,忽然看见一件久已心仪的东西(或者这件东西的广告),马上就想买,怎么办?拿出手机来,对着它旁边的二维码扫一扫,再在手机上这里那里按几下,东西就买成了,会很快送到你家里。你的钱也付出去了。这就是“移动支付”!

对于上面所说的最后这一条,很多人,尤其是我们这一辈的老年人,会摇头!且不说人生在世,出手花钱要慎重,一元一角,须知来之不易,消费享受,更念物力维艰,买东西有这么饿痨的么?

不过,大家还记得“滴滴打车”,“快的打车”么?明明你和开车的师傅相距咫尺,掏出人民币来付车费就得了,干嘛还要转那么大个弯,通过“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来付车费呢?

答案很明确:“移动支付”是未来世界的潮流。

“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背后的两个大财团就是要通过这种烧钱的方法来促使大众养成通过他们的“微信支付”或者“支付宝”进行“移动支付”的习惯。一旦这个习惯养成,他们的移动支付平台就会获取巨大的利益,而很多人皮夹子里的好多张这卡那卡就都集成到手机里面去了。

移动支付带来了以下四大好处:

移动性随身携带,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

及时性

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信息获取更为及时,用户可随时对账户进行查询、转账或进行购物消费。定制化

基于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和简易的手机操作界面,用户可定制自己的消费方式和个性化服务,账户交易更加简单方便。集成性

以手机为载体,通过与终端读写器近距离识别进行的信息交互,运营商可以将移动通信卡、公交卡、地铁卡、银行卡等各类信息整合到以手机为平台的载体中进行集成管理,并搭建与之配套的网络体系,从而为用户提供十分方便的支付以及身份认证渠道。认识到这一点,你从今以后既要明白:你的手机应该像以前的“私人图章”一样对待,不可以乱扔,不可以让他人(尤其是不可以让陌生人)拿去(或者说‘借去“)使用。银行也经常会提示你:您应妥善保管您的手机和SIM卡,任何通过您的手机或SIM卡发起的刷卡服务均视为您本人行为,由此导致的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您本人承担。(i)通过微信提供的“购物”寻找





进入微信以后,点击屏幕下方的“发现”,出现上面的右图所示屏幕。

点击其中的“购物”这一项就可以看到一大堆商店…….。你进去这些商店选购商品之后,在屏幕上显示的“支付方式”中,除了常见的‘货到付款’等等以外,当然还会有一个选择,就是“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中的“刷卡”,“零钱”和“转账”

零钱

你上街买东西,挎包里除了银行卡,还有些许零钱。这是为了方便与安全。大笔钱藏在卡里,有密码保护。零钱虽然是现金,丢了就真正的找不回来了,不过因为数量小,即使损失,损失也不大。

微信支付里的“零钱”就是模拟这种想法。那么你手机里到底放多少零钱呢?微信支付里有几个按钮可以让你从绑定的银行卡中转出和收回。

微信刷卡

我们到超市购物,在收银台用银行卡交给收银员“刷卡”时,收银员会把银行卡用POS机一刷,读出卡上磁条里的密码,(如果是‘芯片卡’,则通过电磁手段读出芯片中的密码)。然后打出上面印有收费金额的小票让你签字。

微信支付中模拟了这一功能,让手机显示出一个条形码,一个二维码,让商家使用带有扫码功能的POS机扫描微信用户的(刷卡页面)二维码/条形码,便可完成支付的功能。

我至今还没有用过这种方式,一个原因是:只有那些支持微信刷卡的商家才有这个本事,而我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商家。第二个原因是,我还不知道在“刷卡”(让商家来扫描我的条形码/二维码)之前如何告诉我的手机应该付出多少钱。

注:为了资金安全,微信刷卡条形码页面会每分钟自行变换一次,这也大大的提高了安全支付保障。

据说,用户还可自行选择从“零钱”或“储蓄卡”支付【暂不支持信用卡】。【ZXL:我的手机只允许从零钱里支付!】

转账

这一功能用来把你绑定到微信支付的卡中的钱转到另外的卡上去。操作起来也不复杂,但是有安全问题需要考虑,见下面的讨论。

安全问题小议

尽管腾讯公司在设计“微信支付”这个产品时作了这种安全上的考虑,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事。因为“安全”和“便捷”是一对矛盾。越是安全的措施,应用起来就越是麻烦。一般认为,手机上的金融手段并不是固若金汤的。因此对于我们这类退休人员,我建议:

绝对不要把你的涉及家庭经济生命线的那张卡(比如说‘工资卡’)绑定到“微信支付”上。你可以要求银行另外开一张卡,或者说工资卡的‘副卡’,里面只放少量的钱。用完以后,再通过使用U盾的网上银行操作对他充值;或者干脆到银行柜台跑一趟,请银行工作人员帮你充值。

退休人员不要使用微信支付中的“转账”功能。因为“转账”可以涉及大笔资金,一旦误操作,损失很大。虽然对于那些流动商贩,这个功能可能非常方便和有用,但是退休人员很少有这种转账的需要。【ZXL:基于同一理由,我在我手机上开设“手机银行”时,也要求银行关闭其中的“转账”功能。】

牢记前面提到过的:你的手机应该像以前的“私人图章”一样对待,不可以让他人(尤其是不可以让陌生人)拿去(或者说‘借去“)使用。银行也经常会提示你:您应妥善保管您的手机和SIM卡,任何通过您的手机或SIM卡发起的刷卡服务均视为您本人行为,由此导致的一切法律责任均由您本人承担。然后登录http://110.qq.com/冻结微信账号

第八章在电脑上使用微信

微信和QQ不同,QQ既有电脑版,也有手机版,用户可以随意选择。但是微信的开发团队坚持一个理念,那就是“决不开发‘微信’的电脑版”。

我猜他们这样做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微信”和“QQ”都是腾讯公司的产品,最好在阵地上有所划分,不要窝里斗;二是因为“QQ”一开始是在电脑环境下开发的,手机流行起来以后,才加以修改,移植到手机上去;而“微信”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手机的环境,淋漓尽致地发挥了手机有而普通电脑没有的长处和特点:比如说,手机带有数码相机(因而可以用它对‘二维码’扫一扫),又有GPS定位装置(因而可以确定手机所在位置,并加以利用)。如果去搞微信的电脑版,这些极有特色的功能就必须砍掉,那样一来,它还是‘微信’吗?

但另一方面,手机虽然轻巧方便,但是也因为屏幕小,没有可以用双手操作的键盘,使用起来不如电脑方便。那么能不能保留微信寄居在手机中的做法,只是把屏幕和键盘挪到电脑上去呢?

那当然是可以的!办法如下:

在电脑上打开网页浏览器,在网址栏输入http://wx.qq.com,回车;屏幕上就会出现一个二维码,例如:



然后在手机上打开微信的‘扫一扫’功能,对这个二维码进行扫描,成功以后,电脑和手机的屏幕上就会分别出现下面左图和右图,要求你点击手机上中间那个绿色的“登录网页版微信”按钮。



一旦‘登录’完成,电脑上就会出现一对显示‘聊天’情况的窗口:



左边显示了最近期间参与聊天的人,右边窗口显示了你和正在与你对聊的那位的聊天情况。与此同时,手机上也会同步出现这样的画面。

由于现在是在电脑屏幕上操作,因此除了在文字窗口输入文字发送给聊天的对方以外,还可以通过小窗口左侧的按钮来选择传送其他格式的文件。

不仅如此,还可以从电脑的文件系统中把任意一个文件用鼠标拖过来放进文字输入窗口上面一点的浅蓝色区域,然后你一松手指,这个文件就发送给对方了。

上面这种操作背后的机理是什么呢?我至今没有看到过相关的解说。我做了一个大胆的猜想是:上述二维码中实际上是微信的服务器给出的一个URL地址,它指向微信的服务器上的一个区域作为手机和电脑沟通的中介,这块公共区域里面的信息会同时反映在电脑和手机的聊天窗口中,所以两者是同步变化的。

手机与电脑互传文件

电脑和手机都能触摸到的这样一块公共地盘当然也可以用来交换文件资料。为此微信中配备了一个名叫“文件传输助手”的模块。在电脑端和手机端同时打开“文件传输助手”,若从电脑文件系统中拖一个文件到窗口中,



手机上对应的窗口中也同步地出现了这一文件的标记,你就可以把它“收藏”,这就会强迫将这个文件从腾讯公司的微信服务器那里下载到你的手机中。【目前,用这种方式从电脑上传到手机中的文件不能大于20MB,我猜想这可能是由于那块公共地盘的大小所造成的限制。】

反过来,若要从手机中把文件(例如一张图)传到电脑上,也可以用类似步骤:



首先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时打开“文件传输助手”;在新窗口中点击屏幕右下角的“+”号,表示要查找更多的其他类型。



例如,我们要把手机中一张关于水鸟的照片传送到电脑上去。

为此先点击做图中“图片”按钮;然后点击红圈中的那张水鸟图



再点击右上角的“发送”按钮;就在“文件传输助手”的窗口中看见发出去了。

与此同时,在电脑的“文件传输助手”的窗口中也同步地看到了这个水鸟照片的图标,点击它,选择“另存为”,就保存到电脑的文件系统中去了。















































献花(0)
+1
(本文系smiecz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