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内经_灸法概述
2016-01-04 | 阅:  转:  |  分享 
  
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5月第29卷第5期·275·



文章编号:1005-0957(2010)05-0275-03·“973计划”专栏·

《内经》灸法概述



张建斌,王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9)



【关键词】灸法;内经;古籍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志码】A



艾灸是《内经》时代最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其认识

包括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等多个方面。本文试就《内

经》对灸法的认识,进行一个全景分析和概述。



1灸法是《内经》时代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内经》中,除了“九针”以外,还记载了多种治

疗方法,如“余(黄帝)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

者,可独守耶,将尽行之乎(《灵枢·病传》)”。其中灸

法是最主要方法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

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

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

北方来。”不仅提示了灸法的起源,还指出了它的适应

证。

面对诸多方法,两篇文章体现了古人的两种选择,

一是“守一勿失,万物毕者(《灵枢·病传》)”;一是

“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

而《内经》中灸法的临床应用,也体现了这两种选择,

如《灵枢·禁服》就有“徒灸之”“先刺而后灸之”等

不同的指示。

此外,《内经》还有“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灵枢·官

能》)”的论述,提示了针刺和艾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互补空间。这种互补性,一般认为是两种方法各有适宜

的优势病症,“凡不宜于针者,当灸以治之(张景岳,《类

经》)”。但《内经》还指出了腧穴操作的宜灸不宜针

——“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灵枢·背俞》)”。

由此可见,《内经》中不仅认识到灸法治疗的特点,

而且对于针刺疗法的差异等,都有一定的认识,这种认

识包括了临床实践和理性思考两个层面。



2《内经》灸法适宜病症的记载

《内经》在具体讨论病症治疗时,直接指出的应选

择灸法治疗的主要有下列病症。

2.1风寒证《素问·玉机真藏论》:“今风寒客于

人,……;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

刺而去之;……;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

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原文指出风寒侵犯人体,

出现痹证、麻木、肿痛、瘛等病症,是灸法的适宜病症。

提示了灸法具有温经散寒、消肿止痛、通痹舒急的作

用。

2.2大风汗出《素问·骨空论》:“大风汗出,灸譩

譆。譩譆在背下侠脊傍三寸所,压之,令病者呼譩譆,

譩譆应手。”原文指出风邪束表、腠理开泄导致的汗证,

是灸法的适宜病症。提示了灸法具有调和营卫止汗的

作用。

2.3寒热病《素问·骨空论》:“灸寒热之法:先灸

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视背俞陷

者灸之,举臂肩上陷者灸之,两季胁之间灸之,外踝上

绝骨之端灸之,足小指次指间灸之,腨下陷脉灸之,外

踝后灸之,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膺中陷骨间

灸之,掌束骨下灸之,齐下关元三寸灸之,毛际动脉灸

之,膝下三寸分间灸之,足阳明跗上动脉灸之,巅上一

灸之。……凡当灸二十九处。”恶寒发热是多种疾病中

出现的一个主要症状,本文指出“寒热病”应该灸上述

29个穴位或部位。

2.4疟《素问·刺疟》:“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

中针,傍伍胠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

灸胫少阴,刺指井。”指出疟病在“脉小实急”,当首先

艾灸“胫少阴”,然后针刺井穴。

2.5藏寒、满病《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

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

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指出灸法应用于

寒性(藏寒)、气滞性(满病)等疾病的治疗,间接提示了

灸法具有温经散寒、通脉消胀的作用。

2.6食《素问·骨空论》:“伤食,灸之。不已者,

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原文指出,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905)

作者简介:张建斌(1967-),男,副教授

通信作者:王玲玲(1949-),女,教授,博士生导师

·276·ShanghaiJAcu-mox,May2010,Vol29,No5



伤食症,首先使用灸法,如果乏效,再考虑其他方法。

2.7胆病《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胆病者,善太

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

数唾,在足少阳之本末,亦视其脉之陷下者,灸之;其寒

热者,取阳陵泉。”原文指出胆病在“足少阳之本末”

出现“脉之陷下”的时候,当使用灸法。

2.8体重烦冤《素问·示从容论》:“肝虚、肾虚、

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

或已,或不已。”提示当肝虚、肾虚、脾虚等出现“体

重烦冤”,可以选择灸法治疗。

2.9癫狂《灵枢·癫狂》:“治癫疾者,常与之居,

察其所当取之处。……,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

也。”“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不满,

灸之挟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

“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及盛者

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骶骨二十壮。”指出癫

疾、脉癫疾、狂等神志病症是灸法的适宜病症。提示

灸法具有镇静调神的作用。

2.10败疵《灵枢·痈疽》:“(痈疽)发于胁,名曰

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指出痈疽是灸法

的适宜病症。提示灸法具有温阳祛毒的作用。虽然,

在此文中仅有一条,但肇端着灸法在外科疾病中的广

泛应用,尤其是明清之际的诸多外科专著,都大量使用

灸法。

2.11犬伤《素问·骨空论》:“犬所啮之处,灸之三

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提示治疗犬伤的关键是,针对

咬伤部位的艾灸,与一般腧穴部位的艾灸是不一样的。

2.12失枕《素问·骨空论》:“失枕,在肩上横骨

间。折,使榆臂,齐肘正,灸脊中。”提示落枕一疾,可以

从艾灸脊中治疗。

《内经》的记载提示,当时人们主要用灸法治疗寒

证和寒热病症,但是不仅限于此,还用于内脏病、外科

病、神志病、以及狗咬伤、落枕等。灸法的应用范围

在逐步拓展。



3《内经》不适宜灸法的病症记载

《内经》中,除了记载许多病症的灸法治疗外,还

指出了不宜用灸法病症。

3.1厥逆《素问·腹中论》:“有病膺肿、颈痛、

胸满、腹胀,……名厥逆。……灸之则瘖,石之则狂,

须其气并乃可治也。……阳气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则

阳气入阴,入则瘖,石之则阳气虚,虚则狂;须其气并而

治之,可使全也。”

3.2息积《素问·奇病论》:“病胁下满气逆,二三

岁不已,……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

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

3.3阴阳俱不足《灵枢·终始》:“少气者,脉口人

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

阴竭,写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

剂。如此者,弗灸。不已者,因而写之,则五藏气坏矣。”

3.4阴阳俱溢《灵枢·终始》:“人迎与脉口俱盛

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

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

易而为他病矣。”

原文提示了经气厥逆导致的病候(膺肿、颈痛、胸

满、腹胀、息积),或者是人迎寸口脉相差太大的病症

(阴阳俱不足、阴阳俱溢),都不是灸法的适应证。



4灸法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

《内经》中还就灸法操作中的相关关键技术进行

了阐述。归纳如下。

4.1得气穴为定《灵枢·四时气》针对黄帝的疑问

“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回答说“四时之气,各有

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指出了灸法治疗中,也

重视和强调腧穴定位和取穴的重要性。

4.2五脏背俞“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灵枢·背

俞》在叙述完五脏背俞穴后,指出“灸之则可,刺之则

不可”。可能是因为针刺背俞穴出现过医疗事故,故而

留下这样的文字。但是,《素问·血气形志》记载五脏

背俞穴定取方法后,指出“是谓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提示背俞穴并非不能针刺。所以,此句当辨证视之。

4.3灸有度量《灵枢·经水》讨论了灸法之度量。

首先针对针灸临床治疗,提出量化,“刺之深浅,灸之壮

数(《灵枢·经水》)”;其次,借用刺法来说明灸之量,

“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血之多少,各不

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

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而假如艾灸过量,

则“得恶火则骨枯脉涩”;最后,又强调,由于个体差异

的存在,“其可为量度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

不衰也。若失度之人,消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量度制

乎。……因适而为之真也。”这里提示《内经》时代对

于灸量(壮数)的把握,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关键是

“法天之常”“取其中度”“因适而为之真”。

4.4灸有补泻《灵枢·背俞》依据补虚泻实原则,

指出了艾灸补泻方法——“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

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我

们必须看到,艾灸过程中,吹不吹火,直接关系到灸火

的大小、燃烧的快慢等因素。这两个因素又是构成艾

灸量的基本要素。

上海针灸杂志2010年5月第29卷第5期·277·



由此可见,《内经》时代对于艾灸操作部位、灸量

的相关因素(壮数、灸火大小、时间),都有一定的体会

和把握。



5《内经》对灸法应用原则的认识

《内经》时代,不仅有大量的临床实践,而且进行

了深入的理性思考和分析,提出了应用灸法的一些原

则和规律。

5.1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灵枢·九针论》记载不

同组织(脉、筋、肉)疾病时,对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形

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

治之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而病

生于脉,可以选择灸法治疗。

5.2陷下则灸之《灵枢·经脉》在每12脉病候后

面,都列举了治疗原则,“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

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

取之”。原文直接提示,无论何病,“脉陷下”是使用灸

法的指征,是有别于针刺治疗的适应病候。一般认为,

《经脉》是引用《灵枢·禁服》的文字,《禁服》有更

加具体的阐述,“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紧则先刺而后灸

之;代则取血络,而后调之;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

血络于中,中有着血,血寒,故宜灸之);不盛不虚,以经

取之”。此外,还有“紧则先刺而后灸之”,提示灸法和

针刺的配合使用。

5.3阴阳皆虚、经陷下、结络坚紧《灵枢·官能》

在论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后又指出“阴阳皆虚,

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

治之”;分别提示了“阴阳皆虚”“经陷下”“结络坚紧”

是灸法的适宜病症,或者说非针刺的优势病症。

5.4络满经虚、经满络虚《素问·通评虚实论》指

出“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这两

类病症,当选择针刺和艾灸的合用,主要依据是脉口寒

热——“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经

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

5.5艾灸通调经气《灵枢·经水》记载“十二经之

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

气,皆有大数。其治以艾,各调其经气。”原文阐述了灸

法具有温经调气的作用。



6小结

从上分析可知,《内经》时代灸法的应用,已经从

治疗寒证拓展到内科、外科、神志等疾病中,也从临床

角度提出不宜病症;就操作来说,对于艾灸部位的选

择、艾灸量的把握,都有较深的认识;并且从理论上,

对于灸法应用的原则和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

收稿日期2009-08-20



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研讨会暨第

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



为加强针灸学术交流,弘扬传统针灸医学,“第十五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

研讨会暨第十一届针灸经络学术研讨会”,将于2010年7月23-26日在上海市召开。欢迎全国从事针灸专

业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者踊跃投稿参加。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实验针灸分会、中国针灸学会经络分会、《上海针灸杂志》编辑部

协办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

会议主题针灸研究的创新与针灸临床的传承

征文内容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研究;针灸临床独特经验总结;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医疗技

能的继承和应用;预防保健及康复的临床经验;针灸学的教学经验与体会等。

征文要求论文必须未在期刊上公开发表。截稿时间为2010年6月15日前。

注意事项来稿请通过电子邮箱发送,也可通过邮局寄送(附光盘)。请注明会议论文。

联系地址上海市宛平南路650号《上海针灸杂志》编辑部

邮政编码200030

电话/传真021-64382181

电子邮箱shzj@chinajournal.net.cn;zhenjiush@126.com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