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局部外治配合针药治疗痤疮276例
2016-01-05 | 阅:  转:  |  分享 
  
·32·ShanghaiJAcu-mox,Mar2006,Vol25,No3

文章编号:1005-0957(2006)03-0032-02·临床报道·

局部外治配合针药治疗座疮276例

刘涛,汪青霞

(内蒙古医学院中蒙医学院,呼和浩特010020)

【关键词】针药并用;挑治;电针;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8246.7【文献标识码】s

我科于1996一2005年,应用局部外治法配合电针、中药

内服治疗座疮276例,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76例全部为门诊病人,其中男80例,女1%例;

年龄最小16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3.3岁;病程最短1

个月,最长9年,平均病程3.37年。临床表现为面部、颈部、

胸背部、臀部毛囊炎性红肿、脓头,局部皮肤痛痒,皮肤脂溢

增多、油亮及红褐色斑。

1.2诊断标准及分型

根据症状表现,临床分为寻常型、囊肿结节型、混合型,

各型根据皮损面积大小分为I度、II度、III度「’]。中医辨证

分型,分为肺胃风热型、热毒血痕型、痰湿凝滞型和热毒结聚

型四型。本组病例全部为II度及m度患者,其中寻常型II度

40例,IQ度86例,囊肿结节型II度20例,混合型II度78例,

混合型班度52例,其中233例患者均经过中西药或美容治

疗,因疗效不佳,转人我科治疗。

g,红花12g,白芷12g,夏枯草12g,大黄6g,茅根6g,蒲公

英12g,紫花地丁12go

(3)痰湿凝滞型:苍术15g,获菩15g,白芷12g,夏枯

草12g,生山植12g,生芭仁12g,陈皮12g,生龙骨、牡砺各

18g,姜半夏12g,大贝母12g,地鳖虫9go

(4)热毒结聚型:当归12g,赤、白芍各12g,白花蛇舌

草12g,大贝母12g,黄答9g,生龙骨、牡蜘各18g,地鳖虫9

g,娱蛤2条,全蝎69.

2.3医嘱

治疗期间禁用祛痘洗面奶及护肤品;禁食腥辣、油炸等

油腻食品,多食蔬菜水果,保障睡眠时间,不熬夜。

因本病复发率高,故治愈后不可立即中断治疗,采用中

药内服20d,局部外治、电针2星期1次,共3次,以减少复

发。

2治疗方法

2.1局部外治和电针

每星期治疗1次,1个月为1个疗程。

(1)局部外治:皮损部位常规消毒,化脓者或有黑色、白

色脂栓者,用座疮针清疮排脓,挤出脓栓、脂栓,排出脓血,囊

肿结节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2)电针治疗〔2l:取皮损局部穴位,例如太阳、印堂、攒

竹、颧艘、迎香、颊车、大迎、夹承浆等或阿是穴,每次取2一6

穴,采用66805-1型电针仪,取连续波、弱刺激20min后起

针。

2.2中药内服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服用中药,为方便患者,将药物制成

水丸,每次6g,每日2次。

(1)肺胃风热型:桑白皮12g,白芷9g,赤芍12g,大黄

6g,石膏6g,土获荃12g,苦参12g,郁金9g,蒲公英12g,

生芭仁12g,生龙骨、牡砺各18g,黄答9go

(2)热毒血疲型:赤芍12g,丹皮12g,川芍9g,桃仁12

3治疗效果

3.1疗效标准[[3]

痊愈:皮损全部消退。

显效:皮损消退)60%。

有效:皮损消退〕30%。

无效:皮损消退<30%,

3.2治疗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寻常型II度40例全部痊愈;寻常型III

度痊愈75例,显效11例;囊肿结节型II度痊愈9例,显效11

例;混合型II度痊愈38例,显效22例,有效18例;混合型IIf

度痊愈7例,显效33例,有效12例。本组276例患者经2个

疗程治疗,痊愈169例,占61.2%;显效77例,占27.9%,有

效30例,占10.9%;总有效率100%。

本组病例电话随访272例,两年内复发9例,5例经原法

治疗,4例痊愈,1例因不能连续治疗,病情控制为混合型I

度。其余4例因在外地工作,未能随访。

本组病例前2个疗程未治愈者,均继续治疗,最长治疗

时间为8个月,痊愈93例,显效14例。

有12例女性经期服药后,导致经量增多,嘱经期停服中

药后恢复正常。还有47例女性月经较治疗前周期规律,血

色变红、血块减少或消失,痛经减轻或治愈。

上海针灸杂志2006年3月第25卷第3期·33·

3.3病例介绍

患者,女,29岁,1999年5月26日初诊。面部炎性痊疮

4年半,加重半年,经中西药美容治疗,治疗时有一定疗效,

停止治疗就反弹、加重,遂来门诊要求根治。初来就诊时面

部红色、暗红色大小丘疹密布,颈部两侧也有少量,红肿明

显,部分形成脓头,脸面部油脂较多,前胸、后背也散发丘疹。

平素性急,饮食、睡眠无规律,大便偏干,2-3日1次;月经

周期规律,经前烦躁,伴痛经,月经量少,血色暗有血块。舌

红苔黄,脉弦滑。诊断为寻常型M度痊疮,辨证属热毒血癖

型。按上述方法治疗1个疗程,病情控制,皮损消退〕40%,

座疮愈后留下的色斑开始消退,偶有新发痊疮,但肿痛较以

前明显减轻;大便正常,经前心烦减轻,经量增加。第2个疗

程结束,皮损完全消退,色素斑基本消退,未留疤痕,唯觉面

部油脂略多,月经量适中,无痛经。又巩固治疗1个月,服中

药巧d,外治、电针两次。电话随访至今未复发。

相关,皮脂腺分泌过多,毛囊口角化,护肤化妆品使用不当,

而致毛囊阻塞,金葡菌及多种厌氧杂菌感染而致。中医学认

为青春期人体生机旺盛,肺胃风热,热毒癖阻,痰湿凝结而致

火毒痰湿聚结于毛孔,肌肤疏泄失畅。治宜祛除风热、痕毒、

痰湿,以减少皮脂腺分泌,畅通毛孔。我科采用综合疗法,局

部外治祛除聚集于面部的风热、癖毒、痰湿;电针治疗改善局

部皮肤功能,疏通经络,增强肌肤疏泄功能,减少皮脂腺分

泌;中药内服调整肺胃,清热化寮,消肿散结。采用这种综合

疗法叫,表里同治,从而收到满意的疗效。

4体会

痊疮又称粉刺、青春痘,是青春期男女常见的一种毛囊

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与遗传因素、内分泌、饮食习惯、情绪

参考文献

[1〕杨磊.座疮严重度分级及其治疗研究进展〔J].滨州学院学

报,2005.

[2]刘涛,汪青霞,梅花针加电针治疗顽固性座疮67例疗效观

察[J].中国针灸,2004,24(5);310.

[3]吴少祯,等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判定标准〔S]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1;668.

[4」程康,魏少敏中医药抗座疮机理研究近况〔J].上海中医药杂

志,2005,39(2);61.

收稿日期2005-08-31

文章编号:1005-0957(2006)03-0033-01·格床报道·

针刺治疗外伤所致嗅觉缺失症1例

王玉琳,孙申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哈尔滨巧0040)

[关键词J针刺疗法;医案;嗅觉缺失;外伤

【中图分类号】B246.81[文献标识码】B

患者,女,54岁,教师,已婚。2005年3月14日初诊。

因患失嗅3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3个月前,突然跌倒

头部受到撞击,意识不清,醒后即嗅不到任何气味。虽经多

家医院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而来求诊。既往健康,无家族史。

头CT,MRI检查无异常。体格检查:双侧嗅觉缺失。诊断为

外伤所致嗅觉缺失症。采用针刺方法予以治疗,取穴百会、

上星,双侧通天、迎香、风池、合谷。采用0.25mmx40mm

毫针进针,得气后加用701DM-A电麻仪,疏密波,刺激强度

以患者耐受为宜,每日1次。治疗4次后患者即可嗅到微弱

的气味。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失嗅症,古时中医学称之“鼻聋”,现代医学将其

分成两大类型,一为呼吸性嗅觉障碍;二为嗅钻膜和嗅神经

系统的嗅觉障碍,即感受性嗅觉障碍,属于“真性失嗅症”。

前者多为器质性病变引起,后者属功能退行性变所致。轻者

嗅觉迟钝,重则完全丧失。因病机复杂,症状顽固,西医药尚

无特效治疗方法,故而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此患者检查均未

查出病因,其嗅觉丧失考虑外伤致嗅神经障碍。外伤致气滞

血疲,气滞血疲则脉络失畅,催患鼻疾,邪毒未清,日久生疲,

疲毒互结,阻滞于鼻;或外伤清窍,损及经脉,气血痕滞,窍络

失畅,鼻之功能受损,则嗅力丧失。故选风池穴以行气活血,

化疲通窍。又因鼻居面中,是清阳交会之处,血脉多聚之所,

气体出入之门户,司嗅觉,属肺系,通过经络相连与脏腑密切

相关。若五脏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导致鼻之功能失调,嗅

觉失灵。《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

矣。”《难经·四十难》:“心主嗅,故令鼻知香臭。”由此可见,

鼻的嗅觉功能正常与否,与心肺两脏功能的关系尤为密切,

因此治疗嗅觉失灵还应从心肺入手,故选百会、上星以利气

开窍,气机利则肺气和,心窍开则鼻能知香臭矣。迎香为治

疗鼻疾的要穴,其与通天、合谷相配共奏宣肺气、通鼻窍的作

用。且现代解剖学研究表明,通天穴深处为嗅沟所在处,刺

激通天穴可以提高嗅神经的兴奋性。因此,采用针刺治疗失

嗅症有很好的疗效,其方法安全,简便,疗效稳定可靠。

收稿日期2005-09-07

献花(0)
+1
(本文系金鑫康复堂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