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1学而篇
2016-01-06 | 阅:  转:  |  分享 
  
学而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按时去复习学远道而来,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所谓“愠yùn)”,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而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是很少见的;不喜好冒犯长辈和上级,而喜好造反作乱的人,更是从来没有的。君子要致力于事情的根本,根本确立了,才会产生最高原则。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两种品德就是仁爱的原则吧!”



有子:姓有,名若,字子有。孔子的学生,鲁国人。有若的弟子尊称有若为“子”,故称“有子”。

为人:做人处世。也:语气助词。孝弟(tì):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弟,通“悌”。

好(hào)犯:喜好冒犯。

鲜(xiǎn):少。

作乱:造反作乱。

未之有也:“之”是代词,在本句中作“有”的宾语。在古汉语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前面,这叫“宾语前置”。

务本:致力于根本。

道:道德,道义。

仁:孔子思想的主体和核心,是孔学的基本观念之一。这里指仁爱。与:亦作“欤(yú)”,语气词,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xiǎn):少。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shēn),字子舆,孔子晚年弟子。南武城(故城在今天的山东枣庄市附近)人,比孔子小四十六岁(公元前505—435)。

吾:我,代词。三省(xǐng):三和九在古文有时表示具体实数,但很多场合只表示次数多。省:察,反省,自我反省。身:自己。

为(wèi):替,为了。为人谋:替别人办事,给别人出主意。

传(zhuàn):传授的学业。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説:“治理具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信实无欺,节约費用,爱护官吏,只在农闲时才征调人民服役。”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e786c10100j77i.html)-论语解码1.5_凤鸣岐山_新浪博客shèng)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古代国力强弱按兵车计算,拥有一千辆兵车,可以算是大国。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着的战车。

敬事:认真工作。

节用:节约费用。爱人:爱护士大夫以上阶层的人。古代“人”有广、狭两义。广义指一切人,狭义指士大夫以上各阶层的人,也指官吏。这里指狭义的人为妥。“民”与“官”相对,指老百姓,有的地方与广义的“人”通用。

时:时间。这里指农闲时节。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学子啊,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外出要尊敬兄长,说话谨慎而且守信用,博爱民众,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些以后,还有多余力气,就用来学习文献知识。”



弟子:指学子。

入:在家。

出:外出学习或做事。弟:同“悌”,尊敬兄长。

谨:谨言,信:诚信。泛:广泛,普遍。而:同时。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文:文献,包括诗书礼乐、典章制度。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能尊敬有贤德的人并且能改变其好色之心,事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上能献身尽职,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不好学,我必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子夏:孔子的弟子。

贤贤:第一个“贤”作动词用,表示尊重。第二个“贤”是名词,指贤人,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易:有改变、轻视之意。色:好色、女色。

致:奉献。

虽曰未学:即使说不好学。

谓:说,认为。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但通过学习,就可以消除这种弊病。做人主要讲求忠诚,讲守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不要怕改正。”



重:庄重。威:威严。

固:牢固。

主:以……为主。

无:同“毋”,不要。友:作动词用,交朋友。

过:过失,错误。惮(dàn):怕。



自重。所以一个人没有自信也不自己重视自己,不自尊,“学则不固”,这个学问是不稳固的,这个知识对你没有用,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人格,自己的信心来。“无友不如己者”,是讲什么?是说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不要认为任何一个人不如自己。上一句是自重,下一句是尊重人家。“他老人家到哪个国家,必然听得到个国家的政事,求来的呢?还是别人自动告诉他的呢?”子贡道:他老人家是靠温和、良善、、俭、来取得的。他老人家获得的方法,和别人获得的方法,不相同吧?居丧之事“观其志”父亲在世时,对于家中事务,作儿子的并未拥有决定权,所以只能观察其志向,是否能继承父亲的抱负。

“观其行”是观其居丧之事。古人守孝三年。这三年要清心寡欲,粗茶淡饭,衣食。心中常有思念(父亲过世之后,因为家中事务的决定权已转移到儿子身上,因此就可以直接观察其行为,是否能父亲的事业)。

礼的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的治国,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所守的诺言如果符合于义(),就能够现。恭敬、谨慎的态度符合于礼,就不致遭受到耻辱。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远(yuàn)”在此处是使之远离之意,可理解为避免。“耻”、“辱(rǔ)”谓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

君子,吃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有道的人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敏:敏捷。慎:谨慎。

就:亲近。正:匡正、纠正。

也已:复合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孔子说:“这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我可以你谈论《诗》了,举一反三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的意思。”chǎn):谄媚奉承,卑屈于人。骄:傲慢于人。

何如:如何呢。

未若:还不如。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语见《诗经.卫风.淇奥(yù)篇》。意思是说切割骨、角、象牙、玉石,然后加以细细磨制,雕琢,成为器。

斯:这个。

赐:子贡名。

诸:之于,此处相当于“之”。往:过去。来:未来。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知己),患(己之)不知人也。”

不必忧虑别人不我,应该忧虑不能了解别人。



















献花(0)
+1
(本文系chenliwei80...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