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地榆:【别名】隔山消、赤地榆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活血止血。用于肠炎,痢疾,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月经不调,鼻衄;外用治跌打损伤。
腺灰岩紫地榆,牻牛儿苗科、老鹳草属植物,分布于中国大陆四川等地。本变种与原变种的主要区别为茎、总花梗和花梗被有开展的长腺毛,叶片背 面亦混生有疏腺毛。
别名 老鹳嘴、老鸦嘴、贯筋、老贯筋、老牛筋、五叶草、老官草、五瓣花、老贯草、天罡草、五叶联、生扯拢、破铜 钱、老鸹筋、五齿耙、老鸹嘴、鹌子嘴、五齿粑 功效作用 祛风湿,通经络,止泻利。用于风湿痹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英文名 CarolinaCranesbillHerb,CommonHeronsbillHerb,GranesbillHerb ,HerbofCommonHeronsbill,HerbofWilfordCranesbill 始载于 《本草纲目 拾遗》 毒性 归经 脾经、膀胱经 药性 平 药味 辛、苦
功能 有祛风湿,通经络,止泻利的作用。
8主治 用于风湿痹 痛,麻木拘挛,筋骨酸痛,泄泻痢疾。
9相关配伍 1、治筋骨瘫痪:老鹳草、筋骨草、舒筋草,炖肉服。(《四川二,药志》)
2、治 筋骨疼痛,通行经络,去诸风:新鲜老鹳草洗净,置一百斤于铜锅内,加水煎煮二次,过滤,再将滤液浓缩至约三十斤,加饮用酒五两,煮十分钟, 最后加入熟蜂蜜六斤,混合拌匀,煮二十分钟,待冷装罐。(《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老鹳草膏)
3、治腰扭伤:老鹳草根一两,苏木五钱,煎 汤,血余炭三钱冲服,每日一剂,日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4、治急慢性肠炎下痢:牻牛儿苗六钱,红枣四枚。煎浓 汤,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5、治肠炎,痢疾:老鹳草一两,凤尾草一两,煎成90毫升,一日三次分服,连服一至二剂。(《 浙江省中草药抗菌消炎经验交流会资料选编》)
6、治妇人经行受寒,月经不调,经行发热,腹胀腰痛,不能受胎:五叶草五钱,川芎二钱,大 蓟二钱,白芷二钱。水酒各一钟,合煎,临卧服,服后避风。(《滇南本草》)
10用法用量 9~15g。
地榆:
: 1、地 榆:本品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至暗棕色,粗糙,有纵纹。质硬,断面较平坦,粉 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略呈放射状排列。气微,味微苦涩。
2、绵地榆:本品呈长圆柱形,稍弯曲,着生于短粗的根茎上;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 有细纵纹。质坚韧,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黄白色或黄棕色绵状纤维。气微,味微苦涩。功用主治凉血上血,清热解毒。治吐血,衄血 ,血痢,崩漏,肠风,痔漏,痈肿,湿疹,金疮,烧伤。
1.地榆: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洗净,除去残茎,润透,切厚片,干燥。 2. 地榆炭:取地榆片,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能功用】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 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内服:9~15g,水煎服。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 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 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3、小儿疳痢:地榆煮汁,熬如饴糖,与服便已。(《肘后方》)
4、毒蛇螫人:新地榆根捣 汁饮,兼以渍疮。(《肘后方》)
5、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6、代指肿 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7、小儿湿疮:地榆煮浓汁,日洗二次。(《千金方》)
8、小儿面 疮,赤肿:地榆八两。水一斗,煎五升,温洗之。(《卫生总微方》)
10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适量,研末涂敷患处。
1 1禁忌 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出血或有淤者慎用。对用大面积烧烫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
|